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聯合國15個專門機構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法語: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éducation, la science et la culture,縮寫作 ONUESC ;英語: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縮寫作 UNESCO),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一個聯合國專門機關[1],成立於1945年11月16日,總部設於法國巴黎。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 |
![]() | |
![]() | |
![]() | |
簡稱 | ONUESC(法文)(罕見) UNESCO(英文) |
---|---|
前身機關 | 智力合作國際委員會[*] |
成立時間 | 1945年11月4日 |
類型 | 聯合國專門機關 |
法律地位 | 活躍 |
總部 | ![]() |
坐標 | 48°51′N 2°19′E |
服務地區 | 世界範圍[*] |
總幹事 | ![]() |
上級組織 | 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
獎項 | 皮博迪獎 |
網站 | www |
組織之宗旨在於通過教育、科學及文化來促進各國之間合作,對和平與安全作出貢獻,以增進對正義、法治及聯合國憲章所確認之世界人民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均享人權與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2]。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接續國際聯盟的國際智力合作委員會。
截至2011年4月[update],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195個會員國及8個準會員[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宗旨是「利用教育、科學、文化、溝通及資訊,為建立和平、消除貧窮、可持續性發展及跨文化對話而努力。」[4]。因此主要通過這五個領域組織活動。例如贊助文學、技術及教師培育、國際科學計劃、獨立媒體及新聞自由的提升、區域性及文化歷史計劃、促進文化多樣性、世界文學的翻譯、保護文化遺產及自然遺產(世界遺產)及保護人權、彌平全球數位落差的國際合作協定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是聯合國發展集團的成員之一[5][6]。
組織的活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以下五個領域組織活動:教育、自然科學、社會與人文科學、文化、傳播與資訊。
- 教科文組織支援比較教育學的研究,並提供專業知識和促進夥伴關係,以加強國家教育領導力和各國提供全民高品質教育的能力。這包括:
- 教科文組織教席(UNESCO Chairs),644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網路,涉及超過126個國家的770所院校。
- 環境保護組織
- 通過於1960年的《反教育歧視公約》
- 每隔12年舉辦的成人教育國際會議(CONFINTEA)
- 出版《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絡學校(UNESCO ASPNet),連繫著179個國家的8009所學校。
- 教科文組織還公開發出「聲明」,以教育公眾:
- 塞維亞聲明(Seville Statement on Violence):1989年教科文組織通過的聲明,反駁人類具有暴力生物傾向。
- 特定具有文化和科學價值的專案和地方,如
- 鼓勵「思想通過圖像和文字的自由流動」:
- 促進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資訊自由立法,通過對通訊的發展及傳播和資訊計劃的國際計劃
- 促進資訊通訊技術的全面普及,通過全民資訊計劃
- 促進多元化和文化多樣性的媒體
- 促進事件,例如:
- 成立和資助的專案,如:
- 移民博物館倡議:推動建立與流動人口的文化對話博物館[8]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高等教育中心(UNESCO-CEPES),1972年成立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作為一個非集中式辦公,促進歐洲、美國、加拿大及以色列的國際間高等教育合作。《高等教育在歐洲》是它的官方刊物。
- 自由軟體目錄:自1998年教科文組織和自由軟體基金會共同資助的這個專案編目的免費軟體。
- 「FRESH」 確保師生健康新鮮聚焦資源。[9]
- 亞通組織(OANA),聯合國亞太通訊社
- 國際科學理事會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
- 「ASOMPS」在亞洲召開的一系列藥用植物和香料學術會議。
- 「植物學2000」:計劃支援分類學,藥用和觀賞植物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以及對環境的污染及其保護
- 1948年至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藏的代表作品,對世界文學著作進行多國語言翻譯。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尚未授權高等學府的成立[10]
組成和運作
教科文組織由三個部分組成:
- 大會,由全體會員國代表組成,是教科文組織的最高權力機關,每兩年召開一次。負責制定教科文組織的計劃與預算,按一國一票的原則由大會投票通過。
- 執行局,由58個會員國的代表組成,一般每年開會兩次,是一個行政機關,為大會的召開作準備,並負責監督大會決議的實施。
- 秘書處,是教科文組織的執行機關,全體工作人員在的總幹事的領導下實施會員國大會通過的計劃。
屆 | 總幹事 | 出生國 | 任職時間 | |
---|---|---|---|---|
1 | ![]() |
朱利安·赫胥黎 | ![]() |
1946年12月 - 1948年12月 |
2 | ![]() |
海梅·托雷斯 | ![]() |
1948年12月 - 1952年12月 |
代 理 |
![]() |
約翰·泰勒 | ![]() |
1952年12月 - 1953年7月 |
3 | ![]() |
盧瑟·埃文斯 | ![]() |
1953年7月 - 1958年12月 |
4 | ![]() |
維托里諾·韋羅內塞 | ![]() |
1958年12月 - 1961年11月 |
代 理 |
勒內·馬厄 | ![]() |
1961年11月 - 1962年11月 | |
5 | 1962年11月 - 1974年11月 | |||
6 | ![]() |
阿馬杜-馬赫塔爾·姆博 | ![]() |
1974年11月 - 1987年11月 |
7 | ![]() |
費德里科·馬約爾 | ![]() |
1987年11月 - 1999年11月 |
8 | ![]() |
松浦晃一郎 | ![]() |
1999年11月 - 2009年11月 |
9 | ![]() |
伊琳娜·博科娃 | ![]() |
2009年11月 - 2017年11月 |
10 | ![]() |
奧德蕾·阿祖萊 | ![]() |
2017年11月 (現任) |
教科文組織的獎勵制度
研究所及中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院及中心是為支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些計劃而設的支援組織,包括:
- 位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規劃研究所總部,分部位於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與塞內加爾的達卡[11]。
- 位於瑞士日內瓦的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局[12]。
- 位於德國漢堡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研究所[13]。
- 位於俄羅斯莫斯科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訊科技教育研究所[14]。
- 位於衣索比亞阿迪斯阿貝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洲能力建設國際研究所[15]。
- 位於委內瑞拉卡拉卡斯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拉美及加勒比地區高等級教育國際研究所[16]。
- 位於德國波昂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技術及職業教育與培訓國際中心[17]。
- 位於荷蘭台夫特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教育學院[18]。
- 位於義大利第里雅斯特的國際理論物理中心[19]。
- 位於加拿大蒙特婁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所[20]。
- 位於中國上海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21]。
- 位於印度新德里的聖雄甘地和平與永續發展教育研究所[22]。
成員國
直至2023年7月,教科文組織有194個成員國:[23][24]
阿富汗
阿爾巴尼亞
阿爾及利亞
安道爾
安哥拉
安地卡及巴布達
阿根廷
亞美尼亞
澳洲
奧地利
亞塞拜然
巴哈馬
巴林
孟加拉
巴貝多
白俄羅斯
比利時
貝里斯
貝南
不丹
玻利維亞
波赫
波札那
巴西
汶萊
保加利亞
布吉納法索
蒲隆地
柬埔寨
喀麥隆
加拿大
維德角
中非
查德
智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note 1]
- 包含來自
中國香港的國家級組織委員會
- 包含來自
哥倫比亞
葛摩
剛果共和國
庫克群島
哥斯大黎加
象牙海岸
克羅埃西亞
古巴
賽普勒斯
捷克
剛果民主共和國
丹麥[note 1]
- 包含
格陵蘭領土
- 包含
吉布地
多米尼克
多明尼加
厄瓜多
埃及
薩爾瓦多
赤道幾內亞
厄利垂亞
愛沙尼亞
衣索比亞
斐濟
芬蘭
法國
加彭
甘比亞
喬治亞
德國
迦納
希臘
格瑞那達
瓜地馬拉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索
蓋亞那
海地
宏都拉斯
匈牙利
冰島
印度
印度尼西亞
伊朗
伊拉克
愛爾蘭
義大利
牙買加
日本
約旦
哈薩克
肯亞
吉里巴斯
北韓
南韓
科威特
吉爾吉斯
寮國
拉脫維亞
黎巴嫩
賴索托
賴比瑞亞
利比亞
立陶宛
盧森堡
馬達加斯加
馬拉威
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馬利
馬爾他
馬紹爾群島
茅利塔尼亞
模里西斯
墨西哥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摩爾多瓦
摩納哥
蒙古國
蒙特內哥羅[note 2]
摩洛哥
莫三比克
緬甸
納米比亞
諾魯
尼泊爾
荷蘭[note 1]
紐西蘭[note 1]
尼加拉瓜
尼日
奈及利亞
紐埃 [note 3]
挪威
北馬其頓
阿曼
巴基斯坦
帛琉
巴勒斯坦 [note 4]
巴拿馬
巴布亞紐幾內亞
巴拉圭
秘魯
菲律賓
波蘭
葡萄牙 [note 5]
卡達
羅馬尼亞
俄羅斯
盧安達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薩摩亞
聖馬利諾
聖多美普林西比
沙烏地阿拉伯
塞內加爾
塞爾維亞 [note 2]
塞席爾
獅子山
新加坡[note 6]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索羅門群島
索馬利亞
南非 [note 7]
南蘇丹 [26]
西班牙
斯里蘭卡
蘇丹
蘇利南
史瓦帝尼
瑞典
瑞士
- 包括來自
列支敦斯登的國家級組織委員會
- 包括來自
敘利亞
塔吉克
坦尚尼亞
泰國
東帝汶
多哥
東加
千里達及托巴哥
突尼西亞
土耳其
土庫曼
吐瓦魯
烏干達
烏克蘭
阿聯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note 1] [note 8]
- 包括來自
百慕達的國家級組織委員會
- 包括來自
美國[note 9]
烏拉圭
烏茲別克
萬那杜
委內瑞拉
越南[note 10]
葉門
尚比亞
辛巴威
這是教科文組織12名准成員的名單及:[23]
有兩個常駐觀察員和10個政府間組織,與教科文組織常駐觀察員代表團。[27]
- 聯合國非會員國[28]
- 聯合國觀察員實體[28]
![]()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1984年,美國雷根政府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存在腐敗和管理混亂等問題為由宣布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美國重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9]。2017年10月12日,美國宣布決定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轉尋求以永久觀察員國身分參與),此決定按相關條款將於翌年12月31日生效。同日,以色列也宣布將退出該組織。美以兩國的退出主要源於該組織於2011年通過關於巴勒斯坦以成員國身分加入該組織的提案(此後兩國停繳會費),以及認為該組織需根本性改革、存在「針對以色列的持續偏見」、對該組織債務問題的關注[30][31][32]。2023年6月12日,美國計劃重新回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33]理事會於7月1日以132比10的表決結果接納美國重新加入該組織。[34]而美國仍然拖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6.19億美元會費。[35]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