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ǒng(?—179年),字紀明武威郡姑臧縣人,東漢官員,曾任護羌校尉、平羌大將、司隸校尉、三公之首太尉等職位。典故「血戰積石」就來自段太尉,涼州武力豪族的代表人物之一,出自武威郡段氏。

生平

血戰積石

少時習弓,有文武智略,初舉孝廉,後戌邊十餘年。延熹二年(159年),西羌燒當燒何當煎勒姐等八種羌進攻金城塞,被段熲擊敗。隔年,羌人又攻張掖郡,段熲出塞2000餘里,追擊40餘日,至積石山(今青海阿尼瑪卿山脈)大敗羌人。延熹六年冬天,段熲復任護羌校尉,滇那諸羌聞說段熲到來,皆降,隔年又擊破當煎、勒姐等種羌。

永康元年(167年),當煎羌又叛,進攻張掖郡,被段熲擊破之。至此西羌平定。

建寧元年(168年)春天,段熲率軍萬餘人,攜帶十五日糧,從彭陽直指高平,與先零諸種戰於逢義山,羌軍退敗,斬首八千餘級,獲牛馬羊二十八萬頭。拜破羌將軍。是年夏天,追羌出橋門,率領輕兵日夜兼行二百餘里,至奢延澤(今陝西靖迸縣西北,在奢延縣界)、落川(在奢延水南)、令鮮水上(甘肅張掖縣界,一名合黎水),連敗之,及於靈武谷(今寧夏銀川西南、青銅峽市境的賀蘭山東側),段熲身先士卒,無人敢殿後,羌遂大敗,段熲急追三天三夜,士兵腳下長繭,直至安定涇陽,羌人最後逃入漢陽山,聚集於凡亭山;凡亭被段熲攻破,又聚於射虎谷,段熲在西縣結柵欄以遮之。

段熲屢破羌軍,先後180場戰役,斬殺近4萬人,獲得牲畜42萬多頭[1]漢桓帝曾詔問他平羌方略,段熲主張採取攻擊屠殺方式,反對招撫[2]。漢靈帝初期,竇太后臨朝,段熲再度主張強硬殺伐政策,絕不妥協[3]

建寧二年(169年),東羌為段熲殺滅,至此東西羌徹底平定。

兩度太尉

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段熲與宦官往來,以保權位。

光和二年,段熲接替橋玄擔任太尉,在位月余。因日食自我彈劾,詔收印綬,轉交廷尉處置。宦官王甫被司隸校尉陽球所誅,段熲遭到牽連下獄,在獄中飲鴆自殺,家屬徙邊。

後事

後經中常侍呂強上疏,其妻子兒女才能回到武威郡姑臧縣,大理段氏為其後裔,故稱自己為姑臧舊族。

段煨或許是他的同族。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後漢書/卷65》,出自范曄後漢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東觀漢記

註釋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