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巴利三藏中的論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毘达磨藏[1](梵语:abhidharmapiṭaka)又称论藏,是佛教三藏经典之一,诸阿毘达磨论书的集成。佛陀在世时已有阿毘达磨这种用来解释、分别(巴利语: Vibhajja,梵语: Vibhajya)经藏的分析方法[2],后来发展为各部派的论藏。精通论藏的法师,为论师。
《巴利律藏》附随第3卷记载释迦牟尼佛宣说包含论藏在内的三藏[3],巴利本生经的注释[4]记载释迦牟尼佛前世还是菩萨时曾经追随㤭陈如佛、弗沙佛、迦叶佛出家学习三藏。菩萨成佛第四七日后,花了七天在菩提树之西北方的“宝之家”思考论藏阿毘达磨的内容[5],《法句经‧故事集》记载佛陀将阿毘达磨传给舍利弗,并指示舍利弗向其他比丘讲解阿毗达摩[6]。
上座部佛教认为论藏阿毘达磨是佛用更深入仔细的方法说明佛法。论藏中包含了四种有关于生命终极的究竟法,即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涅槃法。这四种究竟法,意在对众生进行了分析和解说,心法、心所法、色法是因缘条件和合,但涅槃法不是因缘和合而成。究竟法之外有心法和心所法想像、定义出来的概念法,如果没有心法和心所法去想像、定义概念法就不会有那些概念法。概念法无自性相、概念法无有为相(刹那生灭)、概念法无三共相(无常、苦、无我),因此概念法不是修四念处的所缘。
将巴利三藏精要呈现的重要论书有《清净道论》。《摄阿毘达磨义论》为上座部阿毘达磨的入门著作和纲要。
另外,收录于“小部”的《无碍解道》(Paṭisambhidāmagga)是论述止观为主的论书,体裁近于阿毗达摩,传说为舍利弗所作。
和身义阿毘达磨:
按说一切有部《十诵律》及《出曜经》记载,佛陀于舍卫城的祗园精舍(或说是毘舍离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最初说阿毘昙:“诸无五畏恚恨之心者,便不堕恶趣,亦复不生入地狱中”[7],即指《法蕴论》第一品[8]。
说一切有部阿毘达磨论藏加以精简呈现的重要纲要型论书有:《甘露味论》、《心论》、《杂心论》。另有秉承譬喻师大德法救宗旨的《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9],以及说一切有部阿毘达磨的入门著作《入阿毘达磨论》。
《俱舍论》是总结说一切有部阿毘达磨毘婆沙师的论义,再以经量部的观点对毘婆沙论师有所评破,在印度被誉为“聪明论”而广受重视。对《俱舍论》进行反论,以护卫说一切有部教理的有《顺正理论》和《阿毘达磨灯论》。《成实论》也是有影响的一部纲要型论书,网罗了部派佛教重要教理,亦含有大乘之见解;又多立于经量部之立场,来评破说一切有部之解释。
按《三论玄义》对真谛《部执论记》的引文,犊子部弘传舍利弗释佛九分毘昙的法相毘昙[10]。据真谛三藏所说,此九分毘昙一分有六千偈,合计五万四千偈,包含[11][12]:
《三弥底部论》是现存仅有的正面记述十八部时期犊子系宗义的论书,《三法度论》是以犊子部宗义解释阿含之论书。真谛所译的《立世阿毘昙论》为阐述犊子系正量部“世间施设”的论书[13]。
此结构与汉译《舍利弗阿毘昙论》作:“问分”、“非问分”、“摄、相应分”、“绪分”──四分相吻合,《舍利弗阿毘昙论》可能即是法藏部的论藏[16]。其梵语残片为斯柯延藏品 MS 2375/08[17]。
属于分别说部的论书,尚有《解脱道论》。该书为根据无畏山寺派(Abhayagirivihara)的观点,将赤铜鍱部教义集成的纲要性著作,与南传上座部的《清净道论》体裁相近,但见解有些不同。
大众部律藏《摩诃僧祇律》记载“阿毘昙者九部经、九部修多罗”[18],九部经即九部法、九分教[19]。
《分别功德论》为增一阿含经的注释书,可能属于大众部系。
按《分别功德论》及《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大迦旃延于佛世造论解阿含经[20],称为𮔢勒 [毗勒、鞞勒](箧藏)[21][22][23][24]。鞞勒的内容不像一般阿毘昙在讲述法相分别,而是广比诸事,罗列随相门、对治门等种种诸门[24],与缅甸版巴利三藏中传为大迦旃延所造的《藏释》(Peṭakopadesa)、《导论》(Nettippakaraṇa)为同一系统的论书[25]。
婆薮跋摩所造的《四谛论》引用“藏论”(毗勒),又自称是见“大圣栴延论”(略论)和“大德佛陀蜜”(广论)而造此中量论。
Oskar von Hinüber认为《藏释》、《导论》出自南传上座部外的传统,因为其韵律风格似来自北印度。所引用的文献有些不见于南传上座部,而能追溯至说一切有部。[26]
一、解释契经的“释经论”,近似逐句注解的“四阿含优婆提舍”、“善见律毘婆沙”,如:
二、诠法体相的“集义论”(或称“宗经论”),类同通释三藏的“发智”、“成实”,如:
《中论》为大乘论师龙树最重要的著作,抉择中观深义,主张“一切法皆空”。《十二门论》为《中论》的纲要书。《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回诤论》等为龙树评破外道、部派论师的著作。龙树阐述菩萨大行的论书则有《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颂》、《宝行王正论》等。其大弟子提婆著有《百论》(广本为:《四百论》)为继承龙树空观之立场,驳斥其他宗派学说之论书。
《瑜伽师地论》瑜伽行唯识学派相传为弥勒菩萨授予大乘论师无著,由其阐释传出之论书,又名“十七地论”,广为分别抉择菩萨大行。《大乘庄严经论》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之各种法门,和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有对应关系。《显扬圣教论》及《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为《瑜伽师地论》的纲要书。三者皆为无著所造(长行释文或为世亲、师子觉作)。无著又造《摄大乘论》作为大乘法门宗要的通论及《阿毘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的略释。
《辩中边论》是无著之弟世亲论师为阐明大乘中道的《辩中边论颂》所造之长行释文。《唯识三十论》为世亲最后的作品,总结整理了前期各种经论中的唯识思想,代表着世亲在唯识学的最高成就。十大论师为此论作释,确立各自学说。玄奘编译《成唯识论》以护法论师解释为主,糅合十大论师的注释,是大乘唯识学派中集大成的论书。
《唯识二十论》以及《大乘成业论》为世亲基于唯识学之立场,评破其他宗派学说之论著。《观所缘缘论》是陈那就所缘(ālambana) 这一论题,以因明破外境实有。《释量论》是依印度因明学立量的经典作品,为法称针对陈那《集量论》而作之论释。中观派论师清辨著有《大乘掌珍论》,以因明论法驳斥他宗学说,确立大乘空宗之实义(掌珍比量)。
世亲《大乘百法明门论》、安慧《大乘广五蕴论》为唯识学的入门书。
《究竟一乘宝性论》为宣扬众生本有佛性,以七“金刚句”摄一切佛法,确立如来藏学说的重要论书。《大乘起信论》相传是马鸣论师依《楞伽经》所造(亦有观点认为本论是五世纪的印度大乘论师所造,又或者是中国的地论师、摄论师造出)[30][31],归结大乘佛教之中心要义令起信心修行,对中国传统佛学有深刻影响。
属印度大乘佛教中、后期,在藏传佛教相当盛行的大乘论书,有:《现观庄严论》、《辨法法性论》、寂护《中观庄严论》、月称《入中论》、寂天《入菩萨行论》、阿底峡《菩提道灯论》等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