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拔萃男书院

基督教香港圣公会东九龙教区所设办的一间学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拔萃男書院
Remove ads

拔萃男书院(英语:Diocesan Boys' School简称男拔萃、拔萃和DBS)是基督教香港圣公会东九龙教区所设办的一所全日制男子学校。拔萃男书院成立于1869年,目前设有中学部及小学部,为香港补助学校议会22所成员学校之一,故被坊间称为香港教会主办的22间“传统名校”之一。[2]

事实速览 拔萃男书院 Diocesan Boys' School, 地址 ...
Thumb
拔萃男书院真草球场及田径场(现已改建为人造草,图为旧照)
Remove ads

简介

拔萃男书院前身为曰字楼孤子院(英语: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拔萃书室(英语: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拔萃男书室(英语: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原校址在香港岛西营盘般咸道(后辗转用作罗富国教育学院联合书院校舍,现为般咸道官立小学),后于1926年迁至亚皆老街现址。迁校初期,曾经于1927年短暂借用旺角警署之地。

般咸道原址曾经于1860年创立一所曰字楼女馆意译为教区本地女子训练学校,英语: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此校因故于1868年结束营办,由香港圣公会接管改建。由于曰字楼女馆的创办单位、教育理念、人事编制及学生背景与后来的拔萃男书室不同,故拔萃男书室仅视其为先驱,将创校年份定于1869年。

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推行直接资助计划,为减少所受到的限制,拔萃男书院校董会最后决定由津贴改为直接资助,于2003年转为直接资助学校

Remove ads

中英文校名

更多信息 次序, 英文校名 ...

19世纪中叶,英国圣公会香港成立维多利亚教区。1860年成立的曰字楼女馆及后来第二建校期的拔萃书室,皆由圣公会创办,故英文都以Diocesan为名。该校于1869年创立时,英文校名Diocesan Home & Orphanage,至1891年改为 Diocesan School & Orphanage。1902年,又更名为 Diocesan Boys' School & Orphanage。至于去掉Orphanage而迳称 Diocesan Boys' School,大约在1926年迁校九龙以后。

英文是香港殖民地的官方语文,而该校档案纪录亦以英文为主,因此中文名称在早期文献中罕见记载。唯香港政府于1878年刊登的《辕门报》(现称香港政府宪报)称该校为曰字楼孤子院,1879年《辕门报》又称之为曰字楼男女馆。名为曰字楼,盖因般咸道校舍呈“曰”字形。这样命名实为一时的权宜,由此也可见该校创立之初还没有一定的中文名称。19世纪后期,香港华人称呼各校校名,往往以校长姓名代称。俾士校长在位近四十年,影响巨大,于是民间称该校为俾士书馆、俾士书院。且俾士微瘸,因此甚至有“阿跛书馆”的戏称。不过,这些名称皆不雅驯,校方乃将俾士更为近音的拔萃二字,确切更名时间今已难考,大约在1891年左右。1902年,随着英文名称的改变,中文也相应更名为拔萃男书室。1926年迁校九龙以后,方换成拔萃男书院的现名。

Remove ads

历任校长及社堂

更多信息 任次, 校长 ...
更多信息 社堂 ...

1922年,费瑟士东校长引入了社堂制度(House System),以在校内进行体育和戏剧比赛。所有的学生被分为四组,即绿社、深蓝社、黄社和褐社。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红社于1947年添入。二战时期,三位前任校长相继去世。为了纪念他们,葛宾校长1949年将绿、深蓝、黄和红社四社以雅瑟俾士、费瑟士东和舒展命名。由于俾士时期的副校长赛克思(Henry Sykes)深受爱戴,褐社于是以赛克思命名。1956年,施玉麒校长创立了葛宾社(浅蓝社)。郭慎墀社(紫社)于2002年增设。2004年,第58届校友筹款吁请建立施玉麒社,未获采纳。直至2010年11月,第九任校长张灼祥在六五届旧生聚餐会上宣布,施玉麒社(橘社)将于2011年9月正式成立,英文名称为Zimmern House。稍后,校方因应旧生之请,将英文名称调整为George She House。

除了社堂的设立外,该校还有几种方式纪念前校长。早在1917年,即有校友捐款设立雅瑟及俾士奖学金。时至今日,费瑟士东、赛克思、葛宾、施玉麒、郭慎墀名下皆有奖学金的设置。为铭念施、郭二氏,校友更分别成立了基金。此外,1949年11月13日,校内教堂命名为“舒展牧师纪念教堂”(Rev. C.B.R. Sargent Memorial Chapel),由何明华会督开幕。2004年11月,校友举行了“施玉麒校长纪念仪式”,包括祈祷会、小教堂大门的施氏纪念匾额揭幕,以及纪念集《施玉麒校长专辑》(A Tribute to Canon G. She)的首发式。其后圣奥古斯丁小教堂落成,原小教堂易名“施玉麒基督教活动中心”。2012年,车道(Drive)旁的石板小径正式命名为“施玉麒径”(Rev. George She Path)。同年初,前校长郭慎墀去世,校友随即展开《郭慎墀校长专辑》的编纂。

Remove ads

简史

第一建校期

1860年,维多利亚教区施美夫会督夫人与英国远东女子教育协会Society for Promotion of Female Education in the East英语Society for Promotion of Female Education in the East)在香港建立了一所隶属于圣公会的女子学校――曰字楼女馆,由罗便臣总督夫人担任赞助人。根据法规,创校宗旨在“为本地女性提供基督教育”。校董会先于雅彬弥台(Albany,原址在今香港动植物公园)租借校舍,同时于般咸道购入一块稻田,建起一座水泥校舍,于1863年7月开幕。教学、寄宿及校内一切活动都在这座校舍进行。

不久,该校引致社会非议,陷入了经济困境。视学官欧德理博士致函辅政司史钊活(Frederick Stewart)道:“1865年,当发现几乎每个在那里学过英文的女学生离校后都成为涉外婚妇(kept mistress of foreigners),这所学校只好被迫暂停。”学校未几重开,英文名称改为“Diocesan Female School”,但经济环境丝毫未有改善。非仅如此,当时的华人并不希望让自己的女儿接受西式教育。1868年,域多利教区第二任会督柯尔福要求直接掌管该校。这标志着“第一建校期”的终结。

Remove ads

第二建校期

十九世纪

1869年1月30日,柯尔福会督发出一份呼吁函,不久获得一笔丰厚的捐款。当年9月,“曰字楼孤子院”(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在原有校址创立。新校招生的对象包括了英裔、华裔、香港欧亚混血儿以及其他国籍的适龄儿童,不分男女。新校不仅为生童提供衣食住宿的条件,更旨在以英国国教教义为本,引导他们建立基督诚信和勤俭生活的观念。

1869年7月,英军学校(Garrison School)的雅瑟先生获委任为代理校长,雅瑟夫人担任代理女舍监(Matron)。两夫妇一年后转正。1877年,该校被香港教育司署划入津贴学校(School of Grant-in Aid Scheme)之列。

1878年3月,雅瑟请辞后,校董会决定不再招收男生。同年7月,此决定遭到更改,该校计划转型为一所男校,不复招收女寄宿生。11月1日,中央书院助理校长俾士(George Piercy, Jr. 1856-1941)成为新校长。

1891年,该校更名为“拔萃书室”(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以志新翼落成之庆。

Remove ads

二十世纪前期

Thumb
1920年拔萃领袖生合影,圈出者为后来成为校长的施玉麒

1902年,拔萃书室易名为“拔萃男书室”(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1918年,俾士先生退休,继任者费瑟士东牧师引入学生长(Prefects' System)、社堂(House System)及演讲日(Speech Day)等制度。费氏还计划将校舍由般含道迁往旺角的一处山头。1927年,新校舍竣工在即,英军征用新校舍一年,然亦协助完成了最后工段。1930年,费瑟士东牧师因故辞职。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拔萃男书院显示出对南京国民政府的高度支持。1938年1月,“拔萃擦鞋团”在当时校长舒展牧师的俞允下成立。团员奔走港九,为国民政府募款。1939年,新任校长葛宾委任一日籍台湾学生为首席学生长,甚至导致集体罢课。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葛宾及大部分教职员皆遭遣往集中营,校舍改为日军医院之用。

Remove ads

战后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次大战终结。同年11月,占据校舍的最后一批日军被俘。校舍在英军视察、清理后,由资深教师杨俊成(J. L. Youngsaye)于1946年3月21日负责接收。校长之职先后由张奥伟与孟克士(Mr. B. J. Monks)署理。1947年11月19日,葛宾休假完毕,由英国返港。随后的圣诞假期中,学校开始大幅度维修。1949年,设立俾士挑战盾(Piercy Challenge Shield),各社堂始以前任校长命名。1950年代初,学校计划增建体育馆、美术室、科学翼等设施。

1955年,葛宾先生宣布离职,施玉麒牧师接任校长。作为首位担任校长的本地校友,施牧师发动了多项改革。首先,他积极向社会中下阶层招生,淡除了该校传统的贵族化形象。其次,他强调中华文化教育,削减了该校的殖民主义色彩。施牧师还于1955年首次举办了卖物会(Garden Fete),其后定于每年十一月第二个星期日持续举办。

1961年,在职教师郭慎墀担任校长,学校进入田径运动兴盛期。郭氏重组行政机制以改善效率,又大量增聘教师。1969年,拔萃小学成立。

1983年,郭氏因病请辞,资深教师黎泽伦继任,是该校之首位华人校长。该校于体育、音乐、朗诵、辩论、戏剧等比赛中屡获殊荣,课外活动得到长足发展。此外,语言实验室、示范室得以设立,全校实施电脑化。2000年,黎氏退休,校友张灼祥接任校长。

21世纪

时任校长张灼祥于2012-2013学年提早退休,结束其十二年(2000-2012)的校长任期。 [6] 校友及当时任副校长兼音乐部主管的郑基恩于2012-2013学年开始继任校长。 [6]

2015年,拔萃男书院委托承办商化验校内食水样本,分别在音乐厅大楼及宫川美智子大楼发现食水含铅量超标,较世卫标准超出一倍。校方已要求承办商8月24日在受影响大楼安装可过滤铅的滤水器,并再抽水办化验,在证实食水可安全饮用前会关闭有关大楼。[7]

校园

校园由多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全港占地面积第三大的中学,面积仅次于位于赤柱圣士提反书院北区凤溪第一中学。校园位于加多利山山麓,邻近亚皆老街嘉道理道,地理位置虽然临近喧闹繁忙的旺角市中心,蔡明山夫人教学楼与旺角东站站旁的MOKO 新世纪广场仅以围墙分隔。

校园主建筑早于1920年代建成,于1950年代增建体育馆和新翼,并在1970年代增建新新翼提升教学效能。踏入21世纪,校董会决定进一步推行学校的千禧扩建规划,新一代的建筑全部由同是拔萃旧生的建筑师周德年负责设计,包括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2004年落成)、蔡明山夫人教学楼(2005年落成)、李德义大楼(2008年落成)、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综合大楼(2011年落成)、音乐厅大楼(2012年落成)、以及已搁置兴建的停车场大楼。不过,因应近年的大规模扩建,校方在过程中砍伐了大量树木,引起众旧生不满,认为破坏了原来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

校方自2009年起一直争取自资兴建一条32米的楼梯,由旺角东站直接驳上校园,该计划2024年7月正式动工[8]

石阶

由于校园位于山巅,学校自1920年代自港岛迁址时已建立石阶,连接校园及旺角太子道西出口。此后三十多年间,石阶为步行者往来校园的唯一出入口。石阶设有开放时间限制。石阶顶端曾有一石阶园,供生物课及兴趣社团作种植实验之用。目前之李德义大楼即为石阶园旧址,兴建于2000年后。

车道/施玉麒径

除石阶外,1920年代还兴建了一条车道,连接校园与何文田亚皆老街。1950年代后期,施玉麒校长始在车道旁的斜坡建立石板小径,学生从亚皆老街正门沿小径步行10-15分钟即可到达校舍。2010年,校方收到旧生张作鑫一笔捐款,一度将小径命名为“静思小径”,后因学生群起反对作罢。2012年,施玉麒社在校友推动下成立。鉴于小径乃施校长任内所建,为配合纪念,遂重新命名为“施玉麒径”。揭幕之日,张作鑫指求学时期,同学们常随施校长徘徊小径,思考人生,此即其原本提议“静思小径”一名的理由。

此外,车道入口处左侧原来尚有一校长车道,连接大门及校长住宅(虾饺屋),人称“虾饺径”。2000年后,原址兴建小学部,“虾饺径”今已不存。

大草地

大草地位处主楼南座及新翼以南、小学部大楼以北,是拔萃男书院自1924年迁校至旺角以来最主要的两项设施之一(另一为主楼)。在一般日子,大草地中央可供学生进行足球等球类活动,而该校在每年一度的卖物会中亦有部分的摊位设在大草地靠近中学主楼的一边。2006年,由一旧生在大草地捐赠修建的一条田径跑道启用,并命名为“智晴径”。另外,大草地近小学部的一边建有一树屋供小学部学生使用。该树屋由中学部历史悠久的礼堂长木椅经加工制作,环保之余亦可作为纪念。此外,由于该校体育活动发展迅速,校方于大草地外围兴建了跳远练习场、链球和铁饼护笼、室外游泳池、高尔夫球活动区及射箭场等体育练习设施。

小草地

Thumb
孙中山像

在主楼南座外面,一如传统英式的建筑,正门外设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学生统称该处为小草地,以便与大草地区分。小草地过往纯粹供学生休憩之用,多为中文朗诵比赛练习地方,但于2011年适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校方得到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捐款,在小草地竖立一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以纪念孙中山先生曾在该校就读的历史。铜像已于2011年10月19日揭幕。

为纪念拔萃建校一百五十周年,校方于2019年在孙中山铜像对面修筑一座建校一百五十周年纪念亭,其中设有绿、深蓝、棕、黄、红、浅蓝、橙、紫八色之照明灯,以代表拔萃的八个社堂,及其所纪念的八位校长/代理校长。

主楼

主楼建于1924年,布局呈“王”字型(正门外的回旋处为王字上的一点,整体设计呈“主”字型)、分为南座、中座及北座,以2条长走廊串连,其中每座可再细分为东中西三翼,整座主楼的最高点是中座的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美术室。主楼于英国殖民时代兴建,设计上虽以英式建筑为蓝本,如极具传统风格的礼堂前厅和英式大宅门前必备的回旋处和门廊;但在布局上亦充份体现了中国的建筑特色,例如呈座北向南的格局,以及原先在中座和北座之间出现的中庭。现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的主楼,在千禧建筑群落成前一直以地下为特别室、一楼为课室、二楼为宿舍的楼层分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主楼在1924年落成时因资金不足,因此只设地下和一楼,而二楼的楼面是在1929年才加建而成的。因此,若从主楼正门向上望,不难发现一二楼之间的支柱有明显的接驳痕迹。

而在香港日占时期,整个校园被征用作日军的军事医院,主楼就成为了医院的主要建筑。在香港重光后,校方就在主楼礼堂前厅的墙上设立了一个纪念碑,悼念因日军侵华而牺牲的学生。

现时主楼主要用作学校的一般教学、学生餐饮与行政工作,内部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更多信息 南座, 东翼 ...
更多信息 南座与中座之间, 东翼 ...
更多信息 中座, 东翼 ...
更多信息 中座与北座之间, 东翼 ...
更多信息 北座, 东翼 ...

旧体育馆/音乐厅大楼

旧体育馆/音乐厅大楼的部分位于主楼南座和中座的东面,包括建于1951年的旧体育馆和附属设施,以及一个供学生和宿生闲暇时联谊使用的小型烧烤场。旧体育馆除建有体育馆及更衣室的主要设施外,后期还建有地理室、美术室、临时教室及校园办事处。直至2008年,位于李德义大楼的新体育馆正式落成,除了烧烤场之外,旧体育馆连同所有设施随即拆卸。由于过往旧体育馆常用作校内考试试场之用,让学生回忆甚深,加上校方在决定拆卸旧体育馆的过程中未有充分咨询学生,拆卸行动曾惹来众多旧生及学生批评。另一方面,在旧体育馆面向主楼的一面入口,入口上悬挂的校徽是独一无二的,也写上了“道成肉身”。此校徽最后在拆卸行动下被校方保留,存放在邻近的烧烤场内。 旧体育馆原址已经重建为音乐厅大楼,并被命名为Yunni & Maxine Pao Auditorium。其主要设施包括一个800座位的演奏厅(现已被命名为叶杰全演奏厅)、学校乐团排练室及用作艺术表演的剧场(现已被命名为The Verdant Art Centre),重建项目已于2012年1月中完成,并在2012年1月13日学校毕业典礼时低调地对外开放。校方曾于大楼开幕后把大楼列为禁区,几场试听也只安排低年级学生参加,引起部分高年级学生不满。然而,随着最后的修补工作续渐完成,大楼已于2012年5月25日正式开幕,而音乐厅则在2012年6月29日举行开幕典礼,并于当晚及6月30日一连两晚举行学校的周年音乐会。

音乐厅大楼的内部设施如下:

更多信息 音乐厅大楼, 设施 ...

新翼

新翼在上世纪60年代建成,主要因为原有设施不敷应用,以及教育当局推行科学普及教育而兴建。由于70年代该校仍然属于津贴学校,新翼的建筑由政府负责,因此新翼的建筑风格与外间同时代的学校建筑非常类似。新翼大楼的布局呈C字型,其中北座与新新翼及主楼南座西翼连接。现新翼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更多信息 新翼, 北翼 (东接主楼南座西翼、西接新新翼。受地形所限,不设地下) ...

新翼三部分的布局呈C字型、中间围绕一小草地。

新新翼

新新翼建筑背景与新翼一样,同样是由于班级扩充及推行科学普及化而由政府负责兴建。事实上,新新翼及新翼其实属同一扩建计划,只不过是由于落成时间有差异,因而被称为新新翼,意指“新的新翼”,以便与较早落成的新翼区分。新新翼现有的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更多信息 新新翼(南接新翼北翼、北接蔡明山夫人教学楼特别室翼) ...

在新翼与蔡明山夫人教学楼之间,设有一中央篮球场。

另在新翼与新新翼之间,与新翼与蔡明山夫人教学楼交界处之间,设有一条绕过新新翼大楼、直通大草地的小路,由于该地为学校园艺种植场,因而被称为“花王路”,闲人不得擅进。

蔡明山夫人教学楼

蔡明山夫人教学楼原称校园改善计划大楼,于2005年9月落成启用,直至2007年校方得蔡明山夫人捐款一千万港元而改为现称。大楼原址为学校网球场,后建成由2层的教学翼(课室38-47)及3层高的特别室翼组成的“L”形布局大楼,分别连接新新翼及主楼北座西翼。本大楼亦是千禧建筑群中第二幢落成的大楼(第一幢落成的是小学部大楼),设计上强调透明与开放。本大楼的教室一般编配予高年级的学生,但于2012年起编配予较低年级的学生。大楼主要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更多信息 特别室翼(南接新新翼), 教学翼(东面为主楼北座西翼) ...

在蔡明山夫人教学楼与李德义大楼之间,设有两个网球场。

李德义大楼

Thumb
拔萃男书院李德义大楼

李德义大楼是一座新宿舍及综合康体设施大楼,造价达1亿1000万港元,由企业家兼校友李德义捐款7000万元冠名兴建。大楼于2007年11月奠基,于2008年9月2日正式启用。李德义大楼位处太子道西对上的斜坡,临近学校的太子道长楼梯出入口,横跨现时长楼梯的终点,亦因如此,该大楼兴建难度极高,甚至在兴建过程中加建了临时楼梯供学生暂时使用,避免造成危险。此外,大楼亦是中学部唯一一幢未有统一楼层的大楼,李德义大楼的正门入口位于校园地下,但按照该大楼的楼层分布则属于3楼。李德义大楼由3M层以上的宿舍及3楼以下的综合康体设施两部分构成,针对宿舍保安问题,校方一反其一贯“开放校园”的校园设施政策,采取严密的保安措施,在前往3M层(宿舍入口)以上的楼梯全部加设保安大闸,禁止日校学生进入;相反,对3楼以下的综合康体设施部分则全面开放。另一方面,由于大楼本身高度甚高,加上已处于山坡之上,因此各宿舍房间均享有非常优越开扬的景观,北座房间可望见狮子山等九龙山麓,而南座房间则可望见整个拔萃校园。以景观论,宿舍房间甚至比附近九龙塘区的豪宅单位有过之而无不及,亦因大楼设计周到,让其获得了2007年香港建筑师学会全年境内建筑大奖。现时大楼在9楼向北面一方有一大楼的英文名称“Samuel Tak Lee Building”的立体字样,而具体的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更多信息 李德义大楼 ...

宫川美智子大楼

宫川美智子大楼前称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大楼,其主翼及副翼于2011年年底落成,设有专供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学生使用的课室、实验室及附属设施。 另设有全校师生共用的多媒体图书馆、演讲厅及圣奥古斯丁礼拜堂。大楼位于主楼北座以北的山坡上,与李德义大楼为邻。大楼设计匠心独运,一般人经常误以为大楼中央的大框为正门入口,但细看之下才会发现大楼入口其实相当隐蔽地位于大楼两侧。建筑师在接受校报访问时表示所谓的“大框”其实是大楼的装饰——智慧之门,而把入口设计得隐蔽的原因是为了让在底层地下图书馆温习的同学不受进出大楼的同学打扰。大楼的设施及楼层分布如下:

更多信息 副翼(近李德义大楼), 主翼 ...

停车场大楼

本大楼已经搁置兴建,曾计划位于大草地西侧兴建一座3层高的停车场大楼,以解决现时主楼泊车位置严重不足的问题。后来因为工程造价急升,加上项目对教学效能没用明显提升,校方最后于2009年决定搁置兴建。

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

附属小学位于大草地南面,原址为校长宿舍,大楼于2004年落成时曾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年度建筑奖项。小学部大楼共设有3个出入口往来不同地点,分别是供车辆上落学校的马路、供行人前往学校的楼梯,以及在往来中学部的2楼出口。其中在往来中学部的2楼出口外设有一由捐赠者赠与学校的座右铭——“木石云水”命名的艺术装置。另外,附属小学设有一个钟楼,矗立于小学的楼顶上,于2006年9月23日启用。钟楼呈湖水绿色,四面面积均为13.1平方米,楼高于水平面62.3米,建筑师原意希望钟楼能除了为学生提供报时服务外,还可以惠及旺角市民。然而,由于小学本身处于嘉多利山山腰,四周绿树林荫,加上旺角区人烟稠密,高楼大厦甚多,因而位于旺角市中心的市民其实视线受到遮挡,并不能够直望钟楼。因此,钟楼其实主要为在大草地练习田径的学生们提供报时之用。

现时附属小学是与中学部独立营运的关系,因此两间学校除了体育设施如大草地和游泳池等与中学部共用外,附属小学的其他设施都是独立使用的。

更多信息 设施 ...

课程及班级

拔萃男书院作为香港的一所本地中学,过往一直跟随香港政府政策沿用英制的三二二三学制,提供三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预科合共七年的中学教育。直到2004年,学校小学部正式开办,另外提供六年的小学课程。

而随着香港政府推行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中学部在2009/2010学年在中四级开始逐步落实三三四学制,转为提供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合共六年的中学教育。新学制的班别采用‘Grade’的英文称呼,有别于旧制中学的‘Form’(中一至五)及‘Lower/Upper 6’(中六、七),而中学班级的称呼也延续小学的序数,因此新制中一至中六的英文名称为‘Grade 7 - Grade 12’。

与此同时,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亦与新高中课程同步实施,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为期两年,相等于新高中中五及中六两级,但课程则受国际文凭组织而非香港政府教育局组织及管理。 校方期望此课程能为同学提供本地课程外的另一选择。

因应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只是为期两年,校方对修读课程的学生提供一个相等于中四级的一年制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衔接课程,以协助同学适应国际文凭课程以论文及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

拔萃男书院是香港少数提供法语课程的非国际学校之一。修读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的学生可以选择中文或法语作为英语以外的学习语言。

过渡期

在旧学制和新学制过渡之时,拔萃男书院逐步更改新制中一至中六的英文名称和班别名称。

至2012-13学年,班别名称A、B、C、D、E和F班改称D(David)、P(Peter)、S(Samuel)、M(Matthew)、J(John)和T(Timothy)六班。[9][10]

于2015-16学年,初中的D、S班分拆为D、S、G班;P、M班分拆为P、M、L班;J和T班分拆为A、J、T班。分拆后,每班大约有28人。

小学课程

  • 小一(Grade 1):G1D、G1J、G1M、G1P、G1S
  • 小二(Grade 2):G2D、G2J、G2M、G2P、G2S
  • 小三(Grade 3):G3D、G3J、G3M、G3P、G3S
  • 小四(Grade 4):G4D、G4J、G4M、G4P、G4S
  • 小五(Grade 5):G5D、G5J、G5M、G5P、G5S、(G5X)
  • 小六(Grade 6):G6D、G6J、G6M、G6P、G6S、(G6X)

小五、六成绩最好的约30名学生会在中文、英文和数学课到“X班”上课。

初中课程

  • 中一(Grade 7):G7D、G7S、G7G、G7P、G7M、G7L、G7A、G7J、G7T
  • 中二(Grade 8):G8D、G8S、G8G、G8P、G8M、G8L、G8A、G8J、G8T
  • 中三(Grade 9):G9D、G9S、G9G、G9P、G9M、G9L、G9A、G9J、G9T

初中班级采用“拔尖”的模式进行分班。在每年的全级考试中,全级成绩处于头三分之一的同学(约84人)将被编入D、S、G班,每班人数相若(约28人)。英文最优秀的会编入D班,余下的同学之中中文最优秀则编入S班,其余的编入G班,其余同学将被随机编入P、M、L、A、J、T班。中一则以七月举行的分班试的成绩决定分班结果。[11]

三三四学制高中课程

  • 中四(Grade 10):G10D、G10S、G10P、G10M、G10J、G10T
  • 中五(Grade 11):G11D、G11S、G11P、G11M、G11J、G11T
  • 中六(Grade 12):G12D、G12S、G12P、G12M、G12J、G12T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衔接课程(Pre-IB)

  • 中四(Grade 10):G10G、G10L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IB)

  • 中五(Grade 11):G11G、G11L
  • 中六(Grade 12):G12G、G12L

校园创作及刊物

拔萃男书院每年出版不同的刊物,包括《集思》(Steps)、学校行事历(School Calendar)、《击壤》和《粹闻》(Not Rigmarole)。另外,学校亦曾出版Inspiration和《鼎新》,不过现已停刊。

《集思》

每年都会出版一本名为《集思》的年刊(英文:Steps,意指阶梯,取名自校园来往太子道的长梯,创刊于1935年;“集思”为‘Steps’谐音,命名于1974年),编委会由校内学生组成,于每年7月初出版。

编委会分为英、中文两部,由不同老师担任顾问老师。英文部现由黎咏坤老师(Ms Wendy Lai)、张慧琪老师(Ms Vicky Cheung)、何英杰老师(Mr Peter Ho)和史润宁老师(Ms Y. N. See)担任顾问,中文部则由李满基老师、袁轩妮老师和吴文中老师担任顾问。两部亦都独立运作,甚少有同学兼任两部的编辑。

结构

更多信息 描述 ...
更多信息 描述 ...
更多信息 年份, 英文部总编辑 ...

学校行事历

校方每年亦会出版一本写满校务资料的《学校行事历》(School Calendar)供学生使用,由同是由学生主理的印务部门(Publications Department)负责。

《击壤》和Inspiration

自从2000年该校校长由作家及教育家张灼祥先生担任,校方大力推动学校的写作文化,鼓励同学多写作,因而该校的中文部及英文部每年均出版一本学生文集,分别名为《击壤》和Inspiration

Inspiration现已停刊。

《粹闻》

学校的领袖生出版名为《粹闻》(Not Rigmarole),于1978年创刊,记录领袖生的所思所想,现由陈礼雄老师(Mr Layheon Tan)担任顾问。《粹闻》的前身为《阰报》(Olympus),创刊于1964年,于1973年停刊。

《鼎新》

学生会曾出版《鼎新》一报,现已停刊。

手机应用程序

拔萃男书院乃全港第一间中学自主研发出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在2012年4月18日, 拔萃男书院软件开发小组在Apple iTunes App Store 推出了名为“DBS”的 iOS App,及后亦推出了Android 版, 两个版本至今已合共录得超过二千个下载。

该软件现已不能下载。[12]

公开考试成绩

在历届香港中学会考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拔萃男书院是产生最多会考“10A状元”及文凭试“7科5**状元”(在甲类科目中至少3个选修科及4个核心科获得5**成绩)的学校之一,截至2024年,共有21名,其中17名会考“10A状元”及4名文凭试状元,排名全港第5。[13][14][15]

香港中学会考

于历届香港中学会考,拔萃男书院共出产17名会考10A(2007年后为8A及2科5*)状元。

  • 4位状元:2003
  • 2位状元:2004、2008、2009
  • 1位状元:1992、1998、2000、2001、2005、2006、2007

香港中学会考状元

  • 1982年:鲍玛 [16] (非华裔状元), 当年中学会考总分全港第一,获“香港中英学术基金会学者联会”“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Association”颁发首届的“莫凤麟奖学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前港英政府运输司鲍文之侄儿。 [17]
  • 1984年:许齐元,升读耶鲁大学 [18]
  • 1984年:张绍勋,升读麻省理工学院 [18]
  • 1985年:区永仁(当年中学会考总分全港第一),获“香港中英学术基金会学者联会”“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Association”颁发“莫凤麟奖学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于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现为血液血液肿瘤科医生。[19]
  • 1985年:罗宇荣 [20]
  • 1986年:区永义,升读斯坦福大学,[21] 上届状元区永仁之胞弟。
  • 1986年:崔伟豪,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22] [21]
  • 1986年:梁霭中,升读加州大学怕克莱分校 [21]
  • 1992年:莫昆庭,于剑桥大学修读经济学 [23]
  • 1998年:梁建聪,于香港中文大学修读内外全科医学士 [19][24]
  • 2000年:蔡昀浩,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25] [26]
  • 2001年:陈君杰,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19][27]
  • 2003年:周步田,于麻省理工学院修读化学工程。 [28] [29]
  • 2003年:邓子超,于芝加哥大学修读经济学 [28]
  • 2003年:邓骏威,于香港科技大学修读环球商业管理 [28][30]
  • 2003年:吴广荣,于香港中文大学修读数学硕士,曾任拔萃男书院数学科主任。
  • 2004年:锺耀庭,获选香港杰出学生,获尤德爵士纪念基金海外奖学金,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修读天文学。[22][31][32]
  • 2004年:李炜坚,于香港中文大学修读计量金融学。 [31]
  • 2005年:李立邦,获香港校友会联会奖学金,于加州大学怕克莱分校修读物理学。[33] [34]
  • 2006年:任石达,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19] [35]
  • 2007年:陈庭丰,升读普林斯顿大学 [36]
  • 2008年:麦隽愉,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19] [37]
  • 2008年:杨嘉玮 (罗德学人 Rhodes Scholar 2015),获香港大学工商管理学学士(法学)及法学士(双学位课程),并获罗德奖学金于牛津大学获得法学硕士。 [37][38]
  • 2009年:潘彦光,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19][39]
  • 2009年:黄铭琛,于香港大学修读法学士 [39]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状元

(在甲类科目中至少3个选修科及4个核心科获得5**成绩的“7科5**状元”)

  • 2018年:沈家浩 (8个5** 超级状元),于香港大学修读牙医学士。[40][41]
  • 2019年:周伯儒 (8个5** 超级状元),于香港大学修读内外全科医学士。[42][43]
  • 2022年:梁嘉朗 (8个5** 超级状元),于香港中文大学修读内外全科医学士课程-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组别。 [44] [45]
  • 2024年:陈耀生 (超级状元) [46]

国际预科文凭考试(IB)

  • 2013:平均分为39.44;有1位45分状元、5位44分、5位43分。
  • 2014:平均分为38;有3位43分。
  • 2015:平均分为39.03;有4位44分、6位43分。
  • 2016:平均分为40.5;有1位45分状元、6位44分、6位43分。
  • 2017:平均分为41;有1位45分状元、8位44分、11位43分。
  • 2018:平均分为41;有8位45分状元、6位44分、8位43分。
  • 2019:平均分为40.3;有6位45分状元、3位44分、5位43分。
  • 2020:平均分为42;有5位45分状元、16位44分、9位43分。
  • 2021:平均分为43;有19位45分状元、15位44分、9位43分。[47]
  • 2022:平均分为42;有6位45分状元、14位44分、11位43分。[48]
  • 2023:平均分为41;有3位45分状元、5位44分、12位43分。[49]
  • 2024:平均分为42;有4位45分状元、7位44分、17位43分。[50]

香港杰出学生选举

截至2024年(第39届),拔萃男书院在香港杰出学生选举共出产18名杰出学生,排名全港第5[51][52][53]

  • 魏崇政
  • 锺耀庭
  • 陈文浩
  • 任石达
  • 许俊杰
  • 黄兆谦
  • 王骏业
  • 黄浩铭
  • 雷千泓
  • 林晖
  • 王溥渝
  • 文礼信
  • 林旸青
  • 刘见之
  • 骆家熙
  • 黄泽龙 [54]
  • 谢易陶 [55]
  • 许杰淘 [56]

校友

政界

法律界

工商界

教育界

宗教界

医学界

  • 关景良︰孙中山学友、养和医院创办人
  • 关景贤︰清宫御医、民国政治人物
  • 李树芬:著名外科医生同盟会员,曾任中华民国卫生部长兼临时总统府医事顾问、香港中华医学会会长、香港养和医院董事长兼院长
  • 余潮光:香港早期知名执业医师
  • 达安辉(Professor Sir David Todd),OBE,CBE,Knight Bachelor: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创办人及创院主席
  • 余宇康:本地首个肾科医生,有“肾科教父”之称。生于医生世家,父亲余朝光是前广华医院及前东华东院院长,兄长是外科医生、前宝血医院院长余宇楷,三弟是胸肺专家余宇超和四弟是儿科权威余宇熙。
  • 余宇超:胸肺专家,前港大医学院胸肺科教授
  • 李心平:前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肠胃科院长
  • 黎青龙: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肝脏专家
  • 李登伟: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研究专长为心脏组织复修医学
  • 吴兆文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结直肠外科
  • 何志平:前香港中文大学外科(眼科)讲座教授
  • 冯康:前医院管理局新界东医院联网总监,转职香港中文大学,筹建2020年落成的中大医院。于拔萃男书院及联合世界书院完成中学及高中课程。弟弟冯通为中大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
  • 陆志聪医院管理局港岛东医院联网总监。
  • 黄以谦:香港精神科医生、前九龙城区议会民选区议员
  • 欧阳英杰:香港西医工会会董、香港内外全科医生、业余作家
  • 徐仲锳: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教授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助理院长(1977年中五毕业)

建筑及美术界

  • 修斐(Frederick Southey):建筑师,九广铁路英段及烟墩山隧道设计师
  • 冼文炳(George A.V. Hall):香港早期知名设计建筑师
  • 叶葆定:知名工程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董事会名誉主席、学院名誉教授(1908年至2008年1月25日)
  • 林寿宇:台湾著名画家,人称极简主义大师
  • 谭天放:工程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大学院士、香港工业总会主席,中环广场设计者
  • 尊子:著名政治漫画家
  • 卢永强:前香港设计师协会主席,香港设计中心董事会副主席,2013年度香港十大杰出设计师
  • Mark Lee[73]:李伟德,现任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主席(2018年7月1日–),Johnston Marklee & Associates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2017年芝加哥建筑双年展担任总策展与艺术总召。

体育界

传媒界

文娱界

学界

  • 练卓贤:中一跳级中六,十六岁入读剑桥大学数学系[77]
  • 梁誉曦:曾分别五度和三度代表香港参加国际电脑奥林匹克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并曾在国际电脑奥林匹克获得全球第三名[78]
  • 梁睿轩:曾两度代表香港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更曾进入Meta Hacker Cup英语Meta Hacker Cup全球决赛[79]
  • 徐子丰:曾两度代表香港队及三度代表英国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并以十三岁之龄成为历来第二年轻的金牌得主[80]

其他界别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