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要塞是指險要的關隘,亦作要隘,常出現邊城或戰略區域的要害處[1],是一種特別加固且固定的軍事設施。今天的要塞一詞一般是指16世紀在歐洲特別流行用於對抗砲兵的防禦設施。這種設施不但提供對當時砲兵的防禦,而且還使給防禦者提供射擊要塞周圍地區的條件。要塞一詞出現於14世紀初[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它們後來漸漸地代替了歐洲的城堡。從約15世紀到17世紀中,要塞主要是一種混合了城堡、宮殿和要塞的建築結構,此後這三種建築便開始分化,而最初的要塞往往是特別加固的城市。
中世紀時城堡或者城市城牆的防禦力最關鍵的是它的高度。但15世紀開始這個想法已經動搖了,因為那個時候火砲被引入歐洲,高的城牆或城堡在火砲的射擊下很容易倒塌。歐洲從14世紀上半葉開始自己製造火砲。一開始的火砲的威力相當小,而且它們非常不可靠。15世紀的火砲雖然依舊非常笨重和容易爆炸,但它們的火力已經足以使當時任何城堡或城市在短時間的射擊後投降。當時歐洲的建築師開始改變城堡的建造。他們將城堡上的木結構和塔去掉了,因為這些結構比較容易被作為目標。牆壁比過去要寬上好幾米,而且比過去要矮,來防止它們倒塌。塔也變矮變粗了。中世紀的城堡塔漸漸演化為圓錐形的砲塔。砲塔的地基大,在塔內有地方裝火砲,塔頂也可以裝火砲。但這些變化還不夠。它們頂多不過提高了一個城堡的被動防禦能力而已,它們只不過將一座城市或一個城堡的抵抗時間延長了。尤其砲塔前的地方是一個死角,防禦者無法向這個死角射擊。砲塔內只能裝幾部砲,砲發後裡面的煙霧散得很慢,防禦者長時間什麼也看不見,連呼吸都困難。要達到主動防禦,防禦者需要一個可以用多門砲將整個地區控制住的設施。15世紀就已經開始有人建造暫時性的可以阻止敵軍逼近的主動防禦性設施。有些城市在城牆外挖了一條兩米多深的溝,挖出來的土被堆在溝的外部,在這個土牆上裝上射擊孔,這些溝之間的距離相當大,這樣它們可以互相配合,同時對進攻的敵軍射擊。這樣的臨時性的防禦設施到1530年已經非常常見了。
1494年起,法國對義大利進行戰爭,在這段時間裡,在義大利的北部防禦問題得到了解決。法國人在那裡使用了一種新的火砲,對當時的情況來說,這種火砲很靈活,而且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重新射擊。因此在16世紀初義大利人開始研究更堅固的防禦設施。一些義大利城市利用臨時性的防禦系統來加固它們的城牆。一個相當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在城牆後挖一條溝,在溝的後面建一個用木杖和紡織品加強的圓弧形的牆。16世紀初中世紀的砲塔和馬蹄形的碉堡漸漸被五邊形的稜堡(菱堡),星形要塞(Starfort)代替。這種堡壘幾乎完全沒有死角。最初發明這種堡壘的可能是一對名叫桑加羅(Sangallo)的兄弟,他們為不少義大利城市建造了這種新的防禦設施。尤其典型的是這些堡壘的側面都比較向後,假如堡壘被占領的話,防禦者還可以撤進一條第二道防線。這些防禦設施都是用石頭砌成的,或至少是在土牆外覆蓋了一層磚。為了徹底解決死角的問題,在最理想的情況下,這些防禦設施總是正規的多邊形,尤其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特別受歡迎。這些要塞內有士兵居住的地方,還有放武器的地方。在堡壘後部的側面可以放火砲,這是這種堡壘的優點。假如敵人對要塞強攻的話,他們就會陷入多方合擊之中。義大利人稱這種新的防禦系統「新式」(alla moderna),歐洲其他地方稱它為義大利式。
這種可能在義大利誕生的、以牆壁低厚的和五邊形的堡壘為特徵的要塞基本上到19世紀為止保持了它們的支配地位。它們漸漸地蔓延整個歐洲。
1568年荷蘭反抗西班牙統治,開始了一場連續八十年的獨立戰爭。荷蘭人也很快認識到,他們中世紀傳流下來的城牆無法對付砲兵。如義大利人他們一開始在原來的城牆後挖溝或建牆。不久他們開始模仿義大利的先例在城牆前造堡壘。後來整個防禦設施都是土築的,上面蓋了瓦,周圍由一條深水溝保護。荷蘭人注意到當時火砲的射程,並以此來安排堡壘之間的距離。為了防止敵人用雲梯攻城,在城牆和堡壘的牆壁上刺出削尖的木杖,在牆外他們還建造了許多設施,比如碉堡等。許多荷蘭城市在這段時間裡都被改造為嚴格地按幾何形狀設計的要塞。
很快這種要塞也普及到荷蘭外,如漢堡和格但斯克。荷蘭建築師和義大利建築師在歐洲各地傳播他們的經驗。荷蘭式的土牆和義大利式的石牆一樣有效,而且建築價值低,建造時間短。土牆的缺點是他們的維修要求比較高,不利於長時間使用。雖然如此荷蘭式的要塞以它們相距比較短的堡壘和抵抗雲梯的木樁對要塞的繼續發展提供了不少新的技術。在荷蘭的布爾坦赫,人們將過去的要塞重建起來,是今天觀看荷蘭式要塞的一個好地方。
法國:新的要塞建築方式在歐洲其他地區普及得相當慢。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是戰爭的需要迫使人們建立要塞。16世紀中在法國爆發法國宗教戰爭,此後在法國建立了許多要塞。法國胡格諾派新教徒在他們的城市裡設立了與荷蘭相似的土製要塞,這些要塞站在過去的城牆之前。這種要塞在法國被稱為胡格諾式的(à la Huguenote)。胡格諾派最重要的城市拉羅謝爾從1569年起就完全被一層新式的牆和堡壘環繞,直到1628年路易十三跟黎須留在圍困了十五個月後才占領它。法國國王通過這場戰爭才認識到要塞的價值。他也開始造要塞。不過法國的要塞在許多地方把過去的設計都理解錯了。
英國:英國長時間保持著中世紀的砲塔,一直到16世紀後半葉英國才開始第一次實驗要塞。他們請了許多義大利人來幫忙。英國初期的要塞都很不規則,顯示了他們對要塞構造的不熟悉。英國的第一座要塞可能是1558年造的,它的外形不規則。像歐洲其他許多地區一樣,英國的要塞是在過時的城牆外用土的要塞來加強。英國城市的要塞後來獨有風格。倫敦等城市的周圍有一條由碉堡加強戰壕。這種戰壕使人聯想起歐洲大陸被圍困的城市外的防禦措施。一直到1642年至1649年的清教徒革命開始,新的要塞才在英國立足。在這場戰爭中建立的要塞大多數是土製的,外層包了一層木頭。為了抵抗敵人向城牆或堡壘衝鋒,在要塞外還立有石樁等。渥斯特和約克等城外還有碉堡防止敵人逼近城市。通常英軍被包圍時,並不會建立對外的包圍圈,因此敵人的救兵到達後,包圍者往往大敗而退。
地中海地區:要塞在地中海地區傳播得非常快,當地的義大利人利用他們豐富的經驗來抵抗鄂圖曼帝國的進攻。威尼斯在16世紀初就將他們在克里特島和賽普勒斯的根據地加固了。克里特島上的要塞城市干尼亞在1669年被圍困多時後才被土耳其人攻克。醫院騎士團在被土耳其於1523年逐出羅得島後也非常重視防禦系統。他們從1530年開始管理的馬爾他很快就建立了一座環繞的要塞,在城市的前方還建有一座要塞,以及時將敵人牽制住。1565年土耳其人在馬爾他登陸後立刻就開始進攻這座要塞,在衝鋒時五分之一的士兵喪生。當救兵來到時,土耳其人不得不撤退。此後馬爾他成為了防禦最堅固的一座島。
德意志:德意志地區的各個小諸侯國在引入新的要塞建築方式的速度各不相同。1529年土耳其人包圍維也納,使那裡的人感覺到堅固的防禦系統的必要性。此後不久他們就開始建築要塞了。當土耳其人1683年再次兵臨城下時,堅固的城牆和碉堡使維也納可以堅持到援兵到達。16世紀中開始義大利的建築師開始將要塞的技術引入德意志。1539年一個馬爾他人將紐倫堡的城堡改造為要塞。到16世紀末德意志的建築師也學會了建造要塞的領要。1589年一位斯特拉斯堡的建築師發表了第一本德語的建築要塞的教學書。17世紀內漢堡、羅斯托克、柏林等城市都建造了要塞。在德意志南部也有一些城市建造要塞,比如因戈爾施塔特。在三十年戰爭中敵人根本無法攻占因戈爾施塔特,而當時德意志其他許多利用舊的防禦設施的城市都被輕而易舉地攻克了。
歐洲外:在歐洲國家的殖民地也有一些地方建立了要塞。1557年葡萄牙在東非的蒙巴薩造要塞,1603年在巴西的納塔爾。西班牙用要塞保護阿卡普爾科和哈瓦那等城市。舉世著名的美國紐約華爾街(Wall Street)直譯是城牆街的意思,它的名字來源於荷蘭人1652年在當時的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要塞工程。那座牆是荷蘭式的土牆,市中心還特別由一座堡壘保護。
當時要塞的一個特點是它們很快就過時了,因為當時攻城武器的發展也很快。其結果是這些要塞也得不斷更新。假如一座要塞一段時間裡沒人去管,它們很快就過時了。許多國家無法支付這筆巨款,就算要塞是不用錢的泥土造的,建築維護的花費也同樣讓這座「不用錢」的城堡非常昂貴。
19世紀火砲的的火力和射程不斷提高,這使要塞也不得不不斷加固。在本來的要塞周圍人們還建立了一圈碉堡,這些碉堡成為承受進攻的主要成分。隨著陸軍的機動性的不斷提高,到20世紀中要塞幾乎已經完全沒有用了,因為敵人可以輕易地繞過它,或者運用新式火砲將它摧枯拉朽地擊破。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國家試圖用平行的要塞建築來保衛自己的邊界。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和德國的齊格菲防線是典型的例子。這些要塞的建築、維修,它們不斷要有人駐守,這些花費與它們的軍事作用相比完全是不相稱的。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比利時屢次倚仗要塞抵禦德軍的入侵,但卻每每徒勞無功,這充分展示了要塞在新的戰爭形態下的脆弱。首先,在一戰初期的列日戰役中,比利時的堡壘群不敵德軍新式重砲轟擊,同時又面對排氣和衛生設施不足等種種問題,最後困守近10天後陷落。其次,二戰初期德軍再次入侵比利時,而這一次德軍派出裝備了火焰噴射器和炸藥的空降兵,出其不意瓦解了埃本-埃美爾的要塞防禦措施。總而言之,動態戰爭中,巧妙的部隊機動能輕易化解要塞的軍事價值,而日益進步的火砲和航空火力,乃至未來的飛彈,更是強行摧毀要塞的好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候納粹德國的宣傳機構又提出了要塞作為戰略防禦的理論。他們宣稱東歐的一些城市如弗羅茨瓦夫是要塞,要不惜一切代價守住。實際上這些城市根本不適合要塞作戰,在與蘇聯紅軍進行街巷戰中,它們受到了極大的破壞。
世界上最後一次經典的要塞戰是1968年越南戰爭中對19世紀初建造的順化堡壘的作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冷戰後,歐洲大多數國家都放棄了對要塞的維修,只有瑞典和(相當有限地)瑞士還保養他們的要塞。但歐洲今天許多城市的街道名稱依然顯示著它們過去是要塞的一部分。許多今天環繞舊城區的綠蔭地帶過去就是要塞的組成部分。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