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中國菜(英語:American Chinese cuisine)是由美國人所改造的中國菜,相比於在東亞地區來說在美國更為流行。其中,美式中國菜與一般中國菜最大的不同是烹飪和調味方式的不同。

Quick Facts 中國菜系列, 四大菜系 ...
Close

歷史

中國人移民美國最早始於19世紀中,台山人因為淘金熱和鐵路修建而移居舊金山。由於當時的種族歧視,華人不易找到工作,許多人只能自己開業,而中餐廳也是相當盛行的選項之一。

同一時期在美國南方,奴隸制度廢除後,南方地主引進了中國人種棉花,一些中國人在當地開設餐廳和超市。在當時的種族隔離制度下,白人不做黑人的生意,黑人沒有資本開業,而中國人可以同時做兩邊的生意。

早期中國人在小村莊裡開設提供豬排三文治蘋果派豆類蛋類等菜式的小餐廳。這些小型餐廳發展了模仿中國菜,結合美國人口味的美式中國菜。這些菜式最早是提供給華工食用[1]。他們參照中國菜的方法發明李鴻章雜碎,且發展了非地道的中國菜模式。[2]

至20世紀中後期,不少台灣和香港人移民美國,成為另一批美式中餐廳的業主。

至21世紀初,由於中國經濟發展,美國出現了許多較富有的中國移民和留學生,隨之而來的是針對此客群的中國餐廳,販售中國各地的菜餚(而不限於香港和台灣菜),並且大多不會針對非華裔美國人的口味改造。

2011年,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在「酸與甜:美國的中國菜歷史(Sweet & Sour: A Look a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專區內展示歷史上美國華人的飲食文化[3]

與地道中國菜不同的特點

美式中國菜主要用蔬菜作為配菜伴碟。中國菜會以綠葉蔬菜肉類海鮮為主要食材。

Thumb
在美國的中國餐廳內的自助餐模式

當地華人的中餐館,分為「人餐」和「鬼餐」兩類,前者的主要客戶以華人為主,後者以非華人為主[4]。對非華人顧客會提供寫有英語或附帶圖片的菜單,對華人則提供中文菜單,推介豬肝鳳爪或其他未必適合非華人口味的食品[5]

在美式中國菜中,爆炒油煎這三種用炒鍋就能輕而易舉完成的中餐烹調法最為常用[6]

Thumb
中式外賣經常都以紙板盒和金屬箔打包。

炒飯在美式中國菜的烹調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炒飯上添加更多調味。而有些食品如點心會被改良至適合美國人的口味,例如在小炒內添加勾芡和較多醬油。而受中國菜影響而來的美式小炒會以糙米代替白米,或加上芝士粉來製作,而傳統中國菜甚少用牛奶製品。[7]

美式中國菜餐廳通常包含中國菜各地菜譜,並改良得較清淡、較濃稠和較甜去迎合美國民眾的口味,普遍同時提供3至5個不同中國菜系的食物,例如李鴻章雜碎回鍋肉、「8種不同的酸甜小炒」或「一大堆20種不同的炒麵或炒飯」。[8]

除了源自中國的菜餚,其他諸如沙律壽司刺身等不屬於中國菜的食品也可能出現在美式中國菜餐廳。

菜式

美式中國菜餐廳菜式

以下的菜式經常出現在美式中國菜的菜單中:

  • 扁桃雞
    用配有洋蔥和杏仁混合在帶有搗碎了的麵糊,混在雞肉中,並帶有杏仁作底料的食材。
  • 左宗棠雞
    雞腿肉去骨,以醬油太白粉醃製,連皮切丁切塊,再下鍋油炸至「外乾內嫩」。然後以、醬油、乾辣椒等調味料,下腿肉一起拌炒而成[9]
  • 腰果雞丁
  • 芝麻雞英語Sesame chicken
    在雞肉去骨、搗碎、油炸之後,添加了醤油、玉米粉、酒、雞湯和砂糖而製成。特點為顏色又紅又橙並帶有香辣醬味。
  • 中式雞沙律英語Chinese chicken salad
    雞肉切絲,與萵苣、細麵條及和麻油一起蒸。這道菜在很多餐廳都會加入陳皮調味。
  • 李鴻章雜碎

Chinese chicken salad各種肉類及蔬菜切碎後炒制,多以醬油調味,有時亦以白汁調味。

地區性的美式中國菜

在美國境內的美式中國菜連鎖店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