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克教 (旁遮普語 :ਸਿੱਖੀ sikkhī /ˈsɪkːʰiː/ ,意解「信徒」)是一種印度次大陸 的一神教 ,以《古魯·格蘭特·薩希卜 》為經典。錫克教在15世紀末發源自旁遮普地區 ,是現存最年輕的主流宗教之一,目前在全世界有2600萬教徒,印度 就佔了其中2300萬信眾[ 1] ,是世界第六大宗教。大部分錫克教徒居住在印度 旁遮普邦 。
Quick Facts 錫克教, 創始人 ...
錫克教 錫克教標誌
古魯那納克 印度 2300萬[ 1] 加拿大 770,000[ 2] 美國 500,000–700,000[ 3] [ 4] [ 5] 英國 432,429[ 6] [ 7] [ 8] 義大利 150,000[ 9] 澳洲 125,900[ 10] 馬來西亞 120,000[ 11] 泰國 70,000[ 12] 巴基斯坦 50,000[ 13] 阿聯 50,000[ 14] 菲律賓 50,000[ 15] [ 16] 紐西蘭 40,908[ 17] 德國 10,000–20,000[ 18] 新加坡 15,000[ 19] 印度尼西亞 10.000[ 20] 香港 10,000[ 21] 挪威 5,000[ 22] 斐濟 2,577[ 23] 易行派、獅子派 《古魯·格蘭特·薩希卜 》 錫克人
Close
在Unicode 編碼中,錫克教標誌的代碼為U+262C:☬ 。
位於香港的錫克教廟 錫克教是近代宗教(公元十五世紀),是印度教 巴克提派的虔信運動(梵 信仰)和伊斯蘭教 蘇菲派 一神論的共同基礎上產生,兩者都教導超越宗教共同界限的普遍性。創始人和關鍵人物: 古魯·那納克 (1469-1539)相信神委託他向人傳播新的救贖啟示,即所有人都應信奉真神。那納克及至1708年相繼的九大古魯教導基本的價值觀如祈禱、友誼、慈善、順服、忍耐、謙卑和虔誠,作為通往生活中的靈性之路。
錫克教沒有神像,經典是《古魯·格蘭特·薩希卜 》。錫克教教徒相信從第一代到第十代古魯全部具有相同的精神,他們的教訓就是啟示上帝 真名的古魯話語。這種古魯精神和話語,從第十代古魯·戈賓德·辛格 以後,就傳承給《古魯·格蘭特·薩希卜》。那納克的追隨者自稱為錫克(門徒)。「錫克」一詞源自梵文 「shishya」,意思即「弟子」或「學生」。
錫克教不積極傳教,因為它承認其他宗教傳統的確實性。禮拜時亦保守地用旁遮普方言為主。他們敬拜的地方是謁師所 ,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信徒進入謁師所要脫鞋打坐,男人戴上「頭巾帽 」(turban),女人頭上披著「紗巾」(chiffon)。最重要的謁師所是印度 旁遮普邦 阿姆利則 的金廟 。
早期實行祖師制,在第十代祖師後被廢除。十八世紀初分成易行派 和獅子派 。錫克教強調人人平等,男人之間互為兄弟,女人之間互為姐妹。他們奉行嚴格的一神論 ,及禮拜幾代祖師。莫臥兒帝國 統治時期,多次掀起對專制主和莫臥兒國家的鬥爭。英國統治時期,亦多次展開反英鬥爭。
1947年印巴分治 後,印度信仰該教的錫克人掀起了卡利斯坦運動 (Khalistan)。20世紀80年代錫克教民兵拒絕解除武裝,印度政府因此於1984年6月發動藍星行動 ,解除錫克教民兵武裝。四個月後印度總理 甘地夫人 被錫克教徒士兵暗殺。
1985年印度航空182號班機 遭受炸彈襲擊,機上乘客連機組人員共329人全部遇難。事後調查發現此次襲擊為錫克教恐怖分子策劃。
1982年,吉亞尼·宰爾·辛格 成為印度第一位錫克教徒總統。2004年,曼莫漢·辛格 成為印度第一位錫克教徒總理。
信奉真神「真名」嚴格信仰一神論 ,認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 全能的,是宇宙萬物的締造者,是公正而仁慈的。
主張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對種姓 分離與歧視婦女。
信仰業報輪迴說,人要靠神的惠顧和祖師的指導纔得以解脫。
尊崇祖師,將其奉為神的使者,並信奉祖師的預言,祖師享有無上的權力,其傳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繼承者。
反對祭祀制度與偶像崇拜 ,主張簡化禮儀,朝拜聖地,積極入世。
19世紀末的坦賈武爾 風格繪畫,中央為古魯那納克,四周是後九代錫克教古魯,以及古魯那納克的兩名重要助手拜·巴拉(Bhai Bala)和拜·瑪爾達納(Bhai Mardana)。
古魯 這個稱號來自於梵語,意思是老師,指引者或導師。錫克人的傳統和哲學是由十位古魯創建的,這個過程從1469年一直延續到1708年。每一位繼任的古魯都會完善前一位古魯的學說,這一系列的完善最終確立了錫克教。
錫克教創始人古魯那納克 是第一代古魯。那納克死後,古魯安加德 成為第二代古魯。第三代古魯阿馬·達斯在位時,那納克關於追求拯救的教義得以強化,阿馬·達斯建造了用於舉辦出生禮,婚禮和葬禮的社區。阿馬·達斯還建立了教區系統,這些教區有專門的人員監督管理。
阿馬·達斯的女婿拉姆·達斯·索迪 在岳父死後成為第四代古魯。拉姆·達斯·索迪建立了阿姆利則 城,興建哈爾曼迪爾·薩希卜 (金廟),並被所有的錫克教徒認為是聖城。拉姆·達斯·索迪死後,其子古魯阿爾瓊 成為第五代古魯,之後古魯之位成為家族世襲。
古魯阿爾瓊和錫克教徒被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帝國 懷疑和敵視,1606年賈漢吉爾 皇帝逼迫他改信伊斯蘭,古魯阿爾瓊不屈被殺。他的遇難迫使他的繼任者建立了錫克教政治軍事組織來保衛自己。第九代古魯得格·巴哈都爾 也在1675年被奧朗則布 皇帝出於同樣的理由處死。
第十代古魯戈賓德·辛格 是最後一位以人的形象呈現於世的古魯。他死前留下遺言,宣布錫克教經書《古魯·格蘭特·薩希卜 》是最後一任並且是永恆的古魯。
十位古魯的世系表
錫克教的男人蓄長髮戴「頭巾帽」(turban)、攜髮梳、戴手鐲、佩短劍、著短裝(分別象徵神聖、清潔、決心、戰鬥和警覺)。成年男子的頭巾很長,展開足有6米。正因為此,要隨身攜帶木梳或象牙梳,及長髮簪,伸進頭巾撓頭用。男孩頭髮較少,通常在額頭上留個頭巾包裹的髮髻。女人頭上則披著「紗巾」(chiffon)。錫克教沒有神像,拜的是經典《阿底格蘭特》。「禮拜」時信徒跪在它面前叩頭,額觸地,以表虔誠順服,獻上金錢或食物,退下後在會眾中打坐,跟隨長老唱「經典上師」之經文或詩篇,會後有團契愛筵。信徒要加入「卡爾沙」團契,表達他們是純淨者,願意結盟,不分階級,實踐團結、友愛和彼此服務,團員男性名字加上「辛格 」(Singh,意為獅子),女性加上「考爾」(kaur,意為公主)。入會禮儀要立約:需工作、奉獻金錢、幫助人、敬拜「真名」(那納克稱神為〝真名〞(Sat Nam)因為他想避免任何使神受限的語詞。)錫克教認為神是獨一的,並沒有三位一體。神是造物主、有主權者、全能者、全知者、永恆者。相信神既超越宇宙又居於其中。神是真理的抽象原則,不曾經歷過肉身,也不能被描述。神有人格,因為神被人愛、受人尊崇。
此外,要持守五戒:
宣誓完畢,要行劍洗禮,此後就要持守五種清淨記號(簡稱「5K」):
留長髮(keshdhai) - 不剃髮(戴頭巾帽)
梳頭髮(kangha) - 帶梳子
穿短褲(kachk) - 特製褲子
戴鋼鐲(Kara) - 戴手鐲(表達永恆團結)
佩匕首 (kirpan) - 帶特製短劍
錫克教有諸多宗教禁忌,這些禁忌包括有:
禁止剪去鬚髮 :剪髮和剃鬚在錫克教中是被嚴格禁止的。錫克教徒要求必須保留未被修剪過的頭髮和鬍鬚。(用頭巾將長髮包裹起來,在公共場合摘下頭巾是恥辱行為。)
禁止使用興奮品 :使用酒精、毒品、菸草或者其他能夠讓人興奮的物品都是被禁止的。對於錫克教徒,絕對不可以使用。[ 24] [ 25] [ 26] (有人說旁遮普省的Nihang們會使用大麻屬 幫助靜修。須進一步查證。)[ 27]
禁止通姦 :在錫克教中,配偶之間必須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都始終保持忠誠。[ 24] [ 25] [ 26] 婚外性關係是犯忌的。[ 24] [ 25] [ 28] [ 29]
禁止盲目精神崇拜 :迷信和盲從的儀式都不應當進行或效仿,包括朝聖行為、禁食 以及淨化儀式 ;割禮 ;偶像崇拜 以及墓葬 崇拜;強制性要求婦女佩戴頭巾等等。
禁止對物的沉迷 :在錫克教中,對於物質財富的過度沉迷不被提倡。
禁止殺生獻祭 :娑提 (寡婦需要在葬禮 上自投火中給丈夫殉葬)、在一些神聖場合下的儀式性動物獻祭等都是被禁止的。
禁止非家庭導向的生活方式 :錫克教徒被要求不要成為隱士 、乞丐 、瑜伽士 、修行者 、出家人 (修士 /修女 )或是獨身者。錫克人不向乞丐施捨。不允許看見教友落魄而不聞不問。倘若一家錫克人遭遇天災人禍傾家蕩產,周圍的錫克人無論是否與這家人相識,都會伸手相助,絕不會眼看著他們淪為乞丐。錫克人認為主動把錢送給「自己人」不算施捨,而是朋友間的互相幫助。錫克教徒保護手無寸鐵的弱者(包括信奉其他宗教的弱者),戴鋼手鐲象徵錫克教兄弟永遠團結。佩短劍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堅強信念。
禁止無謂的言論 :吹牛 、說謊 、誹謗 、背後中傷等,都是不被允許的。古魯·格蘭特·薩希卜(Guru Granth Sahib)告誡錫克教徒:「你的嘴並未停止對他人的誹謗和說三道四。你的付出是無用也是無果的。」 [ 30]
禁止神權階層 :錫克教並沒有教職人員,他們被古魯·戈賓德·辛格(Guru Gobind Singh)(錫克教的第十位古魯)所廢除。[ 31] 唯一被他留下來的職位是格蘭提(Granthi),負責照顧格魯·格蘭特·薩希卜,任何錫克教徒都可以成為格蘭提,接受格魯·格蘭特·薩希卜的教誨。[ 31]
禁止虐待動物 :錫克教嚴禁虐待動物,相對於在20世紀初期現代化的人道屠宰法發明之前,錫克教使用的人道屠宰方法,要求屠宰動物時儘量減少動物的痛苦,要使動物迅速死亡,動物在屠宰之前不能受到驚嚇,錫克教徒會用鋒利的刀或斧頭一擊砍斷動物頭部使動物迅速而相對無痛苦地死亡,經這種人道屠宰方法屠宰動物的肉被稱為賈特卡Jhatka(旁遮普語:ਝਟਕਾ,印地語:झटका)肉,錫克教徒允許食用。
禁止食用通過儀式殺死的動物的肉 :錫克教徒被嚴格禁止食用通過宗教形式殺死的動物的肉(被稱為庫塔(Kutha)肉,動物被割喉後失血過多死亡),這與伊斯蘭教的飲食規則(即所有肉類、其實也只有牛、羊、鷄、鴿及魚都必須潔淨)相反,這意味錫克教禁止所有的清真飲食,[ 32] 或是不按背景區分清楚就上桌的肉。[ 33] 錫克教徒所食用的肉被稱為賈特卡(Jhatka)肉。[ 34] [ 35]
禁止與穆斯林通婚或發生性關係 :從18世紀開始禁止與穆斯林通婚或者發生性關係。
據統計 ,20世紀80年代時約有信徒900萬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 ,剩下的則主要居住在哈里亞納邦 和德里 ,另外馬來西亞 、新加坡 、文萊 、美國 、英國 及加拿大 等國及香港 也有錫克教徒。錫克教徒在1897年初次到北美洲,因為一些在英國軍隊中服役的錫克教士兵到了加拿大。錫克教徒1908年首次到美國,當時有幾個來自印度旁遮普地區的移民進入加利福尼亞州。1912年錫克教徒建立了第一個禮拜堂。二次大戰後的移民增加了錫克教徒的人數。1969年,在加州尤巴城建造了世界最大的錫克神廟。錫克教嚴守蓄鬍、纏頭巾等教規的信徒,常被誤認是穆斯林 或印度教 徒。根據華府的錫克教聯盟統計,911恐怖攻擊後,全美至少發生700起錫克教徒無端遭攻擊的事件。
如果說摩門教 是全球最大的新興宗教(1400萬信徒),錫克教則為最大的非主流傳統宗教(2600萬信徒)。
一名錫克裔的美國陸軍 上尉(2010年)
巴哈特·辛格·廷德 ,首位加入美軍的錫克教徒(1918年)
錫克教徒加入美軍 最早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戰 ,並到今日都還有官兵在美軍內服役。
最早加入美軍的一名錫克教徒是美國陸軍 的巴哈特·辛格·廷德 ,在參與過戰役後要求取得美國公民 權,但遭到拒絕。儘管在美錫克裔人士原本就少,使得加入美軍者寥寥可數,但服役於協約國 其他國家部隊中的錫克裔官兵仍共達138,000人[ 36] 。
1980年代之後,錫克裔美軍官兵因為軍方對服儀的新規定而面臨重大改變。在該規定尚未遭到修正的1980年代之前,美國允許陸海空三軍的現役人員蓄鬍[ 37] ,之後則改為除了1986年之前入隊官兵之外,一律不得留鬍子[ 37] 。但正因錫克教戒律中將剔鬚視為禁忌[ 38] ,而大大限制了錫克教徒加入美軍的數量。在此之前,美軍內部已有兩名錫克裔的上校 [ 39] 。
21世紀後,美國非營利組織錫克聯盟 提出質疑,表示禁止美軍官兵因個人宗教因素而保留特定服儀,是違反了1993年的《宗教自由恢復法 》。陸軍方面則指出頭巾和鬍鬚會使錫克裔官兵難以配合某些任務需求,例如妨礙到防毒面具 的配戴。
直到2009年10月下旬,陸軍上尉卡爾錫(CPT Kamaljeet S. Kalsi )才被允許為該規定之外的特例[ 40] ,得以在秉持個人信仰的同時繼續服役[ 41] 。
存档副本 . [2023-10-03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3-10-05).
Khyati Y. Joshi. The Racialization of Hinduism, Islam, and Sikh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6.
"Mitgliederzahlen: Sonstige"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in: Religionswissenschaftlicher Medien- und Informationsdienst|Religionswissenschaftliche Medien- und Informationsdienst e. V. (Abbreviation: REMID) , Retrieved 17 May 2017
Jacobsen, Knut A.; Kværne, Per; Kristiansen, Knut. sikhisme . snl.no. Store norske leksikon. 2018-02-20 [2019-04-13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9-05-11). I Norge bor det rundt 5000 sikher.
Ethical issues in six religious traditions By Clive Lawton, Peggy Morgan Section C.4.e. ISBN B001PC20N2
Doris R. Jakobsh. Relocating Gender In Sikh History: Transformation, Meaning and Identity.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39-40
"Sikhism, A Complete Introduction" by Dr. H.S. Singha & Satwant Kaur Hemkunt, Hemkunt Press, New Delhi, 1994, ISBN 81-7010-245-6
韓廷傑:印度錫克教的產生和發展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
Dilgeer, Dr Harjinder Singh (2008), Sikh Twareekh , publisher Sikh University Press & Singh Brothers Amritsar, 2008.
Dilgeer, Dr Harjinder Singh (2012), Sikh History (in 10 volumes), publisher Sikh University Press & Singh Brothers Amritsar, 2010–12.
Duggal, Kartar Singh, Philosophy and Faith of Sikhism, Himalayan Institute Press, 1988, ISBN 978-0-89389-109-1
Kaur, Surjit, Amongst the Sikhs: Reaching for the Stars, New Delhi, Roli Books, 2003 ISBN 81-7436-267-3
Khalsa, Guru Fatha Singh, Five Paragons of Peace: Magic and Magnificence in the Guru's Way , Toronto, Monkey Minds Press, 2010, ISBN 0-9682658-2-0 , gurufathasingh.com
Khalsa, Shanti Kaur, The History of Sikh Dharma of the Western Hemisphere, Sikh Dharma, Espanola, NM, 1995 ISBN 0-9639847-4-8
Singh, Khushwant,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Sikh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dia, 2006, ISBN 978-0-19-567747-8
Singh, Patwant, The Sikhs, Random House, India, 1999, ISBN 978-0-385-50206-1
Takhar, Opinderjit Kaur, Sikh Identity: An Exploration of Groups Among Sikhs,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Burlington, VT, 2005 ISBN 0-7546-5202-5
Teece, Geoff, Sikhism: Religion in focus, Black Rabbit Books, 2004, ISBN 978-1-58340-469-0
Dilgeer, Dr Harjinder Singh (1997), The Sikh Reference Book , publisher Sikh University Press & Singh Brothers Amritsar, 1997.
Dilgeer, Dr Harjinder Singh (2005), Dictionary of Sikh Philosophy , publisher Sikh University Press & Singh Brothers Amritsar, 2005.
Chopra, R. M. (2001), Glory of Sikhism , publisher Sanbun, New Delhi, ISBN 978-3-473-47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