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南朝刘宋官员范晔所著史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後漢書》是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南朝劉宋時的范曄(398年-445年)所著。本書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續漢書》補入),記載了從光武帝稱帝(25年)起至漢獻帝禪讓(220年)的195年歷史。
中國二十四史 | ||||
---|---|---|---|---|
次序 | 書名 | 作者 | ||
姓名 | 時代 | |||
1 | 史記 | 司馬遷 | 西漢 | |
2 | 漢書 | 班固 | 東漢 | |
3 | 後漢書 | 范曄 | 劉宋 | |
4 | 三國志 | 陳壽 | 西晉 | |
5 | 晉書 | 房玄齡等 | 唐 | |
6 | 宋書 | 沈約 | 蕭梁 | |
7 | 南齊書 | 蕭子顯 | ||
8 | 梁書 | 姚思廉 | 唐 | |
9 | 陳書 | |||
10 | 魏書 | 魏收 | 北齊 | |
11 | 北齊書 | 李百藥 | 唐 | |
12 | 周書 | 令狐德棻等 | ||
13 | 南史 | 李延壽 | ||
14 | 北史 | |||
15 | 隋書 | 魏徵等 | ||
16 | 舊唐書 | 劉昫等 | 後晉 | |
17 | 新唐書 | 歐陽修等 | 北宋 | |
18 | 舊五代史 | 薛居正等 | ||
19 | 新五代史 | 歐陽修 | ||
20 | 宋史 | 脫脫等 | 元 | |
21 | 遼史 | |||
22 | 金史 | |||
23 | 元史 | 宋濂等 | 明 | |
24 | 明史 | 張廷玉等 | 清 | |
相關 | 東觀漢記 | 劉珍等 | 東漢 | |
相關 | 新元史 | 柯劭忞 | 民國 | |
相關 | 清史稿 | 趙爾巽等 | 民國 | |
相關 | 點校本二十四史 | 顧頡剛等 | 共和國 |
《後漢書》與《史記》、《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在三國時代以前,人們將《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
本紀和列傳的作者是南朝劉宋時的范曄(398年-445年),他寫此書是為了「欲因事就卷內發論,以正一代得失。」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為正史。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范曄因牽涉與孔熙先等謀立彭城王劉義康案坐獄,在《獄中與諸甥侄書》中明言:「既造《後漢》,轉得統緒。詳觀古今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無例,不可甲乙辨,後讚理近無所得,惟志可推耳。博贍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被殺時四十八歲,當時《後漢書》志稿尚未完成。
原有二十一家撰寫東漢歷史[1],《隋書·經籍志》錄《後漢書》八家[2],今僅存范曄《後漢書》和袁宏《後漢紀》,餘者皆散佚[3]。因《後漢書》有紀傳而無志,南朝劉昭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八志(律曆、禮儀、祭祀、天文、五行、郡國、百官、輿服)分為三十卷與之合刊,成今天《後漢書》。《通典》述科舉考試規定「《後漢書》並劉昭所注志為一史」,「唐時功令,習《後漢書》者並昭所注志為一史,故續志注三十卷得以保存,至宋不廢耳」[4]。
《後漢書》的評註,最早有劉昭注范曄《後漢書》一百二十五卷[5],後有唐章懷太子李賢注[6]。李賢所注代表了清代以前《後漢書》評註的最高水平。清代有惠棟作《後漢書補註》,王先謙繼惠棟後又撰《後漢書集解》一百二十卷,對歷代註釋《後漢書》的成就作了一次全面性的整理,是為集大成之作。今人宋文民著有《後漢書考釋》,199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後漢書》基本繼承了《史記》、《漢書》的紀傳體體例,並在有的篇目上擴充了不少內容。例如《東夷列傳》詳細地記述了當時朝鮮半島諸國和日本的情況。《後漢書》還新增了《黨錮列傳》記述東漢末期宦官專權;《宦者列傳》反映士大夫、太學生反宦官鬥爭;《文苑列傳》記述當時文人雅士;《獨行列傳》記述耿直之士;《方術列傳》記述占卜者和醫術方面內容;《逸民列傳》記載隱逸之士;《列女傳》記載有才德婦女。《來歷傳》則記載與來歷同時反對廢太子的十七人事跡。范曄在《後漢書》抨擊了佛教的虛妄,這些觀點可見於《西域傳》、《襄楷傳》和《桓帝紀》。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