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錫克教(旁遮普語:ਸਿੱਖੀ sikkhī /ˈsɪkːʰiː/ ,意解「信徒」)是一種印度次大陸的一神教,以《古魯·格蘭特·薩希卜》為經典。錫克教在15世紀末發源自旁遮普地區,是現存最年輕的主流宗教之一,目前在全世界有2600萬教徒,印度就佔了其中2300萬信眾[1],是世界第六大宗教。大部分錫克教徒居住在印度旁遮普邦。
錫克教 | |
---|---|
創始人 | |
古魯那納克 | |
主要分布地區 | |
印度 | 2300萬[1] |
加拿大 | 770,000[2] |
美國 | 500,000–700,000[3][4][5] |
英國 | 432,429[6][7][8] |
義大利 | 150,000[9] |
澳洲 | 125,900[10] |
馬來西亞 | 120,000[11] |
泰國 | 70,000[12] |
巴基斯坦 | 50,000[13] |
阿聯 | 50,000[14] |
菲律賓 | 50,000[15][16] |
紐西蘭 | 40,908[17] |
德國 | 10,000–20,000[18] |
新加坡 | 15,000[19] |
印度尼西亞 | 10.000[20] |
香港 | 10,000[21] |
挪威 | 5,000[22] |
斐濟 | 2,577[23] |
宗派 | |
易行派、獅子派 | |
宗教經典 | |
《古魯·格蘭特·薩希卜》 | |
相關民族 | |
錫克人 |
在Unicode編碼中,錫克教標誌的代碼為U+262C:☬。
錫克教是近代宗教(公元十五世紀),是印度教巴克提派的虔信運動(梵信仰)和伊斯蘭教蘇菲派一神論的共同基礎上產生,兩者都教導超越宗教共同界限的普遍性。創始人和關鍵人物: 古魯·那納克(1469-1539)相信神委託他向人傳播新的救贖啟示,即所有人都應信奉真神。那納克及至1708年相繼的九大古魯教導基本的價值觀如祈禱、友誼、慈善、順服、忍耐、謙卑和虔誠,作為通往生活中的靈性之路。
錫克教沒有神像,經典是《古魯·格蘭特·薩希卜》。錫克教教徒相信從第一代到第十代古魯全部具有相同的精神,他們的教訓就是啟示上帝真名的古魯話語。這種古魯精神和話語,從第十代古魯·戈賓德·辛格以後,就傳承給《古魯·格蘭特·薩希卜》。那納克的追隨者自稱為錫克(門徒)。「錫克」一詞源自梵文「shishya」,意思即「弟子」或「學生」。
錫克教不積極傳教,因為它承認其他宗教傳統的確實性。禮拜時亦保守地用旁遮普方言為主。他們敬拜的地方是謁師所,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信徒進入謁師所要脫鞋打坐,男人戴上「頭巾帽」(turban),女人頭上披著「紗巾」(chiffon)。最重要的謁師所是印度旁遮普邦阿姆利則的金廟。
早期實行祖師制,在第十代祖師後被廢除。十八世紀初分成易行派和獅子派。錫克教強調人人平等,男人之間互為兄弟,女人之間互為姐妹。他們奉行嚴格的一神論,及禮拜幾代祖師。莫臥兒帝國統治時期,多次掀起對專制主和莫臥兒國家的鬥爭。英國統治時期,亦多次展開反英鬥爭。
1947年印巴分治後,印度信仰該教的錫克人掀起了卡利斯坦運動(Khalistan)。20世紀80年代錫克教民兵拒絕解除武裝,印度政府因此於1984年6月發動藍星行動,解除錫克教民兵武裝。四個月後印度總理甘地夫人被錫克教徒士兵暗殺。
1985年印度航空182號班機遭受炸彈襲擊,機上乘客連機組人員共329人全部遇難。事後調查發現此次襲擊為錫克教恐怖分子策劃。
古魯這個稱號來自於梵語,意思是老師,指引者或導師。錫克人的傳統和哲學是由十位古魯創建的,這個過程從1469年一直延續到1708年。每一位繼任的古魯都會完善前一位古魯的學說,這一系列的完善最終確立了錫克教。
錫克教創始人古魯那納克是第一代古魯。那納克死後,古魯安加德成為第二代古魯。第三代古魯阿馬·達斯在位時,那納克關於追求拯救的教義得以強化,阿馬·達斯建造了用於舉辦出生禮,婚禮和葬禮的社區。阿馬·達斯還建立了教區系統,這些教區有專門的人員監督管理。
阿馬·達斯的女婿拉姆·達斯·索迪在岳父死後成為第四代古魯。拉姆·達斯·索迪建立了阿姆利則城,興建哈爾曼迪爾·薩希卜(金廟),並被所有的錫克教徒認為是聖城。拉姆·達斯·索迪死後,其子古魯阿爾瓊成為第五代古魯,之後古魯之位成為家族世襲。
古魯阿爾瓊和錫克教徒被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帝國懷疑和敵視,1606年賈漢吉爾皇帝逼迫他改信伊斯蘭,古魯阿爾瓊不屈被殺。他的遇難迫使他的繼任者建立了錫克教政治軍事組織來保衛自己。第九代古魯得格·巴哈都爾也在1675年被奧朗則布皇帝出於同樣的理由處死。
第十代古魯戈賓德·辛格是最後一位以人的形象呈現於世的古魯。他死前留下遺言,宣布錫克教經書《古魯·格蘭特·薩希卜》是最後一任並且是永恆的古魯。
十位古魯在世時間一覽
錫克教的男人蓄長髮戴「頭巾帽」(turban)、攜髮梳、戴手鐲、佩短劍、著短裝(分別象徵神聖、清潔、決心、戰鬥和警覺)。成年男子的頭巾很長,展開足有6米。正因為此,要隨身攜帶木梳或象牙梳,及長髮簪,伸進頭巾撓頭用。男孩頭髮較少,通常在額頭上留個頭巾包裹的髮髻。女人頭上則披著「紗巾」(chiffon)。錫克教沒有神像,拜的是經典《阿底格蘭特》。「禮拜」時信徒跪在它面前叩頭,額觸地,以表虔誠順服,獻上金錢或食物,退下後在會眾中打坐,跟隨長老唱「經典上師」之經文或詩篇,會後有團契愛筵。信徒要加入「卡爾沙」團契,表達他們是純淨者,願意結盟,不分階級,實踐團結、友愛和彼此服務,團員男性名字加上「辛格」(Singh,意為獅子),女性加上「考爾」(kaur,意為公主)。入會禮儀要立約:需工作、奉獻金錢、幫助人、敬拜「真名」(那納克稱神為〝真名〞(Sat Nam)因為他想避免任何使神受限的語詞。)錫克教認為神是獨一的,並沒有三位一體。神是造物主、有主權者、全能者、全知者、永恆者。相信神既超越宇宙又居於其中。神是真理的抽象原則,不曾經歷過肉身,也不能被描述。神有人格,因為神被人愛、受人尊崇。
此外,要持守五戒:
宣誓完畢,要行劍洗禮,此後就要持守五種清淨記號(簡稱「5K」):
錫克教有諸多宗教禁忌,這些禁忌包括有:
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時約有信徒900萬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剩下的則主要居住在哈里亞納邦和德里,另外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美國、英國及加拿大等國及香港也有錫克教徒。錫克教徒在1897年初次到北美洲,因為一些在英國軍隊中服役的錫克教士兵到了加拿大。錫克教徒1908年首次到美國,當時有幾個來自印度旁遮普地區的移民進入加利福尼亞州。1912年錫克教徒建立了第一個禮拜堂。二次大戰後的移民增加了錫克教徒的人數。1969年,在加州尤巴城建造了世界最大的錫克神廟。錫克教嚴守蓄鬍、纏頭巾等教規的信徒,常被誤認是穆斯林或印度教徒。根據華府的錫克教聯盟統計,911恐怖攻擊後,全美至少發生700起錫克教徒無端遭攻擊的事件。
如果說摩門教是全球最大的新興宗教(1400萬信徒),錫克教則為最大的非主流傳統宗教(2600萬信徒)。
錫克教徒加入美軍最早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到今日都還有官兵在美軍內服役。
最早加入美軍的一名錫克教徒是美國陸軍的巴哈特·辛格·廷德,在參與過戰役後要求取得美國公民權,但遭到拒絕。儘管在美錫克裔人士原本就少,使得加入美軍者寥寥可數,但服役於協約國其他國家部隊中的錫克裔官兵仍共達138,000人[36]。
1980年代之後,錫克裔美軍官兵因為軍方對服儀的新規定而面臨重大改變。在該規定尚未遭到修正的1980年代之前,美國允許陸海空三軍的現役人員蓄鬍[37],之後則改為除了1986年之前入隊官兵之外,一律不得留鬍子[37]。但正因錫克教戒律中將剔鬚視為禁忌[38],而大大限制了錫克教徒加入美軍的數量。在此之前,美軍內部已有兩名錫克裔的上校[39]。
21世紀後,美國非營利組織錫克聯盟提出質疑,表示禁止美軍官兵因個人宗教因素而保留特定服儀,是違反了1993年的《宗教自由恢復法》。陸軍方面則指出頭巾和鬍鬚會使錫克裔官兵難以配合某些任務需求,例如妨礙到防毒面具的配戴。
直到2009年10月下旬,陸軍上尉卡爾錫(CPT Kamaljeet S. Kalsi)才被允許為該規定之外的特例[40],得以在秉持個人信仰的同時繼續服役[4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