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梅尧臣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中國二十四史 | ||||
---|---|---|---|---|
次序 | 書名 | 作者 | ||
姓名 | 時代 | |||
1 | 史记 | 司馬遷 | 西漢 | |
2 | 汉书 | 班固 | 東漢 | |
3 | 后汉书 | 范曄 | 劉宋 | |
4 | 三國志 | 陈寿 | 西晋 | |
5 | 晋书 | 房玄龄等 | 唐 | |
6 | 宋书 | 沈约 | 蕭梁 | |
7 | 南齐书 | 萧子显 | ||
8 | 梁书 | 姚思廉 | 唐 | |
9 | 陈书 | |||
10 | 魏书 | 魏收 | 北齐 | |
11 | 北齐书 | 李百药 | 唐 | |
12 | 周书 | 令狐德棻等 | ||
13 | 南史 | 李延寿 | ||
14 | 北史 | |||
15 | 隋书 | 魏徵等 | ||
16 | 旧唐书 | 刘昫等 | 后晋 | |
17 | 新唐书 | 欧阳修等 | 北宋 | |
18 | 旧五代史 | 薛居正等 | ||
19 | 新五代史 | 欧阳修 | ||
20 | 宋史 | 脱脱等 | 元 | |
21 | 辽史 | |||
22 | 金史 | |||
23 | 元史 | 宋濂等 | 明 | |
24 | 明史 | 张廷玉等 | 清 | |
相關 | 東觀漢記 | 劉珍等 | 東漢 | |
相關 | 新元史 | 柯劭忞 | 民國 | |
相關 | 清史稿 | 趙爾巽等 | 民國 | |
相關 | 點校本二十四史 | 顧頡剛等 | 共和國 |
修史過程
五代時期就曾有《唐書》(即後來《舊唐書》)編成,但《舊唐书》於宣宗朝以后,本纪错误甚多[1],列傳记事亦有所讳饰[2]。宋仁宗就認為《唐書》“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庆历四年(1044年)下詔重修[3]。至和元年(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书》”。前後參與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镇、歐陽修、宋祁、吕夏卿、梅尧臣,《新唐書》所依據的唐人文獻及唐史著作均審慎選擇,刪除當中的讖緯怪誕內容,裁減舊史本纪十分之七[4]。《新唐書》對〈志〉十分重視,新增《儀衛志》、《選舉志》和《兵志》,《兵志》附以马政,原有的《天文志》和《曆志》篇幅超過《舊唐書》三倍,新志载有文武百官的俸禄制度,为旧志所无。又有屯田、边镇、和籴等,皆旧志所无。[5]《新唐書》也恢復立〈表〉,立了《宰相表》、《方鎮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歷代官修正史〈表〉多缺略,清代学者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說:“新書最佳者志、表,列傳次之,本紀最下”[6],這是允評。列传部分由宋祁负责编写。王鳴盛還指出《新唐書》史表的設置有一些不足,“竊謂史之無表者,固宜補矣,有有表而尤不可以不補者……禁軍以宦官掌之,不但朝政盡爲所撓,並廢立皆出其手,則左右神策中尉亦當表”[7]。
《新唐書》一共修了十七年。慶曆四年起,工部尚書宋祁主持修纂〈列傳〉;至和元年(1054年),由歐陽修接續編修〈本紀〉、〈志〉、〈表〉。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全书告成。兩人在七年內竟沒見過面[8]。草稿初成,呈宋仁宗審閱。仁宗看後,發現這部史書出於二人之手,體例與文采均不盡相同,於是令歐陽修刪改修飾為一體。歐陽修此時卻拒不修改,他說:“宋公於我為前輩,且人所見不同,豈可悉如已意?”最後僅校閱過一遍,一無所易[9]。
缺失
《新唐書》修成之後,《舊唐書》便不再流傳。據清代学者趙翼《廿二史劄記》載:“今第观《新书·艺文志》所载,如吴兢《唐书备阙记》、王彥威《唐典》、蒋乂《大唐宰辅录》、《凌烟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史臣》等传、凌璠《唐录政要》、南卓《唐朝纲领图》、薛璠《唐圣运图》、刘肃《大唐新语》、李肇《国史补》、林恩《补国史》等书,无虑数十百种,皆《旧唐书》所无者。”[10]但《舊唐書》較多保存唐代原始文獻的面貌,而《新唐書》語多刪節[11],徒增後世研究困擾,《直斋书录解题》则稱“凡废传六十一,增传三百三十一、志三、表四”。如《旧唐书·本纪》部分近三十万字,到《新唐书》仅剩下九万字,雖達到文字精湛,卻失去許多珍貴史料,而《哀帝本纪》旧书约一万三千字,新书只剩千字左右,“每數帝共一贊,矯枉過正矣”[12];而《旧唐书》写得极为悲壮感人的《封常清传》、《高仙芝传》,在《新唐书》竟删得索然乏味。
歐陽修與宋祁皆有排佛的倾向,故《新唐書》不見玄奘、一行等佛門之事蹟,無以反映盛唐時期的佛教史实[13]。韓愈曾為石洪作墓誌,石洪官僅止於縣尉,無奇偉之事蹟,《新唐書》竟收此“諛墓之文”[14]。《新唐書》雖列有《兵志》,卻很空疏,例如《新唐书·兵志》记载:“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其议论不明,於史实亦不符。
《新唐書》大量采用笔记、小說[15],形成不少错误,《直斋书录解题》卷四批评《新唐书》“拾取小说私记,则皆附著无弃”,“徒繁无补”。王观国《学林》卷五“霓裳羽衣曲”亦云:“盖《国史补》虽唐人小说,然其记事多不实,修唐史者一概取而分缀入诸列传,曾不核其是否,故舛误类如此也。”
評論
后人多批评歐陽修撰《新唐书》“着意文字而忽略考证”(近代学者王欣夫语),作者正統思想尤為強烈[16]。《新唐書》共计转录韩愈文16篇,在《藩镇·吴元济传》中全文载录韩愈的《平淮西碑》,《新唐书·韩愈传》“赞曰”,宋祁還說:“其道盖自比孟轲”,“可谓笃道君子”,肯定其功業与孟子“齐而力倍之”,“仰之如泰山、北斗”,這樣的過譽,顯得肉麻兮兮。
《新唐書》對隋末竇建德等農民軍十分反感,動輒以「蝟毛而奮」、「磨牙搖毒」、「孽氣腥焰」等詞加以貶抑。故《新唐書》不可取代《舊唐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多用《舊唐書》,朱熹的《通鑑綱目》重“春秋書法”,多用《新唐書》。由於《新唐书》存在不少问题,在颁行不久,吴缜写了《新唐书纠谬》,共舉出該書四百六十條錯誤。在找出《新唐书》差错的同时,亦认为撰修者是“不知刊修之要而各徇私好”。
史家黃永年指出:“他(宋祁)用這種文體把《舊唐書》裏原有的詔令、奏議以及記敍文字亂改一氣。例如柴紹傳有‘隋將桑顯和來戰,紹引軍繚其背’,這‘繚其背’是什麼意思呢?查對《舊唐書》,原來寫的是‘紹引軍直掩其背’。因宋祁嫌它不夠古,所以硬用這個‘繚’字來替換‘直掩’,‘繚’是繞的意思,用在這裏確實很奇,同時又很澀,因為使人讀到這裏就得打住,無法念下去。再如《舊唐書》的玄宗廢太子瑛傳有‘李林甫代張九齡為中書令,希惠妃之旨,托意于中貴人,揚壽王瑁之美,惠妃深德之’幾句話。……宋祁卻改成‘九齡罷,李林甫專國,數稱壽王美以揠妃意,妃果德之’。這個‘揠’字本是拔的意思,宋祁用在這裏當‘助長’‘迎合’來講,確實夠奇,不對照《舊唐書》誰又能看懂呢……”[17]
内容
- 志第一 礼乐一
- 志第二 礼乐二
- 志第三 礼乐三
- 志第四 礼乐四
- 志第五 礼乐五
- 志第六 礼乐六
- 志第七 礼乐七
- 志第八 礼乐八
- 志第九 礼乐九
- 志第十 礼乐十
- 志第十一 礼乐十一
- 志第十二 礼乐十二
- 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
- 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
- 志第十四 車服
- 志第十五 曆一
- 志第十六 曆二
- 志第十七上 曆三上
- 志第十七下 曆三下
- 志第十八上 曆四上
- 志第十八下 曆四下
- 志第十九 曆五
- 志第二十上 曆六上
- 志第二十下 曆六下
- 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
- 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
- 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
-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 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
-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
-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
-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 志第三十 地理四
-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
-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 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
- 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
- 志第三十四 選举上
- 志第三十五 選举下
-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 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
-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
- 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
- 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
- 志第四十 兵
- 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
- 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
- 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
- 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
- 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
- 志第四十六 刑法
- 志第四十七 艺文一
- 志第四十八 艺文二
- 志第四十九 艺文三
- 志第五十 艺文四
- 列传第一 后妃上 - 太穆竇皇后・文德長孫皇后・徐賢妃・王皇后・則天武皇后・和思趙皇后・韋皇后・上官昭容・肅明劉皇后・昭成竇皇后・王皇后・貞順武皇后・元献楊皇后・楊貴妃
- 列传第二 后妃下 - 張皇后・章敬吴皇后・貞懿独狐皇后・睿真沈太后・昭德王皇后・韋賢妃・庄憲王皇后・懿安郭太后・孝明鄭太后・恭僖王太后・貞献蕭太后・宣懿韋太后・尚宮宋若昭・郭貴妃・王賢妃・元昭晁太后・惠安王太后・郭淑妃・恭憲王太后・何皇后
- 列传第三 宗室 - 李道宗・李道興・李孝基・李道玄・李叔良・李孝協・李思訓・李晋・李幼良・李琛・李孝恭・李瓌・李瑗・李神通・李道彦・李孝逸・李神符・李博义・李奉慈
- 列传第四 高祖諸子 - 李建成・李玄霸・李元吉・李智雲・李元景・李元昌・李元亨・李元方・李元礼・李元嘉・李元則・李元懿・李元軌・李鳳・李元慶・李元裕・李元名・李灵夔・李元祥・李元晓・李元嬰
- 列传第五 太宗諸子 - 李承乾・李宽・李恪・李泰・李祐・李愔・李惲・李貞・李治・李慎・李囂・李簡・李福・李明
- 列传第六 三宗諸子 - 燕王李忠・悼王李孝・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褒信王李璆・孝敬皇帝李弘・章怀太子李贤・守礼嗣王李光仁・懿德太子李重润・谯王李重福・节愍太子李重俊・让皇帝李宪・惠庄太子李㧑・惠文太子李范・惠宣太子李业・隋王李隆悌
- 列传第七 十一宗諸子 李琮、李琬、李璲、李瑛、肃宗、李琰、李瑶、李琚、李一、李敏、李瑁、李琦、李璬、李璘、李玢、李环、李瑝、李玼、李珪、李珙、李瑱、李璿、李璥
- 列传第八 諸帝公主
- 列传第九 - 李密・单雄信・祖君彦
- 列传第十 - 王世充・竇建德
- 列传第十一 - 薛举・李軌・劉武周・高開道・劉黑闥
- 列传第十二 - 蕭銑・輔公祏・沈法興・李子通・梁師都
- 列传第十三 - 劉文静・裴寂
- 列传第十四 - 屈突通・尉迟敬德・張公謹・秦叔宝・唐俭・段志玄
- 列传第十五 - 劉弘基・殷開山・劉政会・許紹・程知節・柴紹・任瓌・丘行恭
- 列传第十六 - 温大雅・皇甫無逸・李襲志・姜謩・崔善為・李嗣真
- 列传第十七 - 杜伏威・張士貴・李子和・苑君璋・羅艺・王君廓
- 列传第十八 - 李靖・李客師・李令問・李彦芳・李勣・李敬業・李思文
- 列传第十九 - 侯君集・張亮・薛万均・薛万徹・薛万備・盛彦師・盧祖尚・劉世讓・劉蘭・李君羨
- 列传第二十 - 高俭・高履行・高真行・高重・竇威・竇軌・竇琮・竇抗・窦静・竇誕・竇璡・竇德玄
- 列传第二十一 - 房玄龄・房遺愛・杜如晦・杜楚客・杜淹・杜元穎・杜審權・杜讓能
- 列传第二十二 - 魏徵・魏謩
- 列传第二十三 - 王珪・王燾・薛收・薛元超・薛元敬・薛稷・薛伯陽・馬周・馬載・韋挺・韋待價・韋武・韋万石
- 列传第二十四 - 李綱・李安仁・李迥秀・李大亮・李安静・李道裕・戴冑・戴至德・劉洎・乐彦瑋・崔仁師・崔湜・崔液・崔澄・
- 列传第二十五 - 陳叔達・楊恭仁・楊思訓・楊師道・楊執柔・封倫・裴矩・宇文士及・鄭善果・鄭元璹・权万纪・权怀恩・閻立德・閻立本・蒋儼・韋弘機・韋岳子・姜師度・強循・張知謇
- 列传第二十六 - 蕭瑀・蕭鈞・蕭嗣業・蕭嵩・蕭華・蕭復・蕭俛・蕭倣・蕭廩・蕭遘・蕭定
- 列传第二十七 - 岑文本・岑羲・岑長倩・格輔元・虞世南・李百药・李安期・褚亮・劉孝孫・李玄道・李守素・姚思廉・姚璹・姚珽・令狐德棻・令狐峘・鄧世隆・顧胤・李延寿
- 列传第二十八 - 蘇世長・蘇良嗣・蘇弁・韋雲起・韋方質・孫伏伽・張玄素
- 列传第二十九 - 于志寧・于休烈・于敖・于琮・庞严・高季輔・張行成・張易之・張昌宗
- 列传第三十 - 長孫無忌・長孫敞・長孫操・長孫詮・長孫順德・褚遂良・褚璆・韓瑗・来济・来恒・李義琰・李巢・李義琛・上官儀
- 列传第三十一 - 杜正倫・崔知温・高智周・石仲览・郭正一・趙弘智・赵来章・崔敦礼・楊弘礼・盧承慶・劉祥道・李敬玄・劉德威・孫处約・邢文偉・高子貢
- 列传第三十二 - 傅奕・呂才・陳子昂・王無競・趙元
- 列传第三十三 - 劉仁軌・裴行俭・裴光庭・裴稹・裴倩・裴均・婁師德
- 列传第三十四 - 崔義玄・楊再思・竇怀貞・宗楚客・紀处訥・祝欽明・郭山惲・王璵
- 列传第三十五 諸夷蕃将 - 史大奈・馮盎・阿史那社爾・阿史那忠・執失思力・契苾何力・黑齿常之・李謹行・泉男生・李多祚・李湛・論弓仁・尉遲勝・尚可孤・裴玢
- 列传第三十六 - 郭孝恪・張俭・王方翼・蘇定方・薛仁貴・程務挺・王孝傑・唐休璟・張仁愿・張敬忠・王晙
- 列传第三十七 - 王義方・員半千・石抱忠・韓思彦・蘇安恒・薛登・王求礼・柳澤・柳範・馮元常・蒋欽緒
- 列传第三十八 - 唐臨・唐紹・張文瓘・徐有功・徐彦若
- 列传第三十九 - 崔融・徐彦伯・蘇味道・豆盧欽望・史務滋・崔元綜・周允元
- 列传第四十 - 狄仁傑・郝處俊・朱敬則
- 列传第四十一 - 王綝・韋思謙・陸元方・陸象先・王及善・李日知・李怀遠
- 列传第四十二 - 裴炎・劉禕之・魏玄同・李昭德・吉頊
- 列传第四十三 - 張廷珪・韋湊・韋見素・韓思復・宋務光・呂元泰・辛替否・李渤・裴潾・張皋・李中敏・李款・李甘
- 列传第四十四 - 武平一・李乂・賈曾・白居易・白行簡・白敏中
- 列传第四十五 - 桓彦範・盧襲秀・薛季昶・楊元琰・敬暉・崔玄暐・張柬之・袁恕己
- 列传第四十六 - 劉幽求・鍾紹京・崔日用・王毛仲・李守德・陳玄礼
- 列传第四十七 - 魏元忠・韋安石・郭元振
- 列传第四十八 - 李嶠・蕭至忠・盧藏用・韋巨源・趙彦昭・和逢堯
- 列传第四十九 - 姚崇・宋璟
- 列传第五十 - 蘇瓌・張说
- 列传第五十一 - 魏知古・盧怀慎・李元紘・杜暹・張九龄・韓休
- 列传第五十二 - 張嘉貞・源乾曜・裴耀卿
- 列传第五十三 - 蘇珦・尹思貞・畢構・李傑・鄭惟忠・王志愔・許景先・潘好礼・倪若水・席豫・齐澣
- 列传第五十四 - 裴守真・崔沔・盧从願・李朝隐・王丘・严挺之
- 列传第五十五 - 裴漼・陽嶠・宋慶礼・楊瑒・崔隐甫・李尚隐・解琬
- 列传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 - 李適之・李峴・李勉・李夷簡・李程・李石・李回
- 列传第五十七 - 劉子玄・吴兢・韋述・蒋乂・柳芳・沈既济
- 列传第五十八 - 郭虔瓘・郭知運・王君㚟・張守珪・王忠嗣・牛仙客
- 列传第五十九 - 宇文融・韋堅・楊慎矜・王鉷
- 列传第六十 - 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
- 列传第六十一 - 李光弼
- 列传第六十二 - 郭子儀
- 列传第六十三 - 李嗣業・馬璘・李抱玉・路嗣恭
- 列传第六十四 - 房琯・張鎬・李泌
- 列传第六十五 - 崔圆・苗晋卿・裴冕・裴遵慶・呂諲
- 列传第六十六 - 崔光遠・鄧景山・魏少游・衛伯玉・李澄・韓全義・盧从史・高霞寓
- 列传第六十七 - 李麟・楊綰・崔祐甫・柳渾・韋处厚・路隋
- 列传第六十八 - 高適・元結・李承・韋倫・薛玨・崔漢衡・戴叔倫・王翃・徐申・郗士美・辛秘
- 列传第六十九 - 来瑱・田神功・侯希逸・崔寧・严礪
- 列传第七十 - 元載・王縉・黎幹・楊炎・严郢・竇参
- 列传第七十一 - 李栖筠・李鄘
- 列传第七十二 - 王思礼・魯炅・王難得・辛雲京・馮河清・李芃・李叔明・曲環・王虔休・盧群・李元素・盧士玫
- 列传第七十三 - 令狐彰・張孝忠・康日知・李洧・劉澭・田弘正・王承元・牛元翼・史孝章
- 列传第七十四 - 劉晏・第五琦・班宏・王紹・李巽
- 列传第七十五 - 李揆・常袞・趙憬・崔造・齐映・盧邁
- 列传第七十六 - 关播・董晋・袁滋・趙宗儒・竇易直
- 列传第七十七 - 張鎰・姜公輔・武元衡・李絳・宋申錫
- 列传第七十八 - 段秀实・顏真卿
- 列传第七十九 - 李晟
- 列传第八十 - 馬燧・渾瑊
- 列传第八十一 - 楊朝晟・戴休顏・陽惠元・李元諒・李观・韓游瓌・杜希全・邢君牙
- 列传第八十二 - 陸贄
- 列传第八十三 - 韋皋・張建封・严震・韓弘
- 列传第八十四 - 鮑防・李自良・蕭昕・薛播・樊泽・王緯・吴湊・鄭权・陸亙・盧坦・柳晟・崔戎
- 列传第八十五 - 徐浩・呂渭・孟簡・劉伯芻・楊憑・潘孟陽・崔元略・韋綬
- 列传第八十六 - 張薦・趙涓・李紓・鄭雲逵・徐岱・王仲舒・馮伉・庾敬休
- 列传第八十七 - 姚南仲・独孤及・顧少連・韋夏卿・段平仲・呂元膺・許孟容・薛存誠・李遜
- 列传第八十八 - 孔巢父・穆寧・崔邠・柳公綽・楊於陵
- 列传第八十九 - 归崇敬・奚陟・崔衍・盧景亮・薛苹・衛次公・薛戎・胡証・丁公著・崔弘礼・崔玄亮・王質・殷侑・王彦威
- 列传第九十 - 鄭余慶・鄭珣瑜・高郢・鄭絪・权德輿・崔群
- 列传第九十一 - 賈耽・杜佑・令狐楚
- 列传第九十二 - 白志貞・裴延龄・崔損・韋渠牟・李齐運・李实・皇甫鎛・王播
- 列传第九十三 - 韋執誼・王叔文・陸質・劉禹錫・柳宗元・程异
- 列传第九十四 - 杜黃裳・裴垍・李藩・韋貫之
- 列传第九十五 - 高崇文・伊慎・朱忠亮・劉昌裔・范希朝・王鍔・孟元陽・王栖曜・劉昌・趙昌・李景略・任迪簡・张万福・高固
- 列传第九十六 - 李光進・烏重胤・王沛・楊元卿・曹華・高瑀・劉沔・石雄
- 列传第九十七 - 于頔・王智興・杜兼・杜亚
- 列传第九十八 - 裴度
- 列传第九十九 - 李逢吉・元稹・牛僧孺・李宗閔・楊嗣復
- 列传第一百 - 竇群・劉栖楚・張又新・楊虞卿・張宿・熊望・柏耆
- 列传第一百一 - 韓愈
- 列传第一百二 - 钱徽・崔咸・韋表微・高釴・馮宿・李虞仲・李翱・盧簡辞・高元裕・封敖・鄭薰・敬晦・韋博・李景讓
- 列传第一百三 - 劉蕡
- 列传第一百四 - 李訓・鄭注・王涯
- 列传第一百五 - 李德裕
- 列传第一百六 - 陳夷行・李紳・李讓夷
- 列传第一百七 - 李固言・李玨・崔珙・萧邺・郑肃・卢钧・卢简方・韦琮・周墀・裴休・刘瑑・夏侯孜・赵隐・裴坦・郑延昌・王溥・卢光启
- 列传第一百八 - 畢諴・崔彦昭・劉鄴
- 列传第一百九 - 馬植・楊收・路岩
- 列传第一百一十 - 鄭畋・王鐸・王徽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 周宝・王处存・鄧处訥・陈儒・刘巨容・赵德諲・杨守亮・杨晟・顾彦朗・顾彦晖
- 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 王重荣・諸葛爽・李罕之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 楊行密・時溥・朱宣
- 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 高仁厚・趙犨・田頵
-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 劉建鋒・成汭・杜洪・钟传・张雄・王潮
-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 - 夏侯端・常達・謝叔方・王行敏・羅士信・李公逸・張善相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 - 顏杲卿・賈循・賈隐林・張巡・許遠・南霽雲・雷万春・姚誾
-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 - 程千里・袁光廷・龐堅・蔡廷玉・張名振・石演芬・吴漵・賈直言・辛讜
-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 - 元德秀・李㟧・权皋・甄济・陽城・何蕃・司空图
- 列传第一百二十 孝友 - 李知本、张志宽、刘君良、王少玄、任敬臣、支叔才、程袁师、武弘度、宋思礼、郑潜曜、元让、裴敬彝、梁文贞、沈季诠、许伯会、陈集原、陆南金、张琇、许法慎、林攒、陈饶奴、王博武、万敬儒、章全益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 - 王績・孫思邈・王希夷・李元愷・司馬承禎・賀知章・陸羽・陸龟蒙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儒学上 - 陸德明・顏師古・顏相時・孔穎達・欧陽詢・欧陽通・蓋文達・蕭德言
-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儒学中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儒学下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 - 蔡允恭・張昌齡・杜審言・王勃・盧照鄰・駱賓王・范履冰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文艺中 - 沈佺期・宋之問・李白・王維・蕭穎士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文艺下 - 孟浩然・王昌龄・崔元翰・李賀・李商隐
-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
- 列传第一百三十 列女 - 裴淑英・王蘭英・夏侯碎金・敬象子・饒娥・李妙法・謝小娥・封絢、高妹妹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 - 独孤怀恩・武士彠・武承嗣・武三思・武攸暨・楊国忠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 - 楊思勗・高力士・程元振・魚朝恩・竇文場・霍仙鳴・劉貞亮・吐突承璀・馬存亮・严遵美・仇士良・楊復光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 - 李輔国・王守澄・劉克明・田令孜・楊復恭・劉季述・韓全誨・張彦弘
-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 - 索元礼・来俊臣・周興・丘神勣・侯思止・王弘義・郭弘霸・姚紹之・周利貞・王旭・吉温・羅希奭・崔器・毛若虚・敬羽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藩鎮魏博 - 田承嗣・史憲誠・何進滔・韓允中・乐彦禎・羅弘信・羅紹威
-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藩鎮鎮冀 - 李宝臣・王武俊・王廷湊・王元逵・王紹鼎・王紹懿・王景崇・王鎔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藩鎮盧龍 - 李怀仙・朱滔・劉怦・劉济・朱克融・李載義・楊志誠・史元忠・張仲武・張允伸・張公素・李茂勛・李全忠・劉仁恭
-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藩鎮淄青横海 - 李正己・李納・李師古・程日華・程怀直・程怀信・李全略・李同捷
-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藩鎮宣武彰義澤潞 - 劉玄佐・鄧惟恭・吴少誠・吴少陽・吴元济・李祐・劉悟・劉从諫・李佐之・李師晦・李丕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
-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 - 契丹・奚・室韋・黑水靺鞨・渤海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 - 高麗・百济・新羅・日本・流鬼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 - 泥婆羅・党項・東女・高昌・吐谷渾・焉耆・龟兹・跋禄迦・疏勒・于闐・天竺・摩揭陀・罽賓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 - 康国・寧遠・大勃律・吐火羅・謝䫻・識匿・箇失密・骨咄・蘇毗・師子・波斯・拂菻・大食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蛮上 - 南詔上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蛮中 - 南詔下・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赕诏・施浪詔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 南蛮下 - 環王・盤盤・扶南・真臘・訶陵・投和・瞻博・室利佛逝・名蔑・单单・驃・两爨蛮・南平獠・西原蛮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上 姦臣上 - 許敬宗・李義府・傅游艺・李林甫・陳希烈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下 姦臣下 - 盧杞・崔胤・崔昭緯・柳璨・蒋玄暉・張廷範・氏叔琮・朱友恭
-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 僕固怀恩・周智光・梁崇義・李怀光・陳少游・李錡
-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 叛臣下 - 李忠臣・喬琳・高駢・朱玫・王行瑜・陳敬瑄・李巨川
- 列传第一百五十上 逆臣上 - 安禄山・安慶緒・高尚・孫孝哲・史思明・史朝義
- 列传第一百五十中 逆臣中 - 李希烈・朱泚
- 列传第一百五十下 逆臣下 - 黄巢・秦宗权・董昌
- 進新唐書表
注释与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