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茲堡(德語:Salzburg德語發音:[ˈzaltsbʊʁk] ),奧地利薩爾茲堡邦的首府,人口為153,377(2018年1月1日),是繼維也納格拉茲林茲之後的奧地利第四大城市。薩爾茲堡位於奧地利的西部,是阿爾卑斯山脈的門庭,城市的建築風格以巴洛克為主,城市的歷史相當悠久,據史料記載,薩爾茲堡是現今奧地利管轄地域內歷史最悠久的城市。

Quick Facts 薩爾茲堡 Salzburg, 國家 ...
薩爾茲堡
Salzburg
 奧地利市鎮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薩爾察赫河前的薩爾茲堡大學與後面的儂柏格修道院薩爾茲堡要塞薩爾茲堡主教座堂,羅伊特納拱廊(Roittner-Durchhaus),糧食胡同
Thumb
旗幟
Thumb
徽章
薩爾茲堡的位置
Thumb
Thumb
薩爾茲堡
薩爾茲堡
Thumb
薩爾茲堡
薩爾茲堡
坐標:47°48′00″N 13°02′42″E
國家 奧地利
 薩爾斯堡邦
無(法定城市
面積1
 • 總計65.65 平方公里(25.35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總計155,021人
 • 密度2,361人/平方公里(6,116人/平方英里)
時區CETUTC+01:00
 • 夏時制CESTUTC+02:00
郵政編碼5020
市鎮編碼50101
電話區號0662
車輛號牌S
海拔424米
網站www.stadt-salzburg.at
Close

薩爾茲堡是音樂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暫生命中超過一半的歲月是在薩爾茲堡度過的。薩爾茲堡也是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的故鄉,電影《音樂之聲》的拍攝地。薩爾茲堡老城在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

中世紀

Thumb
薩爾茲堡的主保聖人、第一任主教魯佩特

薩爾茲堡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公元45年薩爾茲堡獲得城市自治權。公元5世紀建成了第一座修道院聖伯多祿修道院。699年巴伐利亞公爵將薩爾茲堡這座古羅馬城市獻給了薩爾茲堡的第一任主教魯佩特[2]主教,以便主教在這塊土地上傳教,並將新建的聖伯多祿修道院作為他的住所,魯佩特成為聖伯多祿修道院的第一位院長,此後他也成為了薩爾茲堡的主保聖人

「薩爾茲堡」(德語:Salzburg;拉丁語Salis Burgium,意為「鹽堡」)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是在755年,因附近的鹽礦和城堡而得名,薩爾茲堡主教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壟斷鹽的銷售。739年薩爾茲堡成為主教的駐地,774年薩爾茲堡主教座堂第一次落成。798年4月20日,應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的請求,教宗利奧三世將薩爾茲堡升格為總主教的駐地,管轄幾乎整個老巴伐利亞地區,即下巴伐利亞上巴伐利亞上普法爾茨和如今奧地利的大部分地區。此後薩爾茲堡先後曾是屬於東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15世紀後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地。

薩爾茲堡著名的要塞是由總主教格布哈德英語Gebhard of Salzburg[3]從1077年開始建造的,但他並沒有親眼見到要塞的完工,由于格布哈德在1076年敘任權鬥爭中站在教宗的一邊,1077年又曾支持對立國王施瓦本的萊茵費爾登的魯道夫[4],因為不忠實於亨利四世,這位總主教在鬥爭結束後被驅逐,而由亨利四世任命了一位對立總主教。最終是由格布哈德的繼任者們完成了薩爾茲堡要塞的工程。

由於總主教巴本堡康拉德二世[5]在沒有經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同意的情況下就於1164年掌管了薩爾茲堡,腓特烈一世在1166年派兵,薩爾茲堡被腓特烈一世親信的軍隊在1167年4月4日的夜晚嚴重摧毀。其後的1168年,由腓特烈一世的侄子波希米亞阿達爾貝特三世英語Adalbert III of Bohemia[6]出任薩爾茲堡總主教,但在1174年由腓特烈一世授意雷根斯堡議會又將其免職,6月26日由貝希特斯加登海因里希[7]出任對立總主教,但他並沒有獲得教宗的認可。1177年簽署威尼斯和約後,海因里希和阿達爾貝特三世同時放棄總主教的職位,由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康拉德[8]接任,在康拉德1183年應召去美因茨做總主教後,阿達爾貝特三世重新回到薩爾茲堡總主教的座位上,直到他去世。

總主教埃貝哈德二世[9]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堅定支持者,他在薩爾茲堡的歷史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在1200年至1246年間將封建貴族的統治權、司法權和城市的管理權集合一身,總主教成為薩爾茲堡的最高統治者,而他由於出色的執政成績被譽為「薩爾茲堡之父」。

此後薩爾茲堡的影響力越發重大,從1322年米爾多夫戰役英語Battle of Mühldorf以後,薩爾茲堡開始與相鄰的巴伐利亞為敵。1328年在總主教的授權下,薩爾茲堡逐漸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內的一個獨立國家。1348年至1349年間遭遇黑死病侵襲,薩爾茲堡損失了約三分之一的人口。1481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認可薩爾茲堡享有城市議會和市長的自由選舉權。1511年總主教柯茨察赫萊昂哈德[10]採取強制手段,逮捕薩爾茲堡的市長和議會議員,強迫他們放棄所有城市特權。1524年德國農民戰爭爆發並蔓延到了奧地利,期間的1525年至1526年,薩爾茲堡也爆發了持續3個月之久的農民和煤礦工人起義,起義農民圍攻薩爾茲堡要塞,要求減輕負擔、廢除農奴制和恢復他們的基本權利。

就在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開始新教宗教改革之後幾年,薩爾茲堡的大多數市民已經對新教持寬容的態度,加之市民們對總主教韋倫堡的馬特豪斯·朗格[11]專制統治的不滿,1525年的農民戰爭將市民對新教的同情公開化。在1590年前,薩爾茲堡幾乎所有信仰新教的家庭被迫背井離鄉,而這些家庭中不足15歲的孩子必須留下來,交由天主教家庭領養。1731年總主教菲爾米安的利奧波德·安東[12]制定了所謂的「移民政策」,再次驅逐了2萬薩爾茲堡的新教徒,同年的深秋季節,又有4000名女奴和農場工人被逮捕並驅逐,第二年又開始驅逐手工工人和農民,約有四分之一的被驅逐者在放逐的路上死去。直到1740年,倖存的被驅逐者才在普魯士國王的多次交涉下獲得了一部分賠償。由於驅逐新教徒,薩爾茲堡主教教區的人口大幅減少,造成了災難性的經濟危機。

巴洛克時代

Thumb
薩爾茲堡的主教府噴泉是中歐最大的巴洛克式噴泉

17世紀初,總主教賴特瑙的沃爾夫·迪特里希[13]認為薩爾茲堡是一座理想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因此對其大興土木,現在的薩爾茲堡老城的外貌風格就是從當時留下的。他命令重建了薩爾茲堡主教座堂,它在此前的1598年第8次被燒毀,他還修建了米拉貝爾宮。為了同巴伐利亞爭奪著關稅,沃爾夫·迪特里希在1611年授意占據了巴伐利亞的貝希特斯加登,而巴伐利亞隨即占據薩爾茲堡,並決定讓霍亨埃姆斯的馬爾庫斯·西蒂庫斯[14]接替沃爾夫·迪特里希,他在1628年完成了保留至今的主教座堂。馬爾庫斯·西蒂庫斯的繼任者洛德龍的帕里斯伯爵[15]三十年戰爭中採取了明智和謹慎的政治中立策略,使得薩爾茲堡免受戰火之苦,與埃貝哈德二世共享「薩爾茲堡之父」(德語:Vater des Vaterlandes)的稱號。

Thumb
莫扎特在薩爾茲堡的出生地

1617年薩爾茲堡建立了一所中學,它在1622年被改制成薩爾茲堡大學,設立神學哲學系,薩爾茲堡大學的成立是總主教反宗教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也大大改善了牧師的教育程度。作曲家莫扎特1756年出生在薩爾茲堡,1769年至1781年為總主教效力。1772年至1803年總主教Hieronymus von Colloredo執政時期,薩爾茲堡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教育體系以奧地利作為模板進行了改革,薩爾茲堡吸引了不計其數的學者和藝術家。

政教分離後

薩爾茲堡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是其一個獨立的總主教教區,直到1803年神聖羅馬帝國通過法律,實施政教分離,薩爾茲堡總主教失去了統治地位,薩爾茲堡與弗賴辛帕紹合併改由弗朗茨二世的兄弟托斯卡納大公斐迪南三世管轄,並獲得選帝侯資格。1805年奧地利人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失利後,奧地利的提洛邦被割讓給巴伐利亞,作為交換,薩爾茲堡和貝希特斯加登則劃歸了奧地利。1810年薩爾茲堡再次易主成為巴伐利亞的一部分,1816年維也納會議後薩爾茲堡歸還奧地利,而貝希特斯加登則繼續歸屬巴伐利亞,這個局面一直延續到了今天。1850年薩爾茲堡脫離林茲的管轄獲得自治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奧匈帝國解體後,薩爾茲堡作為奧匈帝國領土之一的首都,成為了新的德意志奧地利的一部分。在聖日耳曼昂萊條約(1919 年)簽訂之後,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奧地利第一共和國取代。1919年奧地利舉行了第一次民主選舉。

Thumb
1938年3月,薩爾茲堡的年輕人慶祝德奧合併

納粹德國時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8年3月12日,在奧地利進行獨立公投的前一天,德國將奧地利合併。德軍進城後,政治反對者、猶太人和其他少數族裔隨後被捕並被驅逐到集中營。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1938年4月30日納粹分子在薩爾茲堡焚書和逮捕猶太人和不同政見者,同年11月9日「水晶之夜」薩爾茲堡的猶太教堂被毀。

德國入侵蘇聯後,在該市建立起了數個關押來自蘇聯和其他敵國戰俘的戰俘營。在納粹佔領期間,在薩爾茲堡-馬克斯格蘭建立了一個羅姆人營地。 這是一個工作教育營(Arbeitserziehungslager),為當地工業提供奴工。1943年市內山丘上建起了防空洞。1944年至1945年美國空軍在總共15次空襲中摧毀或損壞了薩爾茲堡46%的建築,7600間民房被毀,14563人流離失所,有超過550人在空襲中喪生。受損最嚴重的是火車站附近地區和中心城區,包括薩爾茲堡主教座堂的穹窿和莫扎特故居,不過除了主教座堂與橋梁以外,大部分巴洛克建築都保存完好,所以薩爾茲堡是僅存的幾個保留了原始的巴洛克風格的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

Thumb
從薩爾茲堡要塞瞭望薩爾茲堡城的全景

1945年5月4日美國軍隊攻占了薩爾茲堡,納粹德國陸軍上校漢斯·萊普爾丁格爾沒有抵抗就交出了薩爾茲堡。美軍任命里夏德·希爾特曼為薩爾茲堡市市長,阿道夫·舍梅爾為薩爾茲堡邦州長,並成立了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奧地利人民黨奧地利共產黨。薩爾茲堡解放後,無家可歸的難民、猶太人和旅居國外的德國人蜂擁到薩爾茲堡,1946年12月有約13200個難民從東歐和中歐聚集到薩爾茲堡和周邊,為了安置這些難民,薩爾茲堡共建造了8座難民營。1945年8月11日,市民們迎來了二戰後的首次薩爾茲堡音樂節,這項創辦於1920年的音樂節每年夏天舉行,二戰時被迫停辦。

1945年9月26日薩爾茲堡成為奧地利共和國重建後第一個表示支持和承認維也納卡爾·倫訥政府的聯邦州,薩爾茲堡與上奧地利邦施蒂利亞州的一部分組成了二戰後美軍在奧地利的占領區,美軍最高指揮部就設在薩爾茲堡,最初幾周占領當局單方面查抄了薩爾茲堡的許多建築,但隨後便同州政府和市政府合作,薩爾茲堡的市民也和占領當局相安無事。藉助馬歇爾計劃和占領當局的經濟援助,薩爾茲堡很快恢復了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薩爾茲堡成為薩爾茲堡邦的首府。1955年奧地利簽署了《奧地利國家條約》,將該國重新確立為一個民主和獨立的國家並隨後宣布永久中立,隨後美國人就撤離了該地區。2006年1月27日,作為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扎特誕辰250週年,薩爾茲堡所有35座教堂在晚上8點後敲響了鐘聲以慶祝這一場合。

地理

Thumb
薩爾茲堡市中心的薩爾茨河和山上的薩爾茲堡要塞。

薩爾茲堡位於奧地利中部的薩爾茲堡邦德國巴伐利亞州的交界處,在德國慕尼黑以東150千米,在奧地利維也納以西300千米。地處阿爾卑斯山北麓,南面是高山連綿,北面卻是一馬平川,最近的高峰是溫特斯山(Untersberg),海拔1973米,距離市中心僅5千米。薩爾茲堡是一座山城,市內有多座原始的山丘,包括要塞山(Festungsberg,542米)、門希斯山(Mönchsberg,540米)、賴恩山(Rainberg,511米)和嘉布遣山(Kapuzinerberg,640米),是歐洲綠化覆蓋率最高的中心城區。薩爾茲堡要塞坐落在要塞山上,是薩爾茲堡城市的標誌,要塞長250米,最寬處150米,是中歐現存最大的一座要塞。總長225千米的薩爾茨河流經薩爾茲堡,它是地跨奧地利和德國的因河的最長和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

氣候

More information 薩爾茲堡機場 1981–2010年,極端天氣 1874年至今, 月份 ...
薩爾茲堡機場 1981–2010年,極端天氣 1874年至今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20.8
(69.4)
21.7
(71.1)
24.9
(76.8)
30.3
(86.5)
34.1
(93.4)
35.7
(96.3)
37.7
(99.9)
36.6
(97.9)
33.3
(91.9)
28.2
(82.8)
24.1
(75.4)
19.1
(66.4)
37.7
(99.9)
平均高溫 °C(°F) 3.2
(37.8)
5.4
(41.7)
10.2
(50.4)
15.2
(59.4)
20.3
(68.5)
22.7
(72.9)
25.1
(77.2)
24.4
(75.9)
20.0
(68.0)
15.2
(59.4)
8.2
(46.8)
3.8
(38.8)
14.5
(58.1)
日均氣溫 °C(°F) −1.1
(30.0)
0.3
(32.5)
4.6
(40.3)
8.9
(48.0)
14.0
(57.2)
16.8
(62.2)
18.9
(66.0)
18.2
(64.8)
14.0
(57.2)
9.4
(48.9)
3.7
(38.7)
0.0
(32.0)
9.0
(48.2)
平均低溫 °C(°F) −4.0
(24.8)
−3.0
(26.6)
0.7
(33.3)
4.3
(39.7)
8.9
(48.0)
12.1
(53.8)
14.0
(57.2)
13.8
(56.8)
10.3
(50.5)
6.0
(42.8)
0.9
(33.6)
−2.5
(27.5)
5.1
(41.2)
歷史最低溫 °C(°F) −30.4
(−22.7)
−30.6
(−23.1)
−21.6
(−6.9)
−9.2
(15.4)
−3.4
(25.9)
−0.1
(31.8)
3.7
(38.7)
2.0
(35.6)
−3.0
(26.6)
−8.3
(17.1)
−18.0
(−0.4)
−27.7
(−17.9)
−30.6
(−23.1)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59
(2.3)
53
(2.1)
87
(3.4)
78
(3.1)
115
(4.5)
151
(5.9)
158
(6.2)
164
(6.5)
112
(4.4)
73
(2.9)
72
(2.8)
72
(2.8)
1,195
(47.0)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23
(9.1)
24
(9.4)
18
(7.1)
2
(0.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
(3.9)
24
(9.4)
101
(40)
平均相對濕度(%) (14:00) 71.4 63.5 56.9 51.3 51.2 54.3 52.6 55.2 58.4 61.9 70.0 74.9 60.1
資料來源1:Central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 and Geodynamics[16][17][18][19][20]
資料來源2:Meteo Climat (record highs and lows)[21]
Close
More information 薩爾茲堡機場(1971–2000年), 月份 ...
薩爾茲堡機場(1971–200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16.3
(61.3)
21.7
(71.1)
24.9
(76.8)
27.9
(82.2)
32.2
(90.0)
35.6
(96.1)
37.7
(99.9)
35.6
(96.1)
32.1
(89.8)
28.2
(82.8)
23.5
(74.3)
18.6
(65.5)
37.7
(99.9)
平均高溫 °C(°F) 3.2
(37.8)
5.6
(42.1)
10.4
(50.7)
14.3
(57.7)
19.9
(67.8)
22.2
(72.0)
24.4
(75.9)
24.2
(75.6)
20.1
(68.2)
14.8
(58.6)
7.8
(46.0)
4.0
(39.2)
14.2
(57.6)
日均氣溫 °C(°F) −0.8
(30.6)
0.7
(33.3)
4.8
(40.6)
8.5
(47.3)
13.8
(56.8)
16.5
(61.7)
18.6
(65.5)
18.3
(64.9)
14.3
(57.7)
9.3
(48.7)
3.6
(38.5)
0.4
(32.7)
9.0
(48.2)
平均低溫 °C(°F) −4
(25)
−2.9
(26.8)
0.7
(33.3)
3.8
(38.8)
8.4
(47.1)
11.5
(52.7)
13.5
(56.3)
13.5
(56.3)
10.1
(50.2)
5.5
(41.9)
0.6
(33.1)
−2.5
(27.5)
4.9
(40.8)
歷史最低溫 °C(°F) −25.4
(−13.7)
−21.8
(−7.2)
−21.6
(−6.9)
−3.9
(25.0)
−2.1
(28.2)
2.0
(35.6)
3.7
(38.7)
4.3
(39.7)
−1.6
(29.1)
−8
(18)
−17.8
(0.0)
−26.8
(−16.2)
−26.8
(−16.2)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59.9
(2.36)
54.7
(2.15)
78.7
(3.10)
83.1
(3.27)
114.5
(4.51)
154.8
(6.09)
157.5
(6.20)
151.3
(5.96)
101.3
(3.99)
72.6
(2.86)
83.0
(3.27)
72.8
(2.87)
1,184.2
(46.62)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24.0
(9.4)
23.9
(9.4)
21.7
(8.5)
2.9
(1.1)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12.1
(4.8)
27.8
(10.9)
112.5
(44.3)
平均降水天數(≥ 1.0 mm) 10.1 9.5 11.9 11.8 12.1 15.0 14.4 13.2 10.8 9.3 10.8 11.8 140.7
平均相對濕度(%) (14:00) 73.6 65.6 58.1 54.9 52.5 55.6 54.5 55.6 58.8 62.8 70.6 75.4 61.5
月均日照時數 67.0 91.9 130.0 152.6 196.4 193.9 221.1 202.8 167.7 129.7 81.2 62.8 1,697.1
可照百分比 26.9 34.4 37.9 39.4 44.3 43.7 48.8 48.3 47.4 42.9 30.8 26.7 39.3
資料來源:Central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 and Geodynamics[22]
Close

政治

一直到20世紀上半葉,薩爾茲堡市的政治都受到保守勢力的影響,羅伯特·普羅伊斯勒在1914年成為薩爾茲堡市議會中的第一位社會民主主義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5年5月5日,曾於1935年至1938年擔任過薩爾茲堡市長的里夏德·希爾特曼被美軍任命為臨時市長。從1999年開始,薩爾茲堡市長由市民直接選舉產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薩爾茲堡歷任市長:

  • 1945年—1946年:里夏德·希爾特曼(奧地利人民黨
  • 1946年—1951年:安東·諾伊邁爾(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 1952年—1957年:施坦尼斯勞斯·帕赫爾(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 1957年—1970年:阿爾弗雷德·貝克(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 1970年—1980年:海因里希·薩芬瑙爾(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 1980年—1990年:約瑟夫·雷申(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 1990年—1992年:哈拉爾德·萊特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 1992年—1999年:約瑟夫·德夏恩特(奧地利人民黨)
  • 1999年至今:海因茨·沙登(奧地利社會民主黨)

市徽

Thumb
薩爾茲堡市徽

薩爾茲堡的市徽是在紅色背景下的一座銀白色城牆,中間的城門敞開著,閘門高懸,城門上的小塔樓有兩扇小窗,兩翼的城牆上各有一孔炮眼,城牆後側共有三座金頂的多層塔樓,中間一座八角形的主塔樓略高,展現出三面牆,頂層是三角尖頂的窗戶,中層每面各有一扇窗,底層各有兩扇窗,主塔樓兩側是兩座圓柱形的塔樓,上層各可見兩扇窗,下層各可見一扇窗。

除了市徽以外,薩爾茲堡還有一面白色和紅色相間的市旗,相間的白色和紅色是薩爾茲堡城市的象徵顏色。

區劃

Thumb
薩爾茲堡分區
  • Aigen
  • Altstadt
  • Elisabeth-Vorstadt
  • Gneis
  • Gneis-Süd
  • Gnigl
  • Itzling
  • Itzling-Nord
  • Kasern
  • Langwied
  • Lehen
  • Leopoldskron-Moos
  • Liefering
  • Maxglan
  • Maxglan-West
  • Morzg
  • Mülln
  • Neustadt
  • Nonntal
  • Parsch
  • Riedenburg
  • Salzburg-Süd
  • Taxham
  • Schallmoos

友好城市

人口

More information 年份, 人口 ...
歷史人口
年份人口±%
186927,858—    
188033,241+19.3%
189038,081+14.6%
190048,945+28.5%
191056,423+15.3%
192360,026+6.4%
193469,447+15.7%
193977,170+11.1%
1951102,927+33.4%
1961108,114+5.0%
1971129,919+20.2%
1981139,426+7.3%
1991143,978+3.3%
2001142,662−0.9%
2011145,367+1.9%
2016150,887+3.8%
Source: Statistik Austria[23]
Close

薩爾茲堡的官方人口在1935年該市兼併了鄰近的市鎮大幅增加。 二戰後東歐的德裔人口被驅逐,無數難民在這座城市找到了新家。1950年前後,薩爾茲堡超過10萬人口,2016年達到15萬人口。

薩爾茲堡有大型的德國人、波士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和羅馬尼亞人社區,2021年對薩爾茲堡的居留外國人來源統計如下:

 德國 7,816
 波赫 5,189
 塞爾維亞 4,805
 羅馬尼亞 2,914
 克羅埃西亞 2,521
 土耳其 2,457
 敘利亞 1,947
 阿富汗 1,686
 匈牙利 1,595
 義大利 1,197
Thumb
薩爾茲堡的人口增長

宗教

薩爾茲堡是奧地利唯一一個受天主教影響非常深刻的聯邦州首府,究其原因是直至19世紀初,由采邑總主教的薩爾茲堡一直政教不分離,新教徒、猶太人和再洗禮教徒在薩爾茲堡的困境,尤其是對新教徒的驅逐證明了這一點。直到如今薩爾茲堡城內仍舊到處是天主教堂,有「北方羅馬」之稱。18世紀到19世紀天主教外的其他教派獲得了第一次機會復興的機會,並在20世紀發展成為一座擁有多種不同教派的城市。

如今的薩爾茲堡有55.6%的市民信仰天主教,6.7%信仰新教,5.3%信仰東正教,1.6%信仰舊天主教會衛理公會新使徒教摩門教耶和華見證人等。猶太教是薩爾茲堡最大的非基督教派,有6.8%的市民信仰,另有0.06%信仰伊斯蘭教,其他如佛教巴哈伊教印度教錫克教占0.6%。17.1%的市民沒有宗教信仰。

經濟

薩爾茲堡是奧地利重要的旅遊、文化、大學、體育和會展城市。薩爾茲堡和它周邊地區也吸引了許多大型和小型企業,如保時捷汽車、寶馬汽車、福特汽車和奧地利第二大零售商Spar等,是整個薩爾茲堡邦經濟的驅動力,薩爾茲堡邦持續的經濟增長率僅次於維也納,在奧地利排名第二,而該州的經濟力主要就集中在薩爾茲堡地區,2005年的經濟收入占到了整個聯邦州的90%。

根據奧地利統計局2001年的數據,薩爾茲堡共有10,210家企業和100,055個工作崗位,分別比10年前增加了24.8%和12%。

交通

Thumb
薩爾茲堡無軌電車系統
Thumb
薩爾茲堡機場

薩爾茲堡擁有奧地利第二重要的機場薩爾茲堡莫扎特機場,有到維也納法蘭克福倫敦阿姆斯特丹蘇黎世等的航班,每年運送旅客約142萬,並因為薩爾茲堡地區冬季旅遊業而呈現強勁的增長趨勢。薩爾茲堡是奧地利和歐洲鐵路線的重要樞紐,城市鐵路交通相當發達,薩爾茲堡主火車站是奧地利最繁忙的火車站之一,沿主線向東可以到達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向西通往茵斯布魯克德國城市慕尼黑法蘭克福瑞士城市蘇黎世,向南是去義大利阿爾卑斯山區列車的始發站,到達奧地利城市菲拉赫格拉茲以及鄰國斯洛維尼亞義大利,除了航空和鐵路,薩爾茲堡還有3條重要的高速公路通過,分別是維也納-薩爾茲堡高速公路、慕尼黑-薩爾茲堡高速公路和薩爾茲堡-菲拉赫高速公路。

薩爾茲堡來往於周邊地區的重要交通工具是城市快速鐵路(S-Bahn),它也在薩爾茲堡市內行駛,此外薩爾茲堡市區周邊還有完善的公交車網絡。薩爾茲堡市區內的公共運輸中,1940年建成的城市公共汽車無軌電車星狀網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同時也是歐洲最大的公交車網絡。由於市區內容易堵車且缺乏停車位,薩爾茲堡在市區外圍的公交車站設有停車場,以便開車的旅客泊車後轉乘公共運輸入城。自行車在薩爾茲堡的交通中也扮演著重要和正面的角色,占到整個交通份額的20%以上,薩爾茲堡建有完善的自行車專用道,並提供自行車租車,且一小時內免費。在薩爾茲堡內城範圍內則適合步行,老城的大部分地區是步行街。

文化

Quick Facts 世界遺產, 官方名稱 ...
薩爾茲堡歷史中心
世界遺產
Thumb
薩爾茲堡老城區
官方名稱Historic Centre of the City of Salzburg(英文)
Centre historique de la ville de Salzbourg(法文)
位置 奧地利歐洲和北美地區
標準文化:(ii)(iv)(vi)
登錄年份1996年(第20屆會議
Close

薩爾茲堡擁有眾多的劇院、音樂廳、電影院和博物館等。薩爾茲堡音樂節自從1920年以來每年夏天舉行,創始人是奧地利詩人雨果·馮·霍夫曼斯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s),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77年的薩爾茲堡國際音樂節。與之相映成趣還有著名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在1967年創辦的復活節音樂節。每年1月27日左右的一周是薩爾茲堡的莫扎特周,紀以紀念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薩爾茲堡的偉大音樂家莫扎特。

1965年,好萊塢電影《真善美》在薩爾茲堡與其附近的山區拍攝,故事是根據一個薩爾茲堡修女的真實經歷改編的,主人公的原名為瑪麗亞·馮·特拉普,她被派到一個奧地利家庭照料7個失去母親的孩子,瑪麗亞和孩子們組成了一個家庭合唱團在奧地利巡迴演出,她與特拉普男爵相愛並結婚,二戰爆發後中她們一家經歷千辛萬苦,憑藉著唱歌,逃離了德國納粹占領下的奧地利。影片獲得了同年10項奧斯卡提名,最後獲得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在內的5項,成為全世界最成功的影片之一。

語言

奧地利德語的被廣泛使用,且與標準僅在一些詞彙和幾個語法點上有所不同。薩爾茲堡屬於奧地利-巴伐利亞方言地區中巴伐利亞語區域被。儘管薩爾茲堡大學的語言學教授伊姆加德·凱撒(Irmgard Kaiser)和哈內斯·舒爾茨(Hannes Scheutz)在過去幾年中看到該市講方言的人數有所減少,但年輕人和老年人都廣泛使用這種語言。儘管越來越多的學童說標準德語,但舒爾茨認為這與父母的影響關係不大,而與媒體消費有關。

飲食

Thumb
正統的薩爾茲堡「莫扎特巧克力球」

薩爾茲堡最出名的特產是莫扎特巧克力球,由薩爾茲堡的宮廷糕點師在1890年發明,並以城市之子莫扎特的名字命名。莫扎特巧克力球以開心果杏仁糖牛軋糖等和黑巧克力製成球狀巧克力,錫箔包裝紙上印有莫扎特的肖像。與莫扎特巧克力球相像的,薩爾茲堡還以多個城市之子的名字命名了許多果仁糖,如巴赫果仁糖(Bachwürfel)、沃爾夫·迪特里希果仁糖(Wolf-Dietrich-Block)、都卜勒果仁糖(Doppler Kon(Ef)fekt)和帕里斯·洛德龍果仁糖等。

除此之外,薩爾茲堡小園子(Salzburger Nockerln)是典型的薩爾茲堡飯後熱甜品,薩爾茲堡香腸(Bosna)和薩爾茲堡奶酪炸麵條(Pinzgauer Kasnocken)也是聞名遐邇。

旅遊

Thumb
莫扎特在薩爾茲堡的出生地

薩爾茲堡是一座旅遊城市,遊客的人數常常超過本地人。薩爾茲堡在冬季是滑雪勝地,雖然薩爾茲堡本地沒有滑雪場地,但它作為阿爾卑斯山的門戶,每年會接待無數從歐洲各地飛來的滑雪者。薩爾茲堡以東有不少湖泊,處於德奧邊境的翁特峰,從山頂可以看見薩爾茲堡全景和阿爾卑斯山脈希特勒避暑的秘密基地「鷹巢」在薩爾茲堡以南的貝希特斯加登

薩爾茲堡城內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具有獨特的魅力,主要代表是薩爾茲堡主教座堂米拉貝爾花園。整個薩爾茲堡老城在1996年12月5日入選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世界遺產名錄。薩爾茲堡有著眾多城堡和宮殿,薩爾茲堡要塞坐落在城市內的山丘上,是薩爾茲堡的地標,長250米,最寬處150米,建造於1077年是中歐現存最大的要塞

城市中央有一座總主教沃爾夫·迪特里希為他的情人所建造的宮殿和花園,當時以這位情人的名字命名為「阿爾滕奧宮」,沃爾夫·迪特里希的繼任者馬爾庫斯·西蒂庫斯為了抹去這段不光彩的故事,將其改名為「米拉貝爾宮」,「米拉貝爾」是個義大利女名,意思是「驚人地美麗」。海爾布倫宮和它的宮殿花園、噴泉也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

薩爾茲堡主教座堂重建於1614年至1628年,是阿爾卑斯山北側的第一座巴洛克式教堂,聖伯多祿修道院是德語區內的第一座修道院本篤會諾恩貝爾格修女院是全世界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女修道院

糧食胡同是薩爾茲堡老城最著名的步行街,它之所以出名,是因為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就出生在這條街上的9號,莫扎特的父親雷歐波得·莫札特在1747年租下了這棟樓的第3層,莫扎特一家在這裡一直生活到1773年離開薩爾茲堡去了維也納,現在莫扎特出生的樓房中是莫扎特博物館,遊客絡繹不絕。

體育

薩爾茲堡1914競技體育俱樂部(Salzburger AK 1914)是薩爾茲堡邦內最早成立的體育俱樂部,一些體育訓練協會有著更悠久的歷史,薩爾茲堡體育訓練協會創建於1861年,1922年成立了薩爾茲堡工人體育俱樂部。

薩爾茲堡紅牛足球俱樂部的前身薩爾茲堡奧地利體育俱樂部組建於1933年,是薩爾茲堡最成功的一家足球俱樂部,在1953年首次升入奧地利足球超級聯賽,1970年至1971年賽季成為聯賽季軍,僅次於茵斯布魯克勇士足球俱樂部(FC Wacker Innsbruck),此後球隊在超級聯賽與甲級聯賽之間徘徊,一直到1988年至1989年賽季最後一次升入超級聯賽,成為俱樂部的轉折點,1993年至1994年賽季歐洲聯盟杯決賽輸給國際米蘭,1994年至1995年賽季歐洲聯賽冠軍杯決賽圈,1994年、1995年和1997年三次獲得奧地利足球超級聯賽冠軍,1971年、1992年和1993年三次獲得奧地利足球甲級聯賽亞軍,1974年、1980年、1981年和2000年四次獲得奧地利足總盃亞軍,1978年和1989年兩次獲得奧地利足球甲級聯賽冠軍,1994年、1995年和1997年三次獲得奧地利足球協會超級盃,2005年起由紅牛能量飲料冠名後,2006年獲得奧地利足球超級聯賽亞軍,2007年奧地利足球超級聯賽冠軍。1984年薩爾茲堡還曾獲得美式足球的奧地利冠軍。

冰上曲棍球運動方面,1977年成立的薩爾茲堡冰球俱樂部,後來的薩爾茲堡紅牛冰球俱樂部從2004年起在甲級聯賽戰績優秀,女子冰球隊在2005年至2006年賽季獲得甲級聯賽冠軍。

對於以舉辦音樂節而出名的薩爾茲堡來說,大型的體育比賽並不多見。薩爾茲堡馬拉松賽自2004年起每年春天舉行,馬拉松賽程環繞入選世界遺產的薩爾茲堡老城共4圈,主辦方是「非洲醫療和研究基金會」(AMREF),馬拉松賽每年能收入約25000歐元,用於肯亞西南醫療設施的建造。2006年的世界公路自行車錦標賽在薩爾茲堡和周邊地區舉行,賽事持續4天,薩爾茲堡共接待了超過33萬遊客,成功的組織在世界範圍內贏得了讚譽。

2008年歐洲足球錦標賽將在奧地利和瑞士舉行,薩爾茲堡的瓦爾斯·西岑海姆歐洲足球錦標賽足球場是奧地利的四個賽場之一,將承辦其中的三場小組賽。薩爾茲堡曾是2010年2014年兩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申辦城市,但是都沒有申辦成功,分別輸給了加拿大的溫哥華和俄羅斯的索契

教育和科研

Thumb
薩爾茲堡莫扎特音樂大學

薩爾茲堡共有5所大學,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1622年創建的薩爾茲堡大學(Paris-Lodron-Universität Salzburg),它曾於1810年關閉,1962年重建,大學擁有天主教神學、法學、文化和社會學、自然科學4個經典院系。

Mozarteum大學的前身是1841年創立的音樂學院,1970年成為大學,以音樂演奏專業為特色,也有針對戲劇藝術、舞台表演和導演等的教育學專業。為了填補在薩爾茲堡大學缺少的醫科專業,2003年成立了帕拉塞爾蘇斯醫科私立大學(Paracelsus Medizinische Privatuniversität),大學以帕拉塞爾蘇斯的名字命名,他是中世紀歐洲一位著名的醫生,曾在薩爾茲堡行醫並長眠在這裡。雖然是一所私立大學,但大學有三分之一的經濟來源於國家資助,大學教授人類醫學、護理學和分子醫學,學生在薩爾茲堡大學醫院和巴伐利亞的其他醫院中實習。薩爾茲堡高等技術學院(Fachhochschule Salzburg)成立於1995年,開設工程、經濟等實用課程和健康、社會等專業。薩爾茲堡大學商學院(SMBS – University of Salzburg Business School)由包括薩爾茲堡大學在內的5個投資方在2001年創立,開設經濟學的碩士課程。

除此之外,薩爾茲堡還擁有多所學院、研究所、高等學校和圖書館。

著名人物

出生在薩爾茲堡的著名人物有:

逝世於薩爾茲堡的著名人物有:

  • 法蘭斯·格祿伯(Franz Xaver Gruber),他是一位小學教師,與約瑟夫·摩爾共同創作了歌曲《平安夜》,他譜曲,約瑟夫·摩爾作詞。

圖集

Thumb
薩爾茲堡夜景
Thumb
薩爾茲堡老城區,此處可見許多窄巷
Thumb
薩爾茲堡老城(Salzburg Altstadt)俯瞰
Thumb
從霍亨薩爾茲堡堡壘(Hohensalzburg fortress)俯瞰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