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公園組(英語:Dinosaur Park Formation)是加拿大亞伯達省南方的一個主要地層,屬於腹河群或朱迪斯河群,沉積於約7690萬至758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坎帕期。[2]該層因沉積作用而形成沖積及海岸平原環境。其覆蓋於非海相的老人組之上,被覆蓋於海相的熊掌組之下。[3]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
恐龍公園組附有密集的完整或破碎的恐龍骨骸,且經常發現一些保存完好的軟組織。其他動物的殘骸也很豐富,如魚類、烏龜及鱷魚;植物的殘骸也很豐富。[4]該層命名自加拿大省立恐龍公園,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暴露於紅鹿河側面的惡地。[1]
地質環境
恐龍公園組是由西部山脈侵蝕而形成的沉積物所組成。其堆積在沖積及海岸平原,其河流系統走嚮往東及東南方流動,最後流入熊掌海,其為一大型內海,為西部內陸海道的一部分。該海最終淹沒鄰近的海岸平原,並將熊掌組的海相頁岩堆積在恐龍公園組之上。
恐龍公園組厚約70米(230呎)。該層下方由河道覆蓋,主要由小至中等顆粒的砂岩組成,上層的環境則是泛濫平原,主要由大量的薄片且富含有機物的泥岩及皂土組成。在地層的頂層,萊斯布里奇煤礦帶是由幾層低含碳量的煤夾雜泥岩和沙泥岩。
恐龍公園組的沉積物跟在其底下的老人組很相似,老人組原本是恐龍公園組的一部分,兩地層因區域性斷層而分離,然而,仍然可透過岩相學及沉積學來區分兩地層的差異,此外,完整的骨骼化石及骨床在老人組很稀少,卻普及於恐龍公園組。
生物地層學
恐龍公園組至少有兩種不同的動物相。下層部分的特徵是擁有豐富的冠龍及尖角龍,這兩個類群的物種稍晚被賴氏龍及戟龍所取代。在恐龍公園的最上層有一些新的且稀有的鳥臀目物種的出現說明在恐龍公園及其上層地層的過渡帶有第三個不同的動物相取而代之,同時內海慢慢消退形成陸地,然而此層遺跡甚少。一個種名未定的厚鼻龍、爾文迷亂角龍及大冠賴氏龍可能是這第三個動物相中最常見的物種。[5]
下列時間線圖是富勒於2016年結合亞伯等人、伊凡等人的研究描繪出來。大型植食動物帶的數據是馬龍等人於2012年繪製的。
兩棲動物
在該層中發現了以下兩棲動物的化石:
- 阿爾班螈科(已滅絕,類似蠑螈的兩棲動物)
- Albanerpeton gracilis
- 有尾目(蠑螈)
- Habrosaurus prodilatus
- Lisserpeton
- Opisthotrition kayi
- Scapherpation tectum
- 一個有尾目未定種
- 兩個可能的有尾目
- 跳躍類(蛙)
- Tyrrellbatrachus Brinkman
- Hensonbatrachus Kermit
- 兩個無尾類未定種
恐龍
下列恐龍的遺跡在該層被發現:
下列鳥臀目恐龍遺跡在該層被發現:
- 灰色系疑名或可能為幼年個體
恐龍公園組的甲龍科成員 | ||||||
---|---|---|---|---|---|---|
屬 | 種 | 發現地點 | 地層位置 | 發現部位 | 備註 | 圖片 |
無齒甲龍屬 | A. inceptus | 甲龍亞科 甲龍科 | ||||
倍甲龍屬 | D. acutosquameus | 下部,約7650萬年前 | 甲龍亞科 甲龍科 | |||
埃德蒙頓甲龍屬 | E. rugosidens | 下部,約7650-7590萬年前 | 結節龍亞科 結節龍科 | |||
包頭龍屬 | E. tutus | 下部至中部,~7640-7560萬年前 | 甲龍亞科 甲龍科 | |||
冑甲龍屬 | P. mirus | 中部,7560萬年前 | 一些骨架包含完整頭骨、皮內成骨、此外還有單獨的牙齒化石、顱後架、皮內成骨 | 結節龍亞科 結節龍科 | ||
扁甲龍屬 | P. coombsi | 下部,7750-7650萬年前[6] | 甲龍亞科 甲龍科 | |||
刺甲龍屬 | S. cutleri | 下部,7650萬年前或更久 | 甲龍亞科 甲龍科 可能與包頭龍為同一物種。可能來自老人組上部[7] | |||
S. thronus | 甲龍亞科 甲龍科 |
一個疑似為厚鼻龍屬未定種的化石在該層被發現。
恐龍公園組的角龍科成員 | ||||||
---|---|---|---|---|---|---|
屬 | 種 | 發現地點 | 地層位置 | 發現部位 | 備註 | 圖片 |
尖角龍屬 | C. apertus | 中部,7620-7550萬年前 | 15個頭骨,幾副骨架,均為成年個體,豐富的骨床有少許接近成年及亞成年個體和角鼻獨角龍可能是同物異名 | 尖角龍亞科 角龍科 | ||
開角龍屬 | C. belli | 中部,7600-7550萬年前 | 12個頭骨,若干標本 | 開角龍亞科 角龍科 | ||
C. russelli | 下部,7650-7600萬年前 | 6個完整或部分完整的頭骨 | ||||
墨丘利角龍屬 | M. gemini[8] | 下部,~7700萬年前[8] | 一個變形的鱗片[8] | 開角龍亞科 角龍科 | ||
獨角龍屬 | M. lowei | 疑名。尖角龍亞科 角龍科,可能與尖角龍屬的異名 | ||||
五角龍屬[9] | P. aquilonius[9] | 最上部,7480萬年前[9] | 兩個褶邊碎片[9] | 疑名。開角龍亞科 角龍科 可能和釘盾龍屬為同一物種[10] | ||
棘面龍屬[11] | S. sternbergorum[11] | 下部,7650萬年前[11] | 部分頭蓋骨, 部分齒骨, 無法辨別的四肢碎片, 部分頭骨及部分右鱗狀骨[11] | 尖角龍亞科 角龍科 也可能位於老人組上部[11] | ||
戟龍屬 | S. albertensis | 上部,7550-7520萬年前 | 2個頭骨,3具骨架,和一些部位 | 尖角龍亞科 角龍科 | ||
尤內斯克角龍屬 | U. koppelhusae | 部分下頜[12] | 纖角龍科 被認為只有1到2米且低於91公斤 其牙齒是纖角龍科中最圓的 | |||
迷亂角龍屬 | V. irvinensis | 上部,7500萬年前 | 3個頭骨, 缺乏尾巴的骨架 | 開角龍亞科 角龍科 以前被歸為開角龍屬物種[13] |
至少一個未定的稜齒龍科成員在該層中被發現。自2001年發現鴨嘴龍科的蛋殼及孵化過程化石來,Darren H. Tanke 與 M.K. Brett-Surman判定該層無論是高地還是低地環境,都有鴨嘴龍科的築巢痕跡。較不常見的短冠龍及副櫛龍喜歡在高地築巢,然而,作者卻無法肯定是什麼因素影響築巢地點的選擇。他們認為行為、飲食、土壤條件及種內競爭都是影響築巢地點選擇的潛在因素。
據報告指出,恐龍公園組有發現小於一厘米的鴨嘴龍蛋殼碎片。這個蛋殼跟南亞伯達省魔鬼古力恐龍博物館的鴨嘴龍科館藏及美國蒙大拿州的雙屋組與朱迪斯河組發現的化石類似。目前恐龍公園組的蛋殼化石非常稀少,只有在兩個微化石遺址中找到。這些遺址由大量的豌豆蜆屬蛤蜊及較少見的貝類無脊椎動物如蚌科及蝸牛來做區分。這樣的連結並非巧合,因為無脊椎動物的殼會慢慢被分解而且會釋放足夠的鈣化碳酸鹽來保護蛋殼使其不被天然酸性物質所溶解,如非如此則很快就會被分解致無法化石化。
相較於蛋化石,年幼的鴨嘴龍科化石還算普遍。Darren Tanke注意到一些有經驗的化石收藏家一天之內就可以就可以發現很多亞成年的鴨嘴龍科標本。恐龍公園組中最常見的幼年鴨嘴龍化石部位有下頜骨、四肢骨頭及椎骨。這些化石幾乎沒有在運送的過程中磨損,意味着這些化石離他們被埋葬的地方不遠。該層骨床23、28、47及50號是最多小鴨嘴龍的地方,尤其是50號。儘管發現了小鴨嘴龍及鴨嘴龍蛋殼碎片,但沒有證據表明,這些小鴨嘴龍是來自這些蛋。
恐龍公園組的鳥腳亞目成員 | ||||||
---|---|---|---|---|---|---|
屬 | 種 | 發現地點 | 地層位置 | 發現部位 | 備註 | 圖片 |
冠龍屬 | C. casuarius | 下部至中部,7650-7550萬年前 | 10個連接顱後骨的完整的頭骨,10到15個連接身體或獨立的頭骨,包括亞成體和成體 | 賴氏龍族 賴氏龍亞科 鴨嘴龍科 | ||
鈎鼻龍屬 | G. notabilis | 下部,7620-7600萬年前 | 約10個完整頭骨,12個頭骨碎片及其顱後骨 | 小貴族龍族 櫛龍亞科 鴨嘴龍科 | ||
賴氏龍屬 | L. lambei | 上部,7550-7500萬年前 | 約7個頭骨及其顱後,能有10個連接或單獨的頭骨,包括亞成體及成體 | |||
L. magnicristatus | 上部與熊掌組,7480萬年前 | 兩個完整頭骨,其中一個連接顱後 | ||||
副櫛龍屬 | P. walkeri | 下部,7650-7530萬年前 | 完整頭骨及連接骨架 | 副櫛龍族 賴氏龍亞科 鴨嘴龍科 | ||
原櫛龍屬 | P. maximus | 上部,7550-7480萬年前 | 20至25個個體,包括至少7個連接顱後的頭骨 | 櫛龍族 櫛龍亞科 鴨嘴龍科 |
在恐龍園地層中,小型獸腳亞目恐龍很少見,因為它們的薄壁骨骼容易斷裂或保存不良。小型獸腳類容易為大型動物所捕食,因此可能被整個吞下去並被消化。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所遺留的牙齒就變得非常珍貴。可能為未定種的擬鳥龍科成員在該層被發現。
恐龍公園組的近鳥類成員 | ||||||
---|---|---|---|---|---|---|
屬 | 種 | 發現地點 | 地層位置 | 發現部位 | 備註 | 圖片 |
潛水鳥屬(有爭議) | 未定 | 黃昏鳥目鳥類 | ||||
Cimolopteryx(有爭議) | 未定 | 部分鳥喙骨 | 可能為鴴形目鳥類 | |||
馳龍屬 | D. albertensis | 一些標本和牙齒化石正模標本 | 馳龍科 | |||
西爪龍屬 | H. elizabethae | 臀骨和一些腳趾及爪子,正模標本 | 小盜龍類 馳龍科,老人組也有發現 | |||
潛獵龍屬 | L. mcmasterae | 臀骨、骨盆、頭骨碎片,正模標本 | 大型傷齒龍科約3—3.5米(9.8—11.5呎) | |||
Palintropus(有爭議) | 未命名物種 | 部分肩頰骨 | 唇形目鳥類 | |||
近爪牙龍屬(有爭議) | 有爭議 P. lacustris | 牙齒 | 不確定是否是小盜龍科,在朱迪斯河組也有找到 | |||
梳齒龍屬(有爭議)[20] | 未定 | 牙齒 | 傷齒龍科 | |||
多齒龍屬 | P. grandis | 下頜骨,正模標本 | 疑名,可能是潛獵龍屬的同物異名 | |||
理察伊斯特斯龍屬 | R. gilmorei | 下頜骨,正模標本 | 馳龍科 | |||
R. isosceles | 牙齒 | |||||
蜥鳥盜龍屬 | S. langstoni | 不完整的骨架和牙齒,正模標本 一個被認為屬於蜥鳥盜龍的下頷骨有年輕暴龍科成員留下的齒痕 | 馳龍科 | |||
細爪龍屬 | S. inequalis | 近乎完整的頭骨和部分骨架,正模標本 | 傷齒龍科 曾被認為是傷齒龍屬的物種 |
其他爬行動物
離龍目或鱷龍是一類水生爬行動物。小的看起來像蜥蜴,大的外表則類似鱷魚。
在該層中發現了以下離龍目的化石:
- 鱷龍(至少三個物種)
- Cteniogenys
在該層中發現了以下鱷魚的化石:
- Albertochampsa
- Leidyosuchus
- 至少一個未定種
在該層中發現了以下蜥蜴的化石:
在該層中發現了以下蛇頸龍的化石:
- 河泳龍
- 一個不確定的雙臼龍科
在該層中發現了以下翼龍的化石:
- 寒翼龍
- 一個翼龍未定種
在該層中發現了以下龜鱉目的化石:
- Adocus
- Aspideretoides(三個物種)
- Basilemys
- Boremys
- Judithemys
- Neurankylus
- Plesiobaena
- 兩個分類不確定
哺乳動物
在該層中發現了以下哺乳動物的化石:
- 多瘤齒獸目
- Cimexomys
- 白堊齒獸
- Cimolomys clarki
- Meniscoessus major
- Mesodma primaeva
- 至少一個多瘤齒獸未定種
- 後獸下綱
- Alphadon halleyi
- Eodelphis browni
- E.cutleri
- Pediomys(五種)
- Turgidodon russelli
- T.praesagus
- 真獸下綱
- Cimolestes(存疑)
- Gypsonictops lewisi
- Paranyctoides sternbergi
- 至少一個獸亞綱未定種
魚類
在該層中發現了以下魚類化石:
無脊椎動物
下列無脊椎動物的遺跡在該層被發現: [22]
植物相
下列植物體化石在該層中被發現:[23]
孢粉形類是被有機物包圍的微化石,像孢子、花粉和藻類。下列粉孢型仔該層中被發現:[24]
- 未知類群
- 至少8個物種
參見
- 有恐龍的地層列表
- 雙屋組
- 朱迪斯河組
- 熊掌組
- 老人組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