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區是中國江蘇省南通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入海口,東臨黃海,南依長江,為晩清狀元張謇的故鄉,境內有水陸碼頭和空運機場。區人民政府駐金新街道朝霞路88號。區域總面積為1,561.97平方公里。
除南通外,北京亦有通州(北通州),紀曉嵐曾戲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歷史
通州境域,初為長江口海域中幾塊相鄰的沙洲,南北朝中期出水。南北朝後有人定居,煮鹽為業。唐為鹽亭場,設防務機構。唐末沙洲漲接大陸後,即鑿河運鹽,開通至揚州的航道,並築壩圩、培土壤、植麥黍,逐步改變單一從事鹽業生產的局面。
五代初稱靜海鎮。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建通州,因東北有大海通遼海諸夷、西南有長江連吳越楚蜀、內運渠道達齊魯燕冀,故而得名。靜海鎮改稱縣,隸屬通州。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改通州為崇州,又名崇川,屬淮南東路;明道二年(1033年)仍稱通州;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改為靜海郡,不久復名通州,屬揚州。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為通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復為通州,屬揚州路,隸江北淮東道廉訪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靜海縣,通州直管靜海本土,領海門、崇明兩縣,屬揚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劃崇明縣歸蘇州府,通州僅領海門一縣。嘉靖年間(1522—1566年),通州除州城外,分6鄉6場。
清順治二年(1645年)屬江南省揚州府;康熙六年(1667年)起屬江蘇省揚州府;康熙十一年,因江岸坍沒,海門廢縣為鄉,併入通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通州直隸州,俗稱南通州;宣統元年(1909年),設定3市區、10鎮區、8鄉區;宣統二年(1910年),市區、鎮區改為市,鄉區改為鄉。
清朝時,通州升為通州直隸州,俗稱南通州。民國元年(1912年),全國廢府州廳改縣,今北京市境內的通州改稱通縣,江蘇省境內的通州則改稱南通縣。1914年6月,屬蘇常道。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占領南通縣。同年,廢道,南通縣直屬江蘇省[2]:367。
1933年3月,江蘇省分設13個行政督察區,南通縣屬第七行政督察區,本縣縣長兼任行政督察專員。後以縣名作為行政督察區區名,南通縣屬南通區。1936年5月,行政督察區復以數字命名,南通縣屬江蘇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原南通區)[2]:367。
1938年3月17日,侵華日軍攻占南通縣城。江蘇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四專署)撤退到如皋縣的馬塘、掘港一帶。南通縣政府先後撤往金沙鎮和北興橋[2]:367(北興橋鎮已併入今通州區三餘鎮)。3月27日,日本方面成立組織「南通地方自治臨時辦事處」。4月27日,改名為「南通縣自治會」。中華民國維新政府成立後,南通縣自治會改稱南通縣知事公署。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國民政府成立。4月,汪精衛政權南通縣知事公署改名為南通縣政府,縣知事改稱縣長[3]。1941年,汪精衛政權南通縣屬汪精衛政權蘇北行營第五行政督察區並系汪精衛政權行政督察專員駐地[2]:367。
1943年1月,汪精衛國民政府在蘇州成立蘇北清鄉主任公署籌備處。3月,在南通縣城成立清鄉委員會蘇北清鄉主任公署。汪精衛政權南通縣政府改名為汪精衛政權南通縣特別區公署,屬蘇北地區清鄉主任公署管轄。蘇北清鄉主任公署本身受清鄉委員會和偽江蘇省政府雙重管轄[3]。1944年7月,汪精衛政權南通縣屬偽江蘇省第八行政督察區並系汪精衛政權行政督察專員駐地。10月,成立偽蘇北行政區,南通縣隸之[2]:367。
中國共產黨方面,新四軍於1940年10月東進南通,到達如皋縣的掘港。11月中旬,召開通如海啟各界代表會議,任命梁靈光為南通縣縣長。此時,國民政府方面任命的南通縣縣長兼任南通保安旅旅長為何潤章。11月24日,在南通縣保安旅1團中校團副季莘的配合下,梁靈光在北興橋(今通州區三餘鎮)接管南通縣政府。11月25日,宣布正式接管南通縣政府,扣押何潤章。12月1日,召開各區區長會議。梁靈光宣布正式成立南通縣抗日民主政府,他本人任縣長兼保安旅旅長。原南通縣政府人員繼續留用,去留聽便[4]。南通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3]。實際控制南通縣的廣大農村地區[2]:368。1941年,成立中共南通縣委,周一峰任縣委書記[4]。
國民政府方面,行政院於1943年2月成立江蘇省特別行政公署,1945年6月撤銷。改立淮南行署。南通縣隨第四行政督察區先後隸之[2]:367。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南通縣政府還駐縣城[2]:367。江蘇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委派縣長接收南通城內的汪精衛政權南通縣特別區公署,重建南通縣政府[3]。
1949年2月2日,中共華中軍區第九軍分區部隊及地方黨政機關,進入南通城[5]。華中行政辦事處以縣城及近郊等地設置南通市。市、縣分離。南通縣政府駐西亭(今西亭鎮)。3月10日,縣政府移駐金沙鎮(今金沙街道)。4月21日,撤銷華中行政辦事處,成立蘇北行政公署。南通縣隸屬於其下的南通專區。1970年,南通專區改南通地區,仍隸之。1983年時,屬南通市(地級市)。
1992年10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向民政部上報《關於撤銷南通縣設立江海市的請示》。1993年1月,民政部發出《關於江蘇省撤銷南通縣設立通州市的批覆》,正式改為縣級通州市。2009年7月2日,撤銷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通州區。2011年10月,通州-濱江新區成立(約24.13平方公里)。
2019年2月,獲評 「中國曲藝之鄉」稱號。
行政區劃
自明朝起,南通州轄區除州城外,分為鄉和鹽場。清朝光緒年間,為六鄉、五鹽場。宣統二年(1910年),南通州下轄13市、8鄉。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通州改稱南通縣,行政區未變[6]:62—63。
民國九年(1920年),增設三餘鄉,全縣為13市、9鄉。民國十八年(1929年),全縣22市、鄉合併為18個區,以序數排列,區下設鎮、鄉、閭、鄰[6]:63。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全縣18區並為13區,以序數排列,區下設鎮、鄉、保、甲。全縣各區共轄37鎮、288鄉[6]:63。
1938年,汪精衛政權南通縣知事公署成立後。行政區劃沿用原21個市、鄉的設置,另加天生港區。共22個區。1943年4月,汪精衛政權南通縣政府改稱南通特別區公署後,行政區劃改為13個區。同年11月,為強化「清鄉」,以南通縣東部的五個區:益余區、余東區、呂四區、三餘區、余西區,設立通東辦事處。南通特別區公署僅管轄剩餘8個區[6]:64—65。
南通縣被日本占領的1940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於北興橋董家倉(今通州區三餘鎮)接成立南通縣抗日民主政府,暫未為變更南通縣轄區。其後,中國共產黨控制南通縣的鄉村地區,與汪精衛政權對峙。南通縣抗日民主政府多次遷移。至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中共政權對南通縣的轄區多有為變更[6]:64—66。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派員接收汪精衛政權的,重建南通縣政府。1947年5月,南通縣政府對全縣13個區的所轄鄉鎮進行較大調整[6]:66。1947年底,國民政府在中共政權的軍事對峙,優勢達到頂點,國軍基本占據南通縣大小集鎮。1948年春,國軍喪失軍事優勢,被近逐步後撤[6]:68。
1949年10月,南通縣分為12個區,共轄159個鄉。有多個鄉以烈士命名。其後行政區劃有多次調整。1956年2月至1957年10月間,經過有大規模地並區並鄉,全縣行政區劃為8個區47個鄉,3個縣屬鎮,2個區屬鎮[6]:68—69。後經過多次調整,1966年底,全縣分為9個區、59個公社,金沙等5個縣屬鎮[6]:73。
1983年春開始,全縣實行政社分設,公社改鄉,大隊改村。全縣分為9個區、60個鄉、5個縣屬鎮、1個海洋漁業公社。後經調整,至1992年底,全縣為17個鎮、32個鄉、1個漁港管理委員會、36個居民委員會、884個村民委員會[6]:74。
2002年,通州市轄23個建制鎮,3個街道辦事處,376個村,52個社區,5個農場,總面積1351平方公里,總人口128.13萬人。
2007年2月16日,通州市調整部分鎮行政區劃[7],北興橋鎮、海晏鎮併入三餘鎮,新聯鎮併入劉橋鎮。此後,通州市共轄19個鎮:金沙鎮、西亭鎮、二甲鎮、東社鎮、三餘鎮、十總鎮、騎岸鎮、五甲鎮、石港鎮、四安鎮、劉橋鎮、平潮鎮、平東鎮、五接鎮、興仁鎮、興東鎮、張芝山鎮、川姜鎮、先鋒鎮。
2009年4月17日,國務院作出《關於同意江蘇省調整南通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江蘇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撤銷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通州區的通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通州區,以原通州市的行政區域為通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金沙鎮。
2015年3月24日,根據江蘇省人民政府《省政府關於調整南通市通州區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蘇政復[2015]22號),通州區共轄4街道:金沙街道,金新街道,興東街道,先鋒街道;12個鎮:平潮鎮,五接鎮,劉橋鎮,石港鎮,興仁鎮,張芝山鎮,川姜鎮,西亭鎮,十總鎮,東社鎮,二甲鎮,三餘鎮[8][9][10]。
通州區現下轄[11]:金沙街道、先鋒街道、興東街道、金新街道、西亭鎮、二甲鎮、東社鎮、三餘鎮、十總鎮、石港鎮、劉橋鎮、平潮鎮、五接鎮、興仁鎮、張芝山鎮、川姜鎮和環本農場。
人口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通州區常住人口為1258739人。
地理
通州區地處長江三角洲,土地肥沃,高程一般在3.8~4.5米,近海最低處為2.2米。海岸長16.27公里,江岸長15公里。
通州地處北亞熱帶,寒暑變化顯著,氣候溫和濕潤,日照充裕,雨水豐沛。
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及汪精衛政權主政時期,南通縣轄區基本未有調整。1934年編纂的《江蘇省鑒》中,南通縣總面積為368萬5125市畝,約合2457平方公里[2]:368。
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中共政權對南通縣轄區有多次調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對其轄區進行局部調整。1993年撤銷南通縣,未能再調整通州市轄區面積。1999年底,通州市面積約為1297平方公里[2]:368—369。
經濟
2004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0.4億元,比上年增長15.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656元。在全國百強縣市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測評中排名73位。2005年居全國百強縣第34位。
通州區是中國出口商品綜合生產基地之一,是優質糧棉油、多種蔬菜和蠶繭、薄荷、靈芝等特種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56萬多畝江海灘涂是盛產乾貝、鰣魚、紫菜等特種養殖業,也是全國唯一的泥蚶苗種基地。
通州已形成紡織、服裝、機械、冶金、電子、建材、醫藥、食品、飲料等門類的工業體系,是全國紡織工業的重要基地之一。
交通
南通地區最早的機場,可追溯至1936年建成的段家壩飛機場。1930年,江蘇省政府要求南通縣報備飛機場,南通縣長張棟報備狼山路第二體育場為飛機場。1933年,國民政府交通部派人籌建南通機場,這是為南下渡江飛機準備的備用機場。1936年建成,為泥地機場,僅起降小型飛機。為教練機飛行訓練使用,偶有運輸機起降。機場在1949年後荒廢,可能沿用至1957年後。1950、70年代曾修建過兩個農用飛機場地,即通州三餘農用飛機場、南通農場農用飛機場。江蘇省交通廳在1950年代末在南通縣晏復公社投資興建了興仁飛機場(有稱興東機場),開通至南京的航線,1962年關閉。
南通興東國際機場1993年8月24日正式建成通航,定名為南通興東機場;2016年7月22日更名為南通興東國際機場;2012年4月完成一期改擴建;2019年完成二期改擴建;2019年8月18日,啟用新航站樓。
在建: 鹽通高速鐵路;
高速公路主要有:瀋海高速公路(G15)、滬陝高速公路(G40)、海啟高速(S28)、寧通高速(S79)、通錫高速(S19)。
海啟高速(在建)、南通繞城高速(招標)。
蘇通大橋2008年6月30日建成通車,崇啟大橋2011年12月24日建成通車。
黃海大橋於2008年7月16日全線貫通,2008年底建成通車。
滬蘇通長江大橋2020年7月1日建成通車。
南通地鐵1號線在通州區境內設平潮站、南通西站站,南通地鐵2號線在通州區境內設先鋒站、南通東站站。
通揚、通呂、通啟運河和九圩港、遙望港、新江海河等。
方言
通州地區方言比較複雜
通州區中部地區:主要使用金沙話,屬於吳語。
通州區東部:(亦可叫古常州語,或稱江北話亦屬廣義上的通東話範疇),屬於吳語。
通州區南部、通州區的東部沿海地區:主要使用沙地話(崇明話、海門話、也叫啟海話),屬於吳語。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