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之一
《史記》[1]中講:「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并州。」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據《周禮》、《漢書·地理志上》記載, 并州為九州之一。
實際區劃
漢武帝時,置并州刺史部,為十三刺史部之一,約當今山西省大部,河北省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地。東漢、曹魏、西晉以來,并州的治所就在太原郡晉陽縣,晉末治台壁,後來仍治晉陽。并州包括今山西省大部,北朝以來并州轄境逐漸縮小,但仍以太原為中心。
隋煬帝時改并州為太原郡,其地約當今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一帶地區。李淵、李世民晉陽起兵之處便屬於太原郡。唐高祖恢復并州之稱,武則天的家鄉就在并州的文水縣。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并州改為太原府。北宋滅建都太原府的北漢,又改太原府為并州,旋即升為太原府。
唐朝并州轄縣 | |
---|---|
618年 | 太原縣、晉陽縣、榆次縣、壽陽縣[2]、撫城縣[3]、盂縣、石艾縣、樂平縣、和順縣、遼山縣、平城縣、太谷縣、祁縣、文水縣、陽直縣[4]、交城縣[5](新設清源縣[6],榆社縣改屬韓州) |
620年 | 太原縣、晉陽縣、榆次縣、撫城縣(改名烏河縣)、陽直縣、交城縣、清源縣(新設汾陽縣[7],文水縣改屬汾州,盂縣、壽陽縣改屬受州,石艾縣、樂平縣、和順縣、遼山縣改屬遼州,平城縣改屬榆州,太谷縣、祁縣改屬太州) |
623年 | 太原縣、晉陽縣、榆次縣、烏河縣、陽直縣、交城縣、清源縣、汾陽縣(文水縣、太谷縣、祁縣來屬) |
624年 | 太原縣、晉陽縣、榆次縣、烏河縣、陽直縣(改名陽曲縣)、交城縣、清源縣、汾陽縣(改名羅陰縣)、太谷縣、祁縣(文水縣改屬汾州) |
627年 | 太原縣、晉陽縣、榆次縣、陽曲縣、交城縣、清源縣、太谷縣、祁縣(文水縣來屬,廢除烏河縣、羅陰縣) |
634年 | 太原縣、晉陽縣、榆次縣、陽曲縣、交城縣、清源縣、太谷縣、祁縣、文水縣(盂縣、受陽縣、石艾縣、樂平縣來屬) |
637年 | 太原縣、晉陽縣、榆次縣、陽曲縣、交城縣、清源縣、太谷縣、祁縣、文水縣、盂縣、受陽縣(改名壽陽縣)、石艾縣、樂平縣 |
638年 | 太原縣、晉陽縣、榆次縣、陽曲縣、交城縣、清源縣、太谷縣、祁縣、文水縣、盂縣、壽陽縣、石艾縣、樂平縣(燕然縣[8]來屬) |
640年 | 太原縣、晉陽縣、榆次縣、陽曲縣、交城縣、清源縣、太谷縣、祁縣、文水縣、盂縣、壽陽縣、石艾縣、樂平縣(廢除燕然縣) |
690年 | 太原縣、晉陽縣、榆次縣、陽曲縣、交城縣改治今山西省交城縣、清源縣、太谷縣、祁縣、文水縣(改名武興縣)、盂縣、壽陽縣、石艾縣、樂平縣 |
705年 | 太原縣、晉陽縣、榆次縣、陽曲縣、交城縣、清源縣、太谷縣、祁縣、武興縣(改名文水縣)、盂縣、壽陽縣、石艾縣、樂平縣 |
713年 | 太原縣、晉陽縣、榆次縣、陽曲縣、交城縣、清源縣、太谷縣、祁縣、文水縣、盂縣、壽陽縣、石艾縣、樂平縣(新設靈川縣[5]) |
714年 | 太原縣、晉陽縣、榆次縣、陽曲縣、交城縣、清源縣、太谷縣、祁縣、文水縣、盂縣、壽陽縣、石艾縣、樂平縣(廢除靈川縣) |
723年 | 太原縣、晉陽縣、榆次縣、陽曲縣、交城縣、清源縣、太谷縣、祁縣、文水縣、盂縣、壽陽縣、石艾縣、樂平縣 |
刺史
- 漢朝并州刺史
- 曹魏并州刺史
- 西晉并州刺史
- 石鑒(265年-267年)
- 劉欽(267年-271年)
- 胡奮(272年-277年)
- 胡岐(280年)
- 張斆(286年)
- 夏侯駿(290年-295年)
- 山該(296年-297年)
- 劉卞(298年-299年)
- 司馬騰(300年-307年)
- 劉琨(307年-316年)
- 唐朝并州刺史
- 李元吉(618年—619年)
- 竇靜(618年—619年)
- 劉德威(619年)
- 劉政會(619年)
- 張綸(619年—620年)
- 李仲文(620年)
- 劉世讓(620年—621年)
- 李神符(621年—622年)
- 李元吉(622年—626年,遙領)
- 成仁重(622年)
- 竇靜(623年—626年)
- 李世勣(626年—628年)
- 李弘節(628年)
- 李治(633年—643年,遙領)
- 李世勣(629年—641年)
- 史嵩(貞觀年間)
- 楊某
- 李孝(652年—656年,遙領)
- 張緒(652年)
- 任懷玉(顯慶年間)
- 李顯(661年—676年,遙領)
- 李沖寂(上元年間)
- 李旦(676年,遙領)
- 藺仁基(676年之前)
- 李沖玄(679年)
- 封言道(681年—683年)
- 辛文陵(唐高宗時)
- 鄧惲(唐高宗時)
- 李思文(垂拱年間)
- 竇孝諶(垂拱年間)
- 郭琳(691年)
- 王及善(691年)
- 崔神慶(692年)
- 韋安石(695年)
- 王方慶(696年,未任)
- 武重規(697年—698年)
- 魏元忠(699年)
- 婁師德(699年)
- 杜景儉(700年)
- 李旦(702年—705年,遙領)
- 魏元忠(702年)
- 武攸宜(702年)
- 張仁願(長安年間—705年)
- 李重茂(705年,遙領)
- 宋璟(705年,未任)
- 崔宣道(神龍年間)
- 張知泰(神龍末年—景龍初年)
- 盧玢(景龍年間)
- 裴懷古(神龍年間)
- 裴懷古(神龍年間)
- 周仁軌(710年)
- 崔敬嗣(711年之前)
- 薛訥(711年—714年)
- 李撝(713年,遙領)
- 李范(714年,遙領)
- 王晙(714年—716年)
- 張嘉貞(716年—720年)
- 張說(720年—722年)
- 崔隱甫(721年)
- 崔日用(722年)
- 王晙(722年—723年)
- 北宋知并州
- 劉保勛(979年—980年)
- 符昭願(980年—982年)
- 周保權(983年—985年)
- 王明(987年—990年)
- 潘美(990年)
- 張永德(991年—995年)
- 李允正(995年)
- 雷有終(996年—997年)
- 雷有終(997年、998年—999年、1005年)
- 王承衎(997年—998年)
- 任中正(999年、1012年—1015年)
- 王略(999年)
- 韓崇訓(999年—1000年)
- 王超(1000年—1001年)
- 程德玄(1001年—1002年)
- 錢若水(1002年—1003年)
- 李允正(1003年)
- 李繼和(1003年)
- 王嗣宗(1003年—1005年)
- 張詠(1006年—1007年)
- 劉綜(1007年—1011年)
- 張秉(1011年—1012年)
- 周起(1015年—1017年)
- 薛映(1017年—1020年)
- 馬元方(1020年—1022年)
- 馬元方(1022年—1023年)
- 薛奎(1024年)
- 陳堯佐(1025年—1028年)
- 趙稹(1029年—1030年)
- 張若谷(1030年—1032年)
- 梅詢(1032年—1034年)
- 李若谷(1035年—1037年)
- 杜衍(1037年—1039年)
- 任中師(1039年—1040年)
- 王沿(1040年)
- 楊偕(1040年—1041年)
- 高繼宣(1041年—1042年)
- 鄭戩(1042年、1046年—1049年)
- 明鎬(1042年—1045年)
- 夏竦(1045年—1046年)
- 王拱辰(1049年—1052年)
- 李昭亮(1052年—1053年)
- 韓琦(1053年—1055年)
- 富弼(1055年)
- 龐籍(1055年—1056年)
- 孫沔(1056年—1059年)
- 梁適(1059年)
參考
深入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