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漢傳佛教,天台宗,法華三部經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妙法蓮華經》(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 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簡稱《法華經》。梵語Sad-dharma,意為「妙法」、「正法」。Puṇḍárī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從淤泥出而不沾染淤泥,比喻佛法的潔白、清淨。Sūtra 意為「經」,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1]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5月16日) |
按天台宗的觀點,《妙法蓮華經》為一乘圓教,表達了佛陀開權顯實(三乘方便、一乘真實,迹佛伽耶始成、本佛久遠實成)、諸法實相(十如是)的教法,究竟圓滿,無上微妙,在天台五味教中,屬最上醍醐。全經總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說一乘之果。大乘佛教以《法華經》為佛陀晚年之教法,旨在顯示「眾生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
《法華經》是《法華三經》之一,其餘兩部經為《無量義經》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亦是《護國三經》之一,其餘兩部經為《金光明王經》與《仁王經》。
《法華經》成立年代約公元前後,最晚不遲於公元200年,因為龍樹的著作《中論》已引用本經文義。另外《大般涅槃經》、《優婆塞戒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等諸經皆列舉本經經名,並援引經中文義。[2]
已發現有分布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新疆、西藏等地的梵語寫本40餘種。這些寫本大致可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基爾基特)和新疆體系。尼泊爾體系所屬的寫本大致為11世紀以後的作品。在基爾基特地區(Gilgit)發現的克什米爾體系本,多數屬於斷片,從字體上看,一般是5~6世紀的作品,比較古老。在新疆喀什等幾個地區發現的大多數也是殘片,內容與尼泊爾系的抄本比較接近,從字體上看,大致是7~8世紀的作品。
漢譯本現存三種全本:包括西晉竺法護所譯的十卷的《正法華經》,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的七卷《妙法蓮華經》,隋闍那崛和達摩笈多所譯的七卷《添品妙法蓮華經》。《薩曇分陀利經》為〈見寶塔品〉(含提婆達多品)的單行別譯。
其中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最為通行,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餘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號262。鳩摩羅什譯本原先沒有〈提婆達多品〉以及〈普門品〉的重頌,是另行譯出之後,後人再附入其中[3][4]。在竺法護、達摩笈多的譯本以及諸梵本中,提婆達多品的內容是附在〈見寶塔品〉之末,《薩曇分陀利經》是這部份的別行本。竺法護的譯本中無梵本〈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重頌。[5]
根據辛嶋靜志的研究,在法華經的三種梵語寫本系統中,護譯本和什譯本與中亞/新疆系統的梵語寫本最為接近,該寫本系統與吉爾吉特(Gilgit)系統、尼泊爾系統的梵語寫本讀法差異很大。添品譯本是在什譯本的基礎上,對照所得梵本,就所缺之處增添譯文。據辛嶋靜志,其所參照的梵本,接近於吉爾吉特系統[6]。
藏譯本為日帝覺和智軍所譯,題名《正法白蓮華大乘經》,1924年河口慧海對照梵本日譯出版,名《藏梵傳譯法華經》。
中國民族圖書館館藏梵語《妙法蓮華經》貝葉寫本,成書於公元1082年(宋朝元豐五年),為尼泊爾那瓦爾廓特·塔庫里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商羯羅提婆時期。這是一部距今幾近千年的相當古老的寫本,全經共有137頁,274面,每片貝葉約長54厘米,寬5厘米,每片大小相差無幾,全經內容完整。
聖德太子於552年將佛教引入日本,其所著之《三經義疏》,即包含《法華經》(其餘2部為《勝鬘經》及《維摩經》),並自行造了「一大乘」之思想。
奈良時代,鳩摩羅什譯的《妙法蓮華經》 ,竺法護譯的《正法華經》、 闍那崛多和達摩笈多合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陸續傳到日本。[7]
日本尊崇《法華經》,有扇面樣式的法華經冊子被列為日本國寶,供養在四天王寺。[7]
梵語原典今譯本有:
Peter Alan Roberts從藏語本轉譯為英語,題名"The White Lotus of the Good Dharma",2018年發布線上版。[8]
在大乘佛教興起的時代,有了以「聲聞」、「緣覺」為二乘,以「菩薩」為大乘的說法。《法華經》的「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思想,融會三乘為一佛乘。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權)說,終以成佛為最終目標(如法華七喻「化城喻」所說),開啟了「回小向大」的門徑,這是一種嶄新的學說思想,也是本經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9][10]。
法華經要旨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出〈方便品〉[11]。
前半14品(迹門) | 後半14品(本門) |
---|---|
第1:序品 Nidāna | 第15:從地湧出品 Bodhisattva-pṛthivīvivara-samudgama |
第2:方便品 Upāyakauśalya | 第16:如來壽量品 Tathāgatāyuṣpramāṇa |
第3:譬喻品 Aupamya | 第17:分別功德品 Puṇyaparyāya |
第4:信解品 Adhimukti | 第18:隨喜功德品 Anumodanāpuṇya-nirdeśa |
第5:藥草喻品 Oṣadhī | 第19:法師功德品 Dharmabhāṇakānuśamsṃā |
第6:授記品 Vyākaraṇa | 第20:常不輕菩薩品 Sadāparibhūta |
第7:化城喻品 Pūrvayoga | 第21:如來神力品 Tathāgatarddhyabhisaṃskāra |
第8:五百弟子受記品 Pañcabhikṣuśata-vyākaraṇa | 第22:囑累品 Anuparīndana |
第9:授學無學人記品 Vyākaraṇa | 第23:藥王菩薩本事品 Vaisajyarāja-pūrvayoga |
第10:法師品 Dharmabhāṇaka | 第24:妙音菩薩品 Gadgadasvara |
第11:見寶塔品 Stūpasaṃdarśana | 第25: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Samantamukha |
第12:提婆達多品 Devadatta | 第26:陀羅尼品 Dhāraṇī |
第13:勸持品 Utsāha | 第27:妙莊嚴王本事品 Śubhavyūharājapūrvayoga |
第14:安樂行品 Sukhavihāra | 第28:普賢菩薩勸發品 Samantabhadrotsāhana |
法華經二十八品中,天台智者大師將〈序品〉至〈安樂行品〉為止的前十四品稱為「迹門」,從〈地湧出品〉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為止的後十四品稱為「本門」,並把第二〈方便品〉與第十六〈如來壽量品〉,分別視作「迹門」和「本門」的核心。
在方便品,如來說唯諸佛究竟了知諸法實相(天台宗解為「十如是」)。為令聲聞、緣覺二乘人斷苦縛,得涅槃,如來以方便力,分說三乘之教。令入一乘,才是如來真實教法。經中又宣說如來出世唯一大事因緣,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實無三乘。在如來壽量品:如來說明「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而其中間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現。又說「佛壽長遠」、「佛身常住」。以良醫之譬喻說明為救眾生而示現方便。佛實際上「常在靈鷲山」、「常住說此法」,為使眾生不懈怠,而示現滅度。此品旨在宣揚如來「壽命無量」、「教化無量」、「慈悲無量」及「救濟無量」。
又,天台宗特別重視安樂行品。在此品,文殊菩薩請問末世持經方法,如來告以「身、口、意、誓願」這四種安樂行(sukha-vihāra),並以轉輪聖王髻中明珠罕見授人來譬喻佛不輕易講說諸佛如來秘密藏的《法華經》。
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經)或許是法華經中最有名的一品;在東亞地區的流行程度,甚至超過其他各品。該品描寫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種應化身尋聲救苦的事跡。
《法華經》為弘揚佛陀的真實精神,採用了偈頌、譬喻(法華七喻)等,讚嘆永恆的佛陀(久遠實成之佛),說釋迦牟尼成佛以來,壽命無限,現各種化身,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由於行文流暢,詞藻優美,在佛教文學史上,具有不朽的價值。
《法華經》以其權巧方便的特色而著稱,意思是佛陀會按照弟子的根機採取相對應的教導手段[12]。《法華經》解釋,佛陀之所以不一開始就教導弟子「成佛之道」,是因為時候未到、弟子之根機仍未成熟。等到機緣成熟,佛陀就為弟子說《法華經》,引其趣入佛道。經中反覆用譬喻(見法華七喻)說明如來所以出現世間,就是為了教導眾生成佛,分作三乘只是權巧方便,一乘才是真實意趣。
天台宗、華嚴宗等都接受《法華經》的思想,以一乘為究竟。玄奘、窺基一系的法相宗則作出不同的解釋,依《解深密經》以三乘為真實,認為法華所說之一乘,但為誘引不定種姓之方便。
《法華經》另一重要思想是一切眾生皆可成佛[13]。《法華經》將成佛視爲唯一和最終的目標,並大膽宣稱:「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許多人物在《法華經》中都得到未來將成佛的授記,這也包括了作為一闡提的提婆達多[14][15][16]。在第十品中,則說出家眾、在家眾及天龍八部等眾生於佛前,聞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皆授記未來成佛[17]。而即使只是禮敬佛陀或造立佛像,《法華經》也宣揚未來皆可成佛[18]。
根據《大智度論》卷79的解釋,供養佛陀或稱名佛號,雖從佛種善根,最終必能入涅槃而不虛,但「要得三乘入涅槃,應當了了行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了了行故」,才能「疾得佛道,不久受生死苦」。又《攝大乘論》解釋這類說法,乃「別時意趣」,之所以這樣宣說,是為攝受眾生種下善根,作為將來的因緣[19]。
《法華經》所介紹的另一重要概念是「久遠實成」的佛陀。《法華經》宣稱釋迦佛在無量劫以前就已成佛,這稱為「本佛」,菩提樹下開悟的為「迹佛」,是本佛的化身。天台宗稱為迹佛「伽耶始成」,本佛「久遠實成」。據説,「本佛」的壽命無法被估量、超乎想像、永遠長存,永不消逝,長久住於世間,向眾生傳法[20]。《法華經》將悉達多太子的一生及其圓寂入涅,視作「本佛」的化身示現,是教導眾生的一種善巧方便[21][22][23][20]。
印度大乘佛教論師世親造《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現存菩提流支譯本和勒那摩提譯本。本書據引之法華經梵本與鳩摩羅什譯本不符,而類似現存之尼泊爾梵本。本論註疏有吉藏《法華論疏》三卷、義寂、義一合著《法華經論述記》二卷[24]。
相傳鳩摩羅什法師譯出《法華經》後,非常重視,命弟子道融法師講解,鳩摩羅什自聽。[25]許多寺廟的法華鐘上,鑄刻《法華經》之經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流傳廣泛,推動對於觀世音菩薩的信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