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圣道分(巴利语: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梵语:Ārya aṣṭāṅga mārgaḥ),又译为八正道、八圣道、八支正道、八支圣道、八圣支道,佛教术语,是指佛教徒修行达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故又称八船、八筏。包括:正见解(正见)、正思惟、正语言(正语)、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正意念(正念)、正禅定(正定)。梵语“正”也有“圆、全面”的意思。一般都将八正道作为戒、定、慧三学的展开,和三十七菩提分法之总结。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
三十七菩提分法 | |||||||||
四念住 | |||||||||
四正勤 | 四神足 | ||||||||
五根 | 五力 | ||||||||
七觉支 | |||||||||
八正道 |
在梵文中,Ārya(雅利亚)是圣的意思。aṣṭa是数字八,āṅga是“支”、“分”、“肢体”之意,而mārgaḥ为道。字面直译为八圣道分[1][2]或八支圣道。
汉译本中,为求简洁,通常译为八正道,或八圣道。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佛弟子依四圣谛修行的八步过程。依四圣谛正见为主轴,以正定目标,成就“正定”才能“转动智慧”。
又作谛见。是指的是正确的四圣谛和正确的增上次第[3][4][5],故此依四圣谛寻伺五蕴等,也是正见。见解分为三类:邪见[6]、有漏正见[7]、无漏正见[8]。依四圣谛有漏正见,断外道邪见;然后依四圣谛有漏正见,辅助无漏正见精进增上(有漏及无漏皆是漏支)。
又作正志、谛念,正思惟指依正谛见而正确思惟,思惟正谛见积集如实知见。人天乘学习的断三结,声闻乘学习的四果,乃至大乘等增上,不得离开四圣谛。思惟又可分类为出离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 [9] 邪思惟[10]、有漏正思惟[11]、无漏正思惟[12]等。
又作正言、谛语。依四圣谛正见而正思惟,成就正想及正语。依正想及正语,不妄语(谎言或虚妄无谛之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绮语、不暴语,远离一切戏论[13]。正语的特征为,适时、真实、柔和、有益、慈爱而语[14]。佛陀宣称需要考虑三个要素决定其是否说:话语是否真实、是否对听众有益、是否使听众生欢喜心[15][16]。
佛教佛子已修四圣谛故,也应当避免的两种话题为:无益徒劳之论[17]和诤论[18]。而应当谈论的十种话题包括:少欲、知足、远离、离缚、精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19]。
又作正行、谛行。指依“苦圣谛”知见,依行苦正见而造作,如活动、行为、工作等。也就是不杀生(五戒之一)、不偷盗(五戒之一)、不邪淫(五戒之一),不作一切恶行[20]。
又作谛受。指依“苦圣谛”知见而说寿、命,或是指的谋生手段,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21]。于《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中,谋生手段分类为三种:即邪命、有漏正命、无漏正命[22]。
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治。谓正确的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巧施方便,令未生之恶心不生,已生者令断;使未生之善心生起,已生的善心应长养[23]。不精进是指懈怠、昏沉和睡眠。懈怠是指知正见而不修,昏沉是指软弱或沉滞,睡眠是指不清醒。
又作谛意,正念就是指忆记,由闻知正见,经历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久所曾习,久所曾闻,成就正念即不会忘记[24] [25]。
又作禅定,谛定,依四圣谛知见,经历七正道而成就正谛确定、正谛肯定的智慧[26],坚定不疑的定见见谛,故正定无量。“奢摩他”长养专注,对治散乱,目的是“辅助四圣谛”增上转动智慧,故奢摩他不名禅定。外道主张不散乱不分别的修定,没有四圣谛智慧转动,不能修依转四圣谛智慧增上的四禅定。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