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
歐亞大陸東部的半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朝鮮半島(朝鮮語:조선반도/朝鮮半島 Chosŏn Pando */?),韓國稱韓半島(韓語:한반도/韓半島 Han Bando),是位於東亞的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鮮半島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部經鴨綠江、圖們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稱「豆滿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界,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西、南、東分別為黃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稱「西海」)、朝鮮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稱「東海」)環繞。
朝鮮半島 | |
---|---|
自然地理 | |
面積 | 220,138平方公里(84,996平方英里) |
長度 | 1,100千米(680英里)從北到南 |
管轄 |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大韓民國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1945年2月雅爾達會議的安排,原日占朝鮮由美蘇兩國共同託管。此後朝鮮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勢力範圍:蘇聯勢力範圍內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美國勢力範圍內的大韓民國。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蘇聯等共產主義陣營國家缺席,而當時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投票發動聯合國軍支援南韓。聯合國軍支援的南韓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持的北韓最終在1953年簽署停火協議,朝鮮半島沿三八線非軍事區劃分為兩個國家政權,即今天的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地理
朝鮮半島位於東亞,東北與俄羅斯相連,北隔鴨綠江、圖們江(南北韓稱豆滿江)與中國為界,南隔朝鮮海峽(南韓稱大韓海峽[大韓海峽]、日本稱對馬海峽[対馬海峡])與日本相望。其西東分別為黃海(南北韓稱朝鮮西海或西海)和日本海(南北韓稱朝鮮東海或東海)環繞。朝鮮半島由半島本土和3300個大小島嶼組成,半島本土占全國總面積的97%。境內多山,山地和高原占全國總面積的80%。朝鮮半島在17世紀時曾長期被歐洲人誤解成一座島嶼[1],主要原因是當時的鴨綠江和圖們江河口都相當寬闊,儼如「海峽」段把朝鮮半島分隔於歐亞大陸之外。然而有關歐洲地理學家的論述也不完全錯誤,因為朝鮮半島北部的鴨綠江和圖們江的源頭都在長白山天池(情況與香港和深圳之間的深圳河和沙頭角河界線相似),使朝鮮半島與歐亞大陸之間沒有陸地交接點相連,被鴨綠江和圖們江一條「江峽」分隔著,成為一座事實上的「島」。氣候上,大部屬溫帶季風氣候,南端有亞熱帶季風氣候分佈區(主要集中在釜山一帶的慶南、全南、濟州等道)。南部受日本暖流黑潮支流影響下,海洋性氣候特點明顯;而北部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6.6-16.6℃,年平均降水量1200-1500毫米。
因朝鮮半島南北跨度有將近三千朝鮮里(三韓國里合一公里,朝鮮半島南北總長1,100公里,故約合3,000韓國里),因而又稱「三千里江山」[註 1]。
另外在地理上相較於常飽受地震或海嘯威脅的日本列島、菲律賓或是臺灣,朝鮮半島所面臨的風險都較這些鄰近地區還要來的低,另外雖也會受到颱風的侵襲,但其數量上也較鄰近地區來的少。
氣候
朝鮮半島全境屬溫帶季風氣候,夏季受溼潤的東南季風影響,冬季受乾冷的西北季風影響。朝鮮半島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半島南部地區與日本氣候相似,受東韓暖流影響,氣候相對溫暖濕潤。半島北部地區氣候相對寒冷,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內陸氣候相似。在一月份,朝鮮半島南北溫差達20攝氏度。
不過整個朝鮮半島在盛夏都是受到東亞季候風的影響,在秋季都有頻繁的颱風。大部分的降雨是在夏季,將近一半的年降雨發生在季風時節。除了濟州島外,朝鮮半島在冬季氣溫都低於零攝氏度。冬季降水稀少,除山區外很少有積雪。
植被
朝鮮半島已知植物種類有3000多種,其中500多種為朝鮮半島特有物種。朝鮮半島氣候可分為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暖溫帶分布在半島南部海岸和濟州島。植被為闊葉常綠植被。半島大部分地區為中溫帶,植被以韓松,闊葉落葉植物為主。朝鮮半島北部和山區是寒溫帶,植被以落葉松和杜松為主。
礦產
礦產方面,北部的礦產則比南部豐富的多,礦產數目亦餘300多種,其中以鎂的儲藏量最大宗,約有100億噸,其它包括鋅、鉛、銅、鐵礦砂、金、銀、褐煤、無煙煤。
歷史
根據考古所得,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傳說在公元前24世紀(約公元前2333年),朝鮮半島北部形成了檀君古朝鮮(意為「寧靜晨曦之國」)。
中國山東嵎夷人融入中華文化的同時,隨著部分嵎夷族人經遼東半島東遷至朝鮮半島等地,嵎夷文化也進入到朝鮮半島和日本這些地區。可能成為了濊貊 東濊人。
前三國時期,朝鮮半島北部及中國東北分布著夫餘、沃沮、濊貊、東濊等東北亞部落,朝鮮半島南部為三韓部落。進入4世紀以後,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統一北部的各部落國家及滅漢四郡。在西南部,百濟消滅了馬韓54國。東南部的辰韓也由12國合併為新羅。弁韓12國被伽倻所吸收。伽倻後來又與新羅融合。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三國時代」。公元7世紀,新羅聯合唐朝先後滅了朝鮮半島的百濟和高句麗。
676年羅唐戰爭後,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大同江以北的高句麗故地被唐朝和渤海國等繼承。904年,新羅僧人金弓裔建立「摩震國」。
918年,泰封國(摩震國改名)大將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高麗時代阿拉伯商人將朝鮮半島的情況傳到歐洲世界,英語以及其他歐洲語言中「Korea」(Corea)一詞的語源就是「高麗」。),此後全面統一朝鮮半島。朝鮮半島深受中國儒家思想以及佛教的影響。
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改元建國,並由明太祖定國號為朝鮮,史稱「朝鮮王朝」。1895年,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中協定了清朝承認朝鮮自主,朝鮮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並建立了大韓帝國。
1910年「日韓合併」。力爭使朝鮮半島從日本獨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於1919年4月13日在中國上海成立,並隨當時抗日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40年到達重慶。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蘇兩國以三八線為界共同託管。此後朝鮮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勢力範圍:北部由蘇聯軍事政府管理,南部則由美國軍政廳統治。兩者分別於1948年獨立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조선민주주의인민공화국,簡稱「朝鮮」,조선)及「大韓民國」(대한민국,簡稱「韓國」,한국)。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因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缺席,導致當時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投票發動了聯合國軍支援韓國。聯合國軍支援的大韓民國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持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終在1953年簽署停火協議,朝鮮半島沿三八線非軍事區劃分為兩個主權國家。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