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悌年輕時就很有名氣[1],曾受到過諸葛恪[2]的提拔,在孫休時期曾出任屯騎校尉。[3]
永安六年(263年,魏景元四年,蜀炎興元年),魏國大舉伐蜀,當時許多吳國人都認為曹魏被司馬氏掌權以來叛亂不斷,已經氣數將盡,這次伐蜀必會失敗。張悌卻認為,司馬氏接連三代掌握魏國大權,已經成功地收服了人心,如今的魏國比以前更加強大,反而是蜀國已經走到了末路。魏國即使是這次伐蜀失利,回去重整軍備再來征討即可。吳國許多人都嘲笑他的想法,不久後,蜀國果然向魏國投降。[4]
元興元年(264年,魏咸熙元年)七月,吳主孫休病逝,由孫皓繼位。翌年十二月,司馬炎取代魏國,建立西晉,成為東吳的心腹大患。建衡元年(269年,晉泰始五年),吳國重臣左丞相陸凱身患重病,臨死前向孫皓推薦張悌、陸喜、陸抗等人,希望孫皓予以重用。[5]幾年後,張悌被升為軍師。張悌身擔重任之後,迎合當時的風氣,扶持包庇手下,被當時的輿論所諷刺。[6]
天紀三年(279年,晉泰始五年),張悌由軍師加封為丞相、山都侯,與何植、滕脩等人統管軍事。[7][8]不久後,晉武帝派司馬伷、王渾、杜預、王濬等率軍二十餘萬人,兵分六路,大舉伐吳。[9]天紀四年(280年,晉泰始六年)正月,王渾軍向橫江(今安徽省和縣)進發,接連進克吳軍要塞。[10]張悌奉命與丹陽太守沈瑩,副軍師、右將軍諸葛靚,護軍孫震率領精兵兩三萬人前往迎戰。[11][12]
大軍進至牛渚(今安徽省當塗縣北),與王渾軍隔江相對。副將沈瑩料定長江上游的荊州必將失守,建議張悌固守於此,以逸待勞,等待晉國水軍到了後決一勝負,如果輕易出擊,一旦大敗,後果不堪設想。張悌則認為,如果等到晉國水軍從蜀地攻過來,吳軍一定軍心大亂,局面將難以收拾,不如趁現在渡江決戰,如果能贏便可率逆江而上,乘勝迎擊由蜀地而來的晉國水軍。[13]於是率軍渡江西進,在楊荷橋包圍了晉將張喬的七千兵馬,迫使張喬投降,取得首捷。副將諸葛靚建議張悌將降軍全部殺掉,免留後患,被張悌以「殺降不祥」拒絕。[14]
張悌安撫降軍之後繼續西進,在版橋與晉將張翰、周浚結陣對峙。沈瑩率領以陷陣聞名的丹陽銳卒三次沖陣都未能攻破晉軍的陣型,退兵時出現破綻,被晉將薛勝、蔣班趁機進攻,吳軍陣勢頓時土崩瓦解,先前的降將張喬趁亂在後方叛變,吳軍因此大敗,死傷慘重,張悌被晉參安東軍事劉彪生擒,終與孫震、沈瑩全都被俘斬,傳首洛陽,僅諸葛靚逃歸。[15][16][17]
吳軍大敗,諸葛靚和五六百名士兵撤退,經過接張悌,張悌不肯撤退並說:「且天下之存亡總有定數,豈只我一個所知道,如今何故不自取而死呢?」。流淚對諸葛靚說:「在我還是兒童的時候,是閣下的丞相提拔,我經常擔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負名賢的照顧。今我以身爲社稷殉國,又為什麼要逃走呢?不用牽著我了」。諸葛靚流淚放手,走了百餘步,已看到張悌被晉軍所殺。[18]張悌全軍覆沒後,吳國再也無力回天,不久後便向晉國投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