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第44任美國總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拉克·胡笙·歐巴馬二世(英語:Barack Hussein Obama II,美國 i/bəˈrɑːk huːˈseɪn oʊˈbɑːmə/;1961年8月4日—),是美國政治家,民主黨籍政治人物,第44任美國總統。他是首位擁有非裔血統的美國總統。2005年至2008年代表伊利諾州擔任聯邦參議員,從1997年至2004年擔任伊利諾州參議員時居於芝加哥。卸任總統後,定居首都華盛頓特區。
巴拉克·歐巴馬 Barack Obama | |
---|---|
第44任美國總統 選舉:2008、2012 | |
任期 2009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 | |
副總統 | 喬·拜登 |
前任 | 喬治·沃克·布希 |
繼任 | 唐納·川普 |
伊利諾州聯邦參議員 | |
任期 2005年1月3日—2008年11月16日 | |
前任 | 彼得·菲茨傑拉德 |
繼任 | 羅蘭德·華萊士·伯里斯 |
伊利諾州參議院議員 來自第13選區 | |
任期 1997年1月8日—2004年11月4日 | |
前任 | 愛麗絲·帕爾默 |
繼任 | 夸梅·勞爾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巴拉克·胡笙·歐巴馬二世 Barack Hussein Obama II 1961年8月4日 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卡皮歐拉尼婦女和兒童醫學中心 |
民族 | 父系盧歐族;母系白人 |
國籍 | 美國 |
政黨 | 民主黨 |
配偶 | 米歇爾·歐巴馬(1992年結婚) |
兒女 | 2女 |
父母 | 老巴拉克·歐巴馬 安·鄧納姆 |
居住地 | 美國華盛頓特區卡洛拉馬(2017年至今) |
母校 | 西方學院 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學士) 哈佛大學法學院(法律博士) |
宗教信仰 | 基督教 |
獎項 | 諾貝爾和平獎(2009年) |
簽名 | |
網站 | barackobama.com |
「Barack Obama」的各地常用譯名 | |
---|---|
中國大陸 | 貝拉克·奧巴馬 |
臺灣 | 巴拉克·歐巴馬 |
港澳 | 巴拉克·奧巴馬 |
歐巴馬生於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他在夏威夷長大,但童年時期也在華盛頓州和印度尼西亞分別生活一年和四年。在1983年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之後,他在芝加哥做一名社區活動組織者。1988年歐巴馬進入哈佛法學院,在那成為哈佛法律評論的第一名非裔總編輯。畢業後他成為一名民權律師,並從1997年至2004年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任憲制性法律教授。1997年當選伊利諾州參議員,並擔任職務直至2004年參選聯邦參議員。同年因意想不到的參議員初選勝利,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和以絕對優勢勝出參議員選舉[1],成為全美知名的政治人物。2007年2月10日,他正式宣佈參加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同年6月擊敗同為參議員的希拉蕊·柯林頓贏得民主黨初選,並在總統選舉中擊敗共和黨的約翰·麥肯獲得勝利。之後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擊敗共和黨的米特·羅姆尼順利連任。2009年10月9日,歐巴馬獲頒諾貝爾和平獎。2017年1月,歐巴馬以60%的民意支持率結束總統任期[2][3]。
1936年6月18日,歐巴馬的父親老巴拉克·歐巴馬生於東非肯尼亞西部維多利亞湖邊夏亞郡科蓋若村,他是盧歐族人,作為肯亞政治家、多國政府顧問,亦是個學者。1942年11月29日,歐巴馬的母親史丹利·安·鄧納姆生於堪薩斯州威奇托聖方濟各醫院,出身以英國-愛爾蘭為主的歐洲血統。1960年歐巴馬的父母相識於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俄羅斯語言課程上,在那裡他父親是外國留學生。歐巴馬身世複雜,與不同地方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生活過。1961年8月4日晚七時二十四分,他出生於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卡皮歐拉尼婦女和兒童醫療中心,2歲時父母分居,隨後離婚,六歲與母親隨印尼籍繼父遷居到印尼首都雅加達,並在當地的一所小學就讀兩年。四年後他的一家又回到夏威夷,只有他與外祖父母住在一起[4][5]。至12年級,於1979年畢業。當時該私立學校僅有三位黑人學生。若干年後母親與繼父離婚,他便隨母遷居美國本土[4][6]。
青年時期,歐巴馬因為自己的多種族背景,很難取得社會認同,十分自卑。十幾歲的他成了癮君子,他和任何絕望的黑人青年一樣,不知道生命的意義何在。家境貧窮,膚色經常遭人嘲笑,前途無望,他做了很多愚蠢的事,比如翹課、吸毒、泡妞等,成了不折不扣的「迷途叛逆少年」,曾以吸食大麻和古柯鹼來將『我是誰』的問題擠出腦袋。[7]有媒體撰文認為,給青年的他帶來深刻影響的不是他的父母親,而是他的外祖父史丹利·埃默·鄧漢姆和外祖母史丹利·安·鄧漢姆[8];媒體同時還披露著名黑人詩人、記者和美國共產黨、左翼活動家法蘭克·米歇爾·大衛斯也是深刻影響青年歐巴馬的人物,1960年代大衛斯就成為歐巴馬家裡的常客[8]。
到達美國本土後,歐巴馬首先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的西方學院求學兩年,期間在該校《宴會》志發表詩歌《老爹》,後由《紐約客》雜誌轉載並廣為流傳,《老爹》最體現他年青時的精神發展脈絡[8]。在西方學院讀書兩年之後,他轉至紐約市的哥倫比亞大學的哥倫比亞學院,在那裡主修政治學及國際關係。他於1983年取得文學士之後,在國際商務公司工作一年。
1985年,他遷往芝加哥,主持一個非營利計劃,以協助當地教堂為窮困的居民組織好職業訓練,正式開始其政治生涯[9][10]。他於1988年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主修法律。1990年2月,由於獲選為《哈佛法律評論》的首位非洲裔美國人主席,他首次獲得全國性的認可[11][12]。1991年他在哈佛獲得到「極優等」(拉丁文的學位榮譽)法律博士學位[10],之後又回到芝加哥,並主持一次選民登記運動,且為民權邁勒·B·G律師事務所工作。後來,至2004年競選聯邦參議員。此後擔任參議員12年中,他也同時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擔任講師,任教憲法[10]。
1992年,歐巴馬和同校的米歇爾·魯濱遜結婚,後育有兩個女兒。兩人都供職於芝加哥的盛德律師事務所,之後撰寫完成自傳體的回憶錄《父親的夢想》並在美國出版發行[4]。
1996年,歐巴馬競選伊利諾州州參議員,在芝加哥第十三區南部的海德公園區當選。2000年,他挑戰聯邦眾議員選舉,挑戰當時已擔任4年聯邦眾議員的波比·拉什(前黑豹黨成員和社區活動家、也是黑人)。因而遭到拉什的指責,認為他投入第一選區的時間不長,無法了解選區真實的情況[13]。最終選舉結果,拉什獲得61%的選票,歐巴馬則以30%的選票最終失敗[14]。
競選聯邦眾議員初選失敗後,歐巴馬專注於州參議員工作,提案訂立法律,主張對於可能判處死刑的罪犯,其審問過程必須錄影[15]。2002年,他競選伊利諾州參議員,未遇對手,順利連任[16]。
2003年1月,民主黨重新取得伊利諾州議會的控制權,提名他擔任州衛生與公眾服務委員會主席。在他的立法提案中,協助編撰《工作所得抵稅法》,為低收入家庭提供援助,並致力為無法承擔健康保險的居民起立法,協助通過增加愛滋病預防和病人照料預算[17][18][19]。
縱觀歐巴馬的伊利諾州參議員生涯,政治評論員注意到他無論與民主黨人、共和黨人合作,工作很有效率,更能團結一致[20][21]。後來競選聯邦參議員,儘管他所支持的一些議案,曾受警察工會反對,他仍獲得伊利諾州警察同業會的支持,讚賞他「多年對槍枝控制的支持,和願意商談與妥協的態度」[22]。
在歐巴馬為聯邦參議員競選過程中,他在波士頓舉行的2004年民主黨全國黨代表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無畏的希望》[23]。在談到自己的外祖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爲老兵,並且是羅斯福新政中聯邦房屋管理和《退伍軍人法》的受益人時,他認為人民並不指望政府解決他們所有的問題,但他們能夠深切感受到,只要政府稍微改變一下政策優先權,美國每一個孩子就都能有機會獲得良好的生活,而且使這個機會能向每個人敞開。他指出,人民知道政府能做得更好,也希望有這樣的選擇[24]。
在談到小布希政府看待伊拉克戰爭的問題時,歐巴馬提及一位來自伊利諾州應徵海軍的謝默斯·埃亨下士時,被問及「當謝默斯為我們服務的時候,我們在為他服務嗎?」而他解釋說,當政府送年輕人去戰場時,有絕對的義務不去捏造數字、不去掩蓋他們上戰場的原因事實,要在他們離去時關懷他們的家庭,在他們歸來時以他們為榮,並且永遠不要在沒有足夠軍隊去取得勝利的時候就倉皇上路,要保衛和平,從而贏得世界對美國的尊重[24]。
最後在談到國家的團結問題時,歐巴馬指出政治評論員們喜歡把國家切割分開成「紅色州和藍色州」,紅色州代表支持共和黨人,藍色州代表支持民主黨人;但他崇敬藍色州裡偉大的主;不喜歡紅色州裡的聯邦探員在圖書館裏閒逛;他認為自己的團隊是在藍色州裡指導小聯盟的訓練,但在紅色州裡也有一些同性戀朋友。他還分析道:有愛國者反對伊拉克戰爭,也有愛國者支持伊拉克戰爭;而他的團隊是一體的,都宣誓效忠星條旗,都在保衛美利堅合衆國。這場演講讓美國許多政要和民間人士都注意到他,並且賦予他「即時名人」的稱號[25]。
2004年歐巴馬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演講使人們預料到他將參與美國總統的競選[26]。這種推測在2004年他贏得聯邦參議員選舉之後更加確切,促使他向記者澄清:「我可以肯定地說,我不會在4年後參加競選」[27]。但在2006年10月的電視訪談節目《會面新聞界》時,他亦曾表示自己可能參與2008年的總統大選[28]。隨後民意機構將他的名字加入到民主黨候選人的民意調查表中,首次的民意調查顯示他獲得17%民主黨人的支持,僅次於獲得28%支持度的紐約州參議員希拉蕊·柯林頓[29]。最近的拉斯穆森報告指出兩人在民主黨基本選民中的支持度「事實上持平」[30]。2006年12月底出版的《新聞周刊》封面故事以「競賽開始」為題,其專欄作家喬納森·阿爾特提出「美國為希拉蕊或歐巴馬做好準備了嗎?」的封面問題。民主黨參議員理查·杜賓和伊利諾州審計長丹尼爾·海恩為2008年歐巴馬總統競選的早期倡議者[31][32]。著名電視主持人歐普拉·溫芙蕾和影星喬治·克隆尼都表態支持歐巴馬競選總統[33][34]。評論員曾指出他在2008年獲勝的機會將大於在2012年及之後。2006年10月在出版的《芝加哥論壇報》中,牛頓·邁諾將2008年他的總統競選與1960年約翰·甘迺迪的勝選相提並論[35]。保守派專欄作家喬治·威爾則詳列出他認為他應該在此時參選的四個理由[36]。
2006年9月,歐巴馬成為愛荷華州議員湯姆·哈金的野餐會上的主要演講者,這一年度政治活動傳統上由愛荷華州政黨核心會議中有希望的總統候選者參加[37]。2006年12月,他在紐罕布夏州發表演講,慶祝民主黨在全國中期選舉中的首場勝利(紐罕布夏州初選),吸引1500人[38][39]。
2007年1月14日的《芝加哥論壇報》報道,歐巴馬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競選團隊,且將其競選總部設於芝加哥[40]。
2007年2月10日在伊利諾州首府春田市正式宣布參選[41]。為增加競選經費,在資金實力上擊敗競爭對手,歐巴馬在2008年的一個月就籌到3,200萬美元的競選經費,是當時籌款最多的總統候選人;緊接著的第二個月,他的籌款效率驚人,募得5,500萬美元的捐款,打破參議員翰·克里於2004年保持的單月籌款紀錄,比同黨對手希拉蕊·柯林頓的同月籌款數多出2,000萬[42]。
2008年1月4日的愛荷華州民主黨初選大會上,取得38%的支持率,領先知名度頗高的約翰·愛德華茲和希拉蕊·柯林頓,成為民主黨候選人中的領跑者。1月26日,歐巴馬在南卡羅來納州的初選中,以55%的選票獲勝,遙遙領先於對手希拉蕊和愛德華茲,有分析文章認為他在南卡羅來納州以絕對優勢勝出,得益於選民人口數量占據全州一半的黑人,他們中有80%的人大力支持他。5月10日他超級黨代表票首次超越希拉蕊·柯林頓,連同領先數月的一般黨代表票,使他入主白宮之路氣勢大增。6月3日,最後兩場預選在南達柯塔州和蒙大拿州舉行,希拉蕊·柯林頓旋即確定在黨代表票數上落後,為免像過去的黨初選候選人直至黨代表大會仍拒絕認輸以表不和,希拉蕊宣布退選,他初定成為民主黨總統提名人,是美國歷史上首次有主要政黨提名參與總統大選的黑人[43][44]。
「在那個女性不能發出聲音的時代,在那個剝奪女性希望的時代,她看著她們站起來,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投出自己的選票。是的,我們可以!而在這一年,在這次選舉中,她的手指觸摸到屏幕,她投出自己的一票,因為在美國經歷106年的變遷,經歷最好的與最壞的時代後,她了解美國是如何變化的。是的,我們可以!」 |
——歐巴馬演說詞摘錄(2008年11月4日)[45] |
2008年8月23日的民主黨全國大會上,歐巴馬正式獲得提名,並且選擇參議員喬·拜登為副總統候選人。11月4日總統大選正式舉行,結果他以365對173票的選舉人票,擊敗共和黨候選人麥肯成功當選為美國第44任總統,更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非洲裔總統;當晚他在芝加哥發表當選演說,並以支持他的一位百歲選民為例,以數個「Yes we can」(是的,我們可以做到)來闡述美國人民非凡的創造力、美國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美國實力的強大,如汽車和飛機的發明、登上月球、促成柏林圍牆倒塌等。這次演說非常有震撼力並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許多觀眾傾聽時還不禁流下眼淚,「是的,我們可以(或:我們能夠做到)」也成了他的名言[46]。
2011年4月4日,歐巴馬在自己網站上一個名為"It Begins with Us"的影片中正式對外宣布參加2012年總統競選,同時向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提交有關文件[48][49][50]。作為現任總統,歐巴馬在民主黨內初選中幾乎沒有受到任何阻礙[51]。2012年4月3日,歐巴馬就已獲得黨內提名所需的最少2778張票[52]。
在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市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前總統比爾·柯林頓正式提名歐巴馬和拜登成為民主黨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他們的對手是共和黨的前麻薩諸塞州州長米特·羅姆尼和威斯康辛州的眾議員保羅·萊恩[53]。
2012年11月6日晚,最後計票結果,歐巴馬332張選舉人票,羅姆尼206張;在總得票率上,歐巴馬為51.1%,羅姆尼則為47.2%。歐巴馬成功連任美國總統[54][55]。他是第三位民主黨總統超過一次贏得過半數選票(前兩位為安德魯·傑克森以及小羅斯福),也是自1996年以來,首位成功連任的民主黨總統。
2009年1月,歐巴馬乘火車沿當年林肯總統旅行鐵路路線展開就職之旅,並於出發地費城火車站發表演說,指出美國人民要締造新的「獨立宣言」,要在意識形態中具有團結精神,同時指出國家正面著史無前例的挑戰[56]。1月20日,他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會山前宣誓就任第44任美國總統,但是由於當天在宣誓過程中首席大法官約翰·羅勃茲沒有將誓詞中「忠誠地(faithfully)」一詞按照憲法規定的順序說出,所以他第二天(1月21日)在白宮地圖室重新宣誓,這也掃清對他主政白宮合法性的質疑。然而根據憲法,無論他宣誓與否、誓詞是否正確,他已在1月20日中午成為美國總統[57]。宣誓完畢,他在數百萬觀眾的期待中發表就職演說,系統闡述他的政治、經濟、外交等政治立場[58]。
2008年12月1日,歐巴馬提名與自己角逐總統寶座的希拉蕊·柯林頓出任國務卿一職。
就任總統後,提名拉美裔女法官索尼婭·索托瑪約擔任美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擬接替退休的戴維·蘇特,2009年8月6日參議院以68票贊成,31票反對通過該項任命[59][60]。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16年11月25日) |
職位 | 姓名 | 任期 |
---|---|---|
總統 | 巴拉克·歐巴馬 | 2009-2017 |
副總統 | 喬·拜登 | 2009-2017 |
國務卿 | 希拉蕊·柯林頓 約翰·凱瑞 |
2009-2013 2013-2017 |
國防部長 | 羅伯特·蓋茲 萊昂·帕內塔 查克·哈格爾 亞士頓·卡特 |
2009—2011 2011—2013 2013-2015 2015-2017 |
財政部長 | 提摩西·F·蓋特納 賈克·盧 |
2009-2013 2013-2017 |
司法部長 | 艾瑞克·霍爾德 洛麗泰·林奇 |
2009-2015 2015-2017 |
內政部長 | 肯·薩拉查 薩莉·朱厄爾 |
2009-2013 2013-2017 |
農業部長 | 湯姆·維爾薩克 | 2009—2017 |
商務部長 | 駱家輝 約翰·布賴森 麗貝卡·布蘭克 潘妮·普利茨克 |
2009-2011 2011—2012 2012-2013 2013-2017 |
勞工部長 | 希爾達·索利斯 塞斯·哈里斯 |
2009-2014 2014-2017 |
衛生和公共服務部長 | 凱薩琳·西貝利厄斯 西爾維婭·馬修斯·伯韋爾 |
2009—2014 2014-2017 |
教育部長 | 阿恩·鄧肯 約翰·金恩 |
2009—2015 2016-2017 |
住宅及城市發展部長 | 尚恩·多諾萬 朱利安·卡斯楚 |
2009—2013 2013-2017 |
運輸部長 | 雷·拉胡德 安東尼·福克斯 |
2009—2013 2013-2017 |
能源部長 | 朱棣文 厄尼斯特·莫尼茲 |
2009—2013 2013-2017 |
退伍軍人部長 | 艾瑞克·新關 羅伯特·麥唐納 |
2009—2014 2014-2017 |
國土安全部長 | 珍娜特·納波利塔諾 傑·約翰遜 |
2009—2013 2013-2017 |
白宮幕僚長 | 拉姆·伊曼紐尔 威廉·戴利 雅各·路 代尼斯·馬克多納 |
2009—2010 2011—2012 2012—2013 2013-2017 |
駐聯合國大使 | 蘇珊·賴斯 薩曼莎·鮑爾 |
2009—2013 2013-2017 |
歐巴馬的執政理念在他的就職演說中得到充分體現。他肯定並自信美國是當今世界的強國(演說原文:今天我們依然繼承著先輩們的創業和革命精神,在繼續他們的事業。在當今世界,只有美國是最繁榮昌盛、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但於國內、國際仍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有些問題還異常嚴峻。他特別強調當前的國內經濟非常不景氣,然而通過全美人民的共同努力,這種局面是可以扭轉的。在他的執政思想中,歷史觀是非常強的,字裡行間都在闡述美國的歷史進步,並以他親身經歷加以證明。他以自己的黑人父親在近60年前連到餐館就餐都不能如願(沒有侍者接待)來說明當時美國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的嚴重性。但作為黑人後裔的他,今天卻可以在美國的政治核心地帶——國會大廈前莊嚴地宣誓就任美國總統,各種族群的人也能夠融洽相處,以此闡明美國在解決種族問題上的巨大進步。他對歷史上美國政府在處理國際問題上的做法極為肯定。他還認為,美國的民主、自由、機會平等等理念是國家強盛的保證,這種理念比強大的武力更重要。如同美國歷任總統的一貫風格,他對國際事務的介入也極為熱衷,他在就職演說中有針對性地指出那些在世界上製造矛盾、將自己社會的弊端嫁禍於西方的某些國家領導人,會遭致這些國家人民的唾棄;他還鄭重提醒那些依靠腐敗、欺騙、壓制不同意見等手段固守權勢的人要識時務[61][62]。
歐巴馬就任總統後,美國正處於由房地產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蔓延期,全國經濟異常蕭條。為消除危機的負面影響,他對前任政府的某些政策作了比較大膽的改革,如制定耗資巨大的經濟復興計劃、醫療改革、移民政策調整、能源戰略修訂、稅收政策調整、教育體制改革等。
歐巴馬成功當選總統後,最緊迫的任務是重振美國經濟,讓它儘快走出衰退的泥潭。他在就職演說中強調美國當前經濟情況處於非常不景氣時期,這迫使其政治團隊必須採取大膽而且快速的行動來扭轉這種極為糟糕的經濟形勢。
他通過對低收入家庭和企業就業崗位的減稅,同時增加政府支出,以此加大政府對財政、經濟的刺激力度。他還將布希政府用於救市的7000億美元中的餘額(約3500億)用於房屋業主和小企業的貸款供應,目的是要穩定房產市場和小企業的就業狀況。
在環境與能源問題方面,他與布希政府的做法不同,他強調將利用風能、太陽能和地熱驅動車輛,為工廠提供能源。對於新能源的研究和開發,他執行加強動作力度和增加政府支出的舉措。
關於美國的國際貿易政策,他則主張以「公平」原則對貿易夥伴奉行自由貿易,並提出修訂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構想。他還就中國的人民幣匯率和對華貿易逆差問題,希望與中國方面談判。
在貨幣政策上,他十分關注利率大幅度波動給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主張加大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有媒體認為,他在經濟政策方面的做法與柯林頓政府頗為類似[63]。
為應對美國失業率高企的嚴峻形勢,2011年6月,歐巴馬在視察北卡羅來納州時拋出「一籃子刺激就業措施」,希望在2012年扭轉就業低迷的困境。有媒體指出,他的這一舉措是在為自己謀求總統連任鋪路[64]。
2008年11月16日,當選總統後的歐巴馬與候任新財政部長提摩西·蓋納和新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勞倫斯·薩默斯探討經濟復興計劃,26日提名聯邦準備理事會前主席保羅·沃爾克為總統經濟恢復顧問委員會負責人,來組織、實施經濟復興計劃。該計劃估計耗時兩年,涉及金額可能高達1萬億美元,遠超外界預期。由於當時美國經濟正衰退且持續惡化,失業率高企,美國勞工部公布的2008年11月份失業率高達6.7%,創34年來單月最高記錄,且有持續攀升至9%的趨勢,因此美國各界對他的大規模經濟復興計劃滿懷期望[65]。有媒體評論他宏大的經濟復興計劃涉及宏觀戰略部署,含有非經濟戰略意圖,不可能在短期內有成效,還會使政府開支更加龐大,從而加劇金融危機[66]。
歐巴馬經濟復甦計劃的內容主要有:政府節能、啟動大規模基建、學校大規模硬體設施升級、改進醫療狀況和普及寬帶網。他的計劃內容均屬耗資極其巨大的項目,他希望該計劃能化解當前的經濟危機、提高就業率以及增強國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67]。
在能源戰略上,歐巴馬倡導綠色環保概念,以節能減碳、降低污染的綠色能源環境為表現形式,並計劃傾巨資努力打造。他的能源戰略內容有:改善現有電網系統,並將太陽能、風能、地熱能併入全美統一電網,最大限度地發揮國家電網的使用效率;發展節能型車輛。他還計劃將用於進口石油的資金轉向發展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電站,減輕對石油的依賴,如此計劃順利實現,美國的能源體系將產生革命性變化,進而改變整個美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有媒體指出,如果他的綠色能源戰略獲得成功,其意義將不亞於IT產業革命[68]。
2009年1月20日,歐巴馬提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擔任美國新能源部長的提案獲得聯邦參議院無異議通過,1月21日朱棣文赴任。有評論認為他此次提名朱棣文為新能源部長,是看重他在研發再生能源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冀望其幫助自己實現環保能源大計及減少對石油進口的依賴[69]。
有中國媒體認為,歐巴馬所推崇的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受到美國產煤區的抵制,並分析指出,美國在短期內對煤炭和石油的依賴性仍將繼續存在。他的政府在能源戰略中提出的低碳排放限額交易政策就遭致產煤大州的反對,如西維吉尼亞州就明確表示該政策會對當地的就業造成嚴重影響[70]。
歐巴馬在稅收政策上傾向對企業和富裕人群增稅,而對於普通家庭則主張減稅,並認為這樣能使大多數美國工薪人士在國家稅制方面受益。有媒體認為他的稅收理念是「劫富濟貧」,他本人將因此政策而多付1萬美元的稅款。雖然他的「稅政」對美國多數家庭有好處,但也遭致許多人的反對和抗議活動,抗議者指責對企業和富人的高稅率政策是「大政府」行為[71]。他的稅政有兩項主要內容:其一,對一些富人利用其他國家或地區相對寬鬆的稅收環境隱瞞收入、逃避稅務核查之情形,稅務部門要求海外銀行配合美國的稅務調查,堵住逃稅行為;其二,改變跨國公司納稅方式,使跨國公司無法在外匯收入方面實施逃稅行為。他認為一些跨國公司和納稅人的逃稅行為相對於循規守法的普通民眾而言,明顯不公平,必須將這一情況改變[72]。
2009年3月,美國官方列舉數據指出,歐巴馬的稅政措施在10年內能使美國的中產階級家庭獲得7360億美元的稅負減免,有95%的工薪家庭將從中受益;小企業也得到近1000億美元的稅負減免。另一方面,新稅政取消對石油公司的退稅,美國的海外投資公司稅收優惠政策亦將取消[73]。
2009年3月,歐巴馬在其教育改革演講中,闡述美國的繁榮不在於擁有多少物質財富,而在於後代擁有良好的教育,他認為教育是「美國繁榮的根源」,是成功的先決條件[74]。
歐巴馬在教育方面基本遵循布希政府的現有教育框架,但提出「0歲至5歲教育計劃」和「美國機會稅收優待計劃」兩項教育新主張。前者指每年由聯邦政府撥款100億美元資助各州學前教育的普及,為所有學齡兒童提供平等教育機會;後者以降低大學生的學費為主旨,為他們提供學費資助,但受資助的大學生必須以從事無償的社區服務作為條件。對於布希政府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育法案,他對其作多項改進,強調學生的教育質量與教師業績掛鉤,如:改革為考試而教學,倡導教育科目要全面,對失敗學生更多關懷,增加教育經費等。[75]他對公立學校的現有狀況並不滿意,為實施他的教育改革,要求美國各州增加對特許學校的撥款,支持特許學校的發展,但其成效還有待時間檢驗。另外,他認為為提高美國在國際上的長遠競爭力,必須強化國民教育,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將降低高中學生輟學率作為國家的首要任務。關於教師待遇問題,他主張實行績效工資制,提出加強教師聘用、培訓、留任及獎勵的優惠計劃[74][75]。
歐巴馬未成為總統之前就提及美國的移民問題,他認為美國邊境管理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為實施移民改革的客觀條件已成熟,他承諾一旦當選總統將改善美國的移民政策,並表示在打擊僱傭非法移民上不會讓美國工人失業,強調自己的「夢想計劃」移民法案,主張為未成年人的非法入境者提供基礎教育。他在非法移民問題上持溫和態度,他認為美國非法移民數量龐大,有的非法移民已與美國公民組成家庭並生育具有美國公民身份的子女,將他們全部遣回原籍乃非現實,故應採取適當方式使他們身份合法化,化解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76]。有媒體指出歐巴馬的這一移民政策主張,使移民社區受益良多[77]。
歐巴馬移民政策的主體思路基本以2007年的美國移民改革法案為基礎,主要內容為加強邊境管制,減少非法入境;增加政府監督工作,對雇用非法移民的雇主訴諸法律制裁;對於非法移民提出一條最終可以獲得美國公民身份的途徑;縮短合法移民的移民排期。但由於諸多因素的制約,該法案當時並未獲得國會通過。2008年11月,他成功當選總統,12月提名亞利桑那州州長珍娜特·娜珀莉塔諾為自己內閣的國土安全部部長,以實施他仍將繼續的移民改革計劃[77]。
2009年6月,歐巴馬給紐約華人僑領黃克鏘覆信闡述他的移民觀點,他表示要幫助和支持已經旅居美國、道德行為良好的無證人士獲取美國公民身份,並重申在保證邊境安全的前提下,歡迎新移民的到來[78]。此前的4月份,他曾表示要以非法移民的合法化來推動美國經濟,讓非法移民走出身份陰影,為美國經濟增添活力[79]。
歐巴馬認為宗教信仰的力量能將人民團結在一起,並能給他們帶來幸福,它是美國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美國的宗教政策,他基本沿襲上一屆政府的既定方針,支持宗教機構的社區活動。美國人口來源複雜,宗教人群龐大,教種教派林立,他認為美國宗教信仰的差異不會引起國家分裂。他不反對國家權力機構允許宗教人士進入,比如總統辦公室,這樣做不但不會違背美國憲法所規定的政教分離精神,反而有利於調和政府與宗教組織和宗教人士的關係。他指出不能將宗教信仰作為戰爭的藉口,亦反對以宗教信仰的差異來製造人為的社會隔閡。他進一步分析指出,不同的宗教念誦不同的經文、聽從不同的命令,但都有共同的真理,人民不能因所信奉的教種不同排斥異教徒,甚至萌生仇恨[80]。
歐巴馬就任總統後,呼籲國會通過立法,改革美國現有的醫療制度,以實現他競選總統時對選民的關鍵承諾和國家高度法制化的目標。在醫改方案中,他提議將醫療保險覆蓋面擴大到未投保人士,並規定保費增長的上限,人們在離職和變換工作時,他們的醫保權益應予保留。他的醫療改革方案,計劃耗時10餘年,涉及資金9000億美元。該計劃包括一項政府保險計劃,同時鼓勵民眾雙向選擇,參與公共合作醫療保險,其主旨是降低保險成本和提高民眾的健康保障質量。醫改計劃將每一個美國公民都納入政府的醫保範圍,從而減少非法保險公司的存在。該計劃包括醫療保險開支的削減和提高保險公司的稅負兩方面。
2009年7月14日,眾議院的民主黨領導人介紹長達1017頁的美國醫保制度修正案,歐巴馬希望國會在2009年底予以批准。在2009年國會夏季休會期間,醫改方案經過公開辯論。9月9日,他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演講,闡述醫改管理計劃的必要性。2009年11月7日,雙向選擇醫保法案獲得眾議院通過,12月24日參議院以60票支持39票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單項醫改法案。2010年3月21日,醫改法案獲得參議院通過,3月23日眾議院以219票支持,212票反對亦最終通過,歐巴馬總統隨即於2010年3月23日簽署法案,正式成為法律。在共和黨於2010年期中選舉取得眾議院多數黨地位後,於2011年1月19日以245票支持、189票反對的投票結果,將歐巴馬的醫改法案廢除[81],但在參議院,因民主黨仍是多數黨,廢除案甚至未排上議程,法律得以得到保留。2012年6月28日美國最高法院宣判絕大部分的法案是合憲的,而使法案將於2013至2014年間逐漸實行。
2010年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的石油鑽井平台發生爆炸,有11名工作人員因之而死亡,17人受傷,並造成墨西哥灣海域大面積的油污,嚴重影響沿岸美國各州的生態環境,是美國有史以最嚴重的環境災難,歐巴馬因此面臨就任總統以來嚴峻的執政挑戰[82]。
歐巴馬認為漏油事件的嚴重性及後果堪比2001年的九一一襲擊事件,他多次前往漏油現場視察,並與墨西哥灣沿岸各州及英國石油公司磋商解決辦法。他指出這起漏油事件將如九一一襲擊事件一樣改變美國人的思維方式,使國家對未來的能源和環保政策作重新審視。但他在處理事件時的舉措遭致許多民眾的質疑和反對,認為他對事態反應遲鈍、處置不當、缺乏效率,因此引發國內許多地區的抗議示威。有人認為他是「英國傀儡」,也有人將他的形象醜化成阿道夫·希特勒,民眾對他工作的滿意度也隨之下降,創下就任總統以來支持率的新低;在野的一些共和黨人也認為他對事件的反應太慢。所有這些均對他的執政能力構成挑戰[82]。
歐巴馬在上任前雖然一直支持同性戀權利,但卻反對同性婚姻,2008年大選時,他曾表示反對同性婚姻,但贊成民事結合作為一種替代。歐巴馬強調,這只是他個人的觀點,他仍支持由各州的政府自行決定是否承認同性婚姻。
2012年5月9日,歐巴馬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新聞主播羅賓·羅勃茲採訪時,首次表明支持同性婚姻的態度,獲得娛樂圈眾多明星的交口稱讚。[83]歐巴馬成為首位公開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美國總統。在歐巴馬宣布支持同性婚姻後90分鐘後,他獲得100萬美元政治捐款。[84]歐巴馬表示,這個國家在「把權利和義務擴展至每個人」的時候從沒有出過錯,「同性婚姻不會削弱家庭,而且會鞏固了家庭,」在歌星瑞奇·馬丁主持的籌款活動上,他對同性戀支持者以及其他民眾說,「這是要做的正確的事情。」[85]
儘管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已經擱置歐巴馬政府的控槍議案,但白宮官員表示他們仍未放棄這個議題。2013年,歐巴馬簽署了23個控槍相關的行政命令,就是為了儘可能地繞開國會而採取一些適度的措施。
2014年6月10日,在共和黨擋下控槍法案後,美國總統歐巴馬當地時間10日對外承認其推動控槍法案失敗。歐巴馬說,此時他羞於做美國人,並稱作為一名父親,他擔心這個國家不能有效控槍而引發更多的悲劇。[86]
2009年4月22日,在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闡述歐巴馬對外實施的「懷柔政策」,比如對伊斯蘭國家「永不交戰」、試圖從伊拉克撤軍、關閉關塔納摩監獄、結束酷刑、正視全球暖化問題的政策取向,《華爾街日報》將歐巴馬政府的這種對外政策評價為「適度」。他表示願意與盟友甚至是自己的敵人合作,解決核武器等全球性問題;他承諾遵循法制、尊重人權,在軍事上儘量保持克制,而於外交方面則加強與其它國家的結盟,並儘可能與世界上的伊斯蘭國家建立友善和睦的雙邊關係。歐巴馬政府的對外政策屬於溫和、柔性型,與前任布希政府的強硬單邊政策風格迥異。他在處理對外關係上還要與上一屆政府推行的政策劃清界限,他認為單靠美國自己的力量還是無法保護自己,所以要加強與其它國家或組織的政治、軍事結盟,努力改善與伊斯蘭世界的關係,這樣國家才會安全。他還強調自己的這一屆政府在對外關係上必須依法行事,沒有權利為所欲為[87]。
伊斯蘭世界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這裡是歷屆美國政府的戰略重地,關係到美國的能源戰略,歐巴馬政府認為改善與伊斯蘭世界的關係對美國至關重要。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盟友,歷史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經常發生軍事衝突,美國似乎更偏袒以色列,這使伊斯蘭世界認為美國在處理巴以問題方面有失公允,從而遭致他們對美國的不滿情緒[89]。
歐巴馬就任總統後,即刻向伊斯蘭世界表示善意,希望能彼此友好相處,並許諾對伊斯蘭國家「永不交戰」。他在就職演說中特別提到對於如何發展與伊斯蘭穆斯林國家的關係,他指出與穆斯林國家相處要以互相尊重為基礎,遵循共同利益的原則,要順應時代發展,另闢蹊徑,採取新的處理方法,儘量改善與他們的關係,前述的「永不交戰」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實施的反恐政策則使他的政府在對伊斯蘭世界修好的政策取向上造成矛盾,有媒體分析認為,他的政府在處理與伊斯蘭世界關係的政策上與上一屆政府的做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如在反恐方面只是將戰場從伊拉克轉入阿富汗,並認為阿富汗的反恐局勢更為惡劣。有軍事分析人士還認為,如果向阿富汗增兵,美國將會有風險[90]。
2011年5月19日,歐巴馬在美國國務院再次發表中東政策演講。一方面,歐巴馬表示美國對該地區的外交政策面臨歷史性的機遇,支持中東北非地區的政治改革和民主進程成為美國外交的「最優議程」。另一方面,歐巴馬講話也涉及到巴以和談僵局的問題,歐巴馬希望巴以之間的談判以1967年的邊界為基礎,美聯社等新聞媒體認為這是歐巴馬政府在中東和平政策上的一個重要轉變。但有輿論認為,歐巴馬的這一表態無疑將觸怒以色列。同時,歐巴馬在當天講話中重申與以色列堅定的盟友關係,但警告巴以雙方,如果依然我行我素,不能共同致力於推動和平協議,他們將面對更大的風險[91][92]。
2016年12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禁止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屯墾決議,在美國無反對下通過,以色列對此強力反彈,因為此決議等於宣佈約旦河西岸是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領土,違反兩國方案原則,也間接宣告巴勒斯坦國有一種準國家的類主權概念。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對閣員表示,從掌握的情資顯示,此一決議無疑是歐巴馬政府發起、支持、協調措辭且要求通過的,外界認為是歐巴馬在擺脫選舉包袱後開始展現長期以來的內心真實意識形態,作一些早就想做的事。尼坦雅胡召見美國國務卿克里表明「如同我在週四(22日)說的,朋友不會把朋友提交安理會。」[93]這是1979年以來美國首次沒有行使否決權阻礙聯合國通過譴責以色列的決議案,此案由紐西蘭,塞內加爾,馬來西亞和委內瑞拉在英國協助起草文件、法國鼓動下提出,以色列隨後宣布對四國中有邦交的紐西蘭、塞內加爾撤回大使和中斷一切援助交流。
在新舊總統交接的過渡期,當選總統歐巴馬決定讓現任布希內閣的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茲留任。
2009年2月27日,歐巴馬宣布將在18個月後結束伊拉克戰爭,此番言論促使美國一支海軍陸戰隊準備在阿富汗軍事部署。就伊拉克撤軍問題,他認為:2010年8月31日前,美軍撤出伊拉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並認為此後美國在伊拉克的使命結束。他計劃將駐伊拉克的美軍由2010年8月的14.2萬人逐步縮減,到2011年底總人數將降到3.5至5萬人。他認為該撤軍計劃屬於駐伊美軍的過渡期任務,保留下來的部隊主要用於打擊伊拉克的恐怖主義,並為伊拉克本國的安全部隊提供訓練、裝備以及意見諮詢服務。
歐巴馬上任伊始便提出要加強美軍在阿富汗的軍事力量。2009年2月1日,他宣布要將1.7萬美軍充實到駐阿富汗部隊,以「穩定那裡不斷惡化的局勢」,他認為當時的美國軍方對阿富汗局勢重視不夠,即在「戰略關注度、部隊指揮以及軍需物資配置」方面都沒有很好重視。[94]為此他於2009年5月,將駐阿美軍總司令大衛·D·邁凱南將軍予以調換,任命原美國特種部隊司令史丹利·A·麥克里斯特爾中將為駐阿美軍總指揮。他認為史丹利的特種部隊經歷有助於在阿富汗實施反恐怖作戰。2009年12月1日,他宣布向阿富汗增兵3萬,同時建議18個月後開始撤軍。
歐巴馬政府對前任政府在拉丁美洲的政策取向上有所調整,他認為美國在美洲的領導地位必須重新考量,要建立新的美洲聯盟。
為消除部分拉美國家對美國的不友好情緒,他的政府在對外政策上增加對他們的經濟援助,並與一貫反美的古巴勞爾·卡斯楚政府和委內瑞拉查維茲政府直接對話[95];也有拉美國家的政府領導人對他的拉美政策表示不滿,如阿根廷總統克莉絲汀·費南德茲就批評他在其外交政策上不重視拉美地區,特別是沒有對宏都拉斯爆發的軍事政變推翻左翼政府採取強硬立場,使部分拉美國家對他的政府的拉美政策失去憧憬[96]。
歐巴馬政府在任內一直致力推動美國與古巴進行和解,2015年,美國及古巴恢復中斷54年的外交關係。2016年3月,他成為88年來,首位訪問古巴的美國總統。[97][98]
加拿大為美國近鄰,兩國政治、經濟關係密切,都在阿富汗駐有軍隊。2009年2月,歐巴馬短暫訪問加拿大數小時,就兩國推進「清潔能源對話」與加拿大總理哈珀磋商,為雙方簽訂北美氣候變化條約鋪路。對於與加拿大的關係,他強調他的這一屆政府將遵循兩國間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希望加拿大在刺激本國經濟中,不要對「買美國貨」反應過度。另外,雖然美國與加拿大都向阿富汗派駐了軍隊,但歐巴馬向阿富汗增兵時,沒有明確要求加拿大跟隨自己增兵[99]。
歐巴馬政府在與歐盟的關係上認為,歐洲一體化經濟的不斷加強,將有利於與美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但也有媒體指出他在與俄羅斯簽署「削減戰略性核武器新條約」方面不給歐盟面子,不重視歐盟的存在[100]。2010年2月,他決定不參加當年5月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辦的歐美首腦會議,使歐盟官員感到非常震驚、失望,認為自己受其政府冷落。在阿富汗問題上,歐盟與歐巴馬政府存在分歧,如美國大量向阿富汗增兵時,歐盟並未給與及時配合;另外,在美國熱衷的俄羅斯和中東問題方面,歐盟同樣沒有大力支持美國[101]。2010年4月,他出席在布拉格召開的歐美峰會,對於土耳其是否加入歐盟的問題上,歐盟與歐巴馬政府同樣未能達成一致意見[102]。
早在布希政府時期美國就與歐盟成員國的波蘭有軍事合作關係,歐巴馬就任總統後,這一關係繼續延續。2009年12月,他的政府與波蘭簽訂《美國駐軍地位協定》,為在波蘭部署「愛國者」反導系統鋪路。美國在俄羅斯鄰國部署反導武器,有可能影響到美、俄關係,為了緩和與俄羅斯的關係,他調整了布希政府與波蘭達成的反飛彈防禦系統框架內容,將原來準備部署在波蘭的遠程反導系統改為中、短程,計劃於2010年5月在波蘭的莫拉格實施部署,而俄羅斯對這一舉動甚為關切[103]。
歐巴馬總統重視與俄羅斯的關係,其剛上任就將美俄關系列為重要議事日程。
2009年3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於日內瓦提出重新構建美俄關係的建議,得到俄羅斯的積極回應。2009年4月,他在倫敦與俄羅斯總統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正式會晤後發表《美俄聯合聲明》,其內容涉及美俄雙邊的軍事安全、地緣政治、經濟社會和地區熱點等方面。《美俄聯合聲明》是歐巴馬政府與俄羅斯政府關係的新標誌,是美俄步入雙邊關係新時代的開始。2010年4月,他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與梅德韋傑夫總統簽署《削減戰略武器新條約》[104],但歐盟對他的這一舉動有所詬病[100]。
在烏克蘭危機後,歐巴馬改變了其對俄羅斯的立場。白宮2012年5月14日證實,美國總統歐巴馬不會出席2012年9月初在俄羅斯舉行的APEC(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但否認此舉與普丁缺席同周在美國舉行的G8(八國集團)峰會有關。[105]
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同時也是美國在亞洲的盟國。對於歷屆美國政府而言,日本涉及美國諸多的利益因素。在日本國土上設有駐日美軍的橫須賀與沖繩等基地,對美國有重要的戰略價值。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後,同樣非常重視與日本的關係。對於時任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提出的「對等的日美關係」,他非常歡迎[106]。2009年11月,他訪問日本,與鳩山由紀夫就深化日美同盟達成意見共識,他認為「日美同盟關係是亞太地區穩定的基軸」。歐巴馬還與鳩山由紀夫探討碳捕捉與封存技術、核設施防震技術等問題,雙方還攜手致力於發展「綠色科技」,並達成意見統一。他訪日期間在東京發表演講,認為日本是亞洲穩定的關鍵。另有媒體分析認為,他訪問日本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期望在他的這一屆政府任期內,要繼續維護、保持存在已久的美日同盟關係。
日本是二戰時期核武器的受害國,當時美國為迫使日本投降而在長崎與廣島投下原子彈,因此,歐巴馬此時強調要與日本在削減核武器和推動核不擴散方面合作,很受日本歡迎,他的「無核世界」觀點得到鳩山支持[107]。
2013年2月22日,他向到訪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明,美日同盟的重要性,是美國在亞太安全和政策的基石[108]。
2016年5月27日,美軍在廣島投下原子彈的71年後,歐巴馬成為首位任期內造訪廣島的美國總統。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陪同下,歐巴馬在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悼念核爆的遇難者。[109]
歐巴馬重視發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2009年11月,歐巴馬展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事訪問,分別在上海和北京發表演講,並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胡錦濤探討中美關係。他在上海提到,美中兩國在貿易方面存在非常廣闊的互補性,並稱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脫貧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時,他還批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網絡封鎖政策;他在北京的演講中,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諾在更大程度上實現由市場決定匯率的態度表示肯定,並同時強調按經濟原理辦事的重要性。他認為中美關係的新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夥伴關係使美國擺脫嚴重的金融危機,並強調這一關係的重要性。[110]
另一方面,他延續此前政府的政策,會見西藏流亡領袖達賴十四世,雖然他是在白宮地圖室與達賴進行非官方例行會面,但仍使北京政府非常不滿。歐巴馬政府還要求北京政府對谷歌退出中國大陸一事作出解釋,北京政府方面則認為「谷歌事件」屬商業問題而並非政治問題;歐巴馬政府還向來自中國大陸的某些商品徵收高比例的反傾銷稅[111]。
歐巴馬就職以來曾以與胡錦濤通電話及訪問會談的形式,表示美中發展積極合作全面的關係對兩國十分重要,對世界也特別重要。發展健康穩定的美中關係符合兩國長期和戰略利益。美國方面全面確認奉行美國長期以來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繼續承認這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兩國在應對全球及地區挑戰方面有著廣泛共同利益,希望雙方加強這方面合作。[112][113]
2012年2月,歐巴馬對訪美即將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習近平表示:「美方拒絕任何台獨主張」,跟以往美方慣用「不支持台獨」字眼,如出一轍[114]。國務院其後表明,歐巴馬政府仍維持「不支持台獨」的立場。
2015年9月「歐習會」,歐巴馬重申美國立場。他表示美國信守基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及《臺灣關係法》的「一個中國」政策[115]。
西元1979年1月1日起,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主要以臺灣或臺灣統治當局稱呼,中華民國與美國非官方層面之間的聯繫十分密切,與美國同樣認同自由、民主、人權與司法獨立等價值觀,同時也是美國在全球的第11大貿易夥伴[116]。此外,美國對中華民國軍售金額亦十分巨大。2008年5月,尚處總統競選階段的歐巴馬曾給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寫信,表示支持美國政府主張的「一個中國」政策。2009年1月13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在參議院聽證會上再次提到「一個中國」政策,並認為國會制定的《臺灣關係法》是美國對台關係的法律基礎。歐巴馬政府對華政策是協助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和平方式化解歧見,同時也不接受任何片面改變現狀之舉[116][117]。他延續美國政府對台軍售的政策,2010年3月,他提出的64億美元的對台軍售獲得美國國會通過[118]。2015年歐巴馬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參加東協加一活動時,公開指出台灣是美國反恐的夥伴,消息並於美國國防部網站公布。[119]歐巴馬在2016年9月作為首位到訪寮國的美國總統,在與寮國民眾暢談民主與人權的價值時,以台灣的民主茁壯為例,強調民主可以在亞洲蓬勃發展[120]。他並在可能是8年任內最後一次白宮記者會中,罕見深入談到台灣,指出台灣人同意,只要能以某種程度的自治繼續運作,就不會改變現狀。[121]
2010年4月,歐巴馬表示將重新考慮美國的核戰略,並與世界另外的兩個有核大國——俄羅斯聯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核問題會談,以求與他們發展更穩定和透明的戰略關係。在保衛美國國家安全和盟國利益方面,他認為除非「極端情況」(如「對美國毀滅性的生化武器攻擊」)出現,否則不會輕易使用核武器。他在他的新核武戰略中承諾將不再發展任何新型核武器,但對於現有核武器的管理會增加資金投入,並表示對於遵守《核不擴散條約》的無核國家,美國不會對他們使用核武器,但伊朗和朝鮮除外,因為他們「不遵守條約」[122]。
歐巴馬於2010年4月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簽訂《削減戰略核武器》的新條約,雙方步入核武戰略合作的新時期[104]。對於伊朗核問題,他希望聯合國以決議方式敦促其棄核。歐巴馬政府在向國會提交的《核態勢評估》中認為「中國的核軍事不透明,讓人不明其未來核戰略之意圖」[123];但中國認為自己在全球核安全方面展現大國風範[124]。對於朝鮮核問題,他認為只要朝鮮放棄核武項目,美國會在經濟援助與國際關係等諸方面給朝鮮提供幫助[125]。
歐巴馬於華盛頓全球核安全峰會上指出,當今的核危機不是來自敵對國家,而是恐怖分子,因此核風險在不斷加大;如果恐怖組織掌握核武器,將發生「全球性災難」。為此,他呼籲全球在核材料的控制上要嚴格,要步調一致、統一行動。他還認為,目前國與國之間的核對抗機率已經減小,但因為國際恐怖組織的活躍,核風險形勢反而非常嚴峻[126]。
歐巴馬就任總統後,要求美國中央情報局將追捕蓋達組織首腦奧薩瑪·賓·拉登作為首要任務。2010年8月,美國鎖定拉登在巴基斯坦的住所。2011年5月2日凌晨1時30分(當地時間),歐巴馬下令海豹突擊隊突然襲擊賓拉登住所,並將其擊斃,並擄獲大量重要文件。歐巴馬認為擊斃賓拉登是美國打擊「基地恐怖組織」的最大成就,使「正義得到伸張」[127]。賓拉登喪命後,歐巴馬在美國的民眾支持率曾一度急升6個百分點,但這一現象未能持續,而是慢慢回落[128]。美軍擊斃拉登一事震怒蓋達組織,位處索馬利亞、與蓋達組織有聯繫的「青年黨」宣稱,他們要報復美國、歐巴馬總統及其親人,美國海豹突擊隊為之準備提高安全戒備[129]。
2010年8月,英國《每日電訊報》撰文認為,歐巴馬自當選總統以來的民眾支持率呈下降趨勢,支持與反對之比重分別為22%和46%,支持指數淪為-22%,這使他的總統生涯面臨尷尬境地。該報還列舉支持率下降的十大原因,如:政府行為與美國民眾生活脫節、執政能力欠佳、未能保持當選總統時的激情、對美國債務處置不力等等[130]。另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網》援引美國蓋洛普民意調查機構的數據指出,歐巴馬在美國白人中的支持率已由當選時的62%暴跌至38%,黑人的支持率也由92%跌至88%;而美國民眾對他的戰爭政策信心則從2010年2月的48%減至同年8月的36%,是就任總統以來民意表現最差的一次,該網甚至分析認為歐巴馬在黑人選民中支持率的下滑,會使他的總統職位面臨挑戰[131]。直到2011年中旬,隨著成功擊斃賓·拉丹以及各項經濟和就業數據的持續向好,歐巴馬的支持率和滿意度開始止跌回升,並在50%左右徘徊。他依然是美國當今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之一,並於2012年11月6日的大選中取得連任。
歐巴馬的總統任期於2017年1月20日屆滿,卸任後的歐巴馬經常在各地舉行演講,而且也與部分國家元首如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和法國總統馬克宏會晤。而歐巴馬的諸多政治遺產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和歐巴馬醫保均被新上任的共和黨籍第45屆美國總統唐納·川普以新法案取代。目前歐巴馬生活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2022年3月13日,歐巴馬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132]
2024年7月,歐巴馬與眾議院議長南茜·裴洛西等民主黨資深黨員要求時任美國總統喬·拜登考慮退出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認為拜登在與唐納·川普的電視辯論中表現糟糕。[133]最終拜登宣布退選,時任副總統賀錦麗同步啟動競選活動。
歐巴馬信奉基督教,他崇敬上帝,且能很好地將「上帝保佑」這一名句植入自己的政治演講中。比如,他在許多大型演說場合都表現出對上帝的敬畏,於演說的結尾部分也要加上「願上帝保佑你」,「願上帝保佑美利堅合眾國」(原文:GOD BLESS YOU,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還有「願上帝給我們賜福」(原文:GOD'S GRACE UPON US)也是他在演講中經常使用的句子。[134][135](大部分美國總統都以「願上帝保佑你」作演講終結)
有保守派媒體認為歐巴馬的父親生活在伊斯蘭教的環境中,是一個穆斯林,從而肯定他天生就是一個穆斯林;而他卻認為自己的父親雖然生活在穆斯林教派區域,但他並不是穆斯林,而且對宗教沒有興趣,所以自己也不是穆斯林,他還解釋自己沒有做過任何穆斯林宗教的禱告;他還說自己母親是美國白人基督徒,他是跟隨母親而信奉基督教,雖然母親並非虔誠教友。2007年11月,他的總統競選活動網站還發表一項聲明,確認他現在不是,從來也未曾是穆斯林,而是一個畏神的基督徒。[136]
歐巴馬認為若是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是由女性統治,那基本生活水平和生產都會得到大幅改善,而世界上有許多問題,都是因為戀棧權位的老男人而產生的。他表示女性並非完美,但是毫無疑問地比男性更好。並認為世界各國許多問題都來自老人,尤其是老男人,占著權力和位子不放。表示:「對政治領袖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這是你的工作,不是整個生命,你在那個位子上並不是維持自我感覺良好或是增加權力[137]。」
2006年11月1日,《芝加哥論壇報》報道指歐巴馬在芝加哥南邊購下新居的同一天,一塊屬於該房屋,歐巴馬不想要的空地由伊利諾州商人安東尼·雷茲科的妻子買下,安東尼·雷茲科目前正面臨涉嫌試圖勒索、洗錢和詐騙的聯邦指控[138]。該報道出版後兩天,該報發表社論要求他解釋該事件,為什麼他要讓自己與這種「意圖醜惡地將自己與政治任務聯繫起來,以獲得商業利益,並引起公眾持續懷疑」的發展商「有任何瓜葛」[139]。次日,《芝加哥論壇報》報道歐巴馬的聲明,指自己「與雷茲科或任何一人在這件事情或任何私人交易上的瓜葛,使人誤認為自己受益」是錯誤的,「基於這一個理由,我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感到後悔」[140]。
12月24日,歐巴馬的發言人確認他在2005年僱傭的一名實習生與雷茲科有聯繫,但否認任何偏袒。他的辦公室當年夏天僱傭將近100名實習生[141]。論壇報的報道沒能指控他任何錯誤及不道德的行為,也沒有發現任何相關證據。2006年12月新共和網站的一篇文章,批評《芝加哥論壇報》、《Slate網絡雜誌》和《華盛頓郵報》對這一事件的追蹤報道,指他們沒有為這個故事提供價值:「新聞媒介的角色應該是基於事實,加入符合事實的洞察、觀點;而非鼓吹一種觀點、盲目提高其背後不確定事件的微小可能性」[142]。
挪威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將200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歐巴馬,以表彰他在促進國際外交和各國人民合作所作出的非凡努力。
對於歐巴馬獲諾貝爾和平獎,少數觀點持肯定態度,認為他作為世界上最強大軍事力量的領導者以及他所倡導的無核化理念,是全球和平的希望,還指出他是唯一一位向穆斯林國家表示友善的美國總統[143]。他於12月10日到挪威奧斯陸領取諾貝爾和平獎,並在領獎時發言說,「我們仍在打仗,我負責部署數千名年輕美國人在遙遠的土地上作戰。 有些會殺死,有些會被殺死。」「非暴力運動不可能阻止希特勒的軍隊。 談判不能說服基地組織的領導人放下武器。說武力有時是必要的並不是讓大家變得憤世嫉俗——這是承認歷史; 人的不完美和理性的局限。」「所以是的,戰爭手段在維護和平方面確實可以發揮作用。」「頭腦清醒,我們可以知道總會有戰爭,但我們仍努力爭取和平。」[144]。他是第四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總統和第三位在總統任期內的和平獎得主。但也有人[143]認為他不該得這個獎,因為美國這時還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有軍事行動,這種做法與諾貝爾和平獎的精神不符;並且他就任總統還不到一年,他的努力成果尚不明顯[143]。
歐巴馬喜歡與明星交往,想以大牌明星的公眾形象美化政府的品牌形象,使自己和以自己為首的政府能像好萊塢一樣,受大眾喜好、歡迎。與他往來的大牌明星有:《龐德電影》的皮爾斯·布洛斯南、《金法尤物》的瑞絲·薇斯朋、《博物館驚魂夜》的班·史提勒、《型男飛行日誌》的喬治·克隆尼等,他給予這些影視明星自由出入白宮的權力。美國媒體認為,歐巴馬總統的黑人血統使他比影視明星更有光環,是世界上更大牌的明星,其明星效應比好萊塢明星更可耀眼;另一方面,他屬意在電視的黃金時段出鏡,導致電視媒體廣告收入減少而遭致控訴[145]。他在總統競選期間的演講都能得到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喜愛。他是一個從社會底層走出來的美國總統,所以他對於普通大眾有著很強的號召力。
奧巴馬小時候將近4年住在雅加達,2009年12月10日,雅加達市政府為了美印友好關係,在一所公園立了尊奧巴馬(十歲樣子)雕像[146]。銅像樹立後,引發雅加達民眾的不滿,他們認為他僅僅是童年在雅加達居住過,並沒有為印尼作出貢獻,要求將銅像拆除。當地政府雖未拆除銅像,但為顧及民意,決定將銅像實施搬遷,將其移入他所就讀過的學校內[147]。
有媒體評價歐巴馬的公眾形象超酷,打籃球富有姿態美,讓人感覺其年輕而有活力;但當上美國總統後,他打高爾夫球的興趣勝過打籃球[148]。他用左手寫字,是個左撇子;手上佩戴泰格黑爾手錶,備有黑莓手機[149]。
有媒體指出,雖然電視直播的歐巴馬演說非常精彩、瀟灑,因為他自始至終根本無須演講稿,而是左右環視觀眾,口若懸河,使電視畫面前或現場的觀眾認為他思維極其敏捷、記憶力驚人,屬於脫口成章、極具臨場語言才能的能人,是天才演說家。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只是將演講稿以演講提詞器(現場為一種方形的茶色或無色面板,面向觀眾的一面無任何文字,是透明的;但朝向他的一面則是清晰的演講內容)的形式出現,他的演講現場一般左右各一個提詞器,所顯示的內容完全一樣,發言時一般是左右環視觀眾,看似是與觀眾通過眼神互動,實則為從左右的兩個提詞器中讀出演說詞(類似於電視台的播音員從提詞器中讀出播音內容),根本不是脫稿演說。例如在他就任美國總統後的第一次國會演講現場,發言講台的左右兩側有兩個提詞器,從電視畫面可以看出他在講話時基本是左顧右看,但很少直視電視攝像機的鏡頭或正視前面的現場觀眾,因為其正前方沒有演講稿提詞器。他的演講嚴重依賴提詞器,其依賴程度比美國任何一屆總統都大,外界調侃其為「提詞器總統」[150]。還有媒體更直接了當地以《提詞器,歐巴馬不能沒有你》為題撰文,認為歐巴馬的演講是「言由機器生」,甚至被認為沒有演講提詞器就無話可說[151]。
歐巴馬的身世複雜,但他的血脈淵源卻可追溯到美國的幾位前任總統。有美國學者對他的家譜作了細緻研究,從他父母的多次婚姻印證出他與美國的三位前總統都有同一脈絡的血緣關係,他們是第33任總統哈利·S·杜魯門、第41任總統喬治·赫伯特·華克·布希和第43任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另有學者認為,他與前任總統有血緣關係並非稀奇事件,因為許多美國人的祖先都來自英格蘭,找到同一祖先是常有的事[152]。另有中國大陸媒體撰文指出他與美國超級富翁、證券投資家華倫·愛德華·巴菲特亦存在血緣關係,這種關係源自一位17世紀的法國移民馬里恩·杜弗,因歐巴馬的母親史丹利·安·鄧娜姆與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巴菲特都是馬里恩·杜弗的後代[153]。
歐巴馬的父母在檀香山瑪諾亞之夏威夷大學相識,隨後結婚,1961年生下歐巴馬。父親老巴拉克·歐巴馬是生於肯亞的盧歐族黑人,肯亞經濟學家。他對於自己早逝的黑人父親的信息大多來自於家庭故事和照片,他認為父親與自己身邊的人完全不同,皮膚黑得像瀝青;母親安·鄧納姆是堪薩斯州威奇托的白人教師,在《我父親的夢想》一書中,他描述自己在母親的白種美國中產家庭成長的經歷,並描述母親與父親表現在膚色上的種族差異。他2歲時,父母分居,隨後離婚。離異後,父親前往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最終返回肯亞;母親則嫁給了一位印度尼西亞籍的學生盧路·索特洛,1970年生一女兒瑪雅.索特洛.吳,1980年兩人離婚。1982年歐巴馬父親在肯亞因車禍去世,母親亦於1995年身故。他的祖父為英國殖民統治肯亞時期之公務員[154]。
1989年夏天,歐巴馬在西德利·奧斯丁律師事務所擔任暑期工讀生期間,結識當時已是律師的米歇爾·魯濱遜。兩人於1992年結婚,現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瑪麗亞在1999年於芝加哥芝加哥大學醫療中心出生,而小女兒薩沙在2001年於芝加哥大學醫療中心出生。歐巴馬一家人是芝加哥三一聯合基督教會的成員,但是由於該教會牧師耶利米·賴特發表的言論引起廣泛的爭議。此事件發生後,他於4月30日做了一個題為更完美的聯盟的演講做為回應,其中表達了對賴特牧師的感情,然而在2008年5月31日卻宣布脫離該教會。2008年他為顧及總統選戰及自身的健康狀況,以及換取妻子米歇爾·歐巴馬投入於自己的競選活動,在當年初戒掉長達二十年之吸菸習慣[154][155][156]。
2009年1月,歐巴馬攜家人由費城乘火車沿當年林肯行經的鐵路路線旅行至華盛頓就任總統職務,舉家遷入白宮,而米歇爾則成為美國第一夫人[56]。
中國大陸已經引進歐巴馬的《我父親的夢想:種族和繼承的故事》(引進版書名為《我父親的夢想:歐巴馬回憶錄》2009譯林出版社)、《無畏的希望:重申美國夢》(2008法律出版社)、《我們相信變革——巴拉克·歐巴馬重塑美國未來希望之路》( 2009中信出版社),為該著作之簡體字版本[161][162][163]。2020年台灣商業周刊出版部有中文版《應許之地——歐巴馬回憶錄》。
兒童書中譯本《讚美你:歐巴馬給女兒的信》2011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首次出版。《歐巴馬給女兒的忠告》2011年化學工業出版社。
另有《歐巴馬演說集》中英雙語版(2009譯林出版社),《歐巴馬:光榮與夢想》歐巴馬30篇講演集 (2009新世紀出版社)。
時間 | 地點 | 標題 | 背景與概要 |
---|---|---|---|
2004年7月27日 | 波士頓 | 無畏的希望 "The Audacity of Hope" |
2004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主題演說; |
2008年1月3日 | 愛荷華州狄蒙 | 謝謝你,愛荷華 "Thank You, Iowa" |
在民主黨初選中,他擊敗等其他五位勢力雄厚的黨內候選人,成為初選第一州的勝利者,此為勝利後的演說 |
2008年3月18日 | 費城國家憲法中心 | 更加完善的聯邦 "A More Perfect Union" |
|
2008年6月30日 | 密蘇里州獨立城 | 我們所熱愛的美國 "The America We Love" |
|
2008年11月4日 | 芝加哥格蘭特公園 | 美國的變革時代已經到來 "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
競選總統獲勝後的演說 |
2009年1月18日 | 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 | 我們團結一心 "We Are One" |
慶祝他當選總統的音樂會上的演說 |
2009年1月20日 | 華盛頓特區國會大廈前 | 自由的新生 "A New Birth of Freedom" |
就職演說 |
2009年7月4日 | 白宮 | 獨立日演講 "Fourth of July Message" |
獨立紀念日演講;他號召美國民眾繼承先輩們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重樹信心,樂觀進取,積極迎接時代的挑戰,書寫新的輝煌。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