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

南朝刘宋官员范晔所著史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后汉书

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马彪续汉书》补入),记载了从光武帝称帝(25年)起至汉献帝禅让(220年)的195年历史。

事实速览 后汉书, 作者 ...
后汉书
《后汉书》南宋绍兴刊本
作者范晔
类型文学作品[*]历史书
语言文言
主题光武帝称帝(25年)起至汉献帝禅让(220年)的195年历史
发行信息
出版地点刘宋
文本中文维基文库上的《后汉书
关闭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1]魏晋南北朝时称《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宋的“三史”以本书取代《东观汉记》[2](p. 73)

成书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被贬为宣城太守,始“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以撰《后汉书》。[3][4]此书以官修史《东观汉记》为主要来源,综合了其它后汉史,如八家后汉书袁宏后汉纪》、陈寿《三国志》等书。[5](pp. 33-35)[1]众后汉史书各有所长短,范晔考订众书,后来居上,他书遂废。[5](p. 36)[2](p. 73)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范晔因牵涉与孔熙先等谋立彭城王刘义康而下狱死。范晔曾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说自己“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从而立论《后汉书》。[6]

范晔原定书有十纪、十志和八十列传,共百篇,与班固《汉书》相同。李贤注《后汉书·帝后纪》称:“沈约谢俨传曰:范晔所撰十志,一皆托俨。搜撰垂毕,遇晔败,悉蜡以覆车。宋文帝令丹阳尹徐湛之就俨寻求,已不复得,一代以为恨。其志今阙。”今沈约《宋书》却不见谢俨传。[3]刘汉忠认为此事不可信。因为虽然《宋书》在北宋末已有缺失,但是详载《宋书》人物的《南史》同样没有谢俨传。梁刘昭注但言:“序或未周,志遂全阙”,唐刘知几《史通》亦不载谢俨事。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改谢俨为谢瞻,但谢瞻死在范晔之前,不会有托付之事。[7]

王先谦、王利器认为十志的部分已完成。[8]王先谦又认为范志在齐时尚存,因为《南齐书·文学传》言:“檀超掌史职,议立十志,百官依范晔合州郡”,但志到梁刘昭时乃佚。“蜡以覆车”的是未完成的数志。[3]刘汉忠反对此说,认为齐至梁时,社会基本平静,若范志有存篇,则不会丢失。十志未写或只有未成稿。檀超所依是范晔的《序例》。[7]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一有引《后汉书·郊礼志》,又言“出范晔《后汉书》”。刘汉忠认为此不足信,因为《广弘明集》所引与袁宏《后汉纪·明帝纪》相同,亦与李贤注《后汉书·光武十王传》引袁宏《汉纪》相同。“出范晔《后汉书》”或为宋人误增。[7]

十志见于纪传者有百官、礼乐、舆服、五行和天文。[3]刘昭认为当有律历、郡国。刘汉忠按照《狱中与诸甥侄书》:“《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认为另三志当为刑法、食货和郊礼。文苑列传可当作艺文志。[7]

范晔原著有《序例》一篇,唐时尚存。刘昭称“序例所论,备精与夺,及语八志[注 1],颇褒其美”。刘知几称其“理切而多功”。李贤注引《序例》三次,分别为《光武纪》:“多所诛杀曰屠”、“《帝纪》略依春秋,唯孛彗、日食、地震书,余悉备于《志》[注 2]”和《孝安帝纪》:“凡瑞应,自和帝以上,政事多美,近于有实,故书见于某处。自安帝以下,王道衰缺,容或虚饰,故书某处上言也”。王利器认为还有两处引《序例》,一是《史记索隐·高祖本纪》引范晔:“得城曰拔”,二是《隋书·魏澹传》引范晔:“《春秋》者,文既总略,好失事形;今之拟作,所以为短。纪传者,史、班之所变也,网罗一代,事义周悉,通之后学,此焉为优,故继而述之”。[8]

私史或有《叙传》一章,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司马彪《续汉书》、华峤《汉后书》(《谱叙》)等书。王利器说:“自叙作书之旨谓之叙,追溯先世人迹谓之传”。根据断限之说,即家谱与国的时间当相衬,王利器认为既然范氏在汉朝无闻,则当无《叙传》而只有《序例》。武英殿本《自序》本是删减的《狱中与诸甥侄书》。不过范晔别出心裁,将其可考的先祖皆写在传论中:曾祖在《黄宪传》,祖父在《郑玄传》,父在《逸民·高凤传》。[8]

《后汉书》纪传,《隋志》载97卷,新旧《唐志》载92卷,《宋志》载90卷,与今本相同。卷数的不同是因为分合子卷的不同,原书并无佚卷。[3]

注补

梁刘昭曾注《后汉书》,见其无志,便分晋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为三十卷,注补之。[2](p. 76)关于《后汉书》与《续汉书》八志何时合并,大体有两种意见。宋陈振孙、清钱大昕、《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是在宋孙奭时始合并。清赵翼、王鸣盛、李慈铭认为是刘昭始将志与纪传合并。罗炳良认为刘昭始将志加进《后汉书》,后合并本与《后汉书》纪传90卷各单行,如《隋书·经籍志》载“《后汉书》九十七卷。宋太子詹事范晔撰。《后汉书》一百二十五卷。范晔本,梁剡令刘昭注。”卷数因传抄而不一。[9]

唐时,李贤与张大安、刘讷言、革希玄、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诸、周宝宁等人共注《后汉书》[3],析原90卷为纪12卷、传88卷,为100卷。究竟李贤等用的底本是范晔原本还是刘昭合并本,王鸣盛、钱大昕、李慈铭意见不同。罗炳良认为李贤等注的是范晔原本,没有注志。李贤注与刘昭注始并行。[9] 但刘昭注《后汉书》逐渐散佚,《梁书》言180卷,《隋书·经籍志》言125卷,新旧《唐志》言58卷,《宋志》言30卷,只有志注得存。王先谦认为:“唐时功令,习《后汉书》者并昭所注志为一史(见通志选举略),故续志注三十卷得以保存至宋不废耳”。[3]今志天文第三卷、五行第四卷缺刘昭注。[9]

《后汉书》纪传90卷在宋淳化五年初刻,景德二年续刻校定。乾兴元年,孙奭误以为司马彪《续汉书》八志30卷是刘昭为补《后汉书》所写,奏请合刻,合并子卷后,二书共为120卷。[3]这又导致后人多不知八志是司马彪所作,如南宋洪迈、吴人杰、清孙承泽和李光地。[9]孙奭本、南宋绍兴本、元大德本、明汲古本、1965中华书局点校本皆置八志在纪传后。明北监本、清武英殿本按纪传体史书体例,将八志放在传之前。[9]

清代学者多有补注,如惠栋后汉书补注》、沈钦韩《后汉书疏正》、周寿昌《后汉书注补正》、侯康《后汉书补注续》、沈铭彝《后汉书注又补》等。王先谦撰《后汉书集解》一百二十卷,全面整理历代注释,是集大成之作。[10]今人宋文民著有《后汉书考释》,199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体例

较之《史记》与《汉书》,《后汉书》继承了《循吏》、《酷吏》、《儒林》三传,又新增七类列传:《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与《列女》。[1]除去《党锢》与《方术》,其他皆被后来的史家所取法。[5](pp. 37-39)范晔又仿华峤,改《外戚传》为《皇后纪》,以体现皇后对东汉政治的影响。[11]

范晔在列传中使用类叙法,将无法单独列传而又值得称道的人物并入一传,例如《来历传》记载与来历同时反对废太子的十七人。[5](p. 38)

评价

  • 刘知几说:“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12]。”
  • 邵晋涵评价《后汉书》创新:“范氏所增《文苑》、《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削。盖时风众势日趋于文,而闺门为风教所系,当备书于简策,故有创而不废也。”“《旧唐书·经籍志》又有范氏《后汉书论赞》五卷,殆以范氏文体高于六朝诸人,而爱其文辞者,遂摘取其论赞,别为一书欤!”
  • 李慈铭评价范晔《后汉书》的成就说:“自汉以后,蔚宗(范晔字)最为良史,删繁举要,多得其宜。其论赞剖别贤否,指陈得失,皆有特见,远过马、班、陈寿,余不足论矣。”
  • 章太炎认为,“史、汉之后,首推后汉书”。陈寅恪曾说:“蔚宗之为后汉书,体大思精,信称良史。”

目录

列传

  • 志第一·律历上
  • 志第二·律历中
  • 志第三·律历下
  • 志第四·礼仪上
  • 志第五·礼仪中
  • 志第六·礼仪下
  • 志第七·祭祀上
  • 志第八·祭祀中
  • 志第九·祭祀下
  • 志第十·天文上
  • 志第十一·天文中
  • 志第十二·天文下
  • 志第十三·五行一
  • 志第十四·五行二
  • 志第十五·五行三
  • 志第十六·五行四
  • 志第十七·五行五
  • 志第十八·五行六
  • 志第十九·郡国一(以汉顺帝永和五年为基准)
  • 志第二十·郡国二
  • 志第二十一·郡国三
  • 志第二十二·郡国四
  • 志第二十三·郡国五
  • 志第二十四·百官一
  • 志第二十五·百官二
  • 志第二十六·百官三
  • 志第二十七·百官四
  • 志第二十八·百官五
  • 志第二十九·舆服上
  • 志第三十·舆服下

备注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