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末帝孫皓(243年—284年),字元宗,幼名彭祖,又字皓宗,《三國志》原名為孫晧。為廢太子孫和之子,吳大帝孫權之孫,在位十六年(264年—280年),是三國時期東吳的第四位,同時也是三國最後一位皇帝。
Quick Facts 吳末帝, 統治 ...
吳末帝 |
---|
|
統治 | 264年9月3日-280年5月1日(15年241天) |
---|
安葬 | |
---|
王后 | 滕皇后 |
---|
妃嬪 | 張美人(張布女) 左夫人 |
---|
子嗣 | 子: 太子孫瑾 魯王孫虔 等34人 |
---|
|
元興:264年—265年 甘露:265年—266年 寶鼎:266年—269年 建衡:269年—271年 鳳凰:272年—274年 天冊:275年—276年 天璽:276年 天紀:277年—280年 | |
無 |
|
政權 | 孫吳 |
---|
父親 | 孫和 |
---|
母親 | 何姬 |
---|
Close
吳景帝孫休逝世時,太子非常年幼。因當時吳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大臣們便合議改立較年長的孫皓即位。孫皓即位後,初期雖然英明施政並多行善舉,在西陵之戰一度挽回吳國的厄運,但中後期實行暴政並過度役使民力,加深了亡國危機。最終,吳國於280年被西晉征服,三國時代也因此終結。
孫皓並無廟號與謚號,後世史書中多將孫皓稱為吳末帝、吳後主,也有用他即位前的封號烏程侯,或是歸晉後的封號歸命侯來指代他。
孫皓出生於赤烏六年(243年),是大帝孫權三子孫和的長子。孫皓的嫡母張妃是張承的女兒,生母何姬是孫和的一名庶妃。孫皓剛出生時得到祖父疼愛,為其取幼名「彭祖」。同一年,孫和被立為太子,直到赤烏十三年(250年)因陷入「二宮之爭」被孫權廢黜,流放到故鄣(今浙江省安吉縣)。[1]太元二年(252年)正月,孫權又將孫和封為南陽王,孫和帶家眷移居封地長沙(郡治今湖南省長沙縣)。[2]不久後,大帝駕崩,由其十歲的幼子少帝孫亮即位。
少帝即位後,張妃的舅舅諸葛恪秉持朝政。[3]建興二年(253年),宗室孫峻誅殺諸葛恪後,藉故民間有傳言稱諸葛恪想迎孫和即位,而剝奪了孫和的王位,並將孫和流放到新都(治今浙江省淳安縣),隨後賜死,[4]張妃也一同死去。此時的孫皓年僅十二歲,還有三個異母弟弟,何姬為了將孫皓等人撫養長大而保全了性命。[5]太平三年(258年),孫亮被繼承孫峻權力的孫綝廢黜,孫權的六子景帝孫休被立為帝。
景帝即位後,將孫皓封為烏程侯,命孫皓前往封地烏程(今浙江省湖州市)。[6]他的異母弟孫德、孫謙也分別被封為錢塘侯、永安侯。在當烏程侯期間,孫皓與烏程令萬彧相識,彼此交好。永安七年(264年,魏咸熙元年)七月,景帝託孤於丞相濮陽興後駕崩。在景帝死後,濮陽興並未遵從他的意願立太子孫𩅦為帝。當時吳國的盟國蜀漢已經滅亡,交趾一帶又發生了叛亂,大臣們考慮著擁立一位較年長的君主。已升任為左典軍的萬彧便向濮陽興和另一位權臣張布推薦孫皓,稱孫皓英明果斷,有長沙桓王孫策的風範,並且行事遵守法度。濮陽興與張布被萬彧說服,便一起勸朱太后將孫皓迎立為帝。這一年,孫皓23歲。[7]
孫皓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他大行封賞,將迎立有功的丞相濮陽興,加封侍中,兼領青州牧,[8]左將軍張布升為驃騎將軍,加封侍中,又把吳國宿將施績、丁奉升為左、右大司馬,以拉攏臣子。[9]另一方面,他發放糧食,救濟窮人,從皇宮放出大量侍女讓她們可以婚配,並放歸宮中圈養的一些野獸,以一系列惠民政策來爭取民心。當時人們都把他稱為明主。[10]
但一段時間後,治國有成、志得意滿的孫皓便顯露出魯莽暴躁、驕傲自滿、迷信以及好酒色的一面。[11]此外,他還將景帝孫休的妻子朱太后貶為景皇后,追謚自己的父親孫和為文皇帝,將自己的生母何姬奉為太后,[12]妻子滕氏立為皇后,將孫休的太子及其它三個兒子封為王爵,[13]以加強自己繼位的合法性。當初擁立他的濮陽興、張布對孫皓的轉變感到震驚和失望,結果被萬彧秘密向孫皓揭發,孫皓將兩人處斬,並夷三族。[14][15]此時,距離兩人迎立孫皓才過了四個月。之後,孫皓扶植外戚,將滕皇后的父親滕牧和何太后的弟弟即自己的舅舅們何洪、何蔣、何植都封為侯。[16]甘露元年(265年,魏咸熙二年,晉泰始元年)七月,孫皓迫使前太后朱氏自殺,又軟禁了孫休的四個兒子,並殺死了其中較年長的兩人。[17]九月,孫皓聽信術士之言(「荊州有王氣,當破揚州」),[18]又為了防禦司馬氏軍事包夾的迫切需要,[19]決定遷都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這一年十二月,繼承司馬昭權力的司馬炎迫使曹魏禪讓,正式建立了晉王朝。
寶鼎元年(266年,晉泰始二年),出使晉國的使臣丁忠回到武昌。孫皓召集群臣宴會,因常侍王蕃酒醉失態而大怒,雖然有滕牧、留平等重臣出面為王蕃求情,但孫皓依然下令將王蕃斬首。[20]孫皓的這一舉動令大臣們感到震驚遺憾,賀邵、陸抗後來在270年代上疏勸諫時,都有舉此事為例來指責孫皓,重臣陸凱(同年任左丞相)更是在上疏中將王蕃比為吳國的關龍逢,隱含有將孫皓比為暴君夏桀之意。[21]當時,晉國因為才吞併蜀地不久,有意與吳國暫時維持和平。但使臣丁忠發現晉國戰備有其漏洞,勸說孫皓攻取弋陽郡(郡治今河南省潢川縣西),遭到時任鎮西大將軍的陸凱堅決反對,孫皓表面上贊同了陸凱的意見,並未出兵,但最後還是與晉國絕交了。[22]八月,孫皓分置左、右丞相,左丞相由陸凱擔任,右丞相則安排自己的親信萬彧擔任。[23]
起初,孫皓遷都武昌後,因土地貧乏,而孫皓施政不當處漸多,所需的供給大多要從長江下游運上來,使江東百姓頗有不滿,兒童再度傳唱孫權定都武昌時的歌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24][25]十月,永安山民施旦聚眾數千人起義,劫持孫皓的異母弟永安侯孫謙後向吳故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進發,一路上不斷有人加入,到建業城外時已有數萬人之多,但還是被吳將丁固、諸葛靚擊潰,孫謙被救回。[26]孫皓當初聽說施旦謀反的消息後,不僅不擔憂,反倒覺得這是應驗了之前術士說的「荊州有王氣,當破揚州」一事,肯定了自己遷都的決斷,命令數百人到建業城大喊「天子使荊州兵來破揚州賊」,來壓制之前的晦氣。[27]丁固請示皓如何處理孫謙,孫皓下令將孫謙母子一起毒殺,後來他還殺了亡父孫和的嫡子即自己的另一個異母弟孫俊。十二月時,孫皓將都城遷回了建業。
寶鼎二年(267年,晉泰始三年)夏六月,孫皓下令新建更大的宮殿──昭明宮。為了昭明宮的修建,呂秩二千石以下的官吏都被派往山中督伐木料,昭明宮的修建歷時半年,工程耗資巨大,而且耽誤了農時。當時陸凱、華覈等人上疏勸止,孫皓拒絕聽從。[28]
寶鼎三年(268年,晉泰始四年),孫皓開始向晉國發起攻擊。這一年,他親率大軍屯駐東關(今安徽省含山縣西南),令左大司馬施績攻江夏(今湖北省雲夢縣南),右丞相萬彧攻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右大司馬丁奉、右將軍諸葛靚進攻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西),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脩則、將軍顧容等率攻擊投降晉國的交阯(郡治今越南北寧市)叛軍,但都沒有取得成功。北伐大軍被司馬望大軍所拒,兩路主力施績、丁奉分別為晉將胡烈、司馬駿所敗,而南征交阯軍隊更是被晉將楊稷大敗,劉俊、脩則戰死,顧容率殘軍退守合浦(郡治今廣西省合浦縣東北)。[29]
建衡元年(269年,晉泰始五年),孫皓派監軍虞汜、威南將軍薛珝、蒼梧太守陶璜從荊州出發,監軍李勖、督軍徐存從建安海路出發,令兩軍在合浦會合共同剿滅交阯叛軍。[30]此外,還派遣右大司馬丁奉再次北征,攻打谷陽(今安徽省靈壁縣)。[31]但到了建衡二年(270年,晉泰始六年),丁奉部在渦口(今安徽省懷遠縣)一帶被晉將牽弘擊退,李勖部以道路不通為由,殺死向導馮斐後率軍無功而返。孫皓為此大怒,丁奉的向導被處死,[32]李勖更是在被何定揭發後,同徐存被全家誅殺。[33]不久後,何定率領五千人馬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打獵,吳宗室前將軍、夏口督孫秀害怕是孫皓令何定來抓自己,提前帶領家送眷數百人投奔晉國。晉武帝拜孫秀為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封會稽公,禮遇備至。[34]
建衡三年(271年,晉泰始七年)正月,孫皓聽信刁玄增改的讖文(「黃旗紫蓋,見於東南,終有天下者,荊、揚之君!」),認為自己是天命所歸,不顧眾人反對,用車載著自己的母親、妻子、孩子以及後宮上千人,親率大軍從牛渚(今安徽省當塗縣)西進伐晉。晉軍派司馬望率軍駐屯在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作為防備。結果孫皓的軍隊途中被大雪所阻,士兵忍受天寒地凍的同時還要負責拉孫皓的車隊,都難以忍受這樣的勞苦,軍中漸漸出現倒戈的傳言,因此孫皓只好下令還師。[35]孫皓還師前,右丞相萬彧與右大司馬丁奉、左將軍留平曾私下商議先自行回去,後被孫皓得知,雖然心懷不滿,但介於三人都是老臣並沒有馬上處置。當年,丁奉病逝。翌年,孫皓試圖用毒酒毒死萬彧和留平,二人卻都倖免未死,但不久後,萬彧自殺,留平愁悶而死。[36]
在這兩年間裡,孫吳在軍事上接連取得了重大勝利,使得孫皓的自傲心大幅膨脹。先是在建衡三年(271年,晉泰始七年),南征的薛珝、虞汜、陶璜攻破交阯,擒殺晉軍守將,並收復了九真(郡治今越南清化市)、日南(郡治今越南洞海市南)兩郡,後又平定了扶嚴夷,[37]使持續多年的交阯之亂暫告停歇。接著於鳳凰元年(272年,晉泰始八年)秋八月,陸抗成功討伐了因擔心被孫皓加害而叛投西晉的西陵督步闡[38],不僅成功收復了戰略要地西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將步闡等人夷三族,並且擊退了由名將羊祜率領的五萬大軍,圍殲晉將楊肇的三萬援軍。[39]西陵大捷之後,孫皓因為兩年內成功收復失土及大敗西晉,越發自志得意滿,更加相信自己是有上天相助,還召術士尚廣為他占卜看是否能取得天下,占卜的結果顯示他將在庚子年「青蓋入洛陽」。孫皓非常高興,從此專門謀劃統一大業,頻繁派遣軍隊襲擊晉國邊境,但都勞而無功。陸抗上疏反對孫皓的窮兵黷武,希望孫皓看清晉強吳弱的事實,建議「蹔息進取小規,以畜士民之力,觀釁伺隙」,[40]又上疏指出西陵、建平戰略地位的重要,請求加強兩地的兵力。[41]建平太守吾彥也憑借從長江上游漂下的大量木屑,斷定晉國將從巴蜀由水路大舉伐吳,上書孫皓請求加強防備。[42]但孫皓不僅沒有重視這些意見,反而在鳳凰三年(274年,晉泰始十年)陸抗病逝後,將他的兵馬一分為五,交給陸抗的五個兒子分別統領。
軍事上取得耀人成果的同時,吳國內部卻越發不穩定。
自建衡元年(269年,晉泰始五年)左丞相陸凱病逝後,左大司馬施績、右大司馬丁奉、司空孟仁、右丞相萬彧、左將軍留平、太尉范慎、司徒丁固、大司馬陸抗等重臣在六年時間裡先後逝世,吳國有名望的舊臣死亡殆盡。當孫皓忌憚、尊重的重臣都不復存在之後,他的施政也更加殘暴,對於其他忠臣的勸諫也就不再接納容忍。大約從272年開始,他每次召集群臣宴會,都要故意讓每個人都喝得大醉,讓人在邊上專門檢舉他們的過失。甚至剝人臉皮,挖人眼珠。[43]272年後孫皓對勸諫忠臣的容忍度也大幅下降,不惜痛下殺手以杜絕煩人的諫言:大司農樓玄因為多次直諫忤逆孫皓,被流放廣州,服毒而死;[44]中書令賀邵也因直諫而使孫皓痛恨,當賀邵因中風不能說話,被孫皓懷疑是裝病,拷打致死;[45]侍中韋昭因多次堅持己見,被以不聽從詔命為由處死;[46]東觀令華覈多次上書勸諫,結果為了一些小事被免官遣返;[47]豫章太守張俊因為給孫奮的母親掃墓,而被孫皓處以車裂極刑,並夷三族;[48]會稽太守車浚因為開倉賑濟飢民,被懷疑收買人心而處斬;[49]湘東太守張詠因為征稅不足,被孫皓派人斬殺;[50]尚書熊睦對孫皓稍加勸阻,就被孫皓派人用刀環生生打死;[51]甚至連他曾經寵信的何定、陳聲、張俶也被他處決,其中張俶受車裂之刑,陳聲更是被鋸斷頭顱而死。
相比於272年後孫皓殘暴的高壓政策,晉國都督荊州諸軍事的羊祜則對吳國展開懷柔政策。天璽元年(276年,晉泰始十二年),繼孫秀、步闡之後,吳國又一位重要將領——吳國宗室武衛將軍、京下督孫楷叛投晉國,[52]在此前後,平虜將軍孟泰、偏將軍王嗣、[53]威北將軍嚴聰、揚威將軍嚴整、偏將軍朱買、[54]邵凱、夏祥、[55]昭武將軍劉翻、厲武將軍祖始[56]也都紛紛向晉軍投降。但孫皓絲毫沒有感受到危機的來臨。在吳國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各地奉承他的人爭相獻上有吉祥象徵的事物,讓迷信的孫皓始終堅信自己將一統天下。[57]
天紀三年(279年,晉泰始五年),郭馬攻殺廣州督虞授,在廣州發起叛亂。孫皓派遣滕脩、陶濬、陶璜率軍剿滅郭馬叛軍。冬十一月,晉武帝司馬炎依羊祜生前擬制的計劃,令鎮軍將軍司馬伷、安東將軍王渾、建威將軍王戎、平南將軍胡奮、鎮南大將軍杜預、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唐彬等分六路大舉伐吳。[58]天紀四年(280年,晉泰始六年)正月,杜預、王渾兩軍分別向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橫江(今安徽省和縣)進軍,接連進克吳軍要塞。[59]王渾部率先攻克尋陽(今湖北省黃梅縣西南)、賴鄉等城,屯兵橫江,距建業僅百里之遙。二月,在王濬、唐彬部和杜預部、胡奮部、王戎部的攻擊下,荊州的軍事重鎮丹陽(今湖北省秭歸縣)、西陵、荊門(今湖北省宜昌市東南)、夷道(今湖北省宜都市)、樂鄉(今湖北省松滋縣東)、江陵、江安(今湖北省公安縣)、夏口、武昌等先後失守,[60]吳軍僅戰死或投降的都督、監軍就有十四人,牙門將、郡守一級的將領更是有一百二十多人,荊南各郡望風而降。[61]
三月,由丞相張悌率領的吳軍精銳在版橋(今安徽省和縣)被王渾部擊潰,張悌、孫震、沈瑩全部戰死。[62]孫皓自知滅亡在即,在給舅舅何植的信中自責道:「天匪亡吳,孤所招也。瞑目黃壤,當複何顏見四帝乎!」[63]不久後,何植也向王渾軍投降。[64]這時,王濬率水軍從武昌順流而下,直取建業。吳主孫皓派遣張象率水軍一萬餘人前往抵擋,但王濬大軍一到,張象便立即投降。[65]孫皓又另遣陶濬率軍兩萬迎敵,結果士兵全部連夜逃竄。[66]孫皓周圍數百人又請求他殺死寵臣岑昬,他不得以而被迫答應。[67]後來,孫皓聽從光祿勛薛瑩和中書令胡沖的計策,分別遣送使節向王濬、司馬伷、王渾請降,試圖分化晉軍,未能奏效。[68]三月壬寅日(280年5月1日)[69],王濬率大軍進入石頭城,孫皓率太子孫瑾、魯王孫虔等二十一人出降,全家被遣送至洛陽。[70]吳國至此滅亡。晉武帝下詔封孫皓為歸命侯。孫皓決定投降後,為了讓晉軍順利接收各地,廣發勸降書信給臣僚,信中寫道:
“
|
孤以不德,忝繼先軌。處位歷年,政教凶悖,遂令百姓久困塗炭,至使一朝歸命有道,社稷傾覆,宗廟無主,慚愧山積,沒有餘罪。自惟空薄,過偷尊號,才瑣質穢,任重王公,故《周易》有折鼎之誡,詩人有彼其之譏。自居宮室。仍抱篤疾,計有不足,思慮失中,多所荒替。邊側小人,因生酷虐,虐毒橫流,忠順被害。闇昧不覺,尋其壅蔽,孤負諸君,事已難圖,覆水不可收也。今大晉平治四海,勞心務於擢賢,誠是英俊展節之秋也。管仲極讎,桓公用之,良、平去楚,入為漢臣,舍亂就理,非不忠也。莫以移朝改朔,用損厥志。嘉勖休尚,愛敬動靜。夫復何言,投筆而已![71]
|
”
|
五月,孫皓到達洛陽後,得到了晉武帝較為優厚的待遇。後來晉武帝大會群臣時,召孫皓進見,孫皓上前叩首請罪,晉武帝指著坐席上的最末座對孫皓說:「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孫皓回應道:「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賈充故意刁難他說:「聞君在南方,每鑿人眼目,剝人麵皮,此何等刑耶?」孫皓回答說:「人臣弒君及奸佞不忠者,則加此刑耳。」賈充曾指使手下殺害魏帝曹髦,聽了孫皓的話後羞愧不已,而孫皓本人則面不改色。[72]晉武帝曾與王濟下棋,孫皓在旁邊,晉武帝對孫皓說:「何以好剝人面皮?」孫皓回應道:「見無禮於君者則剝之。」王濟當時把腳伸到了棋盤下,因而孫皓譏諷王濟。[73]晉武帝有一次問孫皓:「聞南人好作《爾汝歌》,頗能為不?」孫皓正飲酒,於是舉羽觴吟誦:「昔與汝為鄰,今為汝做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爾汝歌原為南人市井小調,「爾」「汝」皆為同輩間帶有輕視意義的不敬稱呼,孫皓直呼晉武帝為汝,晉武帝因此感到後悔。[74]太康四年十二月(284年初),孫皓在洛陽逝世,享年四十二歲,葬於河南縣界的邙山。[75][76]
孫皓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生性多疑且殘暴,設立諸多酷刑。他曾殺死或流放多名重要宗室,如殺害再從兄弟孫奉[77],流放從兄弟孫基、孫壹,[78]誅殺五叔孫奮及其五子,[79]殺死異母弟孫謙、孫俊等。[80]對大臣,他也常常施以重刑,僅丞相一級的官員為例:除張悌在亡國之際戰死外,濮陽興被流放處死,夷三族,[81]萬彧被譴自殺,全家遭流放;[82]陸凱死後數年,全家被處以流放。[83]此外,孫皓非常迷信,常憑借運曆、望氣、卜筮、讖緯之類的原因來決定如遷都[84]、用兵[85]、皇后廢立[86]等重大事件,並因此一直堅信自己將統一天下。[87]
孫皓富有才氣,有一定書法造詣,還能吟詩唱歌,一次陪侍晉武帝,武帝說:「聽說你擅長唱歌,給朕唱一首《爾汝歌》吧」。孫皓應聲唱道:「昔與汝為鄰,今為汝作臣。勸汝一杯酒,願汝壽千春。」[88]
More information 孫皓家系 ...
孫皓家系
|
| | | | | | | | | | | | | | | | |
| 高祖父:孫鍾 |
|
| | | | |
| 曾祖父:(追尊)始祖武烈皇帝孫堅 | |
|
| | | | | | | |
| 祖父:太祖大皇帝孫權 | |
|
| | | | | | | | | | |
| 曾祖母:(追尊)武烈皇后吳氏 | |
|
| | | | | | | |
| 父:(追尊)文皇帝孫和 | |
|
| | | | | | | | | | | | | |
| 外曾祖父:王盧九 | |
|
| | | | | | | |
| 祖母:(追尊)大懿皇后王氏 | |
|
| | | | | | | | | | |
| 吳末帝孫皓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祖父:何遂 | |
|
| | | | | | | | | | |
| 母:(追尊)文皇后何姬 | |
|
| | | | | | | | | | | | | |
|
Close
- 兄弟
- 孫德,孫皓異母弟,孫休時封為錢塘侯。
- 孫謙,孫皓異母弟,孫休時封為永安侯,孫皓時被山民施旦劫持謀反,後為孫皓所殺。[89]
- 孫俊,孫皓異母弟,生母為孫和嫡妃張氏,孫休時封為騎都尉,後為孫皓所殺。[90]
- 姊妹
- 妃嬪
- 滕皇后,與太常滕胤同族,滕牧之女,吳亡後隨孫皓內遷洛陽。
- 張美人,張布女,受孫皓寵愛,後因諷刺孫皓而被棒殺。
- 左夫人,一說為王氏,一說為張氏(張美人姊),受孫皓寵愛,死後孫皓日夜思念,數月不臨朝政。[92][93]
- 子
- 孫瑾,孫皓子,建衡元年(269年)立為太子,吳亡後隨孫皓內遷洛陽,被封為中郎。
- 孫虔,孫皓子,先封為淮陽王,後改為魯王,吳亡後隨孫皓內遷洛陽,被封為郎中。
- 孫充,孫皓子,晉永嘉四年(310年)被錢璯擁立為吳王,後又為錢璯所殺。[94]
- 孫璠,孫皓子,晉太興元年(318年)謀反,失敗被殺。[95]
- 孫希祖,孫皓子,後死於家鄉富春縣。[96]
- 其他:孫皓先後封三十三人為王,除魯王孫虔外,其餘人的名字都沒有記載。[97]
同絕大多數亡國之君一樣,對孫皓的評價以負面評價為主。從孫皓受到的各種評價來看,他是一個典型的暴君形象,吳國重臣陸凱、陸抗在給孫皓的上疏中,曾多次暗示他堪比夏桀、商紂。曾擔任吳國光祿勛的薛瑩稱在孫皓當政時「昵近小人,刑罰妄加,大臣大將無所親信,人人憂恐,各不自安」。[98]而孫皓被晉軍俘虜後,也批判自己「虐毒橫流,忠順被害。闇昧不覺,尋其壅蔽」,要求未降的吳軍儘快投降。[99]此外,有些吳國人士曾對孫皓做出正面評價,如吳將吾彥在歸降西晉之後,在晉武帝面前力讚孫皓的英明:「吳主英俊,宰輔賢明」;[100]而孫皓早期的好友萬彧也稱讚孫皓好學不倦、英明果斷,有孫策的風範。[7]
在敵國眼中,272年後孫皓因殘暴所導致的吳國內部不安,已經促成了進攻吳國的最佳時機,晉臣張華曾對晉武帝說:「吳主荒淫驕虐,誅殺賢能,當今討之,可不勞而定」。[101]晉將羊祜更是在上疏中稱:「孫皓暴虐已甚,於今可不戰而克。若皓不幸而沒,吳人更立令主,雖有百萬之眾,長江未可窺也,將為後患矣!」[102]認為如果孫皓死掉,伐吳的難度將會大大增加。晉代史臣陳壽、孫盛在批評孫皓的暴虐以外,還指責晉武帝對孫皓的處置太過寬厚,認為像孫皓這樣的「肆行殘暴,忠諫者誅,讒諛者進,虐用其民,窮淫極侈」的禍國殃民之君,「梟首素旗,猶不足以謝冤魂」,「宜腰首分離,以謝百姓」[103][104]。
同時,關於孫皓也有一些其它方面的評價,如晉臣秦秀在為滅吳的王濬請功時,曾言及孫皓對晉國用兵給晉國帶來的心理威脅,稱「以孫皓之虛名,足以驚動諸夏,每一小出,雖聖心知其垂亡,然中國輒懷惶怖。」[105]後世的李世民則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將孫皓前期「權施恩惠之風」與王莽稱帝前「偽行仁義之道」相提並論,認為兩人的失敗就在於「有始無終」,以此得出二人都迅速覆亡的結論。[106]唐代的朱敬則在批評孫皓的同時,還對他的權謀和才華予以一定程度的肯定。[107]
孫皓的書跡流傳到唐代,庾肩吾在他所著《書品》中則把孫皓評為「中中」,與曹操杜預並列,稱「魏帝(曹操)筆墨雄贍、吳主(孫皓)體裁綿密」,書法家韋續則把他的行隸,評為「下中」品。[108]
- 丞相
- 濮陽興(264年)
- 陸凱(266年-269年,左丞相)
- 萬彧(266年-272年,右丞相)
- 許沇(276年前後)
- 張悌(279年-280年)
- 大司馬
- 朱績(264年-270年,左大司馬)
- 丁奉(264年-271年,右大司馬)
- 陸抗(273年-274年)
|
- 太尉
- 司徒
- 丁固(268年-273年)
- 何植(279年-280年)
- 司空
|
|
- 其他
- 尚廣,術士,為孫晧占卜看是否能取得天下,占卜的結果顯示他將在庚子年「青蓋入洛陽」。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赤烏十三年)廢太子和,處故鄣。魯王霸賜死。
《三國志·吳書·孫和傳》:太元二年正月,封和為南陽王,遣之長沙。
《三國志·吳書·孫和傳》:四月,權薨,諸葛恪秉政。恪即和妃張之舅也。
《三國志·吳書·孫和傳》:妃使黃門陳遷之建業上疏中宮,並致問於恪。臨去,恪謂遷曰:「為我達妃,期當使勝他人。」此言頗泄。又恪有徙都意,使治武昌宮,民間或言欲迎和。及恪被誅,孫峻因此奪和璽綬,徙新都,又遣使者賜死。
《三國志·吳書·孫和何姬傳》:嫡妃張氏亦自殺。何姬曰:「若皆從死,誰當養孤?」遂拊育晧,及其三弟。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孫休立,封晧為烏程侯,遣就國。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休薨,是時蜀初亡,而交阯攜叛,國內震懼,貪得長君。左典軍萬彧昔為烏程令,與晧相善,稱晧才識明斷,是長沙桓王之疇也,又加之好學,奉遵法度,屢言之於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興、布說休妃太后朱,欲以晧為嗣。朱曰:「我寡婦人,安知社稷之慮,苟吳國無損,宗廟有賴可矣。」於是遂迎立晧,時年二十三。
《三國志·吳書·濮陽興傳》曰:晧既踐阼,加興侍郎,領青州牧。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曰:以上大將軍施績、大將軍丁奉為左右大司馬,張布為驃騎將軍,加侍中,諸增位班賞,一皆如舊。
《江表傳》曰:晧初立,發優詔,恤士民,開倉稟,振貧乏,科出宮女以配無妻,禽獸擾於苑者皆放之。當時翕然稱為明主。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晧既得志,粗暴驕盈,多忌諱,好酒色。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九月,貶太后為景皇后,追謚父和曰文皇帝,尊母何為太后。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十月,封休太子𩅦為豫章王,次子汝南王,次子梁王,次子陳王,立皇后滕氏。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興、布竊悔之。或以譖晧,十一月,誅興、布。
《三國志·吳書·濮陽興傳》:俄彧譖興、布追悔前事。十一月朔入朝,晧因收興、布,徙廣州,道追殺之,夷三族。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封後父滕牧為高密侯,舅何洪等三人皆列侯。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甘露元年)秋七月,晧逼殺景後朱氏,亡不在正殿,於苑中小屋治喪,眾知其非疾病,莫不痛切。又送休四子於吳小城,尋複追殺大者二人。
《漢晉春秋》:初望氣者雲「荊州有王氣破揚州而建業宮不利」,故晧徙武昌,遣使者發民掘荊州界大臣名家塚與山岡連者以厭之。
傅樂成,〈荊州與六朝政局〉,《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77年)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甘露二年(266年),丁忠使晉還,晧大會群臣,蕃沈醉頓伏,晧疑而不悅,轝蕃出外。頃之請還,酒亦不解。蕃性有威嚴,行止自若,晧大怒,呵左右於殿下斬之。
《三國志·吳書·陸凱傳》:丞相陸凱上疏曰:「常侍王蕃黃中通理,知天知物,處朝忠蹇,斯社稷之重鎮,大吳之龍逢也。……」
《資治通鑒·晉紀一》:丁忠說吳主曰:「北方無守戢之備,弋陽可襲而取。」吳主以問群臣,鎮西大將軍陸凱曰:「北方新並巴、蜀,遣使求和,非援於我也,欲蓄力以俟時耳。敵勢方強,而欲徼幸求勝,未見利也。」吳主雖不出兵,然遂與晉絕。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以陸凱為左丞相,常侍萬彧為右丞相。
《三國志·吳書·陸凱傳》:晧徙都武昌,揚土百姓溯流供給,以為患苦,又政事多謬,黎元窮匱……又武昌土地,實危險而瘠確,非王都安國養民之處,船泊則沉漂,陵居則峻危,旦童謠曰: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
《建康實錄‧卷二》:時童謠云:「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就建業死,不就武昌居。」秋九月,帝(孫權)遷都於建業,以陸遜為上將軍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冬十月,永安山賊施但等聚眾數千人,劫晧庶弟永安侯謙出烏程,取孫和陵上鼓吹曲蓋。比至建業,眾萬餘人。丁固、諸葛靚逆之於牛屯,大戰,但等敗走。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既聞但反,自以為徙土得計也。使數百人鼓譟入建業,殺但妻子,雲「天子使荊州兵來破揚州賊」,以厭前氣。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起營新宮,二千石以下皆自入山督攝伐木。又破壞諸營,大開園囿,起土山樓觀,窮極伎巧,工役之費以億萬計。陸凱固諫,不從。
《資治通鑒·晉紀一》:吳主出東關;冬,十月,使其將施績入江夏,萬彧寇襄陽。詔義陽王望統中軍步騎二萬屯龍陂,為二方聲援。會荊州刺史胡烈拒績,破之,望弔兵還。吳交州刺史劉俊、大都督脩則、將軍顧容前後三攻交趾,交趾太守楊稷皆拒破之;鬱林、九真皆附於稷。稷遣將軍毛炅董元攻合浦,戰於古城,大破吳兵,殺劉俊、脩則,餘兵散還合浦。稷表炅為鬱林太守,元為九真太守。十一月,吳丁奉、諸葛靚出芍陂,攻合肥;安東將軍汝陰王駿拒卻之。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遣監軍虞汜、威南將軍薛珝、蒼梧太守陶璜由荊州,監軍李勖、督軍徐存從建安海道,皆就合浦擊交阯。
《三國志·吳書·丁奉傳》:建衡元年,奉複帥眾治徐塘,因攻晉谷陽。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殿中列將何定白:「少府李勖枉殺馮斐,擅徹軍退還。」勖及徐存家屬皆伏誅。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建衡二年,晧遣何定將五千人至夏口獵。先是,民間僉言秀當見圖,而定遠獵,秀遂驚,夜將妻子親兵數百人奔晉。晉以秀為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封會稽公。
《江表傳》:初,丹陽刁玄使蜀,得司馬徽與劉廙論運命歷數事。玄詐增其文以逛國人曰:「黃旗紫蓋見於東南,終有天下者,荊、揚之君乎!」又得國中降人,言壽春下有童謠曰「吳天子當上」。晧聞之,喜曰:「此天命也。」即載其母妻子及後宮數千人,從牛渚陸道西上,雲青蓋入洛陽,以順天命。行遇大雪,道塗陷壞,兵士被甲持仗,百人共引一車,寒凍殆死。兵人不堪,皆曰:「若遇敵便當倒戈耳。」晧聞之,乃還。
《江表傳》曰:初晧游華里,彧與丁奉、留平密謀曰:「此行不急,若至華里不歸,社稷事重,不得不自還。」此語頗泄。晧聞知,以彧等舊臣,且以計忍而陰銜之。後因會,以毒酒飲彧,傳酒人私減之。又飲留平,平覺之,服他藥以解,得不死。彧自殺。平憂懣,月餘亦死。
《三國志·吳書·孫皓傳》:是歲,汜、璜破交阯,禽殺晉所置守將,九真、日南皆還屬。大赦,分交阯為新昌郡。諸將破扶嚴,置武平郡。
《三國志·吳書·步騭傳》:協弟闡,繼業為西陵督,加昭武將軍,封西亭侯。鳳皇元年,召為繞帳督。闡累世在西陵,卒被征命,自以失職,又懼有讒禍,於是據城降晉。
《三國志·吳書·陸孫傳》:肇大破敗,祜等皆引軍還。抗遂陷西陵城,誅夷闡族及其大將吏。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時師旅仍動,百姓疲弊,抗上疏曰:「臣聞《易》貴隨時,《傳》美觀釁,故有夏多罪而殷湯用師,紂作淫虐而周武授鉞。苟無其時,玉台有憂傷之慮,孟津有反旆之軍。今不務富國強兵,力農畜谷,使文武之才效展其用,百揆之署無曠厥職,明黜陟以厲庶尹,審刑賞以示勸沮,訓諸司以德,而撫百姓以仁,然後順天乘運,席捲宇內,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彫瘁,寇不為衰,而我已大病矣!今爭帝王之資,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國家之良策也。昔齊魯三戰,魯人再剋而亡不旋踵。何則?大小之勢異也。況今師所剋獲,不補所喪哉?且阻兵無眾,古之明鑒,誠宜蹔息進取小規,以畜士民之力,觀釁伺隙,庶無悔吝。」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三年夏,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國之蕃表,既處下流,受敵二境。若敵泛舟順流,舳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縣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機,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遜昔在西垂陳言,以為西陵國之西門,雖雲易守,亦複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則荊州非吳有也。如其有虞,當傾國爭之。……乞特詔簡閱,一切料出,以補疆埸受敵常處,使臣所部足滿八萬,省息眾務,信其賞罰,雖韓、白複生,無所展巧。若兵不增,此制不改,而欲克諧大事,此臣之所深慼也。若臣死之後,乞以西方為屬。願陛下思覽臣言,則臣死且不朽。」
《晉紀》曰:王濬治船於蜀,吾彥取其流柹以呈孫晧,曰「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江。」晧弗從。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初,晧每宴會群臣,無不咸令沈醉。置黃門郎十人,特不與酒,侍立終日,為司過之吏。宴罷之後,各奏其闕失,迕視之咎,謬言之愆,罔有不舉。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輒以為罪。……或剝人之面,或鑿人之眼。
《江表傳》:晧遣將張奕追賜玄鴆,奕以玄賢者,不忍即宣詔致藥,玄陰知之,謂奕曰:「當早告玄,玄何惜邪?」即服藥死。
《三國志·吳書·賀邵傳》:後邵中惡風,口不能言,去職數月,晧疑其託疾,收付酒藏,掠考千所,邵卒無一語,竟見殺害,家屬徙臨海。
《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晧以為不承用詔命,意不忠盡,遂積前後嫌忿,收曜付獄。
《三國志·吳書·孫奮傳》:奮母仲姬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張俊疑其或然,掃除墳塋。晧聞之,車裂俊,夷三族,誅奮及其五子,國除。
《江表傳》:浚在公清忠,值郡荒旱,民無資糧,表求振貸。晧謂浚欲樹私恩,遣人梟首。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湘東太守張詠不出算緡,就在所斬之。
《江表傳》:尚書熊睦見晧酷虐,微有所諫,晧使人以刀環撞殺之,身無完肌。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秋八月,京下督孫楷降晉。
《晉書·武帝紀》:泰始十年秋七月壬午,吳平虜將軍孟泰、偏將軍王嗣等率眾降。
《晉書·武帝紀》:十二月,吳威北將軍嚴聰、揚威將軍嚴整、偏將軍朱買來降。
《晉書·武帝紀》:是年夏五月,吳將邵凱、夏祥帥眾七千餘人來降。
《晉書·武帝紀》:咸甯四年十一月,吳昭武將軍劉翻、厲武將軍祖始來降。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天冊元年,吳郡言掘地得銀,長一尺,廣三分,刻上有年月字,於是大赦,改年。天璽元年,吳郡言臨平湖自漢末草穢壅塞,今更開通。長老相傳,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又於湖邊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寸,廣二寸余,刻上作皇帝字,於是改年,大赦。……鄱陽言歷陽山石文理成字,凡二十,雲「楚九州渚,吳九州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又吳興陽羨山有空石,長十餘丈,名曰石室,在所表為大瑞。乃遣兼司徒董朝、兼太常周處至陽羨縣,封襌國山。明年改元,大赦,以協石文。
《資治通鑒·晉紀二》:(咸寧五年)冬十一月,大舉伐吳,遣鎮軍將軍琅邪王司馬伷出塗中,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魯國唐彬下巴、蜀,東西凡二十餘萬。
《資治通鑒·晉紀三》:杜預向江陵,王渾出橫江,攻吳鎮戍,所向皆克。
《晉書·武帝紀》:二月戊午,王濬、唐彬等克丹陽城。庚申,又克西陵,殺西陵都督、鎮軍將軍留憲,征南將軍成璩,西陵監鄭廣。壬戌,濬又克夷道樂鄉城,殺夷道監陸晏、水軍都督陸景。甲戌,杜預克江陵,斬吳江陵督伍延;平南將軍胡奮克江安。於是諸軍並進,樂鄉、荊門諸戍相次來降。……濬進破夏口、武昌,遂泛舟東下,所至皆平。
《晉書·杜預傳》:既平上流,於是沅湘以南,至於交廣,吳之州郡皆望風歸命,奉送印綬,預仗節稱詔而綏撫之。凡所斬及生獲吳都督、監軍十四,牙門、郡守百二十餘人。
《晉書·王渾傳》:渾遣司馬孫疇、揚州刺史周浚擊破之,臨陣斬二將,及首虜七千八百級,吳人大震。
《晉書·王渾傳》:渾遣司馬孫疇、揚州刺史周浚擊破之,臨陣斬二將,及首虜七千八百級,吳人大震。孫晧司徒何植、建威將軍孫晏送印節詣渾降。
《三國志·吳書·王濬傳》:晧遣遊擊將軍張象率舟軍萬人禦濬,象軍望旗而降。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於是合眾,授濬節鉞。明日當發,其夜眾悉逃走。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殿中親近數百人叩頭請晧殺岑昬,晧惶憒從之。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晧用光祿勳薛瑩、中書令胡沖等計,分遣使奉書於濬、伷、渾。
《晉書·王濬傳》《資治通鑒》作「三月壬寅」,《三國志·吳書·孫晧傳》《晉書·武帝紀》作「三月壬申」,但依歷法,是年三月無「壬申」日。
《晉書·王濬傳》:壬寅,濬入於石頭。晧乃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率其偽太子瑾、瑾弟魯王虔等二十一人,造於壘門。濬躬解其縛,受璧焚櫬,送於京師。
《資治通鑒·晉紀三》:庚寅,帝臨軒,大會文武有位及四方使者,國子學生皆預焉。引見歸命侯晧及吳降人。晧登殿稽顙。帝謂晧曰:「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晧曰:「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賈充謂晧曰:「聞君在南方鑿人目,剝人麵皮,此何等刑也﹖」晧曰:「人臣有弒其君及姦回不忠者,則加此刑耳。」充默然甚愧,而晧顏色無怍。
《晉書·王濟傳》:帝嘗與濟弈棋,而孫皓在側,謂皓曰:「何以好剝人麵皮?」皓曰:「見無禮於君者則剝之。」濟時伸腳局下,而皓譏焉。
《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五:晉武帝問孫皓:「聞南人好作《爾汝歌》,頗能為不?」皓正飲酒,因舉觴勸帝而言曰:「昔與汝為鄰,今為汝做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帝悔之。
《吳錄》:晧以四年十二月死,時年四十二,葬河南縣界。
《三國志·吳書·孫皓滕夫人傳》:而夫人寵漸衰,晧滋不悅,晧母何恆左右之。又太史言,於運曆,後不可易,晧信巫覡,故得不廢,常供養昇平宮。
《三國志·吳書·孫皓滕夫人傳》:陸抗之克步闡,晧意張大,乃使尚廣筮並天下,遇《同人》之《頤》 ,對曰:「吉。庚子歲,青蓋當入洛陽。」故晧不修其政,而恆有窺上國之志。
《建康實錄》:或侍宴武帝,曰:「聞君善歌,令唱汝歌。」皓應聲曰:「昔與汝為鄰,今為汝作臣。勸汝一杯酒,願汝壽千春。」
《吳歷》:「謙獨坐車中,遂生獲之。固不敢殺,以狀告晧,晧鴆之,母子皆死。」
《吳歷》:「俊,張承外孫,聰明辨惠,為遠近所稱,晧又殺之。」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景妻,孫晧適妹,與景俱張承外孫也。」
《三國志·吳書·孫奮傳》曰:建衡二年,孫晧左夫人王氏卒。
《江表傳》曰:皓以張布女為美人,有寵,皓問曰:「汝父所在?」荅曰:「賊以殺之。」皓大怒,棒殺之。後思其顏色,使巧工刻木作美人形象,恆置座側。問左右:「布復有女否?」荅曰:「布大女適故衞尉馮朝子純。」即奪純妻入宮,大有寵,拜為左夫人。
《晉書·周玘傳》:「(錢璯)劫孫皓子充,立為吳王,既而殺之。」
《晉書·元帝紀》:「故歸命侯孫皓子璠謀反,伏誅。」
《咸淳臨安志》卷87:「孫氏墳墓在富陽者又有孫賁、孫瑤墓,並在縣西南。孫皓子希祖墓在縣南。」
《三國志·吳書·孫皓傳》:建衡元年春正月,立子瑾為太子,及淮陽、東平王。……(鳳凰二年)秋九月,改封淮陽為魯,東平為齊,又封陳留、章陵等九王,凡十一王,……(天紀)二年秋七月,立成紀、宣威等十一王, ... 四年春,立中山、代等十一王。
《晉紀》:帝嘗從容問薛瑩曰:「孫晧所以亡國者,何也?」瑩對曰:「歸命侯臣晧之君吳,昵近小人,刑罰妄加,大臣大將無所親信,人人憂恐,各不自安,敗亡之釁,由此而作矣。」
《江表傳》:孤以不德,忝繼先軌。處位歷年,政教凶悖,遂令百姓久困塗炭,至使一朝歸命有道,社稷傾覆,宗廟無主,慚愧山積,沒有餘罪。自惟空薄,過偷尊號,才瑣質穢,任重王公,故《周易》有折鼎之誡,詩人有彼其之譏。自居宮室。仍抱篤疾,計有不足,思慮失中,多所荒替。邊側小人,因生酷虐,虐毒橫流,忠順被害。闇昧不覺,尋其壅蔽,孤負諸君,事已難圖,覆水不可收也。今大晉平治四海,勞心務於擢賢,誠是英俊展節之秋也。管仲極讎,桓公用之,良、平去楚,入為漢臣,舍亂就理,非不忠也。莫以移朝改朔,用損厥志。嘉勖休尚,愛敬動靜。夫復何言,投筆而已!
《晉書·卷五十七·吾彥傳》:吳亡,彥始歸降,武帝以為金城太守。(晉武)帝嘗從容問薛瑩曰:「孫晧所以亡國者何也?」瑩對曰:「歸命侯臣晧之君吳,昵近小人,刑罰妄加,大臣大將無所親信,人人憂恐,各不自安, 敗亡之釁,由此而作矣。」其後帝又問彥,對曰:「吳主英俊,宰輔賢明。」帝笑曰:「君明臣賢, 何為亡國?」彥曰:「天祿永終,曆數有屬,所以為陛下擒。此蓋天時,豈人事也!」
《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陳壽評曰:晧之淫刑所濫,隕斃流黜者,蓋不可勝數。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謀夕。其熒惑、巫祝,交致祥瑞,以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聖之德,猶或矢誓眾臣,予違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況晧凶頑,肆行殘暴,忠諫者誅,讒諛者進,虐用其民,窮淫極侈,宜腰首分離,以謝百姓。既蒙不死之詔,複加歸命之寵,豈非曠蕩之恩,過厚之澤也哉!
《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第三》裴松之注引孫盛語:夫古之立君,所以司牧群黎,故必仰協乾坤,覆燾萬物;若乃淫虐是縱,酷彼群生,則天殛之,剿絕其祚,奪其南面之尊,加其獨夫之戮。是故湯、武抗鉞,不犯不順之譏;漢高奮劍,而無失節之議。何者?誠四海之酷仇,而人神之所擯故也。況晧罪為逋寇,虐過辛、癸,梟首素旗,猶不足以謝冤魂,洿室薦社,未足以紀暴跡,而乃優以顯命,寵錫仍加,豈龔行天罰,伐罪弔民之義乎?是以知僭逆之不懲,而凶酷之莫戒。《詩》云:『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聊譖猶然,矧僭虐乎?且神旗電掃,兵臨偽窟,理窮勢迫,然後請命,不赦之罪既彰,三驅之義又塞,極之權道,亦無取焉。」
《全唐文》卷十:王莽偽行仁義之道,有始無終;孫皓權施恩惠之風,有初無末。二子猶膠船之泛巨浪,毀在不遙;若駑馬之奔千里,困其將至。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一:……面縛請罪,……是其謀也。……對賈充以不忠之詞,和晉帝以鄰國之詠,是其才也。……聽吾子之懸衡,任夫人之明鏡。
樓玄、賀邵自有傳,張尚參見《三國志·吳書·張紘傳》,董朝參見《三國志·吳書·陸凱傳》,其餘均可參見《三國志·吳書·孫皓傳》(含裴注)
韋昭、王蕃、華覈自有傳,陸喜參見《三國志·吳書·陸瑁傳》,虞昺參見《三國志·吳書·虞翻傳》(含裴注),李仁、丁忠參見《三國志·吳書·孫皓傳》(含裴注)
鍾離牧自有傳,朱琬參見《三國志·吳書·朱治傳》,步協參見《三國志·吳書·步騭傳》,其餘均可參見《三國志·吳書·孫皓傳》(含裴注)
周處參見《三國志·吳書·周魴傳》,其餘均可參見《三國志·吳書·孫皓傳》(含裴注)
虞忠可參見《三國志·吳書·虞翻傳》,步闡、孫遵參見《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張政參見《晉書·杜預傳》,其餘均可參見《資治通鑒·晉紀三》
滕脩、熊睦、閭豐可參見《晉書·滕脩傳》,其餘均可參見《三國志·吳書·孫晧傳》(含裴注)
岑昬、何定等人均可參見《三國志·吳書·孫晧傳》(含裴注)
[編]
- 《三國志/卷48》,出自陳壽《三國志》
- 在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More information 孫皓 孫吳, 統治者頭銜 ...
孫皓
|
統治者頭銜
|
前任: 景帝孫休 年號:永安
|
孫吳皇帝 264年-280年5月1日 元興元年 - 天紀四年三月壬寅
|
亡於西晉
|
前任: 吳景帝孫休 年號:永安
|
中國東南部君主 264年-280年5月1日 元興元年 - 天紀四年三月壬寅
|
繼任: 晉武帝司馬炎 年號:泰始、咸寧、太康、太熙
|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