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週六夜現場》(英語:Saturday Night Live,縮寫為SNL,又譯作《週末夜現場》)是美國一檔於周六深夜時段直播的喜劇小品類綜藝節目。節目由洛恩·麥可斯創立,並由迪克·埃伯索爾發展。節目於1975年10月11日在國家廣播公司首播,原名《NBC的週末夜》(NBC's Saturday Night)。節目由一系列諷刺惡搞當下政治和文化的喜劇小品組成,其演職人員數量眾多且不斷更新。因此,節目自開播以來培育出了許多優秀的喜劇演員與脫口秀主持人等喜劇人才。每集節目均有一位嘉賓擔任客座主持,這位嘉賓通常要表演一段獨角戲作為節目開場,同時還會與演職人員一同表演節目中其他的喜劇小品。每集節目還會邀請一位音樂嘉賓在節目中表演。每集節目一般以片頭及片頭字幕之前的一段冷開場小品作為開始,在小品結尾,演員會跳出角色並高喊「來自紐約的直播,這是週六夜!」(Live from New York, it's Saturday Night!),然後節目便正式開始。
週六夜現場 Saturday Night Live | |
---|---|
別名 |
|
類型 | 綜藝 |
開創 | 洛恩·麥可斯 |
編劇 | 參見週六夜現場編劇列表 |
導演 |
其他導演:
|
主演 | 參見週六夜現場演職人員 |
旁白 |
其他旁白:
|
國家/地區 | 美國 |
語言 | 英語 |
季數 | 50 |
集數 | 968 |
每集長度 | 90分鐘(含廣告時間) |
製作 | |
執行製作 |
其他製片人:
|
拍攝地點 | 紐約NBC攝影棚 (曼哈頓洛克菲勒中心GE大樓8H攝影棚) |
製作公司 |
其他公司:
|
播出資訊 | |
首播頻道 | 國家廣播公司 |
圖像格式 | 480i (SDTV) 1080i (HDTV) |
播出日期 | 1975年10月11日—至今 |
相關節目 | |
相關節目 | TV Funhouse 週六夜現場週末新聞播報週四版 |
外部連結 | |
官方網站 |
洛恩·麥可斯於1980年離開劇組以開拓其他商機,由珍·杜曼尼亞代替其製作人的職位,僅一季之後便因觀眾反響不佳而再次替換為迪克·埃伯索爾,直至1985年麥可斯回歸劇組。此後製作人一職便一直由麥可斯擔任。週六夜現場的許多演職人員在參演節目的同時也在許多電影或電視節目中擔任演員或幕後工作獲得了成功。節目的其他工作人員,包括編劇等,也在節目之外的電影電視中參演或擔任編劇、製作等工作,並獲得了成功。
節目在國家廣播公司位於GE大樓的總部的8H攝影棚拍攝播出,自首播以來已經播出了超過866集。節目的第44季已於2018年9月29日開播,這也使得本節目成為美國電視史上最長壽的節目之一。節目已在數個國家衍生出當地版本,包括西班牙、義大利、日本以及韓國等。一些成功的小品被拍攝成劇情片,但僅有兩部電影得到好評:《福祿雙霸天》(1980)和《反鬥智多星》(1992)。節目還開拓了其他方面的市場,包括發行節目精選和整季節目的DVD光碟,以及與幕後操作及節目發展相關的書籍和紀錄片。
播出四十年來,《週六夜現場》收穫了一系列獎項,包括36項艾美獎、2項皮博迪獎以及3項美國編劇工會獎。2000年,節目被列入「全美廣播事業者聯盟榮譽堂」。本節目在《電視指南》雜誌2002年評選的「歷史上最佳50大電視節目」中排名第10位,在《時代》雜誌2007年評選的「時代雜誌百大電視節目」中排名第7位。截至2013年,節目已獲得171項艾美獎提名,是電視史上獲提名最多的節目。節目現場直播的特殊性曾導致一些爭議性片段被播出,節目也因此開始對自身內容的審查,以避免在直播過程中出現錯誤,並防止表演嘉賓蓄意破壞的行為。
自1965年至1975年9月,國家廣播公司重播了《今夜秀》的「約翰尼·卡森精選」,具體由各地的分支電視台決定周六或周日播出。而1974年,約翰尼·卡森卻稱希望將這檔周末節目撤下,改為工作日晚間播出,以便他本人有足夠的時間休假。[1][2]
國家廣播公司總裁赫伯特·施洛瑟(Herbert Schlosser)於是在1974年聯絡了負責晚間節目的副總裁迪克·埃伯索爾,要求他製作一檔新節目以填補周六晚間的空檔。[1]在派拉蒙電影董事長巴里·迪勒的建議下,施洛瑟和埃伯索爾找到了當時已經獲得一定成功的喜劇編劇洛恩·麥可斯。麥可斯希望建立一檔以高概念喜劇小品、政治諷刺和聲歌手樂表演為特色的綜藝節目,並隨後和埃伯索爾一同將想法付諸實行。[3]1975年時,麥可斯身邊已經聚集了一批有才華的演員,包括丹·艾克洛德、約翰·貝魯西、切維·切斯、簡·庫丁、加勒特·莫里斯、拉瑞尼·紐曼、麥可·奧多諾霍、吉爾達·瑞德爾和喬治·科伊等人。[3][4]節目最初命名為「NBC的週六夜」(NBC's Saturday Night),而麥可斯希望使用的名稱「週六夜現場」則已經被美國廣播公司同時段的「霍華德·科塞爾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 with Howard Cosell)占用。[1]國家廣播公司於1976年買下這個節目標題的使用權,[5]並在1977年3月首次正式使用「週六夜現場」這一標題。[6]
節目於1975年10月11日首播,[7]一經播出立即成為熱門,演職人員也迅速成名。切斯在第二季時離開節目,由新人喜劇演員比爾·莫瑞填補空缺。艾克羅伊德和貝魯西也在節目第四季結束後離開。1980年第五季結束後,身心俱疲的麥可斯決定暫時離開節目一年,轉而尋求其他的創意。[8]但是他擔心自己離開之後節目可能會被取消,於是提議由編劇艾爾·弗蘭肯、湯姆·戴維斯和吉姆·唐尼代替自己的職位。然而國家廣播公司總裁弗雷德·席爾曼本身卻對弗蘭肯並無好感,尤其是在弗蘭肯表演了一個刻薄批評自己總裁職位的小品之後更是對他心懷憤怒。他還指責麥可斯,認為他本不應該批准這個小品的表演。[9]麥可斯不能得到所希望的合約,只得離開國家廣播公司轉投派拉蒙電影,並希望能夠帶走他的聯合製片人珍·杜曼尼亞。然而杜曼尼亞已經在她的朋友、國家廣播公司副總裁芭芭拉·加拉格(Barbara Gallagher)的推薦下接替了他以前的職位。[10]麥可斯的離開也導致了演職人員和編劇團隊中的大多數成員一同離開節目組。[11]
節目的名聲迅速成為了很多新人通往成名之路的跳板,許多胸懷大志的演員都迫切希望能夠加入到節目當中。杜曼尼亞面臨艱巨的任務,她必須在三個月之內完成演職人員和編劇團隊的招募,而同時國家廣播公司又將節目組之前每集100萬美元的預算縮減至每集35萬美元。她還面臨節目組內部的不滿和破壞,這些不滿的情緒來自之前麥可斯時期留下來的職員,主要是男性成員,他們不相信杜曼尼亞身為女效能夠有能力接替麥可斯的職位。[12]這一季成為一場失敗的災難:收視率暴跌,觀眾也不接受查爾斯·羅基特和安·里斯利等接替原班演員的新人。[11]當羅基特在直播時說出"fuck"一詞時,杜曼尼亞的失敗命運就已經確定。[13]僅僅十個月之後,杜曼尼亞便被解僱。[14][15]當時公司的主管都希望取消掉《週六夜現場》這一節目,但電視網的主管布蘭登·塔奇科夫卻希望保留節目,他相信節目的理念比盈利更重要。塔奇科夫轉而尋求之前已經被席爾曼解僱的埃伯索爾的幫助。[16]
埃伯索爾在任期間創造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但和麥可斯時代相比卻是乏善可陳。只有演職人員中的艾迪·墨菲有突出的表現。[18]墨菲,作為演職團隊中的主要成員,於1984年離開節目組,轉而投身於他當時已經有所成就的電影事業。埃伯索爾於是決定重新調整演職人員團隊。與之前不同的是,他雇用了已經有所成就的喜劇演員,例如比利·克里斯托和馬丁·肖特,他們能夠把自己已經獲得成功的喜劇素材提供給節目。[16]埃伯索爾在任的最後一年雇用的新演員被認為是節目歷史上最有趣的一批演員,但和之前麥可斯創立的這檔驚人的節目已經偏離太遠。[19]1984年,埃伯索爾希望節目作出更大的改變,其中包括改變節目從創立之初始終堅持的「直播」這一模式。[20]然而這些想法卻沒有得到電視網的同意,埃伯索爾於是在1984-1985一季結束後離開節目組。麥可斯擔心塔奇科夫因此取消這檔節目,又因他之前投資電影失利急需資金,於是於1985年重新回到節目中。[21]
1985-1986一季,節目演員再次調整,這時麥可斯借鑑了埃伯索爾的想法,引進了已經有一定成就的演員,例如瓊·庫薩克和小勞勃·道尼等。[22]節目效果並不理想,演員和編劇為節目創意苦苦掙扎。1986年4月,塔奇科夫決定取消這檔節目,但是製作人伯尼·布里斯坦說服他再多寬限一年。[23]節目得以續約,但並非如往常一樣一次性續約22集,而是僅續約了13集,這也是節目歷史上的首次。[24]麥可斯再次解僱了大部分演員,並吸取了之前幾季的教訓,雇用了不知名的有才華的演員而非已經小有名氣的演員。這些新雇用的演員中包括達納·卡維和菲爾·哈特曼等人。[24]
節目隨後再次獲得成功,直至卡維和哈特曼兩大明星相繼於1992年和1994年離開節目。時任國家廣播公司西海岸總裁唐·奧米爾以及其他主管為了提高節目的收視率和盈利,紛紛開始積極插手參與節目事務。他建議節目解僱克里斯·法利和亞當·山德勒等新人,因為他「看不懂」他們的表演。奧米爾還批評節目的直播表演過於昂貴。國家廣播公司主管還希望節目能削弱麥可斯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節目面臨公眾媒體和演員內部愈演愈烈的雙重批評。[25]麥可斯在此期間還收到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提供的高薪職位邀請他建立一個周六晚間的節目,但他並沒有接受,而是堅持留在《週六夜現場》。[26]到1995年時,法利和山德勒都已被解僱,而節目另一位廣受歡迎的演員麥克·邁爾斯也離開節目開展電影事業。代替這些人的新一批演員中包括了威爾·法洛、吉米·法倫和蒂娜·費等人。[27]節目之後重點集中在演員身上,編劇被要求根據演員的已有角色提供素材,之後才能創作新小品。[28]
2005年起,節目開始以高畫質畫質播放。[29]進入21世紀之後,節目演職人員頻繁更換,威爾·法洛、蒂娜·費等許多任職多年的演員相繼離開[30][31],而新加入的演員中則包括愛咪·波勒、克莉絲汀·薇格等人。[32][33]2005年,孤島樂團成員,喜劇演員安迪·山伯格加入節目組,為節目開創了「週六夜現場數字短片」的全新環節,[34]內容一般是由該集主持或音樂嘉賓和節目演員共同出演的喜劇短片,很多成為網路上的病毒影片。但隨著2013年薩姆伯格離開節目組,這一環節也就此結束。[35][36]
1975年《週六夜現場》的首批演職人員被稱作「沒法進入黃金時段的演員」("The Not Ready For Prime-Time Players"),[37]這個說法最早由編劇赫伯·薩金特提出。[38]首批演職人員包括拉瑞尼·紐曼、約翰·貝魯西、簡·庫丁、吉爾達·拉德納、丹·艾克洛德、加勒特·莫里斯和切維·切斯。其中拉德納是麥可斯雇用的第一位演職人員。切斯除擔任演職人員之外還簽下一年期的編劇合同,但他隨後拒絕了再次擔任演職人員的邀請,在1976年第一季結束之後離開節目組。[39]紐曼則是因為之前與麥可斯有過工作上的合作關係而被邀請加入劇組。[40]莫里斯最初是以編劇身分進入節目組,但另一位編劇試圖解僱他,麥可斯得知後邀請他參加試鏡,結果極為成功,隨即雇用莫里斯成為節目演職人員。[41]庫丁和貝魯西是最後被雇用的兩位成員。[40]貝魯西對電視業持蔑視的態度,曾多次拒絕其他節目的邀請,但因拉德納以及編劇安妮·比茨和麥可·奧多諾霍的參與而決定加入《週六夜現場》。[42]麥可斯並不情願雇用貝魯西,他認為貝魯西將會給節目造成麻煩,但比茨、奧多諾霍和迪克·埃伯索爾勸說他最終同意雇用。[42]切斯離開節目組之後,比爾·莫瑞加入節目組並代替了他的職位。麥可斯本計劃在第一季便雇用莫瑞加入節目組,但因經費限制未能如願。[43]1978年,切斯回到節目擔任主持時發現其他演職人員對他離開節目以及隨後在節目之外獲得的成功心懷不滿,尤其是貝魯西。而莫瑞在其他人的激將下,更是在節目開始之前與切斯發生肢體衝突。[44]切斯離開節目組轉而拍攝電影一事也激起了麥可斯對自己旗下有才華的演員的占有欲:他威脅艾克羅伊德稱,如果他接受了喜劇電影《動物屋》(1978)提供的角色就要解僱他;而之後艾克羅伊德和貝魯西於1979年離開節目組轉投電影之後,二人邀請《週六夜現場》的音樂家保羅·謝弗加入自己的電影《福祿雙霸天》(1980)又遭到麥可斯的拒絕。[45][46]尚留在節目組中的演職人員逐漸意識到切斯、艾克羅伊德和貝魯西離開之後所獲得的成功,麥可斯也為挽留僅剩的幾位演職人員感到巨大壓力。拉德納已經擁有自己的百老匯個人秀,而莫瑞也在1979年的喜劇電影《肉丸》中擔任主角。[47]1980年,麥可斯決定離開節目組開發其他市場,節目最早一批演職人員中的庫丁、紐曼、莫里斯、莫瑞以及其他演職人員和他一同離開。[46]
珍·杜曼尼亞接管節目之後,觀眾將新演員和之前廣受歡迎的最早一批演員相比較,結果是新演員並不被觀眾所樂意接受。[14]迪克·埃伯索爾解僱了杜曼尼亞雇用的多數演員,只留下兩位在當時並不知名的喜劇演員:艾迪·墨菲和喬·彼斯科普。[48]節目的演員協調人尼爾·萊維(Neil Levy)聲稱墨菲曾聯絡他並懇求他給自己一個角色,而在看到他的試鏡之後,萊維便向杜曼尼亞堅持要雇用墨菲而不是勞勃·湯賽德。杜曼尼亞本來只想雇用一位黑人演員,而且她個人更喜歡湯賽德,但萊維最終說服了杜曼尼亞選擇了墨菲。然而另一方面,杜曼尼亞也聲稱是自己最早發現墨菲的才華,並與國家廣播公司的主管相抗爭堅持選擇了墨菲加入節目。[49]儘管如此,墨菲在埃伯索爾接管節目之前始終只能扮演背景角色,[50]之後他才獲得了一個時代的成功。[51][52]墨菲一夜成名,很快就開始出演在《48小時》和《運轉乾坤》等電影。1984年,墨菲離開節目組開始了他的電影事業。[53]埃伯索爾時期的大部分演職人員在1983-1984一季結束之後都離開了節目組,在之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已經有一定成就的喜劇演員。他們能給節目提供自己的表演素材,但相對花費也更高。這一批演職人員中的比利·克里斯托和馬丁·肖特每集的酬勞分別是25,000美元和20,000美元,遠遠高於之前的演職人員的酬勞。[16] 麥可斯於1985年回歸節目組,重新調整了演職人員,加入了一些已經有所成就的有才華的演員,包括小勞勃·道尼、喬恩·洛維茲和丹尼斯·米勒等。[54]然而這一季卻反響慘澹。1986年,演職人員再次調整。麥可斯吸收之前一季的教訓,沒有使用已經成名的演員,而是著眼於實際能力挑選演員。他只留下了洛維茲、米勒和諾拉·鄧恩,其他演職人員全部被撤換為缺乏經驗的新人,如達納·卡維、菲爾·哈特曼和珍·胡克斯,這些人在1990年代初期開啟了節目的全新時代。[55]這一批演職人員一直在節目延續到下一個年代,其間又加入了如麥克·邁爾斯、亞當·山德勒和克里斯·法利等新人。麥可斯雇用了過量的演職人員,以防止有演員離開節目組,這也導致有經驗的演員和新人之間出現斷層,促使演員之間為爭奪有限的出鏡時間而相互競爭。[56]到1995年時,卡維和哈特曼均已離開節目組,同時也帶走了一系列其個人專屬的角色;邁爾斯退出了節目組發展電影事業;電視台也對麥可斯施壓要求他解僱山德勒和法利。節目於是再次調整演職人員,加入了包括威爾·法洛、蒂娜·費和吉米·法倫等在內的新人。[57]
2000年起,節目的演職人員頻繁輪換。多名演員在數年內加入節目組,而2006年又因預算原因裁員。[58]克里斯·帕內爾於2000年因節目預算問題而被解僱,一年之後又被重新雇用,2006年又再次被解僱。[59][60]威爾·法洛於2002年離開節目開拓電影事業。[31]愛咪·波勒在蒂娜·費多次邀請之後於2001年加入節目,並立刻得到觀眾好評,[32]之後於2008年離開並參與主演了喜劇《公園與遊憩》。[61]而蒂娜·費則於2006年離開節目[30]。2013年時,節目組再次對演職人員團隊進行大調整,包括比爾·哈德(2005年加入)、傑森·蘇戴奇斯(2005年加入)、克莉絲汀·薇格(2005年加入)和弗萊德·阿米森(2002年加入)等長期在節目中任職的成員離開節目,而另有六名新成員加入以彌補空缺。[62][33]2013年,節目因缺乏非裔女性演員而受到爭議。2014年,節目組雇用非裔女喜劇演員薩希爾·澤瑪塔,以回應相關爭議。[63][64][65]
曾參與過《週六夜現場》的演職人員總數超過130人,其中還包括瑞秋·德拉徹[66]、克里斯·洛克[67]、大衛·斯佩德[68]、威爾·福特[69]、朱莉婭·路易斯-德利法斯[70]、崔西·摩根[71]和瑪雅·魯道夫[72]等人。在節目組任職時間最長的演職人員是達瑞爾·哈蒙德,他自1995年加入節目組,作為演職人員在節目中任職長達14年,直至2009年離開。[73]節目演職人員通常是從即興喜劇劇團中招募的已經有一定經驗的演員,如The Groundlings劇團的威爾·法洛[74]、菲爾·哈特曼[75]、喬恩·洛維茲[76]、和克莉絲汀·薇格[77]等人[78],第二城喜劇團的丹·艾克洛德[79]、克里斯·法利[80]、蒂娜·費[81]和蒂姆·麥道斯[82]等人[79]。節目還招募已經有一定經驗的喜劇演員,如達納·卡維、亞當·山德勒、克里斯·洛克和諾姆·麥克唐納德等人,他們在進入節目組之前已經接受了節目所需要的足夠訓練或經驗。[83]
在節目的各個角色中,最受人重視的是「週末新聞播報」的主播一角。「週末新聞播報」是節目的一個固定環節,由一人或兩人擔任主播,擔任主播的演員得以在這一環節中扮演自己本人,並能享有更長的出鏡時間。[84]很多曾擔任週末新聞播報主播的演職人員都在節目之外獲得更大成功,其中包括首任主播切維·切斯[84]、第二任主播,也是首位女主播簡·庫丁[85]、比爾·莫瑞[85][84]、丹尼斯·米勒[86]、諾姆·麥克唐納德[87][88]、蒂娜·費[84]、吉米·法倫[89][90]、以及愛咪·波勒[91]和賽斯·梅爾[92]等。2008年起,週末新聞播報主播由賽斯·梅爾擔任[84],2013年起則由塞西莉·斯特朗與他搭檔。[93][94]2014年3月,梅耶斯離開節目組後,「週末新聞播報」由節目首席編劇柯林·喬斯特和斯特朗共同擔任主播。[95][96]2014年第40季起,麥可·切接替斯特朗,擔任這一環節主播,成為節目歷史上首個非洲裔的週末新聞播報主播,而斯特朗仍將繼續留在劇組中作普通成員。[97]
節目的演職人員分為兩級,經驗豐富的常規成員("repertory players")以及被稱作「客座成員」("featured players")的新人。新人最終有機會被提升為常規成員。節目的現任演職人員(第50季)如下表:[98][99]
現任常規成員 | 現任客座成員 | |||||||
---|---|---|---|---|---|---|---|---|
| ||||||||
|
節目演職人員簽下的合約一般是五至六年,[100][101]而2010年,韋格被報道稱與節目簽下總計七年之久的合約。[102]自1999-2000一季起,新雇用的演員被要求籤訂新的合同,合同內容包括允許國家廣播公司在該演員任職至少第二年之後將其加入到公司其他的情境喜劇中。演員有權拒絕前兩部喜劇的拍攝,但必須接受第三部。而這些由國家廣播公司主導的情境喜劇合約有可能長達六年。[101]此舉受到演員代理人和經紀人的廣泛批評,批評指出,這項條款迫使演員在國家廣播公司工作長達十二年之久:六年在《週六夜現場》節目中工作,而另外六年則要被迫為公司拍攝情境喜劇。[101]合同中還為演員提供三部電影選擇出演,這些電影均由國家廣播公司、派拉蒙電影和麥可斯共同持有的SNL Films製作。新合同的條款是在邁爾斯、山德勒等很多演員離開節目之後才修改的,這些演員最初並不知名,靠《週六夜現場》而一夜成名卻只是為了離開節目組到其他工作賺取更高收入。[101]而這些合約中還允許國家廣播公司在任何時候將一名演員調離節目組。[103]
節目第一季中,演員每集的片酬是750美元,到第二季時上漲至每集2,000美元,第四季時已經上漲至每集4,000美元。[104]到1990年代末,節目組新人演員的每集片酬在5,000美元到5,500美元之間[101][103],加入節目的第二年上漲至每集6,000美元,而到第五年時則會上漲至每集12,500美元。[103]如果演員本人撰寫了小品並在節目中表演的話則會額外收到1,500美元的酬勞。[103]2001年,威爾·法洛以單季350,000美元的片酬(平均每集約17,500美元)成為節目歷史上片酬最高的演職人員。[105]
2013-2014一季由柯林·喬斯特、羅伯·克萊恩和賽斯·梅爾共同擔任首席編劇。[106]在此之前,賽斯·梅爾自2005年開始擔任首席編劇團隊中的一員,在2008-2012年期間是唯一的首席編劇。自2011-2012一季起,節目中「週末新聞播報」板塊由製作人亞歷克斯·巴澤(Alex Baze)率領的專門編劇團隊負責。[99][107][108]但週末新聞播報中與其他演員的表演相關的場景則由此專門團隊之外的編劇撰寫,因為他們對這些演員扮演的角色更為熟悉。[108]
節目的編劇通常本身也會出演或曾經出演過創作性喜劇或即興喜劇。多數編劇的背景都很相似,大多來自The Groundlings、第二城喜劇團、Upright Citizens Brigade劇院及ImprovOlympic等劇團。[46]一些編劇在加入節目之前已經在其他電視節目中工作過。很多編劇在節目之外也獲得了個人的巨大成功,如柯南·奧布萊恩在節目之外擔任了《辛普森一家》的編劇,並最終有了自己主持的一檔節目《柯南·奧布萊恩深夜秀》;[109]而節目前任首席編劇亞當·麥凱則與威爾·法洛一同建立了喜劇網站Funny or Die並獲得成功。[110]2000年,蒂娜·費成為節目首位女性首席編劇,[111][112]隨後成為節目的演員之一,[113]還參與了編寫和主演了節目的主題影片,[114][115][116]並最終根據自己在節目組中的經歷創作並主演了自己的喜劇《超級製作人》。[117]2005年,蒂娜·費以首席編劇和演員的雙重職位獲得的報酬高達單季150萬美元。[118]
唐·帕爾多自節目開播時即開始擔任旁白,直至2014年8月以96歲高齡逝世為止,[119]這其間僅在1981-1982年的第七季麥可斯離開的期間由梅爾·勃蘭特和比爾·漢拉恩代替。[120]2004年,帕爾多宣布將從此職位退休,但最終未能離開。2009年他再次宣布退休,但隨後在2009-2010一季中再次復出。[120]2010年,報道稱已經92歲的帕爾多又一次考慮退休,然而在隨後的2011-2012一季中他仍然繼續擔任旁白一職。帕爾多在每一集都是飛抵紐約直播現場完成旁白的,僅有2006年的一段短暫期間內他的旁白是在亞利桑那州的家中提前錄製。[120]演職人員中的喬·彼斯科普和達瑞爾·哈蒙德也曾在帕爾多無法到場直播時代替他完成旁白。[121][122]帕爾多逝世之後,哈蒙德自節目第40季開始接替他擔任旁白。[123]
《週六夜現場》節目的一大典型特色是每集邀請一位嘉賓主持節目,這位嘉賓主持通常是當時正受歡迎的明星或新人,或是在節目播出左右的一段時間內有電影、專輯或其他作品發行。[124]主持嘉賓會在節目開始時作一段開場獨白,在節目中也會和演職人員一同表演小品。主持嘉賓在開場獨白的結尾一般要介紹當晚的音樂嘉賓。節目的第一位主持嘉賓是在1975年10月的首播集中擔任主持的喜劇演員喬治·卡林。[125]而三集之後擔任主持的甘蒂絲·柏根成為節目第一位女主持,[126]她同時也是首位多次擔任主持的嘉賓。[127]主持嘉賓的背景各異:從演員(如克里斯多福·沃肯、巴克·亨利、約翰·古德曼等)[128],到音樂家(如喬治·哈里森[129]、桃莉·巴頓[130]等),再到政治活動家(如拉爾夫·納德等)[124],均曾擔任過節目主持。主持過五次以上的嘉賓有時被稱為「五次俱樂部」成員,而這一說法最早出現於湯姆·漢克斯第五次主持節目時表演的一個小品中。[131]2011年9月24日,演員亞歷·鮑德溫自1990年首次主持之後第16次主持節目,超過自1976年以來15次主持節目的史提夫·馬丁,成為主持次數最多的嘉賓。[132]
每一集節目亦會邀請一位音樂嘉賓,這位嘉賓可能是獨唱藝人或者樂團組合。[133]音樂嘉賓會在節目中表演2-3首歌曲。有時音樂嘉賓可能同時擔任該集節目主持。[134]2012年5月19日,戴夫·格羅爾自1992年首次表演之後第11次擔任音樂嘉賓,成為擔任節目音樂嘉賓次數最多的藝人。[135]製作人洛恩·麥可斯不允許音樂嘉賓在現場假唱,他認為假唱會影響節目直播的效果。[136]只有音樂嘉賓的表演重點在於激烈的舞蹈動作而非演唱本身時才會出現例外,因為表演時劇烈的肢體舞蹈可能使表演者難以同時完成演唱。[137]例如在1975年,流行組合ABBA表演時便使用了假唱,這是節目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允許假唱表演。[136]而2004年艾希莉·辛普森未經節目同意即使用假唱表演,引發了爭議。
週六夜現場樂團(The Saturday Night Live Band),也被稱作「現場樂團」("The Live Band")是自1974-1975一季開始在節目常駐的樂團。[138]1975-1980年,由奧斯卡獎和葛萊美獎得主、作曲家霍華德·肖擔任首任音樂總監,[139]他也曾在節目多個音樂小品中出鏡。[140]自開播以來已經有多位紐約的音樂家參與到節目的駐場樂團中,包括保羅·謝弗(1976-1982)[141]、盧·馬里尼(1976-1980)[142]、大衛·山朋(1975)[143]、麥可·布雷克(1980年代初)[144]、雷·楚(1980-1983)[145]、艾倫·魯賓(1976-1984)[146]、喬治·瓦德尼斯(1979-1980)[147]、史蒂夫·費龍(1985-1986)[148]、大衛·約翰森(以Buster Poindexter的身分參與表演)(1986-1987)[149]、湯姆·馬龍(1976-1985,其中1981-1984年任節目音樂總監)[150],以及G.E.史密斯(1986-1990,同時任音樂總監)[151]等著名音樂家。[138]樂團目前(第39季)的音樂總監為Tower of Power樂團前成員萊尼·皮克特,以及萊昂·潘達維斯(Leon Pendarvis)和卡特里斯·巴恩斯(Katreese Barnes)。[152]
節目自創立以來始終在GE大樓(洛克菲勒中心30號,又稱「30 Rock」)第8、9兩層的8H攝影棚拍攝播出。這間攝影棚在此之前是阿圖羅·托斯卡尼尼和他的NBC交響樂團的錄音棚。[153]麥可斯1975年第一次實地考察8H攝影棚時被簡陋的條件驚呆了。這間攝影棚技術落後簡陋,急需修理,[154]而且沒有完成直播所需的足夠空間。[153]麥可斯要求國家廣播公司重建這間攝影棚,並對音響條件加以改善,以適應節目中的現場音樂表演,[153]重建的花費約為300,000美元。[153]1976-1977一季開播的前四集節目中有三集是在位於布魯克林區的前國家廣播公司攝影棚拍攝播出的。當時的8H攝影棚被NBC新聞用於拍攝總統選舉的新聞報道。[155]
2005年夏季,節目組在拍攝的間隙期間對8H攝影棚進行了整修升級。2005年10月播出的第31季首次開始採用高畫質畫質播出,在普通電視螢幕上則會顯示有黑邊。節目的編劇、製作人及其他工作人員的辦公室則設在GE大樓的17層。[156]
節目的每一集的製作以周一的一場形式自由的提案會議開始。[157][158][159]會議在麥可斯的辦公室舉行,時長超過兩個小時,參加人員包括演職人員、編劇、包括麥可斯在內的製作人員以及該集的嘉賓主持。主持在會議當中也要提出自己的想法。某些小品在這一天的會議上就已經確定下來,然而會議的主要目的還是提出各種創意和想法。撰稿的過程從周二晚8點才開始。[157][159]周二是編輯撰稿專用的唯一一天,但撰稿的過程可能通宵進行,一直持續到周三。[158]周三下午5點,在編劇室召開的圓桌會議上要閱讀每個小品的劇本,[159]參加會議的人員包括編劇和參加了提案會議的製作人員。此外參加會議的還有化妝師等技術專家,因為小品中一些涉及義肢或道具等的創意細節需要由這些專家實現。還有其他的一些製作人員也會參加會議。參會人員大約有50人。[160]此時大約會有至少40個小品創意,需要逐一在會議上審閱,會議時間在三個小時以上。[160]
劇本審閱完成後,麥可斯、首席編劇、嘉賓主持和部分製作人員會到麥可斯的辦公室商討決定節目的編排,並決定哪些小品將會在直播中表演。商討完成之後,其他編劇和演員才可以進入麥可斯的辦公室了解節目編排流程以及自己的小品是否得以倖存。[161]小品的劇本可能在這一天便開始重新覆寫,[158]但一般周四必須開始,周四的工作主要是對留下的劇本的覆寫和進一步完善,[157]也可能會開始部分小品的彩排。[159]如果到周四小品仍然保留下來,則一般會在周五和周六進行彩排。[158]之後到周六晚8點會在現場觀眾面前進行帶妝彩排。[157][159]帶妝彩排結束後,麥可斯會重新審閱節目的陣容以確保符合節目90分鐘的時長,此時已經完成帶妝彩排的小品依然可能被刪去。[162]最終在節目中表演的8至12個小品的排練時間一般不足兩天便要在現場直播中表演。[157]嘉賓主持的開場獨白重要性相對低了很多,一般到周六下午才開始撰稿。[163]
蒂娜·費在2004年的一次採訪中曾介紹稱,負責「周末新聞播報」的三至四名成員組成的編劇團隊在一整周內都在撰寫劇本。這個版塊的主播和編劇團隊一般到周四晚上,節目其他部分的小品基本確定之後才開始一起工作,主播在此時才會讀到播報的稿件。之後如果有必要,主播也會參與到撰稿的過程中。[164][165]
節目的後期製作團隊工作地點位於洛克菲勒中心8層和17層,主要工作是節目在直播時混制節目音訊和影片,包括為節目添加音效、配樂和事先錄製好的畫外音等。節目素材均是以數位方式儲存,各個小品的錄影片段相互獨立,以便於日後重播或製作DVD時進行重新組合。1998年,製作團隊將之前以類比方式儲存的節目轉換成數位儲存。[166] 節目的部分片段是事先錄製好的,例如惡搞廣告、週六夜現場數字短片和螢幕圖像等。這些部分一般是在Broadway Video的後期製作工作室錄製完成的。[167][168]
8H攝影棚內的錄影裝置包括四台索尼BVP-700 CCD攝影機和兩台索尼BVP-750 CCD手持攝影機。主控室則使用一台GVG 4000-3數字分量製作切換台和一台GVG 7000數字分量路由切換器接收影片訊號,另有多台數字和類比錄影機用於儲存節目錄影。[169]
2009年起,節目的片頭開始使用佳能 EOS 5D Mark II和佳能 EOS 7D數位單眼相機拍攝。一般的影格率採用30格每秒,慢鏡頭畫面的影格率則採用60個每秒。片頭畫面均是以1080p高畫質拍攝的。[170]
節目首任攝影師是艾迪·巴斯金(Edie Baskin)。麥可斯在看到她拍攝的拉斯維加斯等攝影作品後決定聘用她。巴斯金拍攝了一些紐約市的夜景相片,這些相片被用於節目片頭的製作中。[171]節目首集在插播廣告前的切換畫面中使用的是嘉賓主持喬治·卡林的宣傳照,第二集則使用的是巴斯金為該集嘉賓主持保羅·西蒙拍攝的寫真。麥可斯之後建議巴斯金為每集節目嘉賓主持拍攝相片用作切換畫面,自此也成為節目傳統一直延續下來。[172]
1999年起,瑪麗·艾倫·馬修斯開始擔任《週六夜現場》的官方攝影師,負責設計和拍攝節目中使用到的靜態圖像。馬修斯還負責為每集主持和聲歌手樂嘉賓拍攝廣告切花畫面中使用的相片。由於主持和聲歌手樂嘉賓在節目組參與製作的時間有限,馬修斯只能在GE大樓內的攝影棚拍攝這些相片,她希望在周二為主持拍攝,周四為音樂嘉賓拍攝,但因時間安排原因只能在周四才能完成所有的拍攝。[173]她還負責拍攝節目演職人員相片、後台照、排練記錄照以及節目宣傳相片。2010年起,她開始參與包括節目片頭在內的影片導演。[174]
節目直播通常開始於北美東部時間周六晚11:30,[106]除非特殊情況下延遲播放。節目時長1小時30分鐘,於凌晨1:00結束。[106]自節目開播起,北美山區時區(部分地區除外)和太平洋時區一直是按當地時間延遲播出,播放東部時區直播時錄製的畫面。儘管直播過程可能出現錯誤,但國家廣播公司一般不會對直播錄影作剪輯或刪改。[175]2017年4月起,節目改為在全美範圍內同步直播。[176]1975年播出的首集由麥可·奧多諾霍、切維·切斯和約翰·貝魯西開場,自此開啟節目以突然式開場[註 1]的慣例。開場小品結尾,演員會跳出角色並高喊「來自紐約的直播,這是週六夜!」(Live from New York, it's Saturday Night!),然後開始播放片頭及片頭字幕,節目正式開始。[4]
國家廣播公司和Broadway Video雙方都享有節目的相關權利,但每一集的著作權只有國家廣播公司持有。1990年到2004年間,喜劇中心及其前身Ha!重播了本節目,之後則是E!與國家廣播公司簽下重播協定。[177]1980年代,節目曾將前五季縮減至每集30-60分鐘的《週六夜現場精選》(The Best of Saturday Night Live)並將轉播權出售給其他電視台。2010年9月,VH1開始重播節目1998年之後播出的絕大多數集。[178]
隨著《週六夜現場》在美國獲得的巨大成功,其他一些國家也開發了自己的版本,其中包括西班牙、義大利、日本、韓國和中國。[179]節目也在中東和北非的OSN電視台每周六播出前一周在美國播放的一集。[180]
西班牙版的《週六夜現場》僅播出了幾集便壽終正寢。這個版本的節目並非如節目名稱顯示的一樣在周六播出,而是在周四播出。而且此版本對美國版節目的模仿痕跡嚴重,節目中均是重新演繹美國原版已經播出過的小品。[179]而義大利版的節目《周六米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 From Milan)也是直接使用美國原版的小品素材。[179][181]
日本版本的節目《週六夜現場日本版》(Saturday Night Live JPN)於2011年由富士電視台播出了六個月。此版本是與洛恩·麥可斯的製作公司Broadway Video一同製作完成的。節目與美國原版形式基本相同,僅有微小差異。此版本節目每集長度僅45分鐘,且每集由固定的主持人主持。演職人員中經驗豐富的喜劇演員擔任小品主角,新人僅出演背景角色。此版本節目每月播出一集,在播出6集之後按計劃完結。[179][181][182][183]
韓國版節目《週六夜現場韓國版》(Saturday Night Live Korea)於2011年12月3日在TVN台首播。[184][185][186][187]2013年,節目已連續播出至第八季。[188]
加拿大魁北克省版節目《週六夜現場魁北克版》(Saturday Night Live Québec)將於2014年在魁北克電視台以法語播出,節目將在2月8日和3月22日播出兩集,節目形式和長度都與美國原版節目相同。[189][190]
2018年7月,紐約時報報導周末夜現場的中國版第一季的影片已遭刪除,記者詢問優酷的人員表示應節目組的要求暫時撤下[191]。
2002年,節目被《電視指南》雜誌列為其評選的「歷史上最佳50大電視節目」第10位。[195]2007年,節目又被《時代》雜誌評選的「時代雜誌百大電視節目」列為第7名。[106][196]2013年6月,美國編劇工會評估了之前70年的電視節目並評選出101個最佳編劇節目,將《週六夜現場》列為第25位。[197]同年12月,《電視指南》再次評選「歷史上最佳60大電視節目」,將《週六夜現場》列為第18位元。[198]
《週六夜現場》自首播以來已收穫一系列獎項,其中包括40項艾美獎,[199] 2項皮博迪獎,[200]以及4項美國編劇工會獎。[201]2009年艾美獎上,節目收穫13項提名,使得節目獲得艾美獎提名總數達到126項,超越醫療題材電視劇《急診室的春天》的124項提名,成為艾美獎歷史上獲得提名最多的節目。[202][203]截至2013年,節目總計已經獲得171項艾美獎提名,依舊保持最多提名的紀錄。[204][205][206]2013年,節目獲得3項艾美獎,使節目獲得艾美獎總數達40項,超過國家廣播公司另一檔喜劇《歡樂一家親》的37項,成為獲得艾美獎最多的節目。[199]
《週六夜現場》對選舉也產生了影響。一些選民稱節目上播出的政治諷刺小品對自己的投票選擇產生了影響。媒體稱之為「週六夜現場效應」("The SNL Effect")。[207]據路透社報道,一份在2008年美國大選期間的全國調查表明,三分之二的受調查選民表示曾經看過《週六夜現場》中與政治相關的內容,10%的受調查選民稱節目中的這些內容左右了自己的投票決定。在曾觀看過這些內容的選民中,59%最終投票給當時的民主黨候選人貝拉克·歐巴馬,39%則最終投票給共和黨候選人約翰·麥凱恩。[207]
1976年,時任總統傑拉爾德·福特曾失足跌落空軍一號台階,而在《週六夜現場》同年播出的第一季中,切維·切斯因此在模仿福特總統時將他塑造成為一個笨手笨腳的形象,據赫芬頓郵報報道稱此舉已經對當年的大選結果產生了影響;而2008年大選期間,副總統候選人、時任阿拉斯加州州長莎拉·佩林在一次接受採訪中表示阿拉斯加州與俄羅斯是近鄰,與佩林長相酷似的演員蒂娜·費因此在節目中調侃她,模仿其語氣說「我可以從家裡看到俄羅斯」,這一句台詞就被很多選民誤認為是佩林本人的言論。[208]一些政治人物也曾親自在《週六夜現場》中客串出鏡,包括時任總統傑拉爾德·福特(1976年客串)、時任參議員貝拉克·歐巴馬(2007年、2013年兩次客串)、參議員約翰·麥凱恩(2002年、2008年兩次客串)、時任參議員希拉蕊·柯林頓(2008年,2015年客串)、時任阿拉斯加州州長莎拉·佩林(2008年客串)以及時任紐約市長麥克·彭博(2013年客串)等。[209][210]此外,當時的總統候選人唐納·川普作為嘉賓主持了2015年選舉日前夕的一集節目,引起了爭議。
環球影業家庭娛樂和獅門娛樂如今享有發行節目錄影的權利。最初自1999年起,節目錄影DVD發行權由獅門影業享有。2005年,國家廣播公司與環球影業合資成立NBC環球,之後的DVD發行權便轉給了環球影業,然而獅門娛樂依然有權發行此前已經播出過的節目錄影。環球影業已經發行了節目開播前幾季的整季錄影DVD,獅門娛樂發行的多是節目的精選DVD。[211][212][213]
2007年3月,國家廣播公司等集團出資成立Hulu。之後國家廣播公司開始將包括《週六夜現場》在內的節目內容逐步撤出此前的其他影片分享網站(主要是YouTube),轉而由NBC.com和Hulu獨家提供。[214]然而由SNL Studios和孤島樂團共同製作的「週六夜現場數字短片」並不會撤下。此外,國家廣播公司還在包括iTunes Store和亞馬遜在內的線上付費媒體供應商提供節目的下載。[215][216]2009年10月16日起,NBC.com網站上也提供免費但有廣告的線上串流媒體節目。[217]
由於Hulu的地區政策不同,美國以外的使用者無法在Hulu網站上看到節目內容。2009年,Broadway Video與Sevenload達成合作,為歐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使用者提供線上觀看的節目內容。[218]
節目授權的第一本相關圖書名為《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ISBN 0-380-01801-2)於1977年由Avon圖書出版。圖書由安妮·比茨和約翰·海德共同編寫,攝影由艾迪·巴斯金(Edie Baskin)完成。[219]圖書出版時,三人都是節目組的成員。這部書中收入了1975-1980年的演員表演的部分小品劇本。[220]1986年,道格·希爾(Doug Hill)和傑夫·韋恩格拉德(Jeff Weingrad)合作編著了《周六夜:週六夜現場的後台故事》(Saturday Night: A Backstage History of Saturday Night Live,ISBN 0-688-05099-9),講述節目前十季的幕後故事。麥可·卡德(Michael Cader)於1994年出版《週六夜現場:第一個20年》(Saturday Night Live: The First Twenty Years,ISBN 0-395-75284-1)。在這本書中描述了1975年到1994年期間的演員和他們飾演的小品角色,以及其他節目精彩瞬間。[221]
《來自紐約的直播:週六夜現場明星、編劇和嘉賓講述節目未刪減的歷史》(Live From New York: An Uncensored History of Saturday Night Live, as Told By Its Stars, Writers and Guests,ISBN 0-316-73565-5)於2002年出版。這本書由湯姆·薛爾斯和詹姆士·安德魯·米勒(James Andrew Miller)編著,收錄了多個曾經在節目中工作的人所接受的採訪。這些採訪揭露了節目後台的真實個人經歷和節目每周準備過程的艱難。[222]2004年,節目曾經的演員傑·摩爾出版了回憶錄《直播時的喘息:我在週六夜現場戰壕中的兩年》(Gasping for Airtime: Two Years in the Trenches of Saturday Night Live,ISBN 1-401-30801-5)。書中描寫了他在1993-1995年間在節目工作的兩季中的辛苦工作,包括努力使自己的小品登上直播舞台、日常工作的緊張日程等。節目的演員鮑比·莫尼漢形容這本書是「《週六夜現場》節目的反面教材」。[223]
《週六夜現場》曾將多個廣受歡迎的小品改編成為電影,商業表現各異,評論界也褒貶不一。其中首部成功的電影是丹·艾克洛德和約翰·貝魯西主演的《福祿雙霸天》(1980),這部電影預算2700萬美元,最終票房則高達1.15億美元。[224]
1990年,麥可斯要求節目的編劇團隊撰寫一部節目小品的合集電影《週六夜現場電影》(The Saturday Night Live Movie)。編劇團隊中有艾爾·弗蘭肯、湯姆·戴維斯、格雷格·丹尼爾斯、吉姆·唐尼、柯南·奧布萊恩、勞勃·斯密格和喬治·梅爾等人參與這一劇本的撰寫,但1990年7月26日完成第一稿的修訂之後,這一計劃即被中止。[225]
然而,隨著《反鬥智多星》(1992)大獲成功,麥可斯開始製作更多以熱門小品角色衍生出的電影。其中包括以1970年代小品為基礎衍生出的《尖頭外星族》(1993)、《肥仔》(1994)、《闔家救星》(1995)、《舞翻天》(1998)、《戀愛教室》(1999)以及《戀上大情聖》(2000)等。一些電影相對獲得較大成功,而另一些則票房慘澹。《肥仔》一片上映僅一周便因票房收入過低而被撤下,[226]而《闔家救星》也損失慘重。這些電影多是由派拉蒙電影製作。此外,環球影業則製作了《福祿雙霸天》系列電影。
電影 | 發行日期 (美國) |
預算 (單位:百萬美元,估計值) |
票房收入(單位:美元) | ||
---|---|---|---|---|---|
美國 | 其他地區 | 全球 | |||
福祿雙霸天 | $57,229,890 | $58,000,000 | $115,229,890 | ||
反鬥智多星 | $121,697,323 | $61,400,000 | $183,097,323 | ||
尖頭外星族 | $21,274,717 | 不適用 | $21,274,717 | ||
反鬥智多星2 | $48,197,805 | 不適用 | $48,197,805 | ||
肥仔 | 不適用 | $60,822 | 不適用 | $60,822 | |
闔家救星 | $912,082 | 不適用 | $912,082 | ||
福祿雙霸天 2000 | $14,051,384 | 不適用 | $14,051,384 | ||
舞翻天 | $30,331,165 | 不適用 | $30,331,165 | ||
戀愛教室 | $30,636,478 | 不適用 | $30,636,478 | ||
戀上大情聖 | $13,616,610 | $126,602 | $13,743,212 | ||
百戰天龍馬蓋鮮 | $8,525,600 | $797,295 | $9,259,314 |
此外,其他公司製作電影中也有一些受到節目的影響。《Mr. Bill's Real Life Adventures》(1986)是改編自節目早期以Mr.Bill為主角的小品。[227][228]提姆·羅賓斯1992年的電影《天生贏家》主角鮑勃·羅伯茨(Bob Roberts)是取材於節目短片中出場的一位頗具爭議的民謠歌手。[229]1999年喜劇電影《上班一條蟲》則是改編自邁克·賈奇1993年創作的在節目中播出的短片。[230]
2008年,喜劇音樂團體孤島樂團的三名成員安迪·山伯格、阿齊瓦·沙弗和喬瑪·塔科內加入節目,在節目中推出了由樂團與節目成員克里斯·帕內爾共同編劇的「週六夜現場數字短片」《慵懶星期天》,並大獲成功。麥可斯因此鼓勵樂團創作更多的喜劇音樂。[231]隨後樂團創作出了一系列歌曲,其中包括獲得第52屆葛萊美獎提名的《I'm on a Boat》以及在2007年獲得艾美獎「最佳原創音樂與歌詞」的《盒子裡有鳥》。[232]孤島樂團也發行了兩張專輯《Incredibad》(2009)和《Turtleneck & Chain》(2011),其中收錄了樂團在節目中創作的部分歌曲以及新的原創歌曲。[233]
與《週六夜現場》相關的還有多檔記錄其幕後場景的節目。2004年4月錄製的一期《60分鐘》記錄了節目前一周的準備時間內緊張的劇本撰寫過程,以及這個過程中的密集會議和長時間的工作。這期報道著重強調了嘉賓主持在此期間參與的小品撰寫和選擇。與之相似,A&E頻道的節目《傳記》和E!頻道的《電視傳奇》(TV Tales)也曾報道了《週六夜現場》的準備過程。2010年,演員詹姆斯·法蘭科執導的首部94分鐘長的紀錄片《周六夜》(Saturday Night)正式發行,這部紀錄片記錄了《週六夜現場》2008年12月6日播出的由約翰·馬克維奇主持的一集節目從籌備到播出的全過程。最初詹姆斯·法蘭科僅僅想為自己在紐約大學的電影課程拍攝一部時長5分鐘的短片,但麥可斯讓他得以近距離接觸節目籌備全過程並將這一作品擴充到94分鐘。[159]
2011年9月,冰淇淋製造商班傑利公司推出了一款限量版冰淇淋「Schweddy Balls」,這款產品設計靈感來源於1998年節目中由亞歷·鮑德溫、阿娜·加斯特耶和莫莉·香農表演的同名小品。[234]這款冰淇淋成為該公司銷售最好的限量款。但因其名字過於「低俗」[註 2]而遭到美國家庭協會的抵制。[237]一些零售商也拒絕銷售此款產品,但稱是自己的決定,並非受到美國家庭協會抵制的影響。[237][238]
安德魯·戴斯·克萊計劃於1990年5月12日播出的節目中擔任客座主持。節目演職人員中的諾拉·鄧恩當即對媒體宣布她本人將抵制當期節目以表達對克萊歧視女性的抗議。但她在宣布抵制之前並未告知製作人洛恩·麥可斯,演職人員及絕大多數工作人員也對她的意圖並不知情。[239]公眾對克萊參與節目亦反應強烈。在一次對麥可斯的採訪中,一名觀眾將他邀請克萊參加節目的行為比作猶太人大屠殺;[240]演職人員和工作人員中的女性成員因未參與抵制而收到電話和郵件的騷擾;節目現場也被迫加裝了金屬探測儀以確保安全。國家廣播公司的內容審查人員堅持該集節目應延遲以避免播出克萊可能發表的不恰當言論。[241]在節目直播期間,安保強度加大,一些觀眾對克萊提出刁難,但立刻被安保人員帶離現場。[242]本來計劃當期的音樂嘉賓為西尼德·奧康娜,但她也因克萊而拒絕參加。節目組被迫尋找新的嘉賓代替她出場。[243]而鄧恩當時的合約已經接近到期,當季節目也僅剩最後一集,演職人員及工作人員投票決定不允許鄧恩參加最後一集,合約結束後也不得回歸。[244]
1992年10月3日,西尼德·奧康娜按計劃參加節目,在節目現場無伴奏演唱巴布·馬利的歌曲《War》。在此前的帶妝彩排中,奧康娜在鞠躬謝幕之前手舉巴爾幹兒童的相片,以表示譴責戰爭對兒童的傷害,被該集導演戴維·威爾遜形容為「十分溫柔的瞬間」。[245]然而在節目直播時,奧康娜將歌詞中「打倒種族不平等」("fight racial injustice")改為「打倒虐待兒童」("fight child abuse"),以表達對羅馬天主教會性虐待兒童的抗議。她在演唱到「邪惡」("evil")一詞的時候舉起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相片,隨後大喊「打倒真正的敵人」("Fight the real enemy."),並將教宗的相片撕毀。[245][246]國家廣播公司在此之前對奧康娜的計劃毫不知情,而導演威爾遜在表演結束後刻意沒有提醒觀眾鼓掌,而是讓觀眾保持了沉默。製作人麥可斯決定允許奧康娜在節目結束時與演職人員一同謝幕,隨後便因此決定受到了懲罰。國家廣播公司在事件發生後接到上千個表示憤怒的電話,而抗議人群在其總部所在的GE大樓外用壓路機碾碎數十張奧康娜的磁帶、CD和密紋唱片。[245] 在隨後幾周的節目中,嘉賓喬·佩西和瑪丹娜都公開表示反對奧康娜的所作所為。[245][246]
在節目重播時,事件發生時的畫面被刪去,取而代之的是帶妝彩排時的畫面,而奧康娜也從此被《週六夜現場》封殺。[247][248]直至2012年,國家廣播公司始終拒絕重播事件發生當時的畫面。唯一一次例外是在2010年4月23日,MSNBC的《瑞秋·梅道秀》採訪奧康娜時播放了事件發生時的完整畫面。[249]事件發生時的原始畫面被收入節目特別發行的25周年紀念特輯DVD《週六夜現場 - 25周年音樂特輯》(Saturday Night Live - 25 Years of Music)中,但是加入了麥可斯對爭議事件的解釋和介紹。[250][251]2011年2月20日,《週六夜現場》播出了幕後特輯,特輯中同時播放了事件當晚和帶妝彩排的片段,但是當播放到事件發生時,鏡頭畫面被切換到了觀眾席。[252][253]
電視劇《超級製作人》對這一事件也有描寫。然而在劇中是國家廣播公司的一位員工(克里斯汀·沙爾扮演)衝上舞台把一張奧康娜的相片撕成了兩半。[254]
1996年4月13日,音樂嘉賓討伐體制樂團按計劃將表演兩首歌曲。該集節目由億萬富翁史蒂夫·福布斯主持。據討伐體制樂團的吉他手湯姆·莫雷洛稱,樂團希望「做出自己的聲明」,「和一個講笑話、鼓吹單一稅的億萬富翁針鋒相對」。[255] 為此,樂團在自己的揚聲器上倒掛了兩面美國國旗。在樂團開始表演第一首歌曲《Bulls on Parade》之後數秒,舞台工作人員立刻將旗幟取下。[256]第一首歌曲表演結束後,節目組和國家廣播公司的官員立即與樂團見面,並要求樂團即刻離開現場。據稱樂團貝斯手蒂姆·科姆佛德在聽到這一訊息之後,闖入福布斯的更衣室撕碎了國旗並把碎片撒在更衣室中。而莫雷洛則稱節目的一些演職人員與工作人員「對樂團的行為表示聲援,並為他們自己節目中的內容審查感到羞恥」,但拒絕透露這些人的姓名。[255]
艾希莉·辛普森在2004年10月23日播出的節目中擔任音樂嘉賓。她在表演第一首歌《Pieces of Me》時沒有出現問題。但是當第二首歌《Autobiography》前奏剛響起,她還沒有把麥克風舉到嘴邊時,現場卻再次響起了她演唱《Pieces of Me》的歌聲,暴露了對嘴假唱的事實。辛普森即興跳了幾步舞步,然後離開了舞台,節目也立刻切換成了廣告。[257]在節目最後謝幕時辛普森與該集嘉賓主持裘德·洛一同出場,說:「我很抱歉。我的樂團放錯了音樂,我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所以我當時就想跳幾步舞。」[258][259]
10月25日,辛普森解釋說自己因嚴重的胃食管反流病併發症而失聲,醫生則建議自己暫時不要唱歌。在彩排中她的聲音出現了問題,之後她的父親建議她演唱時使用指導音軌。[137]她對這次事件表示:「我愚弄的是我自己。」據辛普森稱,樂團鼓手按錯了按鈕,結果播放了錯誤的歌曲。[260]製作人洛恩·麥可斯此前並不知道辛普森對嘴假唱的計劃,在一次採訪中,他表示自己如果提前知道此事絕不會允許假唱。[137]辛普森是節目歷史上唯一一位在現場表演當中離開舞台的音樂嘉賓。[137]
自2007年瑪雅·魯道夫離開起,節目在長達五年的時間內始終缺少非裔女性演職人員的加入,遭到媒體詬病。[261][262][263]而在整個節目史上,非裔女性演職人員也僅有四位。[262][263]評論界也對節目小品中對非裔族群的刻板印象提出批評,認為節目「過時」「古板」。[261][262]2013年,演職人員中同為非裔的基南·湯普森在採訪中解釋稱缺少非裔女性成員的原因是非裔女性喜劇演員的水平不足,稱節目組在試鏡過程中「沒有找到合適的演員」,但這一說法遭到大量觀眾和媒體的質疑。[261][263]
在2013年11月2日播出的節目中,非裔女演員凱莉·華盛頓擔任客座主持。在節目中,她連續扮演米歇爾·歐巴馬、歐普拉·溫芙蕾、碧昂絲·諾利斯等多名非裔女性角色,營造出匆忙換裝的喜劇效果。節目藉此以自嘲缺乏非裔女性演員。[262][264]製作人麥可斯隨後宣布,有多名非裔女性喜劇演員正在參加試鏡,並將選出一名於2014年1月加入節目組。[264][265]2014年,非裔女演員薩希爾·澤瑪塔正式加入節目組。[63][64][6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