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熊科棕熊属哺乳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棕熊(學名:Ursus arctos)是熊屬的一種極為龐大的熊,古稱羆,各亞種體重在130-700公斤(300-1500磅)之間,其中最大亞種是科迪亞克棕熊。
此條目可參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棕熊曾經遍布於亞洲、非洲的阿特拉斯山脈、歐洲和北美洲[2]。現在棕熊在許多地方都已滅絕,全球種群數量約在20萬只左右[3]。
它們最喜歡住在高山草原或山林。在北美洲,棕熊的分布是:從阿拉斯加州東部到加拿大的育空地區、西北地區、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亞伯塔省西部。除此之外,也有少數棕熊生活在美國的華盛頓州、愛達荷州北部、蒙大拿州西部和懷俄明州西北部。
科學家們至今還不知道棕熊到底在這個世界上統治了多長時間。雖然科學家知道北美洲的棕熊在冰河時期晚期就已經出現,但那時棕熊不是處於北美食物鏈頂級的動物。當時該地區的統治者是更為高大的短面熊。短面熊不經常狩獵,而經常去搶棕熊捕回來的食物。一頭普通大小的短面熊的體重是棕熊的2倍。
除此之外,棕熊的其他競爭對手斯劍虎、似劍齒虎和美洲擬獅也比棕熊強壯。但劍齒虎只吃大型食草哺乳動物(例如滑距獸),而棕熊卻以較小的動物為主食,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捕食大型動物。棕熊不像劍齒虎和短面熊那樣挑食,它們幾乎吃任何自己能捕到的東西,棕熊也吃植物。
食物範圍狹窄會導致一個物種容易滅絕,當劍齒虎、短面熊和美洲擬獅的主食滅絕後,它們自然就滅絕了。等比棕熊強壯的動物都滅絕,棕熊自然就成為食物鏈頂級的動物了(指在同一棲息地沒有比自己更強壯的動物,但這並不代表其它地方就沒有比棕熊更強壯的動物)。此外狼、美洲黑熊和美洲獅也能捕食非常大型動物。科學家至今不確切的了解人類在北美生活了多長時間,但北美洲最早的人類是生活在冰河時期晚期的古印第安人。古印第安人用克羅維斯槍頭去打獵。如果冰河時期的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是由古印第安人引起的,那麼冰河時期的大型食肉哺乳動物的滅絕對棕熊是有好處的。
在歐洲,棕熊比其近親洞熊存活的時間更長,但是洞熊滅絕的原因至今仍然是個謎。歐洲早期的人屬物種尼安德塔人經常捕殺洞熊,而屬於現代智人的克羅馬儂人則很崇拜洞熊,他們經常舉行洞熊禮拜,另一方面尼安德塔人的數量不是很多。尼安德塔人滅絕後,洞熊又存活了18000年,到10000多年前滅絕。洞熊的食物基本都是植物,所以至今無法解釋洞熊是怎麼滅絕的。
世界上共有20萬隻棕熊。其中俄羅斯的棕熊最多,共12萬頭。其次是美國,共32500頭。其次是加拿大,共21750頭。在美國的棕熊中,有95%的棕熊都在阿拉斯加州。其中北美洲西海岸地區棕熊的數量越來越多,而且落基山脈和北美大草原的棕熊數量也不再下降。在歐洲,共14000隻棕熊生活在十個被隔離的地區,從西班牙到俄羅斯和斯堪地那維亞。英國的棕熊已滅絕,法國的棕熊處在極危狀態,中歐的棕熊也處在瀕危狀態。棕熊是芬蘭的自然界標誌物中的國家動物[4]。喀爾巴阡山脈的棕熊是歐洲的棕熊僅次於俄羅斯最多的地方,大約4500到5000頭棕熊。
由於棕熊在冬眠6個月時會消耗掉100萬大卡的卡路里,相當於1個美國人1年所需的熱量,因此當牠們從冬眠中醒來時會拼命吃草和凍死的動物屍體(所以遇到熊絕對不可以裝死)來恢復體重和體力,到了初夏則會開始追逐、捕食(棕熊能以近35英哩的速度跑100英呎)年幼的白尾鹿(當季是白尾鹿的繁殖期)。秋季時鮭魚會洄游產卵,此時棕熊會聚集在河口及瀑布捕食鮭魚,有時會為了捕魚的地點而大打出手,鮭魚多的時候棕熊可以只挑熱量最高的魚頭、魚皮及魚卵,因為一顆魚卵的熱量和蛋白質是一顆漿果的25倍,因此常有熊會為了爭奪魚卵而起衝突。到了快秋末時,棕熊會開始大量攝食漿果作為冬眠前最後的補充,在冬眠時牠們的體溫、心跳甚至是排毒系統都會停止運作,以減少熱量及鈣質的流失,防止失溫及骨質疏鬆。母熊會在冬眠的洞穴中產下不超過2隻的小熊,小熊需要依賴母熊兩年才能獨立。棕熊的唯一天敵只有老虎(東北虎),遇到老虎通常會選擇迴避,但是被逼到絕境,也會大膽反擊。也有些例子中,棕熊有時會襲擊並殺死老虎當獵物吃掉。所以老虎也會進入棕熊的食譜中。
儘管它們看起來很笨重,當他們跑快時時速可達56公里/時(35英里/時)。棕熊不僅快,而且很有耐力。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跑幾十分鐘。當然棕熊也有弱點:儘管棕熊已經夠快了,但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之一:鹿,可以以67公里/時的速度跑幾十分鐘。
棕熊的亞種尚有一些爭議,可能包括:
就像人類時常侵入熊的自然棲息地一樣,人類所丟棄的廚餘以及垃圾會吸引熊冒險進入人類的住宅區覓食。舉例來說,熊有時會捕食農場所畜養的動物。一旦熊養成了依賴人類食物的習慣並且將人類的活動範圍視為食物來源,這將會大大增加人與熊相遇的機率,並且最後導致熊的死亡。因此美國在極力地推廣『餵食熊,就是害死熊』這個觀念。
把習慣在人類居住地覓食的熊重新安置到其他地點是一種消極的做法,因為這樣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人類破壞熊的棲息地。而且這種安置方法會擾亂原本安置地點棲息的熊族,使得熊隻之間的競爭與衝突更加地劇烈,進而傷害到該棲息地較弱小的熊隻。另外,某些已經習慣在人類住宅區尋找食物的熊即使被重新安置,還是會不斷的返回同一地區覓食。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這種熊隻通常會遭到射殺以避免人類遭到熊的傷害。
美國西半部最大的自然保護區:黃石國家公園和周遭的國有林地是現存主要的北美棕熊棲息地之一。然而不幸的是,每年數以萬計前來黃石公園參觀的遊客以及許多為追求西部風光而遷入該地區居住的民眾,讓熊越來越習慣與人類接觸。因為許多重新安置熊隻的地點與這個地區重疊,再加上熊的習性都是由公熊支配棲息地的核心精華地帶,迫使較居弱勢的母熊只好遷移到棲息地的邊緣甚至離開棲息地,結果造成許多母熊不斷地侵入人類的活動範圍。為了公眾安全的理由只好將牠們射殺。這已經深深危害了棕熊的生存。雖然美國普遍認為北美棕熊是這種情形最大的受害者,但是其他的熊類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在歐洲,一部分的問題卻是來自於畜牧業。過去兩百年來,歐洲牧羊業者已經逐漸捨棄傳統的牧羊方式,不使用牧羊犬來保護羊隻反而放任羊隻隨意地四處走動吃草。這樣一來羊隻很容易進入熊的活動範圍並且遭到熊的獵殺。牧羊業者為了保護牲口只好槍殺熊。
由於各國保護政策的進步,現在棕熊的數量正在慢慢地增多,但部分棕熊仍然處於瀕危狀態。
棕熊殺人或使人嚴重受傷的事件往往發生。為嚴重的案子,1915年12月日本北海道發生的三毛別棕熊襲擊事件,1隻棕熊殺害7人、讓3人受重傷。據Giulia Bombieri的2019年報告,從2000年到2015年,664件的襲撃發生(美洲183件、歐洲291件、亞洲190件),之中95件(14.3%)致命的[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