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台湾台南古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平古堡,原称奥兰治城(荷兰语:Fort Oranje)、热兰遮堡或热兰遮城(台湾话:Jiat-lan-jia siâⁿ,译自荷兰语 Fort Zeelandia[注 1]),又名台湾城、安平镇城、安平城、王城(台湾话:Ông siâⁿ)[3][4]、红毛城、赤嵌城[注 2],是一座位于台湾台南市安平区的一个城郭遗址。于1623年10月由荷兰东印度公司兴建简易城砦,1624年4月底拆毁,8月底原址重建堡垒,至1634年竣工,是台湾最早的要塞建筑。自建城以来,曾是荷兰及明郑统治台湾的中枢,
目前安平古堡共有两处遗迹被指定为中华民国内政部所颁订的两个国定古迹:公告于1983年12月28日的“台湾城残迹(安平古堡残迹)”及公告于2004年10月7日的“热兰遮城城垣暨城内建筑遗构”,两处遗迹实际上源自同一座建筑,被视为台湾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全园区由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古迹营运科负责营运,内有安平古堡史迹纪念馆及热兰遮城博物馆,以及1975年由日治时期瞭望塔修建而成的瞭望台[1]。2022年10月,中华民国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古迹审议委员会,决定将上述安平古堡内两处国定古迹合并为一处,并更名为热兰遮堡遗构[8]。
十六世纪时,荷兰为反抗西班牙帝国(伊比利联盟)统治下重敛苛税与宗教迫害而进行八十年战争,新成立的联合省共和国不仅已是欧洲商贸高度发达的地区,其造船技术和造船业亦十分蓬勃,[10]:94-951593年初次派遣舰队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鉴于商船造价高昂、成本昂贵,且航行风险高,最终荷兰国家议会遂决意联合各家公司船队,在1602年3月20日正式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语: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VOC)”。[10][11]与西班牙、葡萄牙间在本土的交战,延伸到海外的掠夺争战。16世纪时,葡萄牙已控制了澳门、西班牙控制了吕宋与马尼拉。17世纪初,荷兰在爪哇万丹建立据点后,亦急于在远东寻找据点与明国及日本贸易。两次进攻葡萄牙控制的澳门失利后,东印度舰队指挥官韦麻郎听从漳州海澄商人李锦与潘秀的建议,于1604年8月7日占领澎湖群岛,然仍无法达成与明国开展贸易的目标,只能退出澎湖。1609年公司于日本平户设立商馆,1619年击败英国而在巴达维亚设立总督府,随后与英国合作对抗西班牙、葡萄牙。1622年拦截到西班牙的书信发现西班牙有占领台湾的意图,决定先发制人,派遣雷尔生司令出击澳门失败,改为前往澎湖,以取得打击西班牙马尼拉贸易航线的有利位置,于1622年7月二占澎湖,开始筑建澎湖堡垒,择址风柜尾蛇头山。
1622年7月底,雷尔生聘请澎湖渔夫指路,亲自前往台湾于各海岸寻找测量适宜的口岸,在大员海湾、打狗等地探查,然评议会决议选择在澎湖兴建堡垒。1623年3月27日特派商务官与2艘船舰前往大员视察商业实况,驻扎该地。雷尔生决定在其海湾入口南侧无人沙洲上兴建城砦,10月25日派遣利邦上尉(Élie Ripon)率领16名士兵及34名班达奴工前往台湾,27日在大员停泊,兴建简易城砦,与目加溜湾社族人首次接触,赠与族人礼物,族人带领荷兰人进入森林并协助收集竹子做为建材,萧垅社亦欢迎荷人来访,而麻豆社族人每天都前来质问其采竹的用途,当数周后得知为了兴建房子后,麻豆族人不满为何没有收到和目加溜湾社一样的礼物,聚集三、四百名武装战士趁荷兰人在森林内采竹时袭击,双方互有数人战死,荷兰人暂时退回澎湖,随后返回续完成工程。1624年1月,目加溜湾与麻豆社联军,在夜间火攻袭击公司新建成的第一代城砦。到了3月,澎湖堡垒遭到明军围困,澎湖只馀3艘船210名船员、城上守军125名,公司高层鉴于无力同时兼顾澎湖与大员两地,于是4月底下令拆毁大员城砦,将台湾的2艘船舰、124名兵力调返澎湖。[12]:41-47[13]:11-12[14]
1624年初,明军大军持续增援拒绝公司停留澎湖,在明荷两军对峙了八个月以后,明军已有万名大军围困数百荷军,由公司指派的马丁努斯·宋克博士,搭乘热兰遮号于8月1日抵达澎湖,接替雷尔生。福建南路副总兵官俞咨皋提出“荷兰必须离开澎湖、当局同意荷兰在大员和明朝臣民交易”之条件与公司达成停战协议。8月18日,公司召开内部评议会,同意撤离澎湖。8月22日,公司和俞咨皋签署协议,承诺于20日内退到大员(台湾本岛)。8月24日,公司再度召开内部讨论,商议是否拆除澎湖风柜尾城,研议后定案拆除,并于8月26日动工拆城,8月30日宋克先行前往大员。
9月16日,利邦等率众扛著荷兰国旗,在明军士兵的注视下走出拆毁的风柜尾城,搭上快艇“波墨仁号(荷兰语:Pormoren)”,全数离开澎湖,航向大员与先前已抵达大员的长官会合,转移至台湾岛,中国则不干涉荷兰对台湾的占领。在此之前,即将成为首任台湾长官的宋克[15]的带领下,搭乘热兰遮号于8月底抵达不受明朝政府管辖的福尔摩沙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在4月底拆毁的城砦原址开始兴建堡垒,即后来的热兰遮城,设立贸易据点,建立台湾史上第一个近代早期(英语:early modern)式的统治政权(但并非第一个政权,因为在今日台中市及其附近,当时已有台湾原住民所建立的大肚王国及斯卡罗酋邦,为一部落联盟式的政权)。[16][17]
根据荷兰史料,当时东印度公司指挥官雷尔生于1622年到福州谈判,明朝官员为了劝诱他们撤出澎湖,建议他们到台湾,间接同意明朝船只到大员(今安平)与之通商。...当时明朝官员向莱尔森说:‘你不知道大员怎么去,我们派船带你去。而同样年代,明代的史料记载的是,官员软硬兼施,并请海商李旦居中协调,宋克才在1624年拆除澎湖城堡的建材,搭乘热兰遮城号商船,来到大员上岸,宋克也成为荷兰建立台湾政权的首任长官,他也在大员上鲲鯓建立热兰遮城。”[18]
1624年8月底,宋克初抵大员,由于首要任务是加强防御,8月21日决议在大员海湾入口处南侧的沙岸上、原来4月底拆毁的砦城旧城址建造新堡垒,再使用风柜尾城拆除下来的材料在季风直接吹袭的东北角建造更行补强,命名为“奥兰治城”(荷兰语:Fort Oranje,为纪念领导与西班牙独立战争的奥兰治亲王)。1626年9月29日,阿姆斯特丹总公司十七人董事会下令改名为“热兰遮城”(荷兰语:'t Fort Zeelandia,以荷兰七省联盟之一的泽兰省,或译热兰省为名,荷兰文献 Fort 亦常记为 Casteel; Kasteel,如悬挂在热兰遮城面对台江内海主要海道出入口的北门上铭牌为“'T CASTEEL ZEELANDIA”),1627年6月27日巴达维亚总督府转发通知给大员当局,在公告市民周知改名时应依荷兰习俗鸣炮并赠帽给市民。
1626年,日本人滨田弥兵卫带领朱印船船只到福建沿海买生丝,遭遇风暴改往台湾避风,卖主因海盗肆虐不敢出海送货,滨田只好向在台湾的公司借用戎克船前往泉州运回货物,但遭公司推延拒绝,拖过风期只好滞留在台湾押冬,滨田弥兵卫相当不满,又知悉新港社原住民对公司占用土地、不积极协助对抗敌对村社极为不满,在1627年带领该社头目、社众、通译共16人,以“高山国使节团”把台湾献给将军请求出兵保护的名义求见幕府德川家光,滨田所属贸易商长崎代官末次平藏亦运作控诉荷兰人蛮横,准备鼓励江户幕府采取反荷作为。1628年3月,荷兰驻平户商馆多次传讯台湾警告平藏殿招兵买马欲武力攻台,务必提高警戒。此时台湾没有海军驻守、兵力不足两三百人,4月滨田果然率配备强大火力的船只来台,同行者共470名,其中包含先前16名新港社代表。时任台湾长官彼得·奴易兹(Pieter Nuyts),以叛国罪名拘禁新港社代表,并将滨田软禁,直到船上的大量武器及火药全数拆卸扣留。滨田一行十多人于6月底进入热兰遮城内求见长官奴易兹要求离开台湾,事先躲藏的数十名武装日本人趁机闯入,绑架长官及其6岁长子,并以奴易兹之子等5人为人质,于7月7日离开台湾,返回日本后日本违反协议扣押人质并封闭荷兰的商馆。巴达维亚方面感到事态严重,在1629年将奴易兹撤职,1630年宣判两年有期徒刑。1632年关押2年期满,荷兰将他引渡至日本监禁,日本人才释放人质、恢复荷兰人在日本的贸易,但其子已病死于日本。
长官奴易兹任职期间,有感于热兰遮城选址设计缺失、城墙大部分为黏土或细沙修筑、对敌人大规模进攻的防御力薄弱,于是进行修建补强,并且在城堡北侧水道对岸北线尾兴建城砦(之后称为热堡Zeeburg)。其续任长官普特曼斯同意奴易兹的看法而继续以石块修建补强热兰遮城,并新建外堡, 至1632年底完成上层主堡工程,1633年1月1日举行启用典礼,随后继续扩建下层主堡,于1634年竣工[19]。外堡则于1637-1639年间竣工,当时,这座城堡是荷兰人统治台湾全岛和对外贸易的总枢纽。由于地处大海,因此当在发生围困时,东印度公司能够从巴达维亚城获得补给和增援。
1639年,为了加强城堡的安全性,东印度公司在热兰遮城旁的制高点汤匙山建造了乌特勒支堡碉堡(Fort Utrecht)[20]。并在1653年于赤崁行省普罗民遮市街旁兴建欧式城塞普罗民遮城(Fort Provintia,为纪念尼德兰七省联省联盟,Zeven Verenigde Provintia)。
自1650年前后,随着中国情势动荡,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担忧郑成功来袭。1660年,末代台湾长官揆一为加强防御,在下堡东北角新增构筑一座棱堡,在后来郑氏攻台反封锁战时发挥极大的作用。
东征前的明郑文献已将此地记为“台湾”,普罗民遮城记为“赤崁城”,热兰遮城、热兰遮市街记为“台湾城”、“台湾街”;[22]今日台湾之称呼即由明郑肇始。
1661年3月底,延平王郑成功亲率由泉漳两府乡亲官兵组成的25,000大军自同安县调度部署,4月21日在金门集结航渡台湾海峡,4月30日由鹿耳门水道进入台江内海发动攻台之役。在5月1日海战中,数百艘战船与荷方两艘船舰与两艘小艇对战,荷舰奋战后一艘自爆,馀舰奋战后终寡不敌众败逃,此役郑军有一千名军士阵亡;陆战中,荷方驻台最高阶武官与一百多名军士无视热兰遮城发出的撤退命令下,在北线尾遭四千多名郑军围攻战死。此后郑军随即登陆并于数日内攻下普罗民遮城、进军大员市街,从鲲身半岛、海面以及北线尾三方进逼热兰遮城。在5月25日围城战中,郑军阵亡超过千人、受伤七八百人仍未能攻下热兰遮城。然而志在必得的郑成功仍于5月29日(五月初二)提前设置建制,改赤崁城为“东都明京”(之后郑经再改名为东宁),设一府二县(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以其第二故乡泉州府晋江县的“安平”,“改台湾为安平镇”,并设置朝廷审判劫掠台湾民众财产的将领,处死吴豪、革职陈蟒。[23][22]此后改变战略为封锁热兰遮城,派军赴各地屯军。8月,9艘船舰载运725名荷兰援军来到台湾,各地郑氏屯军被当地原住民攻击而将士2到3千人战死。9月16日,主动出击的荷兰援军与郑军交战不利,双方各有一百多人阵亡。12月,荷兰援军指挥官携带精良兵力、军火和粮食临阵逃脱返回巴达维亚,热兰遮城士气几乎溃散,陆续有荷军为求活命向郑军投降。
封锁直到次年1662年1月25日,郑军由投降荷军的情报从北、东、南三面炮轰乌特勒支碉堡和热兰遮城,同时派出16艘战船来到热兰遮城附近的码头,以掩护攻城部队顺势夺取乌特勒支碉堡。此役彻底瓦解了荷军士气,1月27日,大员评议会决议放弃一切抵抗,要求和谈。双方便开始协商和谈内容。郑成功表示在9个月的围城期间已耗费巨额花费,要求荷方交出热兰遮城,里面所有的财物作为赔款。2月1日,双方代表到大员街依照习俗,举行誓约、签字、盖章等程序,完成《郑荷之战荷兰降书》的缔约。
最终在2月9日,2000名荷兰人登上8艘荷兰船舰,揆一在海滩上将热兰遮城的锁匙交给郑氏官员,郑成功也进入热兰遮城接收堡垒以及里面的财产,正式将荷兰人逐出台湾,建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24]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大员的统治,离开的荷兰人则在历经1个多月抵达巴达维亚城。
郑氏接收已改名为安平镇的热兰遮城,做为延平王府邸使用。郑氏王朝三代统治者均驻居此城,故又叫“王城”、“延平王城”,而安平六角头中的“王城西社”也因而得名。传说郑成功将热兰遮城的北门封闭,在南侧城墙上开辟南门,以春秋时郑国有䦖𨳺之门的典故,命名为䦖𨳺门[25]。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当清军入台后,台湾的政治重心移至府城内,使得安平镇城的重要性日减,而墙垣也多倾圮失修,安平城逐渐荒废。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凤山县知县李丕煜在城内修建台湾水师协衙门,前为门,中为堂,后为署,旁列小屋数间,并设军装局,贮存火药军装,未使用的部分则成为堆置杂物的处所,官民为修建房舍也常破坏城墙,掘取砖块[26][27][28]。城北面临海一带,短墙坍塌,潮水啮城基,1733年(雍正十一年),协镇陈伦炯砌之[25]。
1748年(乾隆十三年),协镇沈廷耀于外城南门内建造两间塘房,拨兵防守[25]。1749年(乾隆十四年),城西北海岸冲崩计一百八丈,邑监生方策捐银三百两筑沙堤,协镇沈廷耀成之[25]。1868年,清英爆发樟脑战争又称樟脑纠纷事件,英国军舰来犯,船炮命中城内军火库引发爆炸,城墙随之而毁,之后遂成废墟。1874年,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处理“牡丹社事件”与日本人进行交涉,并将安平城外城的墙砖运至“二鲲鯓”建立“亿载金城”。
1871年约翰·汤姆生拍摄热兰遮城影像,记录到北门上刻“'T CASTEEL ZEELANDIA GEBOUWD. ANNO 1634”(热兰遮城,建于1634年)[27]
日本统治时期,1897年,日本人将内城的断垣残壁铲平,以红砖围绕成阶梯平台,在平台上建造日式房舍作为安平海关长官宿舍[29]。1908年,原设于安平埠头的安平灯塔改设于平台上[29]。
昭和五年(1930年)10月26日,因应纪念兴建普罗民遮城兴建300年,台湾总督府举行“台湾文化三百年纪念会”活动,将热兰遮城平台周围官舍民房全部拆除,并将海关宿舍改建为西式洋房以作为展览及招待来宾的场所,并为了颂扬1628年日人滨田弥兵卫的事迹,于砖台入口处立了一简单纪念碑,[30]:132后因军事海防需要又增建瞭望塔建筑[29]。
昭和八年(1933年)11月26日,台湾总督府依照〈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将热兰遮城址(ゼーランヂャ城址)指定为国家级史迹,禁止任意破坏与改建。[31][25],加上新建展览馆及台湾史料馆(原税务司公馆)提供展示空间与文物陈列。使此处成为学校师生及一般民众观光旅游圣地。[30]:135日本学者村上直次郎和日籍建筑师栗山俊一在此时期也曾进行对于原热兰遮城遗迹及相关史料之相关研究。[32]
大约在昭和十一年(1936年)至昭和十四年(1939年),建造有碑座的纪念碑,刻有“赠从五位滨田弥兵卫武勇之趾”,立碑人为台南州知事川村直冈。[30]:132
二战末期,日本政府于昭和十九年(1944年)左右兴建防空监视所(即防空瞭望塔)。此防空瞭望塔的外观直到战后民国六十四年(1975年)才被改建。[30]:144-14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民政府将该城改名为“安平古堡”。1975年,张丽堂市府推行“台南观光年”,于1975年至1977年由台南市政府推动“台南市名胜古迹整修三年计画”进行整体环境整修计画。于1975年增建了三角红顶的四层楼高瞭望台。由于增建价格过高(上面两层价格新台币63万、瞭望台90万,同期的市长公馆整修才四十馀万),引起议会专案小组认为造价偏高。[33]此外该瞭望台也被批评不伦不类,“把观光吊古的气氛完全破坏无遗”、“是修建古迹的最大败笔”。[34]
1983年12月28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公告第一批15座一级古迹名单,台湾城残迹名列其中。1997年5月,《文化资产保存法》修法后,不再区分为一至三级古迹,而采用国定、直辖市定、县市定三级。台湾城残迹改为国定古迹。
自1993年及2003、2006年起,台南市政府曾委托建筑师、教授等学术及考古团队进行对于热兰遮城遗迹群的调查。2001年9月,台南市政府推动“安平港国家历史风景区”计画,以非破坏性的透地雷达探测,获知多处内城墙基遗址,并自2003、2006年起委托建筑师、教授等学术及考古团队进行对于热兰遮城遗迹群的调查。2004年,台南市政府将外城遗迹以“热兰遮城城垣暨城内建筑遗构”之名列为“市定古迹”。
近年,台南市政府以“台南400年-文化资产场域再现计画”向文化部文化资产局申请再造历史现场专案计画[35],其中“热兰遮城与大员市镇考古发掘调查研究计画”则透过史料、套图测绘安平镇区域,并在实行后陆续在安平区石门国小、剑狮埕及安平古堡园区周边发掘出热兰遮城西墙遗迹以及城外水道遗迹。[36][37][38]
2022年10月11日,中华民国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古迹审议委员会,决定将安平古堡内两处国定古迹,包括“台湾城残迹”及“热兰遮城城垣暨城内建筑遗构”,合并为一处,并更名为热兰遮堡,目前尚未正式公告。“安平古堡”名称不变,调整的仅为国定古迹名称[39]。原两处古迹分别在1983年和2004年设立,但经过新的研究与考古挖掘,确认两处古迹同属于荷兰人兴建的热兰遮堡。新列入的遗构总计有10段旧城,预计会再增加。[40]
热兰遮城的结构占地2.5公顷,其建筑群包括“内城”和“外城”系统。其布局则发展自16世纪末的旧荷兰防御系统结构配置,内城为方形三层建筑。最底层作为储存弹药、粮食等物资使用。第二层则为一堵城墙环绕周围,每一面城墙中央设有一个半圆形突出的半月堡以加强城堡的防御。三楼之上则是东印度公司在台的行政中心,旗下设施则包括办公室、驻军营房和教堂等,内城外围设有城墙,四个角各有一个突出棱堡,四个棱堡各命名为菲力辛根棱堡(Vlissingen,东北角)、安纳麦顿棱堡(Amsterdam,西北角)、密特棱堡(Middelburch,西南角)及甘博菲尔棱堡(Camperveer,东南角),个别配置三门大炮,另外在密特棱堡处设置一个观测所。[42]
此外内城两角之中间有北、东、西三门,提供人员进出城堡使用。[43] 外城则为长方形碉堡,与内城西北处相连,外城设有有两个棱堡及一个半月堡,其西北角棱堡名为荷兰地亚棱堡(Hollandia)、西南角称为黑德尔兰棱堡(Gelderland),并装备数门大炮。外堡内设有提供人员居住的住宅、医院和房屋等;广场则作为交易场所使用。1661年,为强化堡垒东侧之防御,又在东北角兴建一座小棱堡。
荷兰长官公署位于内城,依照荷兰第四任台湾长官汉斯·普特曼斯所留下的书信[44],该建筑约在1635–1636年之间兴建,其建筑设计者普特曼斯的岳父暨军事设计师大卫·德·索勒姆(David de Solemne)。
长官公署主体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的建筑,入口上方挂有荷兰东印度公司徽章,地下室作为内贮存窖内是贮存货物的空间,一层作为当时台湾长官、高级职员与其家属会客、办公、住宿空间,二楼则作为储藏布料与其他贵重货物的仓库。其屋顶结构最初因应考虑城堡的射击视野而设计成平面状,后更改成斜屋顶状,并设有四门大炮作为防御使用。该建筑物也设有能够连结内外城的室内通道。[45][46]
热兰遮城的建材结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所铺设,从巴达维亚进口的红砖原墙,该结构是以糯米、糖浆、砂、蚵壳灰等材料制成的三合土混合砌砖而成。也就是一般所称的糯米墙。其荷兰砖在制作时则经过十天在窑中烧制,其质地坚实致密,呈现鲜艳的红色,其构筑上即十分坚固,同时因先民曾称荷兰人为“红毛人”,因该砖而又称为“红毛土”,该技法同样也引用在普罗民遮城的建造中。
在砌砖上,热兰遮城使用荷兰式砌砖工法,是为了避免砖砌体两层出现通缝的砌法之一,主以一层顺砌、一层低砌,相邻处的红砖则以交错、以隔层相对应砌成。
此外,因应台江内海地域因素,荷兰人在兴建城堡时使用名为“壁锁”(台湾民间俗称:铁铰刀、铁剪刀)的金属构件,安置在山墙上,该构建能够将外墙壁体及屋内木梁达到紧密的结合,以防止结构倾斜坍塌,确保建筑体的稳固性。[47]
现今的安平古堡主体,是由热兰遮城主体残迹[48]、史迹纪念馆(原安平税关官舍)、瞭望台、安平税务司公馆及其他历史遗迹所构成。
1979年7月,台南市狮子会曾因纪念郑成功开台之功绩,于南侧城壁残迹附近辟建“安平古壁史迹公园(现称安平古堡史迹公园)”,该园区设有郑成功开拓史、古代中国神话浮雕。此公园由苏南成支持,杨英风规划园区设计,台湾台南市文献委员会创会委员黄典权撰记公园述史,吴照明隶笔书丹,以及姊妹会日本尼崎东暨鹿儿岛萨摩狮子会赞助。[49]
目前热兰遮城大部分城墙皆已拆除,所保存的遗构群则包括:外城南侧城壁残迹、内城北侧半圆形棱堡残迹、外城北段城壁残迹、外城西南棱堡壁(黑德尔兰堡遗迹)与极少附属遗构。 外城南侧城壁残迹位于安平古堡园区内部,是目前热兰遮城保存最为完好的遗构,该城墙总长约65.8公尺,目前遗迹上仍保存三处“壁锁”结构,以及郑成功在占领台湾后于南墙新造的“䦖门”。[50]内城北侧则保存一处半圆形棱堡残迹,该残迹保留被称为“古井”的圆型建筑结构,近年经学者研究后则被推测可能为内外城之间的通道。[51]
外城北段城壁残迹位于安北路153巷25号民宅,约高2公尺,长38.7公尺,该城墙原面临大员港道,主要作为控制贸易船只进出路线使用。该城壁保存了西北城门,最初是作为当时人货通行要道使用,现已经被水泥封闭。[52]西南棱堡壁(黑德尔兰堡遗迹)则位于安平西㡣殿后方,约高5.4公尺,长15.15公尺侧立面结构。
2003年至2005年间,台南市政府进行“第一级古迹台湾城残迹(原热兰遮城)城址初步研究计画”时于安平古堡园区进行七个深坑挖掘,并其中发现大量的考古遗迹,包括位于内城西北角的第二号深坑(砖墙堆叠结构、日治时期排水沟遗迹),外城南墙处的第三号深坑(城墙地下基础结构、扩座基脚结构)及内城西北角的第五号深坑(L行钝角砖墙结构),并挖掘到十七世纪时期荷兰、中国、日本、东南亚地区及欧洲地区陶瓷等古物。[53]
2021年,在台南市文化资产管理处考古中心的挖掘下,首度发现热兰遮城外城的西城壁遗构及排水系统。[54]此外因民间整地因素,疑似外城东北角棱堡的残迹也同被发现。[55]
荷兰人曾在热兰遮城内开凿数口水井以作为人员军需的水源。根据文献记载,热兰遮城曾设有北井、南井与西井,其北侧也有两口已填平或加铁片覆盖的水井。目前仅有西井保留,该井目前位于热兰遮城博物馆入口右侧,其井底因泥土填塞而干涸。[56]
目前立于古堡残迹平台上的洋楼建筑,是由1930年为举行“台湾文化三百年纪念会”所兴建的史迹纪念馆,该建筑物原址为1896年建造的原安平税关官舍[57],后在1929年在总督府技师栗山俊一建议下,将官舍改建成以俱乐部形式的休憩所设施,作为陈列安平史料文物及展览场所接待外宾之用
战后初期,史迹纪念馆曾作为安平区长宿舍使用,[58]1975年,史迹纪念馆在经重新整修后辟为展示空间,分别介绍安平地区台湾荷兰统治时期至今历史和风貌。内容则安平庙宇古迹分布图、荷人的对外贸易、郑氏史迹、郑荷条约、沈葆桢在台事略等图文资料;同时还展有热兰遮城、德记洋行、东兴洋行、海山馆、单伸手民宅等的模型。目前史迹纪念馆则作为展览厅及贩卖部对外开放参观,另外馆舍对面则在二战后塑立郑成功雕像一座。
史迹纪念馆旁设有一个以红砖数阶构成的瞭望台,该瞭望台旁空间曾在1908年4月1日设立炼瓦石造构成的安平灯塔,在二战后因海岸线变迁原因,该灯塔功能渐失,后于1960年停止运转,直到1965年才将灯塔迁移至安平观夕平台旁铁塔使用。[59]
此外,残迹平台过去设有木构造瞭望塔,可见台湾海峡及出海口盐水溪,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兴建砖造瞭望塔,直到1975至1977年间,台南市政府推动“台南市名胜古迹整修三年计画”将砖造瞭望塔上加上红色尖型屋顶,并将墙面漆成白色后,即今日所见样貌,目前也作为游客遥望安平周围景观的设施开放参观。[1]
台湾日治时期末期,因应为纪念1628年所发生荷兰东印度公司日本贸易冲突的滨田弥兵卫事件的事迹,日人于1941年3月23日于台南海关宿舍前设立一石碑“赠从五位滨田弥兵卫武勇之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6年6月9日,时任安平区副区长林勇接到市政府要撤除碑文内容的指示,因此该石碑原题字因而遭到撤去[60],改以第二任台南市市长卓高煊所题款之“安平古堡”四字保留至今。
清领时期原协署设于热兰遮城的军装局,曾作为护卫台湾府安平海口作为储备军火、兵器使用的场所,后在1868年10月由英军烧毁,1873年,水师协镇杨铎南在整建军装局时立一军装局碑,上镌“台协水师三营军装局,协镇杨铎南立”。[61]
后在1930年,因应日人举办“台湾文化三百年纪念会”活动,该石碑被移至史迹纪念馆旁展示至今。
此外,安平古堡园区尚保存数尊清领时期所使用大炮古物,包括一尊一千五百觔前膛铸铁炮,其中大炮上刻“嘉庆十九年仲冬奉敕铸造台湾水师协标右营大炮一位重一千五百觔”的字样,[62]此外另有两尊五百觔前膛铸铁炮、[63]两尊前膛铸铁炮[64]及一尊英制短炮[65]均是在1930年“台湾文化三百年纪念会”活动期间移至园区展示,其中大炮上刻“嘉庆十九年仲冬奉敕铸造台湾水师协标右营大炮一位重一千五百觔”的字样。
安平古堡园区入口正前方有设有一安平税务司公馆,该建筑物建于1882年,为外人在台南所建的三座洋公馆之一[66]。
1897年之后,该建物改为“税关俱乐部”使用,后在1930年因应“台湾文化三百年纪念会”活动,期间该建筑作为史料展览会场,收集台湾史料展示而开放游客参观,并在1932年该建筑设置“台湾史料馆”[67],当1935年日本政府庆祝“始政四十周年记念台湾博览会”,台南州配合成立“台南历史馆”共计三处会场,第一会场于台南州商品陈列馆(今台南高分院址),第二会场于台湾史料馆,第三会场于今大南门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建筑则改为安平区公所,后改为台南市立永汉民艺馆,陈列作家邱永汉搜藏之台湾民艺品。随著2003年推动“安平港国家历史风景区”计画时,该馆舍决定迁移与热兰遮城无关的民艺展品,并修复间本身以“热兰遮城博物馆”之名于2009年5月开幕,馆内共分四大主题区域以展示安平变迁、热兰遮城的历史、相关古物等常设展览。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