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简牍是古代书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其中竹制的叫竹简或简称,木制的叫木牍或简称,合称简牍(由于竹简的数量较多,有时也通称作“简”,其实是包含了木牍在内的意义。)

Thumb
湖南博物馆收藏的《孔子诗论》竹简
Thumb
仿古《孙子兵法》译本竹简,为河滨加利福尼亚大学藏书
Thumb
展开的《孙子兵法》竹简本,简上刻有“乾隆御书”四字

简牍是在普及之前用来记载的载体。现在发现的简牍的年代主要是战国三国,中原地区最晚至东晋,新疆地区最晚至唐代。简牍可以用线绳或牛皮绳编连起来成

历史

起源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墟甲骨文中,“册”字被写成“”的形状,可见商代时已有竹简。《左传》和《国语》中春秋时人的言论经常提及“简策”。但现代考古所能发现的竹简最早只到战国时期,而且大多是楚国的竹简,例如郭店楚简慈利楚简上博简清华简等。

发展

简牍在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使用甚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形制

竹简,一种将文字图像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于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其加工过程简单说是将青竹筒蒸煮过,一说要用火烤,让其“发汗”脱水,称之为“杀青”,防止以后变形,不易被虫蛀,且便于书写。因此也称竹简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籍。杀青后可打孔后将线穿过竹简连缀成册,也可不打孔,直接绑竹简。杀青后还要刮削竹简,使竹简表面平整,这样有利于书写。

加工后的竹片有篾黄和篾青两面,一般于篾黄面(正面)书写,背面则为篾青面。有些简牍为两面书写的,如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乙种《日书》。[1]

长度

古代中国的简,前人据汉代记载,认为不同的书籍、文书种类有不同的长短规格,如、或诏令等等,其简长度不同。但根据出土的文物,汉初时还未有系统的定制。[1]

分栏

秦至汉初,简的形制体例趋于复杂。在编缀成篇后,可以分栏书写。以云梦睡虎地秦简为例,编年纪分为上下二栏,而吏道分为五栏。[1]

有些分栏书写的竹简是用朱红色的栏线,有些虽无栏线,却有锋刃划出的横线,可书写得十分整齐。[1]

绘图

制作精好的简书,简面密接成片,能够和帛书一样写字作画。如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绘有插图,《艮山图》、《人字图》。[1]

书写

所有的出土古简上的文字,皆是用毛笔书写。所蘸的是黑色的墨,完全没有用漆书写,亦无用刀刻。[1]

书写的笔大多较硬,因而能写出很细小的字,在相当窄的一支简上,也可以双行书写。[1]

标题

有些简书原有标题,包括书题、篇题、章题等。书题每每写在第一支简,或最末支简的篾青一面(即背面),写于哪支要看卷的方式,通常是竹简卷收时最外的一支上。篇题大多写在篇文之末。章题有时写在章首的简头上。[1]

出土简牍

20世纪以来,考古界人士发掘出许多简牍,如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与传世文献相比,出土的简牍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参考论著资料

简牍帛书相关参考论著资料如下:[2]

  •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
  • 郑有国:《中国简牍学综论》
  • 李均明:《古代简牍》
  • 钱存训:《书于竹帛》
  • 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
  • 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
  •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