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縣
中国安徽省马鞍山市下辖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含山縣 含 | |
---|---|
縣 | |
含山縣政府 | |
含山縣(淺橘色)在馬鞍山市的地理位置 | |
坐標:31°24'00"~31°54'13"N, 117°53'36"~118°12'35"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安徽省馬鞍山市 |
建制時間 | 1959年6月1日 |
政府駐地 | 環峰鎮 |
下級行政區 | 8
|
政府 | |
• 縣長 | 錢俊 |
• 縣委書記 | 夏迎鋒 |
面積 | |
• 縣 | 1,025 平方公里(396 平方英里) |
• 縣城 | 28 平方公里(11 平方英里) |
• 建成區(2018) | 15.9 平方公里(6.1 平方英里) |
最高海拔 | 481 公尺(1,578 英尺) |
最低海拔 | 5 公尺(16 英尺)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336,588人 |
• 密度 | 328人/平方公里(850人/平方英里) |
• 縣城(2020) | 11.8 萬人 |
• 縣城密度 | 4,214人/平方公里(10,910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187,909人 |
• 戶籍 | 443,141 |
• 暫住 | 0.86 萬人 |
語言 | |
• 母語(方言) | 江淮官話洪巢片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238100 |
電話區號 | 555 |
ISO 3166碼 | 2N |
車輛號牌 | 皖E |
行政區劃代碼 | 340522 |
氣候 | 北亞熱帶溫潤性季風氣候 |
• 年均溫 | 15.6℃ ℃ |
• 年降水 | 1035.7mm毫米 |
• 年日照 | 2216小時 |
舊稱 | 龍亢縣 |
國內生產毛額(2020) | ¥204.21億 |
• 人均 | ¥60673 |
毗鄰 | 合肥市巢湖市、馬鞍山市和縣、蕪湖市鳩江區、無為市、滁州市全椒縣 |
最長河流 | 裕溪河 |
最大湖泊 | 長山水庫 |
網站 | 含山縣人民政府網 |
含山縣位於中國安徽省中部偏東,是馬鞍山市下轄的一個縣。區域總面積為1028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44.3萬人,縣人民政府駐環峰鎮。
歷史沿革
秦時為歷陽縣地,屬九江郡。東晉大興二年(319年),分歷陽縣境西部僑置龍亢縣,縣治在今縣南40里[2],相傳即今楊府城村。宣帝末,北周盡取江北之地,將龍亢縣地併入歷陽縣,至此龍亢縣廢。
- 唐武德六年(623年)分歷陽縣西部地區原龍亢縣境域設含山縣。據《大清一統志》:「在含山縣西30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勢若吞含,因以命名」。
- 武德八年(625年),含山縣廢,併入歷陽縣。
- 長安四年(704年),改置武壽縣,屬淮南道和州。
- 神龍元年(705年),復名含山縣[2]。
-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含山縣廢,縣南部分入無爲州,餘併入和州,屬南京廬州府。
-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含山縣,屬京師和州直隸州。
- 明正德七年(1512年),始築城濠。
-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改築磚城,高厚倍於正德間。
-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26日,因日軍入侵,含山縣政府遷往仙蹤。
-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7月17日,縣城光復;8月2日,縣政府由仙蹤遷回含城。
- 1958年12月15日,含山縣、和縣合併為和含縣,屬馬鞍山市,縣治設歷陽鎮。
- 1959年6月1日,含山、和縣分開,各還原建制。
- 1965年7月28日,改屬巢湖專區(後專區改為地區、行署)。
- 1999年8月5日,撤銷巢湖地區設地級巢湖市,屬地級巢湖市。
- 2011年8月22日,原地級巢湖市區域調整,含山縣劃歸馬鞍山市。
地理環境
含山地處長江下游北岸,東經117°53′—118°13′,北緯31°24′—31°53′。東與馬鞍山市和縣接壤,西與巢湖市相連,南與蕪湖市無為縣以裕溪河相隔,北接滁州市全椒縣。全縣轄8個鎮,93個村、26個社區。總面積1032.8平方公里,耕地34.2萬畝,山地38.4萬畝;向東距離華東第二大都市南京市(浦口區)約70km,向西距離安徽省省會合肥市(肥東縣)約80km。
縣境地處北中低緯度地區,屬北亞熱帶溫潤性季風氣候。特徵為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冬寒夏熱,春秋溫和,春溫多變,秋高氣爽;雨量適中,但夏多冬少,分配不均,夏雨集中,梅雨顯著;日照多,無霜期長,光熱水等氣候資源頗為豐富。四季劃分縣境民間以農曆1、2、3月為春季,4、5、6為夏季,7、8、9為秋季,10、11、12為冬季。以氣候統計分析,按陽曆12、1、2月份為冬季,3、4、5月份為春季,6、7、8月份為夏季,9、10、11月份為秋季,亦以1、4、7、10月份為冬、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縣境大致3月下旬入春,5月下旬入夏,9月下旬入秋,11月下旬入冬。春秋兩季各占兩個月,春季略少;冬夏兩季各占4個月,冬季略長於夏季。
丘陵、山地: 縣境地形大體是西北高東南低。東南部為長江下游平原的一部分。中部和西北丘陵起伏,山丘錯雜,山勢大部分坡緩谷寬;山脈走向以南西北東向為主,山頂海拔高程一般在300米左右,最高峰是蒼山主峰,海拔高程481米。主要山峰自北向南有:青龍山、大茅蘆尖、馬山、方山、黑山、蒼山、大犁頭尖、六宕山、太湖山、林頭山等。縣低山高丘面積381.7平方公里,低丘山地371.3平方公里,分別占縣總面積的36.96%和35.95%。 平原、圩區: 縣境平原圩區屬長江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為沖積平原。圩區主要分布在長江支流裕溪河水系和滁河水系兩岸。牛屯河、得勝河兩岸也有小片沖積平原。平原地層主要由淤泥質亞粘土和泥炭層組成。圩區總面積279.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7.09%。圩區內溝渠密布,土地肥沃,是縣內的主要產糧區。
縣境地層屬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地層分區,巢湖-安慶地層小區,地層結構覆蓋層爲第四系晚更新世(Qp3x)下蜀組粘土、粉質黏土及含碎石黏土組成,具有弱膨脹潛勢,遇水易軟化,含Fe、Mn質結核及浸染。下部基岩由白堊紀赤山組(K2c)粉砂岩、泥質粉砂岩組成,該層厚度大,分佈廣泛。
多年均氣溫15.8℃,歷年最高氣溫38.9℃,歷年最低氣溫-12.2℃,全年≥10℃積溫爲5013℃,年均降水量1090.4mm,10年一遇24小時最大降雨量169mm,20年一遇24小時最大降雨量258.4mm,降水量多集中在5~8月。多年平均無霜期爲239d,年日照時數約2126.1h,風向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冬季以偏北風爲主,夏季以偏南風爲主,春秋兩季爲風向轉換季節,年平均風速2.7m/s;年均蒸發量爲1487.8mm;土壤最大凍結深度15cm。
縣境水系可分爲滁河、得勝河、裕溪河三大流域。主要河流6條:滁河及其支流仙蹤河、得勝河、裕溪河及其支流清溪河、牛屯河。
縣境共有中型水庫四座:長山水庫、東山水庫、昭關水庫、和平水庫。
行政區劃
建制沿革
- 明正統六年(1441年),縣治7坊:明道坊、崇儒坊、進賢坊、再思坊、和陽坊、登雲坊、進士坊,全縣劃爲4鄉17都2鎮:梅山鄉(一都、南二都、北二都、三都、四都)、銅城鄉(五都、六都、東七都、西七都、東九都、西九都)、昇城鄉(十一都、十二都、南十三都、北十三都)、移風鄉(十四都、十五都),運漕鎮(在東七都)、仙蹤鎮(在十五都)。[3]
- 順治八年(1651年),轄鎮7個,增加銅城閘鎮(在六都)、三乂河鎮(在東七都)、再安鎮(在北十五都)、清溪鎮(在十二都)、大朴樹鎮(在縣南十五里北二都)。
-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全縣設4鄉17都(與正統年同),7鎮:運漕鎮、仙蹤鎮、清溪鎮、大朴樹鎮、銅城閘鎮、三乂河鎮、在安鎮,26坊:明道坊、貞度坊、肅尞坊、文運維新坊、樽道坊、同明坊、進士坊、大司馬坊、世科坊、賔賢坊、一鶚橫秋坊、瀛洲步武坊、錦衣世勲坊、世科坊、春官大夫坊、亞魁坊、崇儒坊、進賢坊、和陽坊、善化坊、登雲坊、登庸坊、亦世科甲坊、欽立貞傭坊、思揚貞節坊。[2]
- 乾隆十三年(1748年),縣轄鎮8個,增加東關鎮、關門鎮;大朴樹鎮衰落。
- 民國17年(1928年),全縣設城區、東一區、西二區、西三區、南四區、南五區、南六區、南七區、南鎮區、北鎮區10個區。
- 民國21年(1932年)廢都,推行保甲制。
- 民國22年(1933年),全縣設6區、17鄉、396保、3969甲。17鄉是:姚廟鄉、邵集鄉、仙蹤鄉、謝集鄉、昭關鄉、龍梅鄉、崇字鄉、半湖鄉、淋頭鄉、福山鄉、東彭鄉、廟趙鄉、大李鄉、長大鄉、銅城廟鄉、陶廠鄉、清溪鄉。另有環峰鎮、運漕鎮、銅城閘鎮。
- 民國24年(1935年)實行聯保制,全縣設3區,39聯保,396保,4001甲。
- 民國26年(1937年)廢除聯保制,實行鄉鎮保甲制,全縣設16鄉鎮,134保。
- 民國30年(1941年),全縣劃爲12個鄉鎮:淋福鄉、東長鄉、廟趙鄉、運漕鎮、石門鄉、黃河鄉、銅閘鎮、龍亢鎮、仙姚鄉、後河鄉、崇龍鄉、清湖鄉。計97保,896甲。
- 民國35年(1946年)10月,全縣劃爲20個鄉鎮170保:
- 環峰鎮:轄龍亢、七里、九連、登科、掛山、花山、太平等7保。
- 龍梅鄉:轄梅山、張公、關帝、龍塘、煙墩、二郎、麻湖、勝陽等8保,鄉駐地張公廟。
- 崇字鄉:轄巧脈、十字、官山、沙莊、三官、袁三、龍王等7保,鄉駐地牛塘崗。
- 昭關鄉:轄牛路、青龍、昭關、長山、郭公、安軍等6保,鄉駐地昭關。
- 謝集鄉:轄謝集、大宣、小鄭、山窪、鮑莊、後圩、大蔣、王山等8保,鄉駐地謝集。
- 仙蹤鄉:轄街南、街北、大凌、江淮橋、夏棚、大夏、玉皇殿、小沈、大武等9保,鄉駐地仙蹤鎮。
- 邵集鄉:轄邵集、金牛、龍崗、茶庵、朱集、張圩、上范、大谷、再安等9保,鄉駐地邵集。
- 清溪鄉:轄清溪、河西、興龍、漢王、橫龍、蒼麓、蕭公、佛慧等8保,鄉駐地清溪鎮。
- 西姚廟鄉:轄小曾、魏集、葛集、東洪橋、迎水庵、雙林庵、馬頭王、東岳龍、李家窪、陸家衖等10保,鄉駐地姚廟。
- 半湖鄉:轄桃園、方麓、臥虎、後湖、半湖、三星、卞麓、董城等8保,鄉駐地蕭村。
- 淋頭鄉:轄雙井、張疃、三疃、都勝、南河、樂城、桂花、桃園等8保,鄉駐地淋頭鎮。
- 東彭鄉:轄東關、樊圩、大張、仙鶴、毛灘、山王、三郭等7保,鄉駐地東關鎮。
- 福山鄉:轄青龍、橫山、招旗、竹林、桃山、觀音、萬壽、黃溪等8保,鄉駐地張什一。
- 陶廠鄉:轄石門、馬山、祁首、雲塘、東關、北閘等6保,鄉駐地陶廠鎮。
- 銅城廟鄉:轄銅城廟、大呂、官塘、塔崗、姜團、西河、關門鎮、花山、盛河、楊府、太平、康慶等12保,鄉駐地銅城廟。
- 銅城閘鎮:轄示範、程陶、東莊、周程、坦山魏、四都許、西莊等7保,鄉駐地銅城閘。
- 廟趙鄉:轄河北、俞劉、羅賈、衛灣、施灣、五戶、大杜、張翟、迴龍、崗曹等10保,鄉駐地黃雒河。
- 長大鄉:轄王窪、韋崗、關帝、凌灘、陳山、老陳、司徒、黃嘴、劉井、韋王等10保,鄉駐地長崗集。
- 運漕鎮:轄上大街、下大街、東街、中心、北河沿、大北門、東陳、林村、北門上、孫崗、大尹、何村、沈村、西河沿等14保,鎮駐地運漕鎮。
- 大李鄉:轄張王、楊晏、曹李、大灣、羅埂、橫埂、王港、三河等8保,鄉駐地三乂河平浪王廟。
- 民國36年(1947年)3月,全縣鄉鎮併爲13個:邵集鄉、謝集鄉、仙姚鄉、龍亢鎮、崇龍鄉、清湖鄉、石門鄉、淋福鄉、銅城閘鄉、東長鄉、廟崗鄉、運漕鎮、黃河鄉。
- 1949年7月,全縣設5區,45鄉鎮,廢除保甲制度,改爲行政村、自然村。
- 1950年,將本縣姚廟鄉大衖、旗山2個村劃屬巢縣;將和縣祁門站街東包括柴家劃入本縣。
- 1950年,全縣設5區,63鄉鎮。
- 1951年,區設置同前,鄉增加到68個。其中城區增祁門鄉、流塘鄉,撤巨興鄉;陶廠區增設關帝、劉武、西河三鄉;運漕區增設運東、運西兩鄉。
- 1951年下半年,將含山縣運漕區後河鄉劃入和縣。
- 1952年,增設清溪區,運漕區劃爲太湖、楊柳兩區,運漕鎮劃爲縣直屬鎮。全縣設7區83鄉鎮。
- 1956年併區併鄉,全縣劃爲4區32鄉鎮。
- 1956年2月,將含山縣力寺鄉(原屬鉅興)劃入巢縣;同時,將巢縣魯橋區復興鄉的西張村、北張村、凹子范、周崗村劃入本縣;將和縣新橋區新塘鄉的大過、小過、彭墩東村劃入含山,將含山縣銅廟鄉西河賈村對河的小莊村劃入和縣。
- 1957年,撤環峰區,所轄5鄉歸縣直轄。時縣直轄鄉鎮8個,其他區劃不變。
- 1958年11月,改區鄉鎮建置爲農村人民公社。全縣成立7個農村人民公社:以張公、梅山、三官、七里、褒山、十字、環峰7個鄉鎮成立紅旗人民公社,後改爲環峰人民公社;以仙蹤、昭關、再安、駱集、葛集、玉皇、謝集7鄉鎮成立昭關人民公社,後改爲仙蹤人民公社;以清溪、巨興、半湖、白衣4鄉鎮成立躍進人民公社,後改爲清溪人民公社;以隱龍、臥虎、福山、林頭4鄉鎮成立上遊人民公社,後改爲林頭人民公社;以東關、太湖、鴨西、銅閘4鄉鎮成立衛星人民公社,後改爲長崗人民公社;以黃墩、海口、運漕3鄉鎮成立先鋒人民公社,後改爲運漕人民公社;以陶廠、銅廟、司徒3鄉鎮成立東風人民公社,後改爲陶廠人民公社。
- 1959年,將和縣六聯大隊及方橋大隊部分村莊劃入含山縣張公鄉。
- 1961年9月,設清溪、林頭、仙蹤、環峰4個區,原7個人民公社劃爲清溪、巨興、半湖、福山、張疃、林頭、仙蹤、姚廟、駱集、謝集、張公、三官、九連、褒山、長崗、運漕、關鎮、含城、陶廠等19個人民公社。
- 1963年,將巢縣黃山公社大衖大隊劃入含山縣姚廟公社。
- 1963年8月,增設銅閘區。
- 1964年,改運漕鎮爲直屬鎮,全縣計20個社鎮。
- 1965年,將含山縣仙蹤區葛集鄉的野茅衖、童村劃入巢縣。
- 1966年,將巢縣六衖、旗山兩大隊24村劃入含山縣。
- 1969年增設銅閘公社,全縣計21個社鎮。
- 1971年3月,增設昭關、東關人民公社;12月將原運漕公社劃爲黃墩、海口兩個公社,全縣計24個社鎮。
- 1979年3月,設仙蹤、環峰、清溪、林頭、銅閘5個區工作委員會,社鎮不變。
- 1980年,含城人民公社改爲環峰鎮,直屬縣。
- 1982年,恢復區公所建制。
- 1983年4月,恢復鄉鎮政權,改人民公社爲鄉、鎮人民政府。全縣設5區、22鄉鎮、運漕、環峰兩個直屬鎮。
- 1984年3月,東關鎮上升爲縣直屬鎮,其餘鄉鎮不變。
- 1985年,黃墩、海口兩鄉劃歸運漕鎮管轄。
- 1988年,環峰鎮成立3個相當於鄉級管委會,即城郊、攀桂、鼓樓管委會。是年全縣轄5個區,3個直屬鎮,21個鄉鎮,16個居民管理委員會(其中有3個管委會相當鄉級),221個行政村,2749個村民小組。
下轄8個鎮:[4]
環峰鎮、運漕鎮、銅閘鎮、陶廠鎮、林頭鎮、清溪鎮、仙蹤鎮、昭關鎮和安徽含山工業園區。
共93村、26社區。
教育
含山縣城區共有6所中學,分別為含山中學(高中)、含山一中(初中)、含山二中(高中)、含山三中(完中)、含山縣育才實驗學校(九年一貫制)和含山縣職教中心(職中)。其中含山中學(簡稱含中)創辦於1938年,建校初原名「七邑聯中」,現屬省示範高中。學校現有占地面積59641平方米,在校學生4000餘人,教職工200餘人(其中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66人)。
交通
過境公路:
過境鐵路:
人口
2020年末,全縣總戶籍達137982戶,戶籍人口總計443141人,比上年末減少2966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168705人,鄉村戶籍人口274436人,年末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38.1%,比上年末 提升 2.5 個百分點。[5]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縣常住人口數為336588人。
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24%;女性人口占48.76%。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8。
全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占17.13%;15-59歲人口占59.00%;60歲及以上人口占23.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20.14%。
經濟
202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4.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03億元,增長1.4%;第二產業增加值79.07億元,增長6.7%;第三產業增加值102.11億元,增長2.9%。按2020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0673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9274美元)。
名勝古蹟
含山旅遊景點眾多,主要有太湖山、華陽洞兩個國家AAAA級景區。褒禪山風景區,包括因楚國名將伍子胥智過昭關的歷史故事而聞名遐邇的古昭關、因北宋宰相王安石傳世名篇《游褒禪山記》而勝名遠揚的褒禪山華陽洞、商周時期的仙蹤大城墩遺址、江淮之間現存唯一一座大三孔明代石橋——仙蹤江淮橋以及與半湯溫泉一脈水系的昭關溫泉等。太湖山風景區,包括別號「江北小九華」的太湖山,群峰連綿、佳木蔥蘢、清雅幽深的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華東第一的太湖山養鹿場,98年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凌家灘文化遺址等。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