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硖尾邨(英语:Shek Kip Mei Estate)是香港首个由政府兴建的公共屋邨,位于九龙深水埗区的石硖尾,在1954年最早期建成入伙的徙置大厦,于1973年开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其后采用的旧长型大厦及新落成之非标准型楼宇分别于1977年至1984年间、2007年至2019年入伙。徙置大厦(第41座美荷楼除外)于2007年6月20日拆卸后,第二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开地基工程,于2012年5月入伙,并接收部分2012年苏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旧邨受重建影响的租户。
石硖尾邨 Shek Kip Mei Estate | |
---|---|
概要 | |
类型 | 租住屋邨 |
地点 | 香港深水埗区 |
地址 | 石硖尾: 窝仔街100、101、120、121、123、125号 巴域街50、52、54、58、70号 伟智街10、12号 石硖尾街65、66号 白田街10、13、17号 |
坐标 | 22°20′03″N 114°10′08″E |
托建方 | 香港房屋委员会 |
入伙年份 | 1954年(徙置大厦) 1979年(第七型大厦) 1983年(旧长型大厦) 2007年-2019年(非标准设计大厦) |
技术细节 | |
座数 | 22 (包括已保留的徙置大厦第41座美荷楼) |
其他信息 | |
住宅套数 | 10,800(截至2023年6月30日) |
单套面积 | 14.05至55.7 m2 151.2至599.5 sq ft 平方英尺(ft²) |
住户数 | 10,400(截至2023年6月30日) |
认可人口 | 25,800(截至2023年6月30日) |
地图 | |
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共内战爆发,大量中国大陆难民移港定居,由于当时香港政府鲜有为低下阶层制订房屋政策(仅模范邨、上李屋邨率先提供出租单位,为全港首两个公共屋邨),所以很多难民在山边搭建木屋来居住,但这些木屋设备简陋,卫生环境恶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经常发生火警。于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硖尾木屋区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火,造成3死51伤,并导致58,203人无家可归[1],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供应,市政局成立“徙置事务紧急小组委员会”,1954年2月,在灾场原址兴建首批两层高的包宁平房,以安置火灾灾民[2]。
1954年4月,政府设立徙置专员一职,“徙置事务紧急小组委员会”建议政府设立基金以兴建多层徙置大厦,并成立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务处,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厦(A-H座,后改称10至13、35至41座)由联合国捐款建造。1955年,政府决定有系统地推行徙置计划重点为兴建多层徙置大厦,安置灾民的石硖尾的两层高平房相继被拆卸,兴建21座第1型徙置大厦取代,连同1954年兴建的8座,成为全香港首批共29座的6至7层高的徙置大厦,每个单位面积均为120平方呎,在两翼相连的中央走廊处设有公用的厕所和淋浴设施,该等大厦于80年代初改建为有独立厨厕的单位[3]。
这些徙置大厦大多数均分为2翼,并在两翼中间以厕楼相连。只有较后兴建的第24、25及29座(后来的第8、9及14座)采用单幢式设计,当中第29座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置大厦。
自此以后,徙置大厦的兴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发展基础。除了石硖尾之外,还在大窝口、大坑东、李郑屋、黄大仙、秀茂坪等地区兴建徙置大厦,时至今日,除石篱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厦均已完成重建。
另外,在香港回归前,每年十月临近双十节,石硖尾徙置大厦一带都会有宏伟盛大的庆祝双十节装饰,如在大厦外墙悬挂巨型蒋介石和孙中山先生画像、“双十”标志和中华民国国旗旗海,壮观场面更曾吸引台湾媒体赴港采访拍摄[4][5],也在1996年出现过楼高6层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高挂在大楼之间[6]。
其后政府工务局于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计划,政府于大坑西街与南昌街交界兴建7座7层高的廉租屋大厦,最初称为“伟智街政府廉租屋邨”,于1964年落成,每两个单位共用一厕所。当中第3座是首座采用单塔式设计的廉租大厦。
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所有徙置大厦和廉租屋大厦由香港房屋委员会统一管理,而本邨也获分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下邨部分1973年开始进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11幢徙厦重建新楼宇,及改建18幢徙置大厦,并重新编配楼宇座号,以第七型徙置大厦设计的新楼宇于1979至1983年入伙。现在的第19及20座兴建于原本的徙厦第3至6座位置,于1979年7月至9月落成;而第21至24座则建于原来徙厦第11至13座位置,于1979年4月至1982年9月落成。上述楼宇用作安置大坑东邨第7至9座及同邨徙厦第7至10座重建的住户。
另外由新福港承建,以旧长型大厦设计的第42座美山楼、第43座美虹楼及第44座美彩樓,建于原来徙厦第7至10座位置,于1983年落成,用作安置大坑东邨第3至6座及第10至13座重建的住户。
改建的18幢徙置大厦当中,有10幢H型第一型徙置大厦拆除中间厕楼,令两翼成为独立的楼宇,涉及徙厦第1、2、14、16至22座,改建后的20座楼宇重新编号由15至18座及25至40座。余下8幢徙置大厦在改装后亦重新编号。
由于“上邨”及“下邨”之间没有座号重叠,两者于1984年,再度合并为石硖尾邨。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体重建计划”,计划全面重建徙置大厦及廉租屋大厦。第1-13、35、36、38座已于1999年10月1日封闭,2000年拆卸,当中邻近山坡的第35、36及38座,于1999年8月25日发生山泥倾泻而需使居民尽快迁出[7],所有受影响租户也于事发后一星期内获发新单位,大多居民都获编配到旺角海富苑。
第37座和附近的第39至41座于2005年6月12日封闭,但是第41座美荷楼获列为1级历史建筑,获得保留;第17、18座曾于2004年底改建为“石硖尾人文馆”(与其他徙厦一同于2006年10月16日封闭)。所有旧徙置大厦于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并分7期进行重建,但该7期工程并非按数字顺序进行,故此处以各期建成时间先后次序述之。
此重建计划的项目编号为KL48[8]。
- 原第1至7座(上邨)的位置于2007年4月落成,即是今天的美如楼及美映楼。
-
后方楼宇为石硖尾邨美如楼及美映楼、中间楼宇为美荟楼及美亮楼,前方楼宇为第19座及第20座(2019年11月)
- 用地在第一期对面,兴建了圣方济爱德小学新校舍,2010年11月底落成。
- 第二期位于窝仔街与伟智街之间,前第8-13座位置,建造两座公屋大厦美荟楼、美亮楼及石硖尾邨综合服务大楼,由有利建筑施工,于2012年5月入伙[9][10],为邻近白田邨1-3及12座重建提供主要安置单位。
- 而窝仔街西面的位置,前石硖尾邨25-34座位置,则为第五期重建工地,为保留窝仔街与白田街交界的大树,房署会在该邨重建第5期中,只兴建4幢“T字形”式楼宇,中间位置会成为中央广场[11]。第五期重建计划楼宇于2012年5月入伙,其中美益楼地下,预留地方作为展览厅,展示石硖尾邨文物与历史。
-
石硖尾邨美益楼、美贤楼、美笙楼及美盛楼,前方楼宇为美虹楼及美彩樓(2019年11月)
- 范围包括第41座美荷楼,作为活化古迹。香港青年旅舍协会负责活化美荷楼的项目,在2012年美荷楼会变身成一座青年旅舍,当中还会建立一个生活馆,展示石硖尾及深水埗区旧日居民的生活。
- 2013年政府拨款一亿元在区内兴建社区重点项目,西九新动力副主席沈少雄区议员,3月向深水埗区议会提交了兴建艺术中心的意见书,计划在石硖尾美荷楼对出兴建集“排练场地、展览厅及商铺”于一身的艺术中心,声言要为西九文化区培养观众。其后被报章揭发其中一份“支持”计划的“深水埗文艺协会有限公司”公众人士意见书,内容与沈少雄的建议几乎一模一样,该公司董事竟然有5人是区议员,分别为郭振华、陈镜秋等。但他们在讨论时,却没有申报各人董事身份。公司更发出9,000份问卷,最终只成功收回约100份,当中只有60人支持建文化艺术中心,但声称计划有6成居民支持的“民意”[12][13]。
- 据当区区议员民协秦宝山、文家杰咨询居民意见的单张及报章报导,第三、七期的地盘于2014年进行重建,联同第六期将提供约1520个公屋单位,料于2019年分段落成[14]。
- 第3期重建计划,原拟兴建两座分别8和12层公屋大楼及平台,但最终修订至1幢12层高的出租公屋大厦,位于平台之上,平台设社区服务中心、商铺、平台花园等。该楼宇名为美葵楼,共提供240个公屋单位,已于2019年3月4日开始入伙,并首次出现12间可间三睡房,备有两浴室的构件式非标准设计出租公屋单位,首创出租公屋单位有条件设主人套房的先河。
- 第7期重建项目主要兴建1座13层公屋大楼及平台,该楼宇名为美菖楼,提供247个单位,已于2019年3月20日入伙。设有街铺;范围亦包括古庙,用作活化古迹用途。
-
进行地基工程的第三期和第七期(2015年10月)
-
兴建中的第三期和第七期(2017年11月)
-
兴建中的第三期和第七期(2018年5月)
-
兴建中的第三期和第七期(2018年10月)
-
第三期和第七期(2019年11月)
- 范围包括窝仔街与石硖尾街交界处以南的土地涵盖2个“住宅(甲类)”地带和一个“政府、机构或社区”地带。
- 前者分别设于两个不同的地台上,后者则设于另一地台上。由于石硖尾健康院的位置并不方便,深水埗区议会在2010年1月通过了一项动议,促请政府抓紧石硖尾邨第6期重建的机遇,进行重置石硖尾健康院计划。为使上述3块地台用地的设计布局更符合效益,建议把该等用地由“住宅(甲类)”地带及“政府、机构或社区”地带改划为“住宅(甲类)1”地带,以便把有关用地合并,并规定须在该“住宅(甲类)1”地带内兴建一间政府诊所。考虑到南面的毗连绿化山丘(主水平基准上约80米)能发挥视觉调剂的功能,亦会在有关用地施加主水平基准上80米/110米的梯级式建筑物高度限制。值得一提的是,美禧楼及美柏楼乃是全港最后两座按照“整体重建计划”兴建而落成的大厦。
- 据当区区议员民协秦宝山、文家杰咨询居民意见的单张及报章报道,第6期的地盘于2014年进行重建,联同第3、7期将提供约1520个公屋单位,于2019年分段落成[14]。2019年12月,第6期重建项目入伙。
- 此期重建项目,兴建2座33层公屋大楼及平台,提供1,056个单位,预计可容纳约3,310人居住。二楼亦设有行人天桥连接第2期,方便屋邨居民和顾客通往第6期的新街市及石硖尾健康院,改善连系屋邨上盖设施。第6期亦提供3个货车泊位及8个摩托车泊位。
- 此外,此期设有商铺及小型街市,此期对面的石硖尾商场街市部分档户争取重置街市,惟由于此期的街市太小,只有11档[15],未能完全安置所有档户。亦有部分档户反对兴建新街市,担心会分薄客源[16]。
-
进行地基工程的第六期
(2015年5月) -
兴建中的第六期
(2016年12月) -
兴建中的第六期
(2017年11月) -
兴建中的第六期
(2018年5月) -
兴建中的第六期
(2018年11月) -
兴建中的第六期
(2019年7月) -
第六期大厦,分别名为美禧楼及美柏楼(2019年11月)
-
石硖尾邨第19座,左方为窝仔街与石硖尾街交界处以南的土地
历史影响与事迹
- 石硖尾邨是香港史上首个由政府兴建的公共屋邨
- 石硖尾邨是香港公营房屋的历史上首个徙置屋邨
- 重建的第一期为全港首批全面采用非标准型设计的公屋大厦
- 重建第一期为全港首个全面采用“通用设计”的公共屋邨项目
- 石硖尾邨亦是最后一个拥有第1、2型徙置大厦的屋邨
- 第3座是首座采用单塔式设计的廉租大厦
- 第14座是全香港最后一幢存在的2型徙置大厦,而且是少数采用单幢式设计的同型大厦。(对上一幢拆卸的第2型徙厦为乐富邨第21座)
- 第41座是现时香港硕果仅存的“H”形7层徙置大厦,获评为2级历史建筑的建筑物。
- 第41座是全香港第一座及唯一一座经活化工程改变楼宇用途的公屋大厦
- 第三期美葵楼首次在公屋采用备有两浴室并可间出三睡房的E型构件式单位,创出有条件在公屋单位内可以间出主人套房的先河
- 石硖尾邨是目前全港唯一提供构件式(美葵楼)及非构件式(美如楼)非标准设计三睡房单位的公共屋邨
- 石硖尾邨是九龙西及深水埗区首条及目前唯一提供过万单位的公共屋邨
- 第21、23及24座为全港最后一批落成的第七型徙置大厦,于1982年9月才获发入伙纸
屋邨资料
阶段/期数 | 楼宇名称(座号)[17] | 门牌号码[18] | 楼宇类型 | 落成年份 | 层数 | 每层伙数 | 每座单位总数(伙) | 目前用途 | 建筑师 | 承建商 | 提供升降机的厂商 (更换前) |
提供升降机的厂商 (更换后) |
---|---|---|---|---|---|---|---|---|---|---|---|---|
徙置大厦 | 美荷楼 (第41座) | 巴域街70号 | 改建第一型徙置大厦 | 1954年 | 6 | 29(改建为青年旅舍) 24(改建后) 62(改建前) |
129(改建为青年旅舍) 142(改建后) 372(改建前) |
青年旅舍 | 工务司署(原建筑及首次改建) AD+RG(改建为青年旅舍) |
德荣建筑[19] 建业建筑(改建为青年旅舍) |
(不设升降机) | 东芝 |
石硖尾新区 | 第19座 | 石硖尾街65号 | 第七型徙置大厦 | 1979年 | 13 | 10(2楼) 40(3-12楼) 35(13楼) |
445 | 出租公屋 | 工务司署、 屋宇建设委员会建筑师 |
亨利建筑 (瑞安建业)[20] |
富士达 | |
第20座 | 窝仔街101号 | 7(2楼) 16(3-12楼) 12(13楼) |
179 | |||||||||
第21座 | 巴域街54号 | 1979年 1982年[21] |
38(2楼) 40(3-12楼) 30(13楼) |
468 | 奥的斯 | |||||||
第22座 | 白田街10号 | 1979年 | 18(地下) 44(2-12楼) 33(13楼) |
532 | ||||||||
第23座 | 窝仔街125号 | 1979年 1982年[21] |
8(地下) 39(3楼) 40(4-12楼) 30(13楼) |
437 | ||||||||
第24座 | 窝仔街123号 | 1982年 | 16(3-12楼) 12(13楼) |
172 | (不设升降机) | |||||||
美山楼 (第42座) | 巴域街50号 | 旧长型 (中央走廊式,连接F+连接C) |
1983年 | 10 | 32 | 320 | 房屋署建筑师 | 孙福记营造 (新福港) |
美善高 | 蒂森克虏伯 | ||
美虹楼 (第43座) | 巴域街52号 | 20 | 200 | |||||||||
美彩樓 (第44座) | 窝仔街121号 | 旧长型 (中央走廊式,连接C) |
40 | 400 | ||||||||
重建第1期 | 美如楼(第1期第1座) | 伟智街10号 | 非标准设计大厦 (其它类型) |
2007年 | 39 | 26,不设18-29号单位(1楼) 38(2-16楼) 37,不设22号单位(17-36楼) 27,不设8-11、18-24号单位(37楼) 15,不设2-24号单位(38楼) |
1378 | 房屋署总建筑师(1) | 保华建业[22] | 星玛 | (不适用) | |
美映楼(第1期第2座) | 伟智街12号 | 非标准设计大厦 (V字型) |
37 | 14,不设10-14号单位(1楼) 19(2-30楼) 15,不设13-16号单位(31-36楼) |
655 | |||||||
重建第2期 | 美亮楼(第2期第5座) | 窝仔街100号 | 非标准设计大厦 (十字型)[注 1] |
2012年 | 40 | 不设单位(1楼) 19(19楼) 20(其余楼层)[注 2] |
779 | 周余石建筑师事务所 | 有利建筑 | |||
美荟楼(第2期第6座) | ||||||||||||
重建第3期 | 美葵楼(第3期第1座) | 白田街13号 | 非标准设计大厦 (T字型) |
2019年 | 12 | 20 | 240 | 周林建筑师事务所 | 瑞安建业[23] | 蒂森克虏伯 | ||
重建第5期 | 美益楼(第5期第1座) | 窝仔街120号 | 非标准设计大厦 (Y字型)[注 1] |
2012年 | 40 | 10,不设11-16号单位(1-2楼) 15(19楼) 16(其余楼层)[注 2] |
627 | 周余石建筑师事务所 | 通力 | |||
美贤楼(第5期第2座) | 15(19楼) 16(其余楼层)[注 2] |
639 | ||||||||||
美笙楼(第5期第3座) | ||||||||||||
美盛楼(第5期第4座) | 39 | 不设单位(1-2楼) 15(17楼) 16(其余楼层)[注 2] |
591 | |||||||||
重建第6期 | 美禧楼(第6期第1座) | 石硖尾街66号 | 非标准设计大厦 (L字型) |
2019年 | 36 | 16 | 528 | 周林建筑师事务所 | 蒂森克虏伯 | |||
美柏楼(第6期第2座) | ||||||||||||
重建第7期 | 美菖楼(第7期第1座) | 白田街17号 | 13 | 19 | 247 |
粗体表示该楼宇牵涉26座问题公屋丑闻,其混凝土强度未达高层单位20.7MPa或低层单位31MPa的标准,但迟至1990年代才被揭发,由于情况并不严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体重建计划”。
屋邨重建
社区设施
教育设施
公共交通
区议会议席分布
相关电影
知名居民
重大事件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