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古代傳說人物、五帝之首、華夏部落領袖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帝(黃帝[1],公元前2717年4月22日(農曆三月初三)—公元前2600年[2]),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為《史記》中五帝之首。
史載黃帝的父親少典為有熊國君,母為附寶,因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長居姬水,為姬姓,國於有熊(今河南新鄭),又稱有熊氏,帝鴻氏或歸藏氏[3]。相傳他出生於三月初三,俗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4]。
目前最早明確對黃帝的傳世文獻,來自左傳、國語和逸周書。在漢朝後,中國歷代皇帝多為黃帝設廟祭陵等,以確認統治的正當性,因此「黃帝」被視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誌性人物,是古代華夏部落領袖,為中華民族與漢族的血親祖先[5]。
黃帝乃五帝之首,黃帝和炎帝並列的說法例如炎黃後裔、炎黃子孫成為漢人以至清朝後中國人自稱之一[6]。神話中的炎帝及黃帝可能為遠古部落聯盟共主。[7]根據《山海經》,炎帝在阪泉之戰敗給黃帝,後來蚩尤糾集炎帝的部屬再於涿鹿之戰敗給黃帝[8][9]。
傳世文獻中,以《左傳》及《尸子》的記載為最早,《尸子·神明》:「子貢問孔子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謀而親,不約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謂四面也。』」,被認為是在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與《國語》中,也有對黃帝的記載。至漢朝之後,傳世文獻增加,對於黃帝的記載也變多。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路史》記載黃帝姓公孫[12],《國語》則記載黃帝依姬水而成長,因此為姬姓[13]。清代學者崔述認為公孫是諸侯之孫的稱謂,並不是姓,且上古時代不存在這種稱謂[14]。
其稱號黃帝,傳統上以五德終始說來解釋,認為其代表土行的黃色。甲骨文學者許進雄認為,在甲骨文中,「黃」源自於「璜」,是一種玉,黃帝的稱號可能與古代配戴玉的習俗相關[15]。《史記‧五帝本紀》云:「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又《史記索隱》載:「炎帝火,黃帝土代之,即『黃龍地螾見』是也。」黃帝之黃或源自黃龍之黃。
據《漢書人表考》卷一載:「黃帝,有熊國國君武王少典之子。少典娶有蟜氏,名附寶,感大電繞樞,孕二十五月,以戊巳[註 1]日生黃帝於天水。」[16][註 2]《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軒轅之丘」。唐《軒轅黃帝傳》載:「軒轅黃帝,姓公孫,有熊國君少典之次子也。其母西橋氏女,名附寶,瞑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於郊野。附寶感之而有娠。以樞星降,又名天樞。懷二十四月,生軒轅於壽丘」「軒轅之丘」位於新鄭的說法出《大明一統志》。相傳黃帝出生於夏曆三月初三,一說生於二月初二,俗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炎、黃二帝展開阪泉之戰,黃帝勝[17]。最後,黃帝集結炎、黃部落在涿鹿之戰打敗、擒殺了蚩尤[18],統一中原各部落。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螾大螻,色尚黃,人們說他以土德為帝,故自稱為黃帝[19][20]。從此,黃帝成為「天下」共主,其地位最終確立。
《路史·後紀一》載:「黃帝始分土建國」。據說,黃帝奠定天下後,「命風后方割萬里,畫野分疆,得小大之國萬區」,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如以雲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又設置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風后、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他又經常封祭山川鬼神[21]。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曆法。他定期巡視各地,瞭解人民生活情況,因此深得人民的愛戴。
此外,黃帝當共主的時候,去古未遠,人民生活簡樸,故黃帝教民生火做飯,吃熟食,又創紡織技術,製作衣服冠冕,禦寒護體。他又命大臣負責不同的技術創造,如羲和與常羲分別負責觀測太陽和月亮,臾區觀測行星,伶倫創製律呂,大撓創立甲子,隸首發明算數,容成綜合以上六術,製作樂律和律曆。黃帝還讓伶倫和垂製造樂器磬和鐘,沮誦和倉頡造字,史皇作圖,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揮造弓,共鼓和貨狄作舟。
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22],她教人民養蠶繅絲,織出絲綢做衣裳,故有「先蠶」的稱號。次妃名嫫母,傳說發明了鏡子,雖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敬重。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23]。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24]。而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據《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西經、大荒東經,北方的北狄、西方的犬戎、東方的東夷都是黃帝后裔。《世本》記載黃帝曾與鬼方聯姻[25]。
據《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之子玄囂生帝嚳,帝嚳是商、周的神祖。《史記·周本紀》載,帝嚳元妃姜嫄即周人始祖后稷(棄)的母親。《史記·商本紀》載,帝嚳次妃簡狄則是商部落始祖契的母親。
黃帝的另一子昌意直接與華夏族有關。據《山海經·海內經》,黃帝娶嫘祖為妻,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即高陽氏)。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瞽叟,瞽叟生舜。《國語·魯語》載:「殷人帝舜而祖契」。另據《世本》,顓頊生鯀,其形為白馬。天帝派火神祝融殺死鯀後,剖開鯀的腹部,生出一條黃龍,即大禹(據《山海經·海內經》)。大禹是華夏部族的祖神。
後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史記·孝武本紀》記載「黃帝且戰且學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斷斬非鬼神者。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仙登於天」;《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黃帝在道教中被尊為道家開創者之一,有特殊的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劉弘認為黃帝在漢朝時代的地位並不如後世這麼高,其地位低於女媧,可能與伏羲相等[26]。
相傳黃帝亦通曉醫術,中醫《黃帝內經》是以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問題的問答體裁編著的,分成《素問》與《靈樞》二部。但實際上可能是後人假託黃帝之名的作品[註 3]。
黃帝崩,葬橋山(關於橋山的所在地歷來有所爭議,現今學術界較認可的說法是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溫泉屯鄉里虎溝村西南之橋山,其上直至後唐仍有黃帝廟並享有祭祀,直至遼統治中國北方後,從此斷祀)。全國有數座黃帝陵。其中,陝西黃帝陵處於中原漢族區域,因此,自秦統一中國後,歷朝歷代每歲祭奠黃帝陵延續不斷,並且被歷代帝王上升為國家大典,被稱爲「天下第一陵」。但實際上,黃帝陵只屬一個衣冠塚,黃帝陵前碑亦表明此事,另外,根據文獻記載,黃帝離世之時在鼎湖鑄鼎,鼎成有飛龍乘彩雲,黃帝駕龍而歸天。
河南省鞏義市河洛鎮「河洛古國」被認為是黃帝時代的都城遺址[28]。
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人員在紅山文化牛河梁大墓發現一老人墓穴,出土了熊龍、雙熊首玉器、泥塑熊的下顎和泥塑熊掌等陪葬品,經分子生物學檢驗,該墓穴主人y染色體單倍群屬於東亞人常見的,也是新石器時代三大超級祖先之一的O-F5。幾乎可以肯定是某一代黃帝部落首領[29]。
1894年,拉克伯里在《中國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提出,黃帝來自兩河流域,經崑崙山進入中國中原地區,說法得到章太炎支持。然而隨着分子人類學的發展,這種說法隨即遭到否定[30]。
關於黃帝、炎帝和蚩尤關係的學術討論,目前結論是中國遠古文化並非來自單一來源,黃帝、炎帝和蚩尤可能代表三種不同地區的遠古文化,與考古學家找出的各地文化系統相符,例如遼河文明(紅山文化,對應黃帝)與黃河文明(仰韶文化,對應炎帝)、長江文明(高廟文化,對應伏羲)、長江下游文明(良渚文化,對應顓頊)等等。因此,蚩尤與黃帝、炎帝榆罔合稱「中華三祖」[31][32]。
美國學者許靖華認為,公元前六千多年氣候變冷,原居葉尼塞河流域的漢藏人南下,擊敗原居於中國的苗族與傜族先民,佔據中國中原地區,形成黃帝擊敗蚩尤的傳說。黃帝代表由蒙古葉尼塞河進居中原的漢藏人,炎帝與蚩尤就代表原居中國東南的苗族與傜族先民[33]。
中國學者楊寬認為,黃帝是周人將殷商的上帝觀念加以轉化及利用的傳說[34]。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徐中舒與丁山考據,最早來源為齊威王田因齊所鑄戰國中期銅器中的銘文,是陳侯因敦拓本,銘文第四行第三字起為「高祖黃帝,邇嗣桓文」[35],時間約為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間。在同時期鄒衍著作中也提到黃帝,說明在戰國時期中期,在齊國已有黃帝傳說,田齊君主以黃帝為高祖[36]。
中國學者余太山認為,月氏與塞種的先祖為允姓之戎。允姓之戎起源自少昊之後,由若水移居至伊洛之間,逐步西遷,後建立貴霜王朝與月氏等。由於月氏與塞種皆具有原始印歐人血統[37][38],他進而推測,與允姓之戎一樣,源自黃帝的氏族,如陶唐氏、有虞氏、少昊等,皆可能帶有原始印歐人血統[39]。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曾憲法認為塞種人起源於克里米亞半島與黑海北岸,於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間東擴至羅布泊[40]。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韓康信研究發現,漢代以前古代印歐人種東進的地理介限位於新疆東部至甘肅西部之間,在此以東的地區不存在具有印歐人種型態的類群[41]。
中國學者田阡子等人的基因研究指出,漢藏人起源自東亞南部,於4萬至2萬年前間北上至黃河中上游[42]。
中國學者李輝據現代分子人類學與考古學成果推測源於磁山文化的東夷少典部落分化出黃帝部落,於公元前4000年北遷,趕跑了使用芬蘭-烏拉爾語的趙寶溝文化上層,創造了紅山文化。[43]。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高晶一認為漢語的雅言屬於漢藏語系,而漢語的俗語屬於漢芬蘭語系,這跟黃帝部落北遷有關。
中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曹定雲認為,天黿是軒轅氏的圖騰[44]。
黃帝被尊奉為「中華始祖」。柳翼謀評論黃帝時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時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時,其歷年雖無確數,以意度之,最少當亦不下數千年。故合而觀其製作,則驚古聖之多;分而按其時期,則見初民之陋。犧、農之時,雖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諸物,其生活之單簡可想。至黃帝時,諸聖勃興,而宮室、衣裳、舟車、弓矢、文書、圖畫、律曆、算數始並作焉。故洪水以前,實以黃帝時為最盛之時。」
早在春秋戰國時,新鄭就有三月三風後頂拜軒轅的習俗。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華夏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據史書記載,軒轅黃帝故里在河南新鄭[45]。春秋時代的歷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俗稱「始祖山」)朝拜黃帝的記載,由民間自辦,一直如此[46]。此外在陝西黃帝陵、浙江縉雲縣也有舉行祭祀或拜祖活動。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7日中央派代表至陝西省中部縣橋山之麓黃帝陵致祭,舉行首次民族掃墓典禮,其後每年均比照辦理。[47]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由中華民國內政部主辦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
2004年開始,由陝西省人民政府主辦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48]
2006年,河南省委把新鄭當地舉辦的拜黃帝活動升格為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政協河南省委員會、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等主辦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承辦單位為鄭州市人民政府、政協鄭州市委員會,執行單位為新鄭市人民政府。[49]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下屬的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於每年中國農曆三月初三在黃帝故里河南省新鄭市舉辦的祭拜性活動。台灣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台灣新黨主席郁慕明,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中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余秋雨,澳門特別行政區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著名演員唐國強[50],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周鐵農等等各界優秀的炎黃子孫出席歷屆大典[51]。
2006年5月20日,黃帝陵祭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國務院確定新鄭黃帝拜祖祭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編號480Ⅹ-3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