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註 1]漢代人稱之為《東觀記》,一百四十三卷[1],是一部以紀傳體撰寫東漢歷史的史書,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當代史(《史記》以前不斷代是私修)。記事起於光武帝,終於靈帝,由漢代劉珍延篤等撰,因史館設於東觀洛邑宮殿的藏書處)而得名。

三國時代以後,將之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2],唐代以後漸以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

修纂過程

《東觀漢記》前後經過四次修纂。漢明帝時,明帝讓班固陳宗尹敏孟異三人共撰《世祖本紀》,又編次光武帝功臣和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3]。此次與班固合力修史者,除陳宗、尹敏、孟異三人外,尚有杜撫馬嚴劉復賈逵等四人[4],是《東觀漢記》的初次修纂。

第二次修纂在漢安帝永寧年間,鄧太后下詔命劉珍李尤劉騊駼劉毅等著「中興以下名臣列士傳」。據《史通·古今正史篇》,還尚有〈紀〉、〈表〉、〈外戚〉等傳,時間起於建武,終於永初,書始名《漢記》,不久,工作地點遷至南宮東觀。後來劉珍、李尤等人相繼去世,伏無忌黃景等奉命續修〈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及〈匈奴南單于〉、〈西羌傳〉、〈地理志〉,此書自此始具規模。

第三次修纂在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年),桓帝命邊韶崔寔朱穆曹壽續修,作〈孝穆皇傳〉、〈孝崇皇傳〉和〈順烈皇后傳〉,又增安思等皇后入〈外威傳〉,崔篆諸人入〈儒林傳〉。崔寔、曹壽又與延篤作〈百官表〉和順帝功臣〈孫程傳〉、〈郭鎮傳〉,又作〈鄭眾〉、〈蔡倫〉等傳,共撰成一百一十四篇。

第四次修纂在漢靈帝、漢獻帝時,靈帝熹平年間,蔡邕馬日磾楊彪盧植韓說劉洪等繼續修書,作〈靈帝紀〉和列傳四十二篇。蔡邕據其師胡廣傳授給他的「舊事」草成十志初稿,入東觀後即與張華劉洪共撰十志,作《朝會》、《車服》二志。後因事徙朔方郡,上書求還,並續成十志,後避桓帝名諱,改稱「意」。此十志,據《後漢書·蔡邕傳》李賢注引《蔡邕別傳》,有〈律曆〉、〈禮〉、〈樂〉、〈郊祀〉、〈天文〉、〈車服〉,據《史通》,尚有〈地理〉、〈朝會〉,嚴可均《全後漢文》注謂除前8志外,缺者乃〈五行〉、〈藝文〉也。但因漢末戰可及董卓西遷長安,以至散佚不全。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遷都許昌之後,楊彪進行最後一次總整理,但未能把散逸的篇章如數補齊。

《東觀漢記》成於眾人之手,經幾代人不斷遞修才成書。[5]直至東漢以後,仍有續補。但無一人對此從頭至尾進行整理加工,形成「著述無主,條章靡立」的現象,所以各篇之間,詳略不一,筆調不一。但由於《東觀漢記》是官修當代史,修史者擁有豐富的材料來源,從起居注到私家著作,都可以直接取材,故保留大量原始材料。

流傳過程

東漢時初名《漢記》,三國兩晉時如此,至南北朝時改稱《東觀漢記》。晉代以前《東觀漢記》和《史記》、《漢書》合稱三史。晚出的後漢史著作,無不取材於《東觀漢記》。傅玄認為《東觀漢記》煩雜。南朝宋范曄依據《東觀漢記》,「窮覽舊籍,刪煩補略」,歷時十三年,完成《後漢書》。《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躍居東漢正史地位。

《東觀漢記》在魏晉南北朝時未聞有亡失,隋代時尚有143卷之多[6],至唐代開元年間著錄有127卷。至宋代時散佚愈多,[7]北宋末年時尚存著錄43卷,此本在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時亡去,後獲一蜀本剛經校勘,釐定為八卷,至此散佚殆盡。自元代以後,則無一完篇傳世。

輯佚過程

清代康熙時,姚之駰首次網羅斷簡殘篇,查閱《後漢書》李賢注等五種書籍,共得840餘條,輯為8卷,簡稱《姚本》。因收羅不廣,掛漏殊多,且編排雜亂及考證不精;至乾隆時修《四庫全書》,據姚本,以《永樂大典》、《太平御覽》等書所載補葺,增加十分之六,厘訂為24卷,分帝紀3卷、年表1卷、1卷、列傳17卷、載記1卷,並編佚文1卷;刊入《武英殿聚珍叢書》,簡稱《聚珍本》。

但聚珍本存有三個缺點,其一在輯文方面尚有不足,未能輯出所有佚文;其二在帝紀、列傳部分,有關某一人的遺文,皆連綴成一篇,在連綴過程中,或增或刪,有失原貌;其三承姚之駰輯本之弊,在每條輯文之後,一律不注出處,使後人在徵引時,欲加校核而無從入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近人吳樹平依據武英本《東觀漢記》,重新翻檢大量古類書、史書和古注,輯得遺文數百條;並利用各種資料比勘互校,釐訂歧異舛誤文字,並註明出處及注釋,整理出《東觀漢記校注》二十二卷,是目前《東觀漢記》版本中最好的一種。

另有四庫全書本流傳於世。


目錄

More information 卷, 題 ...
內容
卷一 紀一 世祖光武皇帝
卷二 紀二 顯宗孝明皇帝肅宗孝章皇帝穆宗孝和皇帝孝殤皇帝
卷三 紀三 恭宗孝安皇帝敬宗孝順皇帝孝沖皇帝孝質皇帝威宗孝桓皇帝孝靈皇帝
卷四 諸王表、王子侯表、功臣表、恩澤侯表、百官表
卷五 律曆志、禮志、樂志、郊祀志、天文志、地理志、朝會志、車服志
卷六 傳一皇后 光烈陰皇后明德馬皇后章德竇皇后敬隱宋皇后孝和陰皇后和熹鄧皇后安思閻皇后順烈梁皇后竇貴人孝崇匽皇后孝桓鄧皇后靈帝宋皇后靈思何皇后
卷七 傳二宗室諸王孝皇 齊武王縯北海靖王興北海敬王睦趙孝王良劉弘劉梁城陽恭王祉東海恭王彊沛獻王輔楚王英濟南安王康東平憲王蒼阜陵質王延廣陵思王荊中山簡王焉琅邪孝王京彭城靖王恭樂成靖王黨樂成王萇下邳惠王衍梁節王暢清河王慶平原王勝孝穆皇孝崇皇
卷八 傳三 劉玄朱鮪申屠志王郎蘇茂龐萌王閎彭寵盧芳
卷九 傳四 李通鄧晨來歙鄧禹鄧訓鄧鴻鄧陟鄧悝鄧弘鄧閶鄧豹鄧遵寇恂馮異馮彰岑彭岑起賈復賈宗馮駿張豐秦豐鄧奉
卷十 傳五 吳漢蓋延陳俊陳浮臧宮耿況耿弇耿國耿秉耿恭銚期王霸祭遵祭肜祭參郭況鄧讓孫咸蔣翊楊正耿嵩張重姜詩
卷十一 傳六中興功臣 任光任隗李忠李純邳彤劉植劉歆劉嘉耿純朱祜景丹王梁馬成劉隆傅俊堅鐔馬武
卷十二 傳七 竇融竇固竇憲竇章馬援馬廖馬防馬光馬客卿馬嚴馬融馬棱朱勃樊重樊宏樊鯈樊梵樊準陰睦陰識陰興陰傅
卷十三 傳八 卓茂魯恭魯丕魏霸劉寬伏湛伏盛伏恭伏晨侯霸韓歆宋弘馮勤郭賀趙憙牟融韋彪韋豹桓虞趙勤王阜宋楊
卷十四 傳九 宣秉宣彪張湛王丹陳遵王良杜林郭丹吳良承宮鄭均趙溫桓譚馮衍馮豹田邑申屠剛鮑永鮑昱郅惲蘇竟郭伋杜詩孔奮張堪廉范王堂
卷十五 傳十 朱浮馮魴馮石虞延鄭弘梁統梁竦梁商梁冀梁不疑張純曹褒鄭興鄭眾范升陳元賈逵司馬均汝郁張霸張楷桓榮桓郁桓焉桓典桓鸞桓礹丁綝丁鴻楊喬毛義薛苞劉平趙孝魏譚倪萌王琳淳于恭江革劉般劉愷蔡順趙咨
卷十六 傳十一 班彪班固班超班始第五倫玄賀鍾離意宋均朱暉樂恢何敞鄧彪張況張歆張禹徐防張敏胡廣袁安張酺韓稜周榮郭躬趙興陳寵陳忠尹勤梁諷何熙應順應奉應劭李恂龐參祝良陳龜巢堪鄭璩張表
卷十七 傳十二 崔篆崔駰崔瑗崔寔申屠蟠閔貢荀恁馮良楊震楊秉楊賜張綱陳球杜安杜根李雲蔡邕左雄周舉黃香黃瓊黃琬李固陳寔吳祐任尚張耽朱遂張奐段熲陳蕃王允李膺郭泰荀曇劉祐宗資符融韓卓孔融皇甫嵩袁紹呂布丘騰韓昭趙序韋毅周珌郭汜
卷十八 傳十三彙傳 衛颯茨充任延王景秦彭王渙董宣樊曄李章周紆陽球鄭眾蔡倫孫程苗光郭願曹節劉昆劉軼窪丹觟陽鴻楊政歐陽歙戴憑牟長尹敏高詡魏應薛漢召馴周澤孫堪甄宇張玄李育杜篤高彪李業劉茂所輔溫序索盧放李善周嘉李充范丹劉翊郭鳳郭玉逢萌周黨王霸嚴光井丹梁鴻高鳳鮑宣妻龐淯母
卷十九 傳十四不明年代 蔣疊[8]丁邯、須誦[9]、周行[10]劉訓、梁福[11]范康宗慶、喜夷[12]、卜福[13]、翟歆[14]、魏成[15]、畢尋[16]、段普[17]、邢崇[18]、陰猛[19]、張意[20]沈豐蕭彪、陳囂[21]
卷二十 傳十五四裔 匈奴南單于莋都夷西羌西域
卷廿一 載記 王常劉盆子樊崇呂母隗囂王元公孫述延岑田戎
卷廿二 散句
補遺
附錄
Close

注釋

參考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