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行派 (梵语:योगाचार,Yogācāra),又称唯识派(梵语:विज्ञानवाद,Vijñānavāda)、唯识宗、唯识瑜伽行派、法相宗、应理圆实宗,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主要学派之一,推尊弥勒为始祖,无著、世亲时正式建立唯识学派,主张“境空识有,万法唯识”,以阿赖耶识为万法所依,由三自性而成立一切法。其修行方法是依妄分别识的有,遮遣外境的非有;再依外境的非有,了悟识也不可得─境空心寂,契入真如。
![]() |
此派根本经典为《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重要的论师还有陈那、护法、安慧、法称等,那烂陀寺一度是其根据地,此学派后分为二,和如来藏学派合流的成为真心派,反之为妄心派。传入中国分为三派:地论师(真心派)、摄论师(妄心派向真心派的过渡)[1]、唯识师(妄心派)[2]。
唯识学派与中观学派并列,为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之一。在汉传佛教的传统判教理论中,唯识学派被称为有宗[3]、法相宗[4],而中观学派被称为“空宗”或“破相宗”。印顺法师称唯识学派(妄心派)为虚妄唯识论。藏传佛教称为广行派、广大行派(藏语:རྒྱ་ཆེན་སྤྱོད་བརྒྱུད,rgya-chen spyod brgyud;梵语(回译):Udāra-carita paramparā)[5]。
名称
瑜伽,意为相应,即是在禅定修行中,心境相应,是印度教中修行方法之一。根据《薄伽梵歌》,瑜伽是一种个人灵魂与宇宙灵魂合一(梵我)的修行方法。在古印度宗教中,由奥义书与薄伽梵歌传统,发展出瑜伽派、胜论派与数论派等。
佛教沿用此名,作为禅定或止观的代名词。所谓瑜伽行(梵语:योगाचार,Yogācāra),就是修行种种禅定观行,其中最常用者,为上座部部派所修之数息观与不净观。修习种种观行的佛教僧侣,被称为瑜伽师或观行师,这些瑜伽行者,即是唯识学派的前身。部派佛教时期,说一切有部中,出现被称为瑜伽师的流派,随后出现了瑜伽行派,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论书,创始祖师相传为弥勒。
瑜伽行派随后为无著继承。在无著之后,其弟世亲与弟子无性等人,继续发展他的学说,继承《解深密经》与《摄大乘论》的传统,以唯识无境为根本宗义,唯识学派因此得名[6][7][8]。
印度那烂陀寺中,属瑜伽行唯识学派(有宗)之护法、戒贤等人,依《解深密经》与《瑜伽师地论》等经典,建立法相宗;而属中观学派(空宗)之清辩、智光等人,建立破相宗。空、有二宗,形成那烂陀寺中的两大宗派,这个分类随后传入中国[4]。
历史
瑜伽行派的历史起源不明,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记载了一个小流派,这个学派的成员,被称为瑜伽师。瑜伽师的见解属于上座部传统,与譬喻师相近,其流传地区在西北印度一带,学者一般将他们视为在说一切有部之下独立发展的流派,但他们有部分学说与分别说部相近。现代学者,如印顺等人,比较了《大毗婆沙论》中记载的瑜伽师学说,与《瑜伽师地论》中的学说一致,因此认为瑜伽师为瑜伽行派的前身。
瑜伽师何时发展为瑜伽行派,其历史不明,瑜伽行派的主要学说,在《瑜伽师地论》出现后完成,《瑜伽师地论》因此被认为是瑜伽行派的根本论。传统上认为《瑜伽师地论》由弥勒传给无著,由无著写成,弥勒也因此被尊为瑜伽行派之祖。古代相传弥勒即是弥勒菩萨,无著在禅定中上升兜率天内院听弥勒菩萨讲学,回世间后,写成《瑜伽师地论》[9]。日本僧侣学者宇井伯寿认为,无著之师并不是释迦牟尼时代的弥勒,而是后世中印度的同名论师,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因为同名,而讹传为弥勒菩萨本人。[10]但《惟曰杂难经》记载有阿罗汉遇到世友菩萨问难时,于定中以神通上升兜率天亲自求教于弥勒的传说[11],因此印顺法师认为他们也有可能是经由宗教神秘体验而传承。[来源请求]现代学者考证,《瑜伽师地论》并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由论师集体创作,历代集结而成,到了弥勒与无著时代,正式定稿。
瑜伽行派的学说,贯通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瑜伽师地论》中的〈本地分〉主要引用《杂阿含经》,〈声闻地〉中讨论了部派佛教的阿毗达摩论典,但到了晚期加入的〈摄决择分〉中,则引用了大乘佛教的《解深密经》。在瑜伽行派学说,经无著及其弟世亲整理及发扬后,成为一个纯粹大乘的宗派。世亲将唯识无境作为根本宗义,此后,这个宗派开始被称为唯识派,与中观派并举,成为大乘佛教中的两大主流学派。
在无著及世亲之后,其学说传承的情况也不是很清楚。无著与世亲之后,有陈那、法称,发展因明学,并以因明学来解释唯识。玄奘至印度留学时,那烂陀寺成为唯识学研究的重镇,当时已有十大论师,透过为世亲《唯识三十论颂》作释论而确立了各自的学说[12]。十大论师中,被区分为古学,与今学两大派,古学派是以解说无著、世亲学说为主,而今学则是以新引入的因明学来推衍、阐述[13],并逐步与如来藏学派合流。
陈那弟子护法为那烂陀寺住持,与安慧、清辩同时,清辩反对护法所说的“于有及无总说无性”[14],与护法进行了空、有诤论[3],清辩曾希望当面辩论,但被拒绝。在护法之后,其弟子戒贤,续掌那烂陀寺,依三时教而立法相宗。
玄奘至印度求学时,初师事戒贤,后受学于胜军二年,并为探究关于《瑜伽论》的问题而要去斯里兰卡参学,却因斯里兰卡内乱而止步于印度最南端的建志城[15]。在月官之后,唯识学派在印度本土衰微。
外传
汉传佛教中,最早传布唯识学派的人为菩提留支、真谛译师等人[16]。其师承不详,但其学说主要是唯识古学,与安慧相近,称为古译派或古学。此派在中国形成了地论宗、摄论宗,影响了华严宗、天台宗与禅宗。
真谛之后,玄奘至印度那烂陀留学,师从戒贤,将戒贤一系的唯学今学传布中国。玄奘弟子有大乘基等人形成慈恩宗,称新译派或新学,吸纳了旧有地论宗、摄论宗成为中国的唯识学正宗,但因受会昌毁佛影响,唐朝之后,慈恩宗的传承衰微,相关著作散失。
日本奈良时代,日本学僧将慈恩宗相关经典及学说由中国带往日本,成为南都六宗之一,其传承因此在日本流传下来。
中国明末憨山德清一度想复兴慈恩宗,作《性相通说》简述其宗义,但受限于典籍不足,没有进一步发展。清朝末年,杨仁山至日本取回法相宗经典,引起学术界的风潮。民国时代,欧阳竟无领导的支那内学院,在中国南方复兴唯识学研究,韩清净在北方也起而倡导,使唯识学派在中国重新恢复。支那内学院的研究,利用日本传回的慈恩宗著作,加上藏传佛教著作,以及欧美的梵文佛教研究成果,使唯识学研究现代化,其影响最为深远。
藏传佛教,主要以安慧学说为主。安慧的核心论书,没有被传译到汉族地区,但在中国西藏地区被保留下来。
主要理论
唯识学派的主要理论有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无性(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学说,一切种子心即阿赖耶识和染污意即第七识,它们分别为意识的种子依和俱有依[17],还有唯识无境和唯识四分等。
瑜伽行唯识学派在其阿毘达磨体系中承袭了十八界理论,并将其“十一识”学说配入十八界中。无著《摄大乘论》[18]:
“ |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应受识),彼能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 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若善趣恶趣死生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 此中身、身者、受者识,应知即是眼等六内界。彼所受识,应知即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识,应知即是眼等六识界。其余诸识,应知是此诸识差别。 |
” |
眼等五内界对应“身识”,六识界对应“能受识”,意界与“身者识”、“受者识”二者的关系,有两种学说:
- 世亲《摄大乘论释》:“谓身、身者、受者识者:身,谓眼等五界。身者,谓染污意。能受者,谓意界。”
- 无性《摄大乘论无性释》:“谓身、身者、受者识者:如后当说,眼等六内界为性,如其所应。眼等五识所依意界,名身者识。第六意识所依意界,名受者识。”
此二释论之间的不同体现了唯识古学和唯识今学之间的根本分歧,导致了第七识是阿陀那识还是末那识等诤论。汉传法相宗采用了无性论师的学说[19]。意界二分,其中“第六意识所依意界”即意根末那识,对应“受者识”;眼等五识所依意界对应“身者识”,即阿赖耶识[20]。
五位百法
根据《百法明门论》,唯识学派对一切“万有诸法”进行的分类,简称“五位百法”。其分为五类: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共计有百种法,所以称为“五位百法”[21][22][23][24]。
- 心法(citta-dharma,8种):眼识(cakṣur-vijñāna)、耳识(śrotra-vijñāna)、鼻识(ghrāṇa-vijñāna)、舌识(jihvā-vijñāna)、身识(kāya-vijñāna)、意识(mano-vijñāna)、末那识(manas-vijñāna)、阿赖耶识(ālaya-vijñāna)
- 心所法(caitasika-dharma,51种):
- 遍行心所(sarvatraga,5种)作意(manaskāra)、触(sparśa)、受(vedanā)、想(saṃjñā)、思(cetanā)
- 别境心所(viniyata,5种)欲(chanda)、胜解(adhimokṣa)、念(smṛti)、定(samādhi)、慧(prajñā)
- 善心所(kuśala,11种)信(śraddhā)、精进(vīrya)、惭(hrī)、愧(apatrāpya)、无贪(alobha)、无瞋(adveṣa)、无痴(amoha)、轻安(praśrabdhi)、不放逸(apramāda)、行舍(upekṣa)、不害(ahiṃsā)
- 烦恼(kleśa,6种)贪(rāga)、瞋(pratigha)、痴(mūḍhi)、慢(māna)、疑(vicikitsā)、不正见(mithyā-dṛṣṭi)
- 随烦恼(upakleśa,21种)
- 不定(aniyata,4种):悔(kaukṛtya)、眠(middha)、寻(vitarka)、伺(vicāra)
- 色法(rūpa-dharma,11种):
- 心不相应行法(citta-viprayukta-saṃskāra-dharma,24种):有得(prāpti)、命根(jīvitendriya)、众同分(nikāya-sabhāga)、异生性(visabhāga)、无想定(asaṃjñi-samāpatti)、灭尽定(nirodha-samāpatti)、无想报(āsaṃjñika)、名身(nāma-kāya)、句身(pada-kāya)、文身(vyañjana-kāya)、生(jāti)、老(jarā)、住(sthiti)、无常(anityatā)、流转(pravṛtti)、定异(pratiniyama)、相应(yoga)、势速(jāva)、次第(anukrama)、方(deśa)、时(kāla)、数(saṃkhyā)、和合性(sāmagrī)、不和合性(anyathātva)
- 无为法(asaṃskṛta-dharma,6种):虚空无为(ākāśa)、择灭无为(pratisaṃkhyā-nirodha)、非择灭无为(apratisaṃkhyā-nirodha)、不动无为(āniñjya)、想受灭无为(saṃjñā-vedayita-nirodha)、真如无为(tathatā)
支派
现代研究[2]称对于阿赖耶识的性质,唯识学中又分两派:
- 接近大众部、分别说部的真心派,如地论师等,主张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许真如随熏和合,成此本识,能生万法(如来藏缘起)[1]。南北朝真谛三藏据安慧[25]学说建立的摄论宗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过渡,主张赖耶通真妄,“依他性”的识是由种子所生(种子缘起),其“解性赖耶”只指心真如性,没有生起无漏清净法的功能[1]。当经由修行[26],阿赖耶识与以其为根本的诸烦恼染杂俱灭之后[27],修行者能够证得“心性本净”[28]的心真如[29],即阿摩罗识,最终可究竟成佛[30]。
- 接近说一切有部的妄心派,唐朝玄奘三藏据护法[31]学说建立的法相宗属于此派,以虚妄心为染净的所依,清净法是附属的。他们主张阿赖耶识唯妄非真,其中包涵的种子开发万法[32]。从有漏的种子开显迷界,从无漏的种子[33]开显悟界。净化阿赖耶识,善净第八识成大圆镜智,则可最终成佛。妄心派认为真如不变凝然不动,不许真如随缘,亦不许真如受熏。
流传与争论
- 欧阳竟无认为,瑜伽行派传至无著时,无著首创法相宗与唯识宗。其中,世亲所继承的,是唯识宗的部分,以《摄大乘论》为主。师子觉继承了法相宗,以《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为主[34]。中国旧译派,如真谛等人,传法相宗传承,而以玄奘为代表的新译派,传承的是唯识派[35]。
- 太虚法师认为法相必归于唯识,不用另外分宗。
- 印顺法师认为,法相源自印度西北上座部传统,无著受说一切有部影响,形成法相宗;而无著、世亲基于大乘佛教的见解,形成唯识宗。法相宗最终归入唯识派[36]。
- 方东美认为,无著依《瑜伽师地论》,立法相宗。世亲至护法一系,为唯识宗,后经玄奘传入中国。安慧依弥勒与无著的思想,以《辨中边论》及《摄大乘论》思想,建立唯识学派。
相关条目
注释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