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贤(英语:Yu Chun-hsien,1901年12月31日[1]—1994年1月21日),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曾任监察院院长。
余俊贤乃草根出身,在1925年加入国民党后主理东亚地区的海外党部事务,及负责主理与海外侨民相关的事务。在抗日战争期间,余氏主理侨务教育,尔后则获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行宪后,余氏历任监察委员,1973年获选为监察院院长,至1987年退职。
生平
余俊贤于1901年12月生于广东平远,[2]其父余子扬在43岁时因积劳成疾去世,令家境更为拮据。[3]因此,余俊贤在高小毕业前一年便辍学,其后在叔父经营的盐米商号做帮工赚取收入帮补家计。翌年他再返校学习,完成高小学业。[4]他其后考入平远中学就读,并于1923年考进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文史学科。由于他在学期间经常聆听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的演讲,在耳濡目染下认同孙中山的思想,于是在1925年3月在广州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他在中山大学毕业后(广东高师已与其他学校合并为中山大学),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干事。[4]
1927年12月,余俊贤奉命赴南洋筹组荷属东印度支部,并当选为委员兼宣传部部长,兼任当地《民国日报》总编辑。[4]其时,国民革命军北伐正在进行中,并发生蔡公时被日军残酷杀害的五三惨案。余俊贤在得知消息后义愤填胸,并撰文狠批日军之暴行,同时号召华侨抵制日货,以呼应国内的革命救国运动。因此,日本驻印尼领事因而胁迫荷属印尼政府逮捕余俊贤。余氏被关进监狱八个月后被押解出境,返回南京。[4]
1929年,余俊贤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总干事,不久升任主任。期间,余俊贤奉命赴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缅甸、越南、香港及澳门各地视察并指导海外党部的党务。他在此期间协助海外百余间华侨学校整理教务,并设立各种服务海外华侨的机构,例如南洋研究所、华侨教育总会、华侨通讯社、华侨函授学校、侨生回国升学招待所及华侨教育师资训练所等。[4]
1931年,余俊贤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1936年,在陈济棠不再主政广州后,获任命为国民党广州市党部主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余俊贤以广州市主委身份领导及统筹当地抗战的事务,曾分区视察战时党务。[5]
1938年冬,在广州沦陷后,余俊贤赴重庆任侨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处处长。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主理侨务教育事务,[6]并曾一度回乡任平远坝头景贤中学董事长。[4]1945年,余俊贤再任广东省党部主任委员,期间当选国民党第五及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7]同时,他兼任广东省参议会参议员、制宪国民大会代表等职。1947年,在国府行宪后,余俊贤当选为首届监察委员。在就职以后,因热心及公正处理弹劾官员及各种陈情事务而深得好评。[4]
1949年8月,余俊贤经海南岛赴台。1950年3月,任台湾伦理教育学会理事长。后来,他前往英属香港九龙居住,不久后又应召返回台湾。1973年3月,他获国民党提名担任监察院院长职务,并成功获选。[8]1981年3月,余俊贤在69名监察委员中(共74名,5人缺席),取得58票高票连任院长一职。[9]至1987年3月,监察院院长任期届满需要改选。余俊贤因考量自己已任院长达14年之久,加上年事已高决定不再竞选连任。[4]
卸任院长后,余俊贤于同月28日获蒋经国聘任为总统府资政,同日辞去监察委员的职务。[10]其后,他经监察院院会通过聘为荣誉顾问。[4]在国民党中央第十一届全会上,余俊贤任中央评议委员,并任主席团主席,连任三届。[4]1994年1月,余俊贤于台大医院病逝,享年93岁。[11]时任总统李登辉在谈及余氏病逝时,指出他对改进监察业务、澄清吏治有所贡献,对其为国家所作的贡献深表敬佩。[12]
家庭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