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趙憙(前4年—80年6月26日),字伯陽,南陽郡宛縣(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初期大臣。
更始帝劉玄時,為五威偏將軍、中郎將,封勇功侯。更始帝被殺,歸附光武帝劉秀,任簡陽侯相、平林侯相、懷縣縣令、平原太守。建武二十七年(51年),任太尉,封關內侯。永平元年(58年),改封節鄉侯。永平十八年(75年),升任太傅、錄尚書事。建初五年(80年),趙憙去世,諡號為正。
趙憙少年時有節操。堂兄被人殺害,沒有兒子,趙憙十五歲,時常想着報仇。於是帶着兵器約好朋友,後來終於前去尋仇。仇人們全部生病,沒有抵抗。趙憙認為乘別人生病報仇殺人,不是仁人應做的,就暫時放過他們離開,回頭對仇人說:「你們如果病好了,就遠遠地躲開我。」仇人都臥着叩頭謝罪。後來他們病癒,都自縛來見趙憙,趙憙不與他們見面,後來終於還是把他們殺了。[1]
更始帝即位後(23年),舞陰大姓李氏據城不降,更始帝派柱天將軍李寶去招降,李氏不肯,說:「聽說宛人趙氏有孤孫趙憙,因信義而聞名,我願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徵召趙憙,趙憙還不到二十歲,等到被引見,更始帝笑着說:「還是個小孩,怎麼能挑着重擔走很遠呢?」於是任命他為郎中,代理偏將軍事,讓他到舞陰,李氏就向他投降[2]。趙憙因此進入潁川,攻擊不肯投降的人,到達汝南郡邊界,返回宛城。更始帝大喜,對趙憙說;「你真是名家的千里駒,努力吧。」恰逢王莽派遣王尋、王邑率兵出關,更始帝就拜趙憙為五威偏將軍,讓他協助諸將抵拒王尋、王邑於昆陽,史稱昆陽之戰。劉秀擊敗王尋、王邑,趙憙負傷,立有戰功,回朝後拜為中郎將,封勇功侯[3]。
更始帝失敗,趙憙被赤眉軍圍困急迫,於是爬上房屋逃走,與好友韓仲伯等數十人攜帶小孩及體弱者,爬山越阻直出武關。韓仲伯認為妻子色美,擔心會有強暴她的人,而自己受其害,想將妻子遺棄於道途。趙憙責怒不聽,就以泥塗在韓仲伯妻子的臉上,把她載在小車上,自己親身推着小車。每次遇到賊寇,有時他們欲逼迫,趙憙就說她得了重病,因而得免於難。到了丹水縣,遇到更始帝的家屬,都赤身露體滿身泥污,飢餓困頓不能前進。趙憙見了大為傷感,將所裝衣帛資糧全部給了他們,將他們護送回鄉里。[4]
這時,鄧奉在南陽背叛漢光武帝(26年),趙憙向來與鄧奉友善,幾次寫信給他加以切責,而造謠的人就誣陷說趙憙與鄧奉合謀,漢光武帝對此感到懷疑。等到鄧奉失敗,漢光武帝搜查到趙憙寫給鄧奉的書信,於是大驚道:「趙憙真是一位長者啊。」當即徵召趙憙,接見他,賜鞍馬,待詔公車[5]。當時江南尚未歸附東漢,道路不通,漢光武帝以趙憙代理簡陽侯相。趙憙不肯帶兵前往,自己單車駛往簡陽。官吏民眾不想讓他進城,趙憙就宣告曉諭,呼喚城中大人物,示以東漢政府威信,其統帥當即開門面縛歸順,由此各營壘都投降了。荊州牧奏明趙憙才能出眾極善治理,漢光武帝於是詔令他為平林侯相。趙憙攻擊群賊,安集已經投降的人,縣邑由是平定[6]。
後來拜為懷縣縣令。大姓李子春先為琅琊國相,豪強不守法度掠奪兼併,百姓害怕他。趙憙到任後,聽說他的兩個孫子殺了人未被揭發,就窮加追究,把李子春逮捕拷問,兩個孫子自殺。京師洛陽為李子春說情的達數十人,趙憙最終沒有聽從。當時趙公劉良病危(41年),漢光武帝親臨看望,問他有想說什麼。劉良說:「我平素與李子春相好,現在他犯罪,懷縣縣令趙憙想殺他,我願乞求留下他的性命。」漢光武帝說:「官吏尊奉法律,法律不可彎曲,你另外說還有什麼要求。」劉良再沒有說話。劉良死後,漢光武帝追感叔父,就赦免了李子春[7]。同年,趙憙調任為平原郡太守[8]。當時平原多盜賊,趙憙與諸郡討伐捕捉,斬殺其首領,餘黨株連者數千人。趙憙上書說:「惡人做了惡事只懲罰到他們自己身上,可將他們遷往京師近郡。」漢光武帝聽從,將他們移置穎川、陳留。於是提拔薦舉有義行的人,誅殺奸惡之徒。史書宣稱,後來青州發生大規模蝗災,一侵入到平原郡界就隨即死掉,平原境內豐收多年,百姓歌頌[9]。
建武二十六年(50年),漢光武帝召集內戚宴會,甚為歡暢,諸夫人各自往前陳述說:「趙憙很講恩義,往年遭赤眉之禍逃出長安時,我們都是趙憙救濟才得以活下來。」漢光武帝很嘉獎趙憙。後來徵召趙憙入朝擔任太僕,接見時對人說:「你不但為英雄所保薦,連婦人也感懷你的恩德。」於是厚加賞賜。建武二十七年(51年)五月,拜為太尉,賜爵關內侯[10][11]。當時南匈奴單于向東漢稱臣,烏桓、鮮卑都入朝修好,漢光武帝令趙憙主持邊境事務,思考長期規劃。趙憙令過去由雲中、五原遷徙到常山、居庸的移民回雲中、五原,幽州、并州由此安定[12]。此外,趙憙還建議漢光武帝將諸王遣回封國[13]。建武三十年(54年),趙憙上言漢光武帝應當封禪,正三雍之禮。中元元年(56年),跟從漢光武帝封禪泰山[14]。
建武中元二年(57年),漢光武帝去世,趙憙接受遺詔,主持喪禮。當時藩王都在京城,自從王莽篡位後,舊的典章制度不復存在,皇太子劉莊和東海王劉彊等人夾雜同座,雜亂無序。趙憙就面色嚴肅,扶劍站在殿前台階上,把藩王們扶下大殿,來明確地位尊卑。當時藩國的官員出入宮內朝中,和百官沒有區別,趙憙就上書請求讓謁者帶領,分別停留在別的縣,藩王們全部命令他們回府第,只在早晚上朝進宮。整頓禮儀,嚴格門衛制度,朝廷內外肅然[15][16]。永平元年(58年),趙憙被封為節鄉侯。永平三年(60年)二月,趙憙因審訊中山相薛脩的事不符實情,免去太尉職務。同年冬,接替竇融擔任衛尉。永平八年(65年),趙憙接替虞延兼任太尉事務,在官署理事如同實任。後來遇上母喪,上書請求親自服喪守孝,漢明帝不同意,派使者替他脫掉喪服,賞賜恩寵深厚。趙憙內管宮廷警衛,外行宰相職責,能公正地處理政務,從沒有懈怠過[17]。
永平十八年(75年)八月,漢明帝去世,漢章帝繼位。趙憙又主持漢明帝的喪事,第二次送走死去的皇帝。同年十月,升任太傅,並錄尚書事。漢章帝提拔他的兒子七個人做郎官。長子趙代,供職黃門。建初五年(80年),趙憙病重,漢章帝親自前去探視。五月二十日,趙憙去世,漢章帝前去祭弔[18]。時年八十四歲,諡號為正[19]。
節鄉正侯趙憙 | |||||
節鄉侯趙代[20] | |||||
節鄉侯趙直[21] | |||||
節鄉侯趙淑[22] | |||||
[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