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明朝中期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1527-1602)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
嘉靖六年(1527年),李贽出生于福建泉州。他的父系家族原先姓氏为林,后改姓李。他的祖先林驽是一位以泉州为根据地的富有商人[6],在当地与波斯湾间航行贸易,又娶色目人女性为妻。一直到他的曾祖父之前,他的父系祖先持续与中外通婚者和伊斯兰教信仰者等往来互动。在李贽出生时,他的父系家族已经没落。[7] 此外,因为其思想论述中缺乏受伊斯兰教影响之明显迹象,他不被认为有信奉伊斯兰教。[8]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他在被录取为举人后,因经济困难等,不再继续准备进士之考试,按往例要求担任官职。之后,他多年担任于地位卑下且薪资微薄之官职。[10]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他因父亲过世停职丁忧。[9] 服丧结束后,他前往北京求职,等待一年多方获国子监教官之职位;在等候期间,他担任私塾教师维持生计。[10]
他生有四子三女,但只有大女儿长大成人。[9]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他的祖父过世,上司和友人按当时习俗给与赙仪;赙仪的金额相当多,于是他将一半用于在河南购地,以作养家之经济来源,另一半带回家乡,用于安葬祖父和其他祖先。因财力有限,他决定独自返乡;后来与妻子重聚时,方得知两个女儿在他返乡过程中,遇严重干旱所致饥荒,因营养不良而死去。[11][9]
此后,李贽在河南共城担任官学教谕三年、在北京及南京国子监担任教官各数月,在礼部担任司务五年,又在南京担任刑部员外郎五年左右,后在万历五年(1577年)开始于云南姚安府担任知府。[9] 在担任姚安府知府前,他的薪资相当微薄,甚至不足以养家。[9] 在北京担任礼部司务时,他经常阅读王阳明和王畿的著作,又亲自向王畿请教,并于此后在思想上深受影响。[9]
在万历八年(1580年)担任姚安府知府任满后,他决定退休[12]。 随后,他携带家眷寄居于湖广黄安耿定向、耿定理兄弟家中[9]。在与耿定向发生巨大之意见歧异和冲突后,他决意迁居位在麻城之私人佛堂芝佛院[9][13],并依靠于周思敬、周思久等人;妻子于是独自返回家乡泉州,后过世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他的妻子在过世前,曾多次表示希望他返乡;但是,为脱身于宗族事务,他坚持不返乡[9]。李贽对于妻子的过世感到非常哀伤[9]。在麻城,他也与梅国桢密切往来,并深受其支持。[10]
在经营芝佛院的过程中,他长期依靠志趣相投之友人捐助,生活物质不再匮乏。[9][14] 为避免被地方官邀请出席仪式、协助处理事务等,引来不必要之困扰,他决意维持出家人之身份[9]。但是,他并没有受戒,也不参与诵念佛经和祈祷等活动。他或许近似产生洁癖,衣服总是一尘不染,经常从事于清扫活动。[15][10] 另一方面,他维持许多上流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如出外距离无论远近一律乘轿,不亲自阅读而是雇用助手朗诵,以节省眼睛之使用。[9][16]
在直到过世前的十几年里,他主要从事于写作,并加以刊刻发行;芝佛院里有处所专放印书用之木板。[9] 此段期间之写作主题十分广泛,包括儒家经典之阐释、历史资料之观察心得、文学评论、伦理哲学之思想论述等。进行小说研究时,他专注于故事人物之道德与行事表现,并加以评论,如看待真实人物一般。[10]
晚年,他和刘东星发生深度之互动[15],又寄居于马经纶特意为他营建的起居处所。[14] 他也愈加公开发表公然挑战传统儒家士大夫价值观和礼俗秩序之言论,引来攻击和批评。[9]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春季之初,芝佛院被纵火烧毁[17];马经纶随后接济供应他的生活所需[15][14]。最终,礼科给事中张问达向万历皇帝以夸大的描述,警告李贽很可能会破坏既有伦理秩序,造成社会思想行为之严重混乱[18];万历皇帝于是决定将李贽由锦衣卫缉捕,并销毁其著作。[10] 审讯结束后,镇抚司建议不必将他判处重刑,而是押解回家乡终身受地方官监视。[15][10]
据称,万历三十年(1602年),在狱里,李贽有一天在侍者为他剃发时,乘着侍者离开时,以剃刀自刎,并过了一段时间才死去。[15][10] 马经纶在他死后为他安排丧葬事宜。[15][10]
1984年重编《南安县志》考据史料遗物后,记载他的祖籍位于今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柳城街道榕桥胭脂巷,为南安榕桥李氏八世祖[6][20][21]。
李贽深受“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影响,是罗汝芳学生,把王阳明与罗汝芳的学说推向极端[22],鼓倡“狂禅”最激烈[23]。黄宗羲说:“李卓吾鼓倡狂禅,学者靡然从风。”[24] 针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儒家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朱国桢提及:“今日士风猖狂,实开于此。全不读《四书》本经,而李氏《藏书》《焚书》人挟一册以为奇货。坏人心,伤风化,天下之祸,未知所终也。”[25] 诗文多抨击前七子、后七子复古之主张,认为《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至文”。公安派三袁兄弟受其影响较深。
晚年颇好史学,据历代正史纂《藏书》,又广泛收集明代资料撰写《续藏书》,对传统史学观点有所突破。
李贽专注于人们实际行为与儒家礼教理想规范间的差距,并提出异于其所处社会主流之见解,例如“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26],专注于讨论批判所见士大夫阶级言行不一(实际行为与儒家理想规范间的极度不协调)之普遍现象,并赞扬一般民众之言行相符(但他较少与知识分子以外群众接触;只是作为其思想论述之举例)[10];其批评对象包括自身思想言行[10]。
李贽屡屡公开表示不同意以孔子的思想为标准,因而招致许多士大夫阶级人士等之强烈批判。[10][27]
“童心”是李贽思想论述中一个重要的概念。[3] 李贽对儒家等中国传统伦理观念提出深刻论述,并显示出更接近平等主义的观点;虽然倾向支持男女平等(例如赞扬武则天、邑姜、太姒等人之表现,又表示任何女性天生之智性不会劣于男性[28]),反对女性屈从于男性[29],但又赞扬某些遵守传统“妇德”的行为。[10]
《焚书》(意为不容于世,早晚必将付之一炬)是李贽最为著名且争议最大的一部书,是他反程朱理学思想、政治、哲学、社会思想及耿介性格的集中体现。近来,更被评论界誉为“影响中国的百部书籍”之一。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门人汪本钶辑录李贽遗文编成《续焚书》五卷。分《书汇》、《序汇》、《读史汇》、《杂著汇》、《诗汇》。其中《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最为脍炙人口。
晚明文人中,李贽对社会影响最大。他提出“童心说”,强调真诚,鼓励人根据直觉,表达内在真实的自我,对晚明艺术影响深远。戏曲家汤显祖和书画家董其昌都与李贽交往,并赞赏其学说。汤显祖认为,“奇士”的作品自然会出类拔萃,其说与李贽的“童心说”相似。[32]
李贽的著述,自明朝以来,先后数次被禁毁,民间盗印、甚至假托其文章者不绝,门人汪本钶说:“(卓吾)一死而书益传,名益重……渐至今日,坊间一切戏剧淫谑刻本批点,动曰卓吾先生。”
在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有关人士表示李贽致力于激烈批评儒家各派人物与思想,尤其是孔子,也致力于激烈批评士大夫阶级,又赞扬秦始皇与法家,因而推崇他为为“尊法反儒”之“进步”思想家。[5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