鋱 ( tik1 ) (英語:Terbium ),是一種化學元素 ,其化學符號 為Tb ,原子序數 為65,原子量 為7002158925354000000♠ 158.925354 u ,屬於鑭系元素 ,也是稀土元素 之一。常溫下鋱為銀白色金屬 ,具有延展性 、韌性 且質地較軟。就像其他重稀土元素一樣,它在乾燥空氣 中相對穩定,但在潮濕環境下會迅速氧化。鋱擁有兩種晶型的同素異形體 ,轉化溫度 為1289°C。
Quick Facts 外觀, 概況 ...
鋱 65 Tb 明亮的銀白色金屬 名稱·符號 ·序數 鋱(terbium)·Tb·65 元素類別 鑭系元素 族 ·週期 ·區 不適用 ·6 ·f 標準原子質量 158.925354(7)[ 1] 電子排布 [Xe ] 4f9 6s2 2, 8, 18, 27, 8, 2
鋱的電子層(2, 8, 18, 27, 8, 2) 發現 莫桑德(1842年) 分離 莫桑德(1842年) 物態 固態 密度 (接近室溫 ) 8.23 g ·cm −3 熔點 時液體密度7.65 g·cm−3 熔點 1629 K ,1356 °C ,2473 °F 沸點 3503 K ,3230 °C ,5846 °F 熔化熱 10.15 kJ·mol−1 汽化熱 293 kJ·mol−1 比熱容 28.91 J·mol−1 ·K−1 蒸氣壓
壓/Pa
1
10
100
1 k
10 k
100 k
溫/K
1789
1979
(2201)
(2505)
(2913)
(3491)
氧化態 4, 3 , 2, 1 (弱鹼 性) 電負性 ? 1.2(鮑林標度) 電離能 第一:565.8 kJ·mol−1 第二:1110 kJ·mol−1 第三:2114 kJ·mol−1 原子半徑 177 pm 共價半徑 194±5 pm 鋱的原子譜線 晶體結構 六方晶格 磁序 順磁性 (300 K)電阻率 (r.t. ) (α, 晶體) 1.150 µ Ω ·m 熱導率 11.1 W·m−1 ·K−1 熱膨脹係數 (r.t. ) (α,晶體) 10.3 µm/(m·K) 聲速 (細棒)(20 °C)2620 m·s−1 楊氏模量 (α式) 55.7 GPa 剪切模量 (α 式) 22.1 GPa 體積模量 (α 式) 38.7 GPa 泊松比 (α 式) 0.261 維氏硬度 863 MPa 布氏硬度 677 MPa CAS號 7440-27-9 主條目:鋱的同位素
同位素
豐度
半衰期 (t 1/2 )
衰變
方式
能量 (MeV )
產物
149 Tb
人造
4.118 小時
β+
2.616
149 Gd
α
4.078
145 Eu
157 Tb
人造
71 年
ε
0.060
157 Gd
158 Tb
人造
180 年
β+
0.197
158 Gd
β−
0.936
158 Dy
159 Tb
100%
穩定 ,帶94粒中子
161 Tb
人造
6.948 天
β−
0.593
161 Dy
Close
鋱在自然界中不以純元素態存在,而是以化合物 的形式存在於許多稀土礦物 中,包括矽鈰石 、矽鈹釔礦 、獨居石 、磷釔礦 和黑稀金礦 等。鋱在地殼 中的豐度 估計為1.2 mg/kg[ 2] ,在稀土元素中屬於含量較低的一種。目前尚未發現組分以鋱為主的礦物。[ 3]
鋱是一種陽電性元素,可以被大多數酸 (如硫酸 )、所有鹵素 、甚至被水 氧化。[ 4]
2 Tb (s) + 3 H2 SO4 → 2 Tb3+ + 3 SO2− 4 + 3 H2 ↑
2 Tb + 3 X2 → 2 TbX3 (X = F , Cl , Br , I )
2 Tb (s) + 6 H2 O → 2 Tb(OH)3 + 3 H2 ↑
鋱在空氣中也容易氧化,形成混合+3、+4價鋱的氧化物七氧化四鋱 :[ 4]
8 Tb + 7 O 2 → 2 Tb 4 O 7
鋱最常見的氧化態是+3,例如氯化鋱 (TbCl 3 )。在固態下,+4態的鋱在諸如二氧化鋱 (TbO 2 )和四氟化鋱 (TbF 4 )等化合物中也已經被觀察到。[ 5] 在溶液中,鋱通常形成+3態,但也可以在強鹼性水溶液條件下以臭氧 將其氧化成+4態。[ 6]
世界上大部分的鋱以氧化鋱 的形式用於陰極射線管 和日光燈 中的綠色磷光體 。黃綠色的鋱磷光體加上紅色的三價銪 磷光體和藍色的二價銪磷光體,可產生「白」光。通過調節不同磷光體的比例,可以產生不同色溫 的白光。這種螢光系統一般應用在螺旋型日光燈泡中。一些電視機和電腦螢屏也同樣使用這種系統作為其三個原色 。[ 7] [ 8]
釹鐵硼磁鐵 中的部分釹 可以替換為鋱和鏑 [ 9] ,以提高矯頑力 ,從而改善磁鐵的耐熱性能,用於電動汽車 的驅動馬達等性能要求較高的應用上。
鋱元素或鋱合金具有磁致伸縮 性,會感應磁場 的強度和方向而改變長短,能將任何物體表面轉變成擴音器。例如將鋱合金棒的一端壓入木桌,並施加強度隨音訊大小改變的磁場(纏繞線圈),金屬棒的外形變化能振動整張桌子,使桌面成為巨大的音訊傳遞表面,達到擴音效果。一般擴音器因阻抗匹配 無法如此炮製,鋱合金是極少數能有此應用的物質。[ 10] 由鋱、鏑和鐵 組成的Terfenol-D 合金是常溫下已知磁致伸縮性最強的材料[ 11] ,被應用在執行器 、海軍 聲納 系統、傳感器 、SoundBug 揚聲器 等設備中。
鋱被用作氟化鈣 、鎢酸鈣 和鉬酸鍶 等固態元件所使用的材料之摻雜劑 ,也與二氧化鋯 一同用作在高溫下運作的燃料電池 之晶體穩定劑。[ 12]
鋱的螢光特性還被用於檢測內生孢子 ,當鋱和內生孢子特有的大量吡啶二羧酸 結合後,在紫外線 燈的照射下會產生光致發光 現象,將內生孢子顯示為明亮的綠色螢光斑點。[ 13] 此法除了可以檢測太空飛行器 及空間站 中微生物的存在,還可以幫助軍隊檢測致病細菌,例如炭疽病 的病原體,並且在醫療、製藥和其他領域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Prohaska, Thomas; Irrgeher, Johanna; Benefield, Jacqueline; Böhlke, John K.; Chesson, Lesley A.; Coplen, Tyler B.; Ding, Tiping; Dunn, Philip J. H.; Gröning, Manfred; Holden, Norman E.; Meijer, Harro A. J. Standard atomic weights of the elements 2021 (IUPAC Technical Report) .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2022-05-04. ISSN 1365-3075 . doi:10.1515/pac-2019-0603 (英語) .
Hudson Institute of Mineralogy. Mindat.org . www.mindat.org. 1993–2018 [14 January 2018]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1-04-22).
Gruen, D. M.; Koehler, W. C.; Katz, J. J. Higher Oxides of the Lanthanide Elements: Terbium Dioxid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pril 1951, 73 (4): 1475–1479. doi:10.1021/ja01148a020 .
Hobart, D. E.; Samhoun, K.; Young, J. P.; Norvell, V. E.; Mamantov, G.; Peterson, J. R. Stabilization of Praseodymium(IV) and Terbium(IV) in Aqueous Carbonate Solution. Inorganic and Nuclear Chemistry Letters. 1980, 16 (5): 321–328. doi:10.1016/0020-1650(80)80069-9 .
Shi, Fang, X.; Shi, Y.; Jiles, D.C. Modeling of magnetic properties of heat treated Dy-doped NdFeBparticles bonded in isotropic and anisotropic arrangements.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1998, 34 (4): 1291–1293. Bibcode:1998ITM....34.1291F . doi:10.1109/20.706525 .
Rodriguez, C; Rodriguez, M.; Orue, I.; Vilas, J.; Barandiaran, J.; Gubieda, M.; Leon, L. New elastomer–Terfenol-D magnetostrictive composites.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 2009, 149 (2): 251. doi:10.1016/j.sna.2008.11.026 .
Rosen, D. L.; Sharpless, C.; McGown, L. B. Bacterial Spore Detection and Determination by Use of Terbium Dipicolinate Photoluminescence. Analytical Chemistry. 1997, 69 (6): 1082–1085. doi:10.1021/ac960939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