Loading AI tools
基督教的中心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耶穌(古希伯來語:ישוע,羅馬化:Yeshua;古希臘語:Ἰησοῦς,羅馬化:Iēsous;約前4年[6]—公元33年[7]), 東正教譯為伊伊穌斯,唐朝景教譯為移鼠或翳數[8],伊斯蘭教譯為爾撒,摩尼教譯為夷數,亦稱拿撒勒人耶穌、耶穌基督等,是公元1世紀初期以色列地(今巴勒斯坦地區)的一位猶太傳道者和宗教領袖。
耶穌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的中心人物,被大部分基督徒視為神、神的兒子、造物主[9]、救世主、彌賽亞(基督)及最後審判者。公元紀年(又稱西元紀年或基督紀年)以耶穌誕生的那一年開始計算。
現代學界普遍認同耶穌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西元30年左右生活在以色列地,且對基督教的形成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註 3],但對於基督教福音書中的記載與歷史是否相符仍有爭議[12][13][14]。
「耶穌」一詞音譯自希臘語[15],在《新約聖經》中的希臘語原文是Ίησους,這來自於希伯來名字「約書亞」(希伯來語:ישוע)[16]。當時希臘文是羅馬帝國的通行語言,最初的《新約聖經》就是用希臘文寫成,這是當時猶太人中一個常見的名字。)根據《馬太福音》記載,這個名字是天使啟示下來的,天使向馬利亞宣告她要懷孕生子的時候,對她說:你要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馬太福音1:21)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馬太福音15:24)。耶穌以道成肉身的形式來到世人中間,帶來得救的救恩與自由之福音。在他釘十字架,復活升天後再來之前,神恩膏耶穌這名成為大有能力的名,凡信他的人必歸入耶穌這名,成為神的兒女。
耶穌被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總督本丟·彼拉多釘上十字架時,釘板上寫著「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神預備耶穌為百姓的罪、世人的罪,這名成了猶太百姓與世人的中保(幫助者,辯護者)。當耶穌再來時,不再道成肉身,不為罪,只為拯救,不再以羔羊的身份而是以君王的身份。如經上所記:「像這樣,基督既然一次被獻,擔當了多人的罪,將來要向那等候祂的人第二次顯現,並與罪無關,乃是為拯救他們[17]」。
「基督」的原文是希臘語:Χριστός(轉寫為Christos),是希伯來文稱號「彌賽亞」(希伯來語:מָשִׁיחַ,轉寫為māšîaḥ)的希臘文翻譯,是「受膏者」的意思。《舊約》中多處提到君王、祭司在冊立的時候要用油膏抹,稱為「受膏者」([18]),舊約聖經意譯為「受膏者」。在舊約《以賽亞書》和《但以理書》等多部先知書中,「彌賽亞」是先知所預言的解救萬民的救主。《約翰福音》這麼記載:
他(安得烈)先找到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翻出來就是『基督』)!」(約翰福音1:41,圓括號內字是聖經原文,此處『彌賽亞』原文是Μεσσίαν,是彌賽亞用希臘文音譯,『基督』就是Χριστός,是彌賽亞用希臘文意譯)
耶穌基督有許多別的頭銜和稱呼:麥基洗德、受膏者、以馬內利、神的兒子、人子、道、中保、大祭司、君王、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羔羊、明亮的晨星(曉明)、大衛的兒子(大衛的子孫)、大衛的根、拉比或拉波尼(老師的意思)、拿撒勒人耶穌⋯⋯等等。
耶穌有好幾次說到「我是」:我是生命的糧[19],我是世上的光[20],我是好牧人[21],我是羊的門[22],我是道路、真理、生命[23],我是生命,我就是復活[24],我是葡萄樹[25]。此處的「我是」與「耶和華」這個名字有密切的關係,基督教認為這是暗喻,表明耶穌就是耶和華,就是神。也與神性本就在每人心中的思想光譜接近。
耶穌生平主要記載在《新約聖經》的四福音書,在羅馬帝國時代的官方歷史文獻上則只有零星的側面記載。下面是聖經中記載的和基督教傳統上所信的耶穌的生平。
耶穌基督本是三位一體的永恆的神的第二位格,稱為聖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降世為人,道成肉身,他是舊約聖經所預言的彌賽亞,就是受膏者的意思,因為他是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
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希律王國,由服從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猶地亞王大希律王統治的自治王國,在加利利地區的拿撒勒城,有一位童貞女馬利亞已經許配了一個木匠約瑟,還沒有迎娶同房,天使加百列向她顯現,宣告她將要由聖靈感孕,給他起名叫耶穌,因為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拯救出來。約瑟是大衛王的後代,是一個義人,因為馬利亞的身孕,想把她暗暗地休了,經過天使向他說明而回心轉意。
根據《路加福音》記載,因為當時的人口普查,所有的居民都須各歸故鄉,約瑟帶著懷孕的馬利亞前往大衛的城伯利恆,客店裡沒有地方住,瑪利亞在馬廄產下耶穌,然後放在馬槽里。那天晚上,天使向野地裡的牧羊人顯現,宣告主基督的降生,他們便來拜訪耶穌,把天使論這孩子的話傳開了。東方的博士看見了他的星,帶著禮物也來拜訪。約瑟和馬利亞在耶穌出生第八天按照摩西律法為他行了割禮,並於出生四十天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行潔淨禮。
大希律王聽到有一位要做猶太人的王的嬰孩誕生,便要除滅他,約瑟受到天使的警告帶著馬利亞和耶穌逃往埃及行省,大希律命令羅馬駐軍殺死了伯利恆城內及其四境所有2歲以內的男孩。約瑟得知希律·阿基勞斯繼承他的父王為新的猶太分封王後決定前往加利利地區(由阿基勞斯的兄弟希律·安提帕斯管治,大希律死後羅馬帝國將他的王國拆散進行分封)定居[26]。這也解釋了耶穌為什麼在伯利恆出生但在拿撒勒長大。根據《馬可福音》與《馬太福音》記載,耶穌他有幾個兄弟,分別是雅各、猶大、西門與約西,還有幾個妹妹[27][28]。
對於耶穌從出生到30歲左右出來傳道的這近三十年時間,福音書提及的很少。
30歲時,耶穌在約旦河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並在曠野四十天禁食禱告,其間勝過魔鬼的若干試探,往後開始在故鄉加利利一帶開展傳道工作,有很多人跟隨他,他在信徒當中親自揀選了十二位門徒。耶穌表示他是神的兒子,用淺近而生動的話語,包括許多比喻,宣揚天國的福音。並施行神蹟,比如醫病和趕鬼,讓人可以信他。這過程中,他與猶太宗教領袖產生了很大的衝突,耶穌在安息日也醫病;他接近當時為猶太社會所鄙視的罪人,如稅吏、外邦人、犯姦淫的婦女,予以安慰鼓勵,並向他們傳講福音;他批評猶太宗教領袖的形式主義和假冒偽善,這些宗教領袖仇視他,開始計劃要殺他。
耶穌的傳道可以看作有兩方面,一是關乎神學的,主要是關於他自己的身份,和天國的降臨,可以說是如何愛神;一是關乎道德的,可以說是如何愛人。
耶穌傳道約有三年的時間,在約公元30年左右的逾越節前夕,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受到群眾的歡迎。耶穌和門徒一起吃逾越節的晚餐,這成為他最後的晚餐。這中間他為門徒洗腳,囑咐他們也要這樣彼此服侍;預言自己將要受難,門徒將要四散;為門徒禱告,應許聖靈會降下;設立聖餐的聖禮。關於聖餐的設立,《路加福音》如此記載:
耶穌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掰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路加福音22:19-20)
當時猶太的宗教領袖,包括聖殿祭司、法利賽人、文士,對耶穌非常憎恨,以三十兩銀子收買了十二門徒之一的猶大。他帶領衛兵在客西馬尼園找到耶穌,以親吻耶穌為暗號,把耶穌抓捕。耶穌的門徒彼得(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伯多祿)拔刀削掉祭司僕人的耳朵,耶穌阻止他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46]耶穌在治好了那人之後,終於被抓走了。
猶太宗教領袖以「自稱神的兒子基督」的褻瀆罪名控告耶穌[47]。猶太宗教領袖及民眾將耶穌帶往猶太行省的羅馬總督彼拉多的總督宮殿,説他煽動猶太人反羅馬皇帝,禁止民眾納稅給他[48],於是彼拉多多次審問他,但他答非所問令彼拉多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並要釋放他,猶太宗教領袖及民眾仍要求把耶穌定罪,說他從加利利起就開始傳道。彼拉多這才知道耶穌是加利利人,就把耶穌交給了當時正在耶路撒冷的加利利郡王希律·安提帕斯,希律問了耶穌許多話,但耶穌卻一言不發,希律只好把祂帶回總督府[49]。當時正值逾越節,猶太地的總督按照猶太人習俗可釋放一名囚犯。於是彼拉多給猶太人選擇釋放巴拉巴還是耶穌,猶太人選了前者。祭司長和群眾更威脅彼拉多如果他不釋放巴拉巴他就不是凱撒的朋友[50],令彼拉多生怕猶太人被他們煽動而暴亂導致自己被提比留·凱撒罷免,為了他的政治生涯,於是先命令羅馬士兵將他鞭刑,然後判處死刑,押往各各他的刑場,在十字架上將他釘死,大約三個小時以後斷氣。這時遍地黑暗,聖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象徵著因為耶穌的死為人的罪付上了贖價,人與神之間的隔閡被除去[51]。這是星期五,日後基督教以每年的這一天為受難節,紀念耶穌受難。關於耶穌受難的意義,聖經上這麼講:
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罪的工價乃是死(羅馬書3:23,6:23)
按照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基督一次被獻,擔當了多人的罪。(希伯來書9:27-28)
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哥林多前書5:7)
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8)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人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約翰福音3:16)
耶穌受審、受難的時候,眾門徒非常驚恐。雖然耶穌曾經多次向他們預言自己的受難,但他們並沒有準備好。曾經誇口「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的彼得,在別人問他是不是耶穌門徒的時候,居然三次否認,正如耶穌預言。耶穌受難的時候,他的門徒約翰,他的母親馬利亞和其他幾位婦女在場,其他的門徒可能已經逃遁。
因為星期五晚上猶太人安息日已經開始,耶穌的屍體被暫時安放於各各他附近的一個墓室,準備安息日後膏抹他的身體。猶太人的安息日(星期六)過後,第三天當跟隨他的幾位婦女拿香膏,要膏抹他的身體的時候,發現耶穌的身體已經不見了。有天使向她們宣告耶穌已經復活。耶穌的復活日是星期日,日後基督教以每年的這一天為「復活節」,並以星期日代為安息日─稱為「主日」。耶穌復活表明了將來所有信他的人也要這樣復活,得享永生。關於復活的意義,《聖經》這麼說:
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在亞當裏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裏眾人也都要復活......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哥林多前書15章20-22,52-54)
耶穌從死裡復活後,多次在門徒面前顯現,有四十天之久,講說神國的事,並把傳福音的大使命交託給他們: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18-20)
然後在一次與門徒聚集的時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他接去,有天使向門徒說:「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他從此坐在父神的右邊,為信他的人預備將來的去處。耶穌基督將要在最後的審判的時候榮耀再來,所有的人都要復活,接受他的審判。信他的人有永生,不信的將要永遠沉淪。
耶穌也賜下真理的聖靈與信他的人同在,聖靈是保惠師,他為耶穌作見證,引導信徒明白一切的真理[52],賜給他們各樣屬靈的恩賜[53]。
耶穌受難以後本來很消沉的門徒,在耶穌復活升天以後聚在一起,有上百人,恆切禱告,有十天之久,然後五旬節的時候聖靈降下,他們得著能力,開始大膽傳講耶穌是基督的福音,一次就有三千人信主,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共用,信主的人天天增加。這是基督教教會的開始。此後,猶太公會和官府迫害門徒,司提反成為第一個殉道的基督徒。門徒暫時逃離耶路撒冷,同時也將福音傳到四方。後來耶穌特別向一位本來迫害基督和基督徒的保羅顯現徒9:4-5,他成為向外邦人(就是非猶太人)傳福音最重要的使徒。後來,猶太人繼續信耶穌的人很少,但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外邦人中間卻漸漸傳開,雖然經歷了很多的迫害,但越發廣傳,在公元四世紀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經過兩千年的時間,世界末日是什麼時候是個未知數,因為主耶穌說只有父知道。(馬太福音24:36)到那日,就會派聖子大君王耶穌來作王千年公審判所有生者死者最後迎來新天地,帶來沒有仇恨沒有眼淚沒有失望等等的永遠幸福,俗稱末日時刻。
耶穌的父親約瑟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在馬太福音第一章有所記載,由亞伯拉罕到約瑟一共有42代,但根據路加福音第三章的記載,由亞伯拉罕到約瑟則只有36代,比較兩個列表,除了代數不同,人物也不盡相同。關於這個差異,有兩派說法,其一為馬太所述為約瑟的世系,路加所述為馬利亞的世系,另一說法為馬太所述為約瑟的繼承父雅各伯的世系,路加所述為約瑟的生父赫里的世系,然而這幾種說法都沒有實質證據支持。[54]
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馬利亞是在約瑟還未迎娶的情況下懷孕的[55],而且耶穌不是約瑟血統上的兒子[56]。然而耶穌出生後第8天行了割禮,第40天由父母帶到聖殿去獻祭,可見他是約瑟承認的長子,是按照摩西律法繼承家族產業最多的人,也是產業的合法繼承人。
根據以賽亞書中以賽亞的預言,耶穌出於大衛的家族就是猶大部族。從路加福音中說約瑟帶着馬利亞去猶大的伯利恆登記戶口可得知,新約認為他們屬於猶大部族。因為大衛的父親耶西就是住在猶大的伯利恆。
以下是馬太版本的耶穌族譜[57][58][59](粗體表示重要人物):
亞當 | 塞特 | 以挪士 | 該南 | 瑪勒列 | 雅列 | 以諾 | 瑪土撒拉 | 拉麥 | 挪亞 | |||||
挪亞 | 閃 | 亞法撒 | 沙拉 | 希伯 | 法勒 | 拉吳 | 西鹿 | 拿鶴 | 他拉 | 亞伯蘭 | ||||
亞伯拉罕[註 4] | 以撒 | 雅各 | 猶大 | 法勒斯 | 希斯崙 | 亞蘭 | 亞米拿達 | 拿順 | 撒門 | 波阿斯 | 俄備得 | 耶西 | 大衛 | |
大衛 | 所羅門 | 羅波安 | 亞比雅 | 亞撒 | 約沙法 | 約蘭 | 烏西雅 | 約坦 | 亞哈斯 | 希西家 | 瑪拿西 | 亞們 | 約西亞 | |
約西亞 | 耶哥尼雅 | 撒拉鐵 | 所羅巴伯 | 亞比玉 | 以利亞敬 | 亞所 | 撒督 | 亞金 | 以律 | 以利亞撒 | 馬但 | 雅各 | 約瑟 | 耶穌 |
關於耶穌出生的年份,聖經指出,耶穌的表兄施洗者約翰是在羅馬皇帝提比留·凱撒在位第15年開始先知生涯的[60]。提比留於公元14年9月15日登基[61],因此他在位第15年應該是公元28年下半年至公元29年下半年。在那段期間,約翰開始向人傳教;耶穌也展開他的服事職務,聖經記載當時耶穌「約有三十歲」[56])。
公曆以耶穌的出生為參照[註 5]。6世紀時,東羅馬帝國為了修訂曆法,以替代非常混亂的羅馬曆法,就請當時精通天文的僧侶建議一個更合理的紀年標準。由於自君士坦丁大帝以後,羅馬帝國舉國改信基督教,修士就決定改以耶穌出世的年份為新紀元一年。當時的修士就基於聖經上「耶穌被處決時約三十多歲」,就在耶穌處決那一年的年份減去三十,作為新紀元的元年。
以下為根據新約聖經裡各個篇章記載的各種線索:
《馬太福音》裡,馬太提及過耶穌出生時,希律王曾下令屠殺猶太的新生嬰兒,以免王位受到威脅。希律王在公元前4年去世,所以耶穌應在公元前4年以前出生。
《路加福音》記載:「在那些日子(耶穌出生前),凱撒·奧古斯都(又譯:凱撒·奧古士督)頒布法令,要在世人所住的全地進行登記。(這是第一次登記,是居里紐做敘利亞施政官的時候進行的。)於是所有人都啟程,各歸各城去登記。」
有不少批評家認為路加福音中的記載張冠李戴。他們認為,這次人口調查和居里紐做施政官的時間,應該是公元6或7年。如果他們的看法沒有錯,路加的記載就值得質疑了。不過,這些批評家卻忽略了幾個重要的細節:
文獻顯示敘利亞的人口調查每十四年舉行一次[63]。已知約瑟夫記載的那次人口普查在公元6年舉行,加以綜合以上歷史線索,路加所記載的調查很可能於公元前7年舉行,亦即耶穌於該年出生。
耶穌他沒有在世上留下任何的著作,所有關於耶穌的記錄的創作時間均在其死亡後。公元一世紀非基督教記載中羅馬學者塔西佗的《編年史》和猶太學者約瑟夫斯的《猶太古史》中提到過耶穌,這被廣泛視為耶穌歷史真實性的證據[64][65][66]。這也使得二個歷史事實[67][68][69]「幾乎普遍獲得認可」:施洗約翰幫耶穌施洗、耶穌被總督彼拉多釘在十字架上[70][71]。主要爭議是關於福音書中耶穌生平的可信度,有些人認為,四個經典福音書都符合歷史可靠性的五個標準;但也有人說福音書中沒有什麼歷史可靠性[72][73][74][75][76][77]。
馬拉·巴·謝拉皮翁是一位來自敘利亞的斯多葛派學者。他於公元73年後不久[78][79]寫給兒子的信[79]開頭敘述羅馬人在戰爭中摧毀了他的城市並且俘虜了他,正文主旨是鼓勵兒子追求智慧以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其中列舉了三個受迫至死的智者:蘇格拉底、畢達哥拉斯和「猶太人的賢君」,指出猶太人在處死自己的賢君之後被攆出故土、四散流離,是為公正的報應;並認為這位「賢君」因著他本身所訂定的「新律法」而(精神)不死(與之並列的其他二位:蘇格拉底因柏拉圖而不死、畢達哥拉斯因朱諾的雕像而不死)[80]。信裡不直接稱這位「猶太人的賢君」(INRI)為耶穌,可能是為了躲避囚禁他的羅馬官長的耳目,以免被當作基督徒迫害[80]。信的內容並未反映基督教教義,對耶穌的敘述也不像是引自福音書或其他基督教來源(例如稱耶穌為智者而非神子、認為耶穌不死的是「新律法」而未提到復活等)[79][81],許多重要學者認為馬拉並非基督徒[79][81];作為教外觀點,此信是對於耶穌歷史性的重要參考[78]。
公元一世紀著名的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斯在他的主要著作《猶太古史》中,耶穌的名字被提到了兩處。
第一處在第18章3.3節:「就在這時,有一個名叫耶穌的智者,如我們說他是人不會對他冒犯的話;因為他做過很多奇妙的事,對他表示認同的人樂於奉他為師。他吸引了不少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被尊為基督。當彼拉多因為我們同胞的領導者的鼓動而把他判處十字架之刑,當初愛他的人並未有離棄他;因為他在受刑後的第三日復活,並在眾人面前出現;就如神聖的先知最初所預言的,以及那與他相關的萬千奇事。而基督徒一族,就是那班稱他為基督的人,到現在還沒有消失。」
這一段對耶穌記載的文字,被稱為弗拉維斯·約瑟夫斯的證詞(Testimonium Flavianum)。但是幾乎所有的研究聖經的學者,都一致質疑這一段是後來基督徒更動後的結果。由於作者是為改信的猶太人,不可能直接宣稱耶穌是彌賽亞並死而復活。而自從阿拉伯文版的《猶太古史》被發現後,一些學者(例如約翰·P·邁爾〔John P. Meier〕和戈柏〔Goldberg〕等)相信儘管整體上的記述是源自約瑟夫斯,但認同耶穌為「基督」這一點大概是基督徒後加,「復活」這一段則是引述,非描述。[82]
而在20章中,「耶穌,人稱基督,其兄名為詹姆斯」,史學界一般認為是約瑟夫斯對基督教最可信的記錄。[83]
羅馬帝國比提尼亞行省在公元112年時的總督小普林尼曾寫信給當時的君主圖拉真,詢問有關審訊和懲治基督徒時的程序[84]。這封信的內容由威廉·梅爾莫斯(William Melmoth)在18世紀譯成英語,並於1935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集結他的書信而出版的著作Lette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譯:《書信》)的第二卷第十章96頁中。信裡提及基督徒「把基督當作神一樣」。
公元115年,羅馬帝國執政官、歷史學家科爾奈利烏斯·泰西塔斯在他的著作《編年史》[85]記載羅馬皇帝尼祿把羅馬大火的責任歸咎於耶穌門徒的事時說:「尼祿(為了轉移視線)把罪名強加在基督徒,一般被大眾所憎恨的人群,並給他們各種各樣的折磨。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基督徒,是源於基督,一個在皇帝提比留在位時,被我們的一位執政官本丟·彼拉多得到了最嚴峻的處罰的人。在他受刑後,這個最難以控制的迷信,得以暫時受控,但後來又再次在禍端發源地猶大行省流行,甚至連羅馬本身都蔓延,在這個世上任何最隱閉的地方都可以找到基督徒的蹤跡」。
內中提到:「由於猶太人在基督的鼓動下不斷地製造事端,因此克勞狄一世將他們驅離羅馬。」[86]多數學者將這起事件推定為公元49-50年,很可能是使徒行傳18:2的平行記載[87][81]。然而蘇維托尼烏斯誤在文中以為當時基督還在世,使得這段記述的歷史價值大大削弱[88][89]。
巴比倫塔木德中出現的耶書被認為指的就是基督教中的耶穌,該說法源自中世紀,現代學者對此有各種不同觀點[90]。部分當代學者認為這些段落指向基督教和基督徒描述的耶穌[91],另外一部分學者認為這些段落是後世拉比添加的內容[92][93],塔木德學者約翰·梅爾(Johann Maier)認為米書拿和兩個塔木德版本均沒有記錄耶穌[94]。
塔木德中關於耶穌的生活時間的描述是矛盾的,Sotah 47a和Sanhedrin 107中表示耶穌生活在亞歷山大·詹納烏斯(Alexander Jannaeus)的統治時期(公元前103~前76年),但是Sanhedrin 43a中提到耶穌於公元200~500年之間被處死。
羅伯特·E·凡·福爾斯特(Robert E. Van Voorst)總結的各方觀點如下(2000年):
有關對耶穌是否虛構人物的爭論始於啟蒙時代,較早認為耶穌是虛構人物的學者,是十九世紀中葉的德國歷史學家布魯諾·鮑威爾。二十世紀初期,學者們開始質疑新約內有關耶穌的生平記載,最主要的工作是阿爾伯特·史懷哲、亞瑟·德魯斯和約翰·羅伯特森做的。史懷哲在他的著作《歷史性耶穌的謎團》(The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Jesus)裡更提出:「(聖經中描述的)拿撒勒人耶穌……從來都未存在過。」[104]五十年代以來,認為耶穌是虛構人物的研究者主要有Guy Fau、Prosper Alfaric、W.B. Smith、約翰·馬可·阿列佐、喬治·阿爾伯特·威爾斯和邁克爾·馬丁等人。其中,倫敦大學的G. A. Wells和波士頓大學的Michael Martin的研究最為引人注目。
現今幾乎所有歷史學者都同意耶穌確實存在於歷史上[105][106][107][108]。羅馬帝國前基督教時期產生許多抨擊基督教的文章,諸多批評中獨未見對於耶穌是否存在的任何質疑,也因此大部分學者仍然認為「耶穌的存在是由基督徒編造的」這一理論令人難以置信[109][110][73],且一貫無法使多方學者信服[111]。大部分的學者同意:耶穌受洗於施洗約翰、與猶太教權威人士辯論、驅魔、召集男女信徒、設喻講道、赴耶路撒冷最後被彼拉多處死[112]。
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傳統上被認為是耶穌被釘死、入葬的地方。耶路撒冷的花園墓地、陶比奧古墓、克什米爾的Roza Bal、日本新郷村也有耶穌之墓的傳說。[113][114][115][116][117]紀錄片《失落的耶穌之墓》(The Lost Tomb of Jesus)的導演辛卡‧傑科波維奇及其宗教顧問James Tabor認為陶比奧古墓是耶穌及其家族之墓[118],著有耶穌家族之墓一書,但是被考古學界質疑。[119]2015年在動用過廣泛的化學檢測法之後,並與詹姆士骨棺作比對,以色列地質學家席姆倫(Arye Shimron)表示,他已肯定發現於1980年的陶比奧古墓屬於耶穌、他的兒子及親屬。這項研究認定耶穌有結婚、生了孩子,而且肉身復活並沒發生。[120][121]但也有一些學者持反對意見,認為當時猶太人沒有姓,同名的極多[122],而且無論是陶比奧古墓中的骨棺還是詹姆士骨棺,其上都有不準確因素,例如:「耶穌的骨棺」上面的名字也可以拼做其他名字[123],而詹姆士骨棺上有明顯篡改過的痕跡。
透過對當時耶穌可能生存過的那段時間的歷史知識,而去檢查在新約中的耶穌記錄,尤其對於在新約編寫時期的歷史知識,促使聖經學者重新演繹新約所紀錄的眾多情節。這些情節包括了加里肋亞和猶太省的分別,法利賽人、撒都該人、艾賽尼人及奮銳黨之間的分別[124],以及在羅馬人佔領期間,猶太社會裡的各種矛盾。
福音書記載耶穌是拿撒勒人,但「拿撒勒」這個字的意思卻很模糊[125]。耶穌其實亦是法利賽人的一份子[註 6]。在耶穌時代,法利賽人的學說有兩個主流,分別是:希列派及煞買派。這兩派對離婚有不同的看法:希列派依照《申命記》第24章第1節的理由而認為男性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要求離婚,這種觀點亦是當時猶太社會的主流思想。相反的,耶穌卻贊同另一派煞買派對於離婚的嚴格要求[129]。根據《馬爾谷福音》記載,當時有法利賽人試探耶穌,要求耶穌表明對休妻的立場,試圖誘使他說出違反摩西律法的言論[130]。現代的猶太拉比 Jacob Neusner亦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耶穌的教導在兩派立場中傾向於煞買派[131]。對於希列派有關最大的誡命[132]及推己及人的原則[133],耶穌亦有評論過。
有學者指耶穌應該是艾賽尼人,一個在《新約全書》沒有提及過的猶太人派系。這種講法,是基於把四福音書的內容與死海古卷的內容比較,特別是四福音書與《正義之師》及《被扎的默西亞》的比較[134][135][136]。
新約中關於耶穌的姓名和他的頭銜特別引人注目。根據大多數重要歷史學家的意見,耶穌很可能大部份時間都住在加利利[137][138],他可能會說亞蘭語及希伯來語[139][140][141]。
在伊斯蘭教中,耶穌(爾撒)(阿拉伯語:عيسى)被認為是真主的使者,被派遣為其同族以色列人之使者;並且帶去一個新的經文——《引支勒》。《古蘭經》被穆斯林認為是真主的最後啟示,指出耶穌由處女馬利亞(麥爾彥)生出,這是由真主(安拉)所指示的神跡。真主為了幫助耶穌,給了他行奇蹟的權柄,這些都是真主所賜予的。按照《古蘭經》經文:耶穌既沒有被殺,也沒有釘在十字架上受辱,而是直接被真主佑助升上了天堂。這使得耶穌成為唯一的一個由處女生出的先知,並且是唯有的三個沒有經歷死亡就被升至天堂的先知之一(另外兩個為以諾和以利亞)。伊斯蘭傳統記載:他將於世界末日回到人間,但不是像基督徒所說進行末日審判,而是以穆斯林身份恢復正統的伊斯蘭教,並挫敗敵基督(假彌賽亞),執行真主的旨意。與基督教不一樣,伊斯蘭教認為耶穌不是神,只是一個聖人,耶穌教誨人們通過正直的方式來履行安拉的旨意。《新約聖經》中提到耶穌是神的兒子一事,耶穌從來不認同,是被迷信的基督徒竄改的,伊斯蘭教反對基督教所說耶穌是化身或聖子,更覺得道成肉身根本更是無稽之談,指出耶穌就像其他先知一樣,是一個凡夫俗子,但是他是天選之人,以真主的使者身分傳播天啟。《古蘭經》記載真主嚴禁人類為其「創造同伴」,強調真主的神聖獨一性。在《古蘭經》中,爾撒有很多尊稱,如彌賽亞(基督),但它與基督教中的概念有所不同。爾撒在伊斯蘭教中作為和穆罕默德一樣領受天命的先知,而同樣得到所有的穆斯林尊重,在《約翰福音》中爾撒預言的保惠師即為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是繼耶穌之後把中斷了六百多年的道統的復興者和最後一位先知。
耶穌曾經到印度學佛一說,是根據新世紀運動者Levi H. Dowling宣稱他經由超能力觀看阿卡西記錄而寫就的《水徒行紀》,描述了耶穌十一歲到二十八歲期間的事情,宣稱年方十一歲的耶穌當時經由羅馬帝國所屬的小亞細亞,途經安息王朝的波斯及甫統一的貴霜帝國,然後抵達北印度及西藏等修行地區,並在西藏修行地裡居住且冥想約七年。爾後再經由波斯返抵以色列,此事在聖經上毫無記載。然而一位佛教人士-馮馮居士認為此書乃由耶穌的弟子-彼得(天主教:伯多祿)所寫,但是在基督教義中是被認定為偽經的書籍。[142]該書並被拍攝成電影《水徒行紀》。不過,佛教傳入西藏是西元四世紀時的事;藏傳佛教的興盛與佛寺的建立,更是於西元六世紀(唐朝文成公主時代)之後才有的事。該書稱西元一世紀時代的耶穌,能到當時根本還不存在的西藏佛寺學佛,在時間上相當令人難以置信。提供:書中被懷疑是耶穌同一人之先知-「伊薩」曾到訪過之佛寺名為法戒寺,位於喀什米爾拉達克邦,在四世紀並不屬西藏版圖,定性為藏傳佛教之寺院是後來的事。因此可以說,這卷文字描述內容完全是不符歷史事實的偽托著作。
俄國貴族記者諾托維奇在1894年表示:在喜馬拉雅山腳下拉達克的赫米斯寺院裏,親自讀到兩卷西藏經書,記載著耶穌在14歲時,隨同商人來到印度地區學習6年,後來又到尼泊爾繼續學習佛法6年[143]。但所稱的兩卷經書並未公諸於世。[144]
另外有一說認為耶穌釘上十字架後沒有死去,後移居至印度,修習佛法,後來在克什米爾定居,並在斯利那加去世[145]。科幻小說作者保羅·大衛斯便是採用了這個題材而製作了《耶穌在印度》這部電影[146]。
相對基督徒認為耶穌是救世主基督,猶太人並不承認耶穌是彌賽亞,他們認為救世主還未降臨,而耶穌不合猶太教相信的彌賽亞的特徵。[147]並認為基督徒是以合乎他們信仰的方式將《塔納赫》翻譯為《舊約聖經》。[148]比如在七十士譯本中,希伯來語中的少女產子[149],翻譯時使用了希臘語中的詞彙Παρθένος,意為處女,而基督教在翻譯聖經時基本上沿用了這一說法。因此,猶太教不接受基督徒的《新約聖經》,而且還在等待彌賽亞的來臨。
雖然猶太教徒否認《塔木德》記載過耶穌,即使是到現在還痛恨基督教的猶太人,在他們的經典《塔木德‧密西拿》第四卷《民事侵權卷》(Nezikin,推斷應在第2世紀編纂)的大議會書(Sanhedrin)第43a節提及過「罪犯耶穌」在逾越節之前被「掛了起來」(處死)[150]。
根據猶太拉比(古代猶太法學博士)所編纂的文獻─《塔木德經》中較晚期作品《耶穌一生》的記載:耶穌又名耶穌·本·潘得拉(Yeshu Ben Pandera),他的母親是馬利亞,他的父親是約瑟·本·潘得拉。在《塔木德經》中的耶穌是一位巫師,他在埃及學到黑魔法並有五個門徒。最後他以使用巫術的罪名被起訴,在逾越節後四十天被絞死。有學者認為Ben Pandera是扭轉Ben Parthenos(童貞女子之子)而成的。然而《死海古卷》與基督教緣起的專家詹姆斯.泰伯則認為「潘得拉」是當時確實存在且常在使用的名字。在他的著作《耶穌的真實王朝》有提到相關的論述和墓碑考古資料。在此書中詹姆斯.泰伯推測耶穌的生父很可能就是一名叫做約瑟·本·潘得拉的羅馬帝國士兵。[151]
在日本青森縣新鄉村流傳着耶穌曾經來到這裡,一直活到106歲的故事。該地有兩所古墓,被視為耶穌及其弟弟的墓地。每逢6月拜祭耶穌的基督祭,以日本傳統神道教儀式追悼耶穌。[152]
在摩尼教的藝術作品中亦經常描繪耶穌的形像,比如於高昌發現的10世紀摩尼教繪幡上的耶穌像,學者命名為「夷數王者像」,呈現出西域藝術的特徵;以及一幅南宋時期繪製的絹畫掛軸《夷數佛幀》,出自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則是以亞洲畫風的耶穌像。
明代道教名著《歷代神仙通鑑》將耶穌納入其神仙體系當中,見於卷九第二節「嚴子陵高屈光武,瑪利亞貞產耶穌」。其文稱:「遠西國,人云去中國九萬七千里……彼國初有童貞瑪利亞,於辛酉歲(實漢元始元年),天神嘉俾厄爾恭報:『天主特選爾為母。』已而果孕降生。母極喜敬,裹以常衣,置於馬槽。群天神奏樂於空。後四十日,母抱獻於聖師罷德肋[註 7],取名耶穌。」反映了明朝時期道教廣納其他宗教並融合於自身的手法。
在太平天國的官方宗教拜上帝會中,天王洪秀全自認為天父耶和華次子,其兄則為耶穌。西王蕭朝貴常以耶穌為名,通過「天兄下凡附體上身」發布命令。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