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决择分(梵语:nirvedhabhāgīya),玄奘译为顺决择分,又称达分善根[1]、四殊胜善根、四善根、四加行,佛教术语,是说一切有部修行次第理论中的位阶之一,位于顺解脱分之后,见道之前[2]。由煖、顶、忍、世第一法,四个善根组成。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8年1月10日) |
《大毘婆沙论》记载:顺决择分即为顺圣道分,此四法亦名行谛、修治、善根:
“ |
问:此何故名顺决择分? |
” |
顺决择分,是指能带来圣道之果的四种善法[4]。其中,决择(nirvedha),是决断简择之意,意指圣道,是也就是见道、修道、无学道三者,以及能分别四圣谛之意。分(bhāga),可以译为分段、成分、部分,在此是指见道这一分。决择分(nirvedhabhāgīya)由这两个单字组成,代表着能够导向圣道的见道这一份,因此真谛将其译为决择分。
将“分”(bhāga)形容词化之后,成为bhāgīya,有“属于什么的”,“什么有关系的” ,“促成什么的”之意。也就是说,以这四善根为缘,“顺”这四个善根,可以导向“决择分”,因此玄奘将其译为顺决择分[5]。普光解释,这其中存在因果关系,顺着这四种善根是因,引向决择分,也就是见道,是果,因此译为顺决择分[6]。
顺决择分善根,以五蕴为自性,皆是色界系[7],各有六种种性差别[8],四法依次为:煖(ūṣmagata)、顶(mūrdhan)、忍(kṣānti)和世第一法(laukikāgradharma)。
在迦多衍尼子《发智论》中,“煖”法是少分信爱正法律,始能忍顺“圣所爱戒”[9]:
“ |
云何煖? |
” |
“顶”法是小量信佛法僧[13],始能修习“四预流支”[14]:
“ |
云何顶? 云何顶堕? |
” |
在对增上慢的论述中介入了“忍”法,即以前三预流支为加行,修习坚住无间,而得随顺四圣谛理或八圣道之善根:
“ |
如有一类,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由此因缘,得谛顺忍[20]。 |
” |
并对是为见道根基的“世第一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 |
云何世第一法? 何故名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当言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耶? 何故此法,不应言欲界系耶?
何故此法,不应言无色界系耶?
世第一法,当言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耶? 世第一法,当言乐根相应?喜根相应?舍根相应耶? 世第一法,当言一心?多心耶? 何故此法,非多心耶?
世第一法,当言退?不退耶?
何故此法,定不退耶?
|
” |
由于《发智论》没有明确提及顺决择分和其中的“忍法”,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妙音论师《生智论》等所补充[36]。在见道时,“世第一法”唯一念现前而得“正决定”、入“正性离生”,大众部和分别论者某部《舍利弗阿毘昙论》等,在见道之前,立相似相续之“世第一法”为“种性地法”[37]。
说一切有部以菩提分法,特别是四念住为基础,建立了修行次地学说,顺决择分四法,在第一位初业地,和第六位见道之间,《大毘婆沙论》进行了解说:
“ |
问:何故名念住乃至道支耶?
……已说菩提分法,所以次第今当说。 问:何故先说四念住乃至后说八道支耶?
|
” |
后世论书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增广演绎。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