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思想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楊朱(約前440年—約前360年[1]),或作陽朱,或說字子居或子取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名道家的改革思想家,有云他是老子弟子,開創了楊朱學派,講究唯我論、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自由意志主義,成為當世顯學。
在先秦各家的著述如《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其名字曾多次出現。《列子》也記下他弟弟名為「楊布」。
一說魏國人,一說秦國人,生平已不可考,楊朱的行蹤多在魯、宋、梁一帶。據《莊子》記載,他曾經見過老子。其活動的年代,比墨子稍後,而又早於孟子。楊朱學說在當時相當著名,但早已散佚不存,散見於《孟子》、《列子》、《莊子》、《呂氏春秋》、《韓非子》、《淮南子》等書中。如《列子·楊朱》篇云:楊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楊朱學派屬道家的激進派,《孟子·滕文公》篇云:「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歸墨。」可知春秋之世,楊朱之學與墨家齊驅,並屬先秦流行天下的學說。孟子說墨翟、楊朱「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是憤怒之詞,感性的攻訐大過於理性分析。但孟子也說,「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簡稱「逃墨歸楊,逃楊歸儒」,所以許多後人詮釋,孟子認為「楊近墨遠」,楊朱思想較接近於儒家思想。
《呂氏春秋》中的《重己》、《貴生》、《本性》、《情慾》、《盡數》等篇都受到了楊朱學派的影響,探討了愛己、利己中的智慧與包含的「道」就是道理也就是意義。
許多人認為楊朱曾和老子會面,曾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後來,有感於動亂的環境,困惱於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於是棄老子學說中的部份內容,朝著「養生」、「存性」的方向不斷深化,發展成以「為我」為中心的思想體系。楊朱思想在戰國初年一度風行,與儒、墨兩家形成鼎足而三的形勢。
楊朱的思想概略,可從以下四方面見之:[來源請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