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鹵素

元素类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卤素
Remove ads

鹵素(英語:Halogen)是指在元素週期表中同屬第17(舊稱ⅦA族)的六種元素(F)、(Cl)、(Br)、(I)、(At)和(Ts),砹和有極強放射性,且屬於人造元素

快速預覽 鹵素, IUPAC族編號 ...

鹵素是類化學性質非常活潑的元素,能和許多金屬形成鹽類。鹵素原子序越大,沸點越高;電負性第一電離能越低,越不活潑常溫常壓(300K、10萬Pa)的密度越高。鹵族是唯一在常溫常壓有固液氣三態元素的族。在標準狀況氣體液體[1]固體

Remove ads

歷史

含氟礦物螢石在1529年就已知。早期化學家就已知氟化合物裏有種未知元素,但無法分離。在1860年,英國化學家George Gore英語George Gore (chemist)用電流流過氫氟酸的方法並可能產生了氟氣,但他當時無法證明自己的結果。1886年,巴黎化學家亨利·莫瓦桑電解了溶於無水氟化氫氟化氫鉀,成功分離出氟。[2]

鍊金術士和早期化學家早已知道鹽酸,但1774年卡爾·威廉·舍勒加熱鹽酸和二氧化錳時才發現氯單質,他稱之為dephlogisticated muriatic acid,也就是氯在這33年來的名字。1807年,咸夫里·戴維研究了氯,發現它是化學元素。氯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用作化學武器。根據不同的污染濃度,氯氣會灼傷人體內外的組織,尤其是肺部,使人呼吸困難或無法呼吸。[2]

安托萬·巴拉爾英語Antoine Jérôme Balard在1820年代將氯氣通入鹵鹽水英語brine樣品發現了溴。他最初提議為新元素命名為muride,但法蘭西學術院將該元素改名為bromine(溴)。[2]

貝爾納·庫爾圖瓦發現了碘。他通常將海藻灰與水煮沸來生成氯化鉀,用以生產硝石。然而,在1811年,他在產物加入硫酸,發現產物生成紫色煙霧,這些煙霧凝結成黑色晶體。他懷疑這些晶體是新元素,因此將樣品發給其他化學家來調查。約瑟夫·路易·蓋-呂薩克證明了它是新元素,也就是今天的碘。[2]

1931年,弗雷德·艾利森英語Fred Allison自稱用磁光機器發現了85號元素,並將其命名為Alabamine,但他的發現是錯誤的。1937年,拉真達拉·德(Rajendralal De)自稱在礦石發現85號元素,並稱其為dakine,但他的發現也是錯誤。霍里亞·胡盧貝伊英語Horia Hulubei伊維特·哥舒瓦英語Yvette Cauchois在1939年用光譜學嘗試發現85號元素也未成功。瓦爾特·明德爾英語Walter Minder於同年嘗試尋找由β衰變生成類似碘的元素。85號元素今天稱為砹,於1940年由戴爾·R·科森英語Dale R. Corson肯尼斯·羅斯·麥肯齊英語Kenneth Ross MacKenzie埃米利奧·塞格雷成功合成,他們用α粒子轟擊來合成砹。[2]

2010年,由核物理學家尤里·奧加涅相領導的團隊,包含來自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范德堡大學的科學家用鈣-48轟擊-249原子合成出鿬-294。截至2024年3月,鿬是最新發現的化學元素。

Remove ads

命名

鹵素可和很多金屬形成氟化鈣氯化鈉溴化銀碘化鉀鹽類英文halogen來自希臘語halos(鹽)和gennan(形成)兩詞。中文的原意是鹽鹼地。所有已發現鹵素英文名都以ine結尾。

1811年,德國化學家Johann Schweigger英語Johann Schweigger提議用halogen一名,意為「成鹽者」,是希臘文αλς(als,意為鹽)和γενειν(genein,意為產生),代替漢弗里·戴維提出的chlorine一名來稱呼氯元素;[3]不過,1826年,瑞典化學家約恩斯·貝爾塞柳斯提議把halogen一詞改為指代氟、氯和碘元素,這些元素與鹼金屬形成化合物時,會產生類似海鹽的物質。[4][5]

所有鹵素名的結尾都有ine英語ine後綴。氟的名字來自拉丁語fluere,意為「流動」,它由礦物螢石衍生而來,而螢石在金屬加工中用作助焊劑。氯的名字來自希臘文chloros,意為黃綠色。溴的名字來自希臘文的bromos,意思是惡臭。碘的名字來自希臘文iodes,意為紫色。砹的名字來自希臘文的astatos,意為不穩定。鿬的名字則來自美國田納西州[2][6]

Remove ads

分布

鹵素在自然界以化合態廣泛存在(極不穩定的砹和鿬除外)。的存在範圍最廣,其餘鹵素的含量按順序減少(砹在自然界只有痕量,鿬則不在自然界出現)。

更多資訊 鹵素, 分布狀況[7] ...

性質

物理

更多資訊 名稱, 符號 ...
Remove ads

化學

通常來說,液態鹵素分子的沸點均高於對應的烴鏈,主要是鹵素分子比烷鏈更電極化,而分子電極化增強分子間的連接力(正電極與負電極的相互吸引),我們需要對液體提供更多能量才能使其蒸發

鹵素單質都是雙原子分子,亦很易揮發。鹵素的電子構型均為ns² np⁵,它們獲取一粒電子以達到穩定結構的趨勢極強烈,化學性質很活潑,在自然狀態不能以單質存在,一般以-1價即鹵離子(X⁻)形式在溶液及礦物出現。

更多資訊 Z, 元素 ...
更多資訊 鹵素, 分子 ...
Remove ads

無機反應

氧化

鹵素單質都是氧化劑,氧化力從氟到依次降低。碘單質氧化力較弱,三價鐵離子可以把碘離子氧化為碘。鹵素能與部分金屬、非金屬單質直接化合。鹵素與水也能氧化還原:

  • 2X₂+2H₂O → 4H⁺+4X⁻+O₂

氟與水反應劇烈,氯受光照與水緩慢反應,碘不反應。

歧化反應

鹵素單質在鹼中易歧化:

  • X₂+2OH⁻(冷)→ X⁻+XO⁻+H₂O
  • 3X₂+6OH⁻(熱)→ 5X⁻+XO₃⁻+3H₂O

但在酸中很易逆反應:

  • 5X⁻+XO₃⁻+6H⁺ → 3X₂+3H₂O

這反應是製取溴和碘單質流程的最後一步。

氫化物

鹵素的氫化物叫鹵化氫,為共價化合物;其溶液叫氫鹵酸,它們在水中都以離子形式存在,且都是。一般而言氫氟酸(pKa=3.20)是弱酸。氫氯酸(即鹽酸)、氫溴酸氫碘酸都是典型的強酸,酸度從HCl到HI依次增強,它們的pKa均為負數。至於氫砈酸則為氫鹵酸中最強的酸,但它極易分解為氫與砈單質。[12]

氧化物

鹵素的氧化物都是酸酐二氧化氯(ClO₂)等偶氧化態氧化物是混酐。

更多資訊 鹵素, X₂O ...

含氧酸

鹵素(除了氟,氟只有-1價)可顯示多種價態,正價態一般都出現在其含氧酸根。

以氯為例:

鹵素的含氧酸均有氧化力,同一元素中,次鹵酸最強。

鹵素含氧酸多數只在溶液中,少數鹽以固態存在,如碘酸鹽高碘酸鹽。HXO(X為Cl、Br、I)、HIO₃和HXO₄(X為Cl、Br、I)分子在氣相十分穩定,可用質譜和其他方法研究。鹵素含氧酸見下表[13]290-291

更多資訊 氟的含氧酸, 氯的含氧酸 ...

互鹵化物

只由兩種鹵素形成的化合物叫互鹵化物,較電正元素呈正氧化態,氧化態為奇數。鹵素的價電子數是奇數,周圍與奇數粒其它鹵原子成鍵比較穩定(如IF₇)。互鹵化物都能水解。

更多資訊 鹵素, 氟 ...

其他無機化學性質

更多資訊 F₂, Cl₂ ...

有機反應

有機化學,鹵族元素經常作為決定有機化合物化學性質的官能基存在,常用X表示,如R-X是含鹵原子的烴類。

鹵素的物理特性化學特性明顯區分於與它對應的烴鏈的主要原因,在於鹵素原子(如F、Cl、Br、I)與原子的連接,即碳-鹵的連接,明顯不同於烴鏈碳-氫連接。

  • 鹵原子通常較電負,碳-鹵連接比碳-氫連接更加電極化,但仍然是共價鍵
  • 鹵原子體積和質量通常較碳原子大,碳-鹵連接的偶極子矩(Dipole Moment)和連接能量(Bonding Energy)遠大於碳-氫,碳-鹵的連接力(Bonding strength)遠小於碳-氫連接。
  • 鹵原子脆弱的p軌態(Orbital)與碳原子穩定的sp³軌態相連接,碳-鹵連接不甚穩定。

鹵素最常見的有機化學反應為親核取代反應(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通常的化學式如:

Nu:⁻+R-X → R-Nu+X⁻

「Nu:⁻」在這裏代表親核負離子,離子越親核,產率和化學反應速度越可觀。

「X」在這裏代表鹵素原子,如F、Cl、Br、I,若X⁻所對應的酸(即HX)為強酸,那麼產率和反應的速度將非常可觀,如果若X⁻所對應的酸為弱酸,則產率和反應的速度均會下降。

合成有機鹵化物

加成反應可在未飽和烴鏈加入鹵素,此為最簡單的方式,如:

CH₃-CH₂-CH=CH₂+HBr → CH₃-CH₂-CHBr−CH₃

不經催化,產率也可達90%以上。

Karasch方式

如想將溴加在烴鏈第一粒碳原子,可用Karasch方式:

CH₃-CH₂-CH=CH₂+HBr → CH₃-CH₂-CH₂-CH₂-Br+H₂O

以雙氧水催化,產率90%以上。

合成

合成鹵化物則必須有催化劑,如:

Thumb

催化劑:三鹵化鋁或三鹵化鐵(X為對應鹵素)

產率較高。

合成

合成鹵化物,必須用好的親核試劑強酸作為催化劑以提高產率和速度:CH₃-CH₂-CH₂-CH₂-OH+Br⁻ ⇌ CH₃-CH₂-CH₂-CH₂-Br+H₂O

催化劑:H⁺

此反應為雙向反應產率速度有限。

生產

Thumb
從左到右分別是;在室溫,氯是氣體、溴是液體、碘是固體。活潑而無法展示在圖中;放射力極強且極不穩定,目前尚未合成出可見量的單質。

含氟礦物螢石年開採約六百萬公噸。氫氟酸年產約40萬噸。由在磷酸生產中作為副產物產生的氫氟酸可製得氟氣。氟氣年產約15000公噸。[2]

石鹽是最常用於開採氯的礦物,但光鹵石鉀石鹽等礦物也可用於開採氯。每年還有約四千萬噸的氯氣以電解鹵鹽水的方法產生。[2]

溴年產約45萬噸,一半來自美國,35%來自以色列,其餘多來自中國。溴過去是在自然鹵鹽水添加硫酸和漂白粉生產;現代以赫伯特·亨利·道發明的電解法生產。溴也可由氯氣通入海水,然後將空氣通入海水生產。[2]

2003年全球碘產量約2.2萬公噸,智利生產四成、日本生產三成,另外少量由俄羅斯和美國生產:248。碘以前從海帶提取出來,直到1950年代,現代以其他方式生產。產生碘的一種方法是將二氧化硫硝酸鹽礦石混合,其中含有一些碘酸鹽。碘也可以從天然氣田中提取。[2]

砹在礦天然出現,但僅作為次要衰變產物痕量生成,且生成後會快速衰變,通常要在粒子加速器以α粒子轟擊鉍原子合成。[2]

超重元素皆不在自然界出現,只能藉粒子加速器人工合成。

用途

氟最大的用途是在核燃料循環生產六氟化鈾,每年消耗近7000噸。首先二氧化鈾與氫氟酸反應生成四氟化鈾,然後以氟氣氟化四氟化鈾生成六氟化鈾[14],可通過氣體擴散法或者氣體離心法濃縮鈾[15][16]。每年大約有6000噸氟用於生產惰性電介質六氟化硫,該物質可以用於高壓變壓器與斷路器,這樣就不必在充油設備中使用危險的多氯聯苯[17]。電子產品中會使用一些氟化合物:在化學氣相沉積中會使用六氟化鎢六氟化錸,在等離子蝕刻中會使用聚四氟乙烯[18][19][20][16]。此外氟也可用於牙齒護理、製藥及在血液中攜帶氧氣等。

氯可作為較便宜的消毒劑,一般的自來水游泳池就常用它消毒,但氯氣頗難溶、甚毒、會放出特殊氣味,且易生成有致癌風險的三鹵甲烷有機氯化合物,中、美等國常改用二氧化氯(ClO₂)、氯胺臭氧等代替氯氣作為水的消毒劑。除了用於消毒,氯氣也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用於製造鹽酸漂白粉、製造氯代烴。也可以用於製造多種農藥、製造氯仿有機溶劑。此外氯氣還廣泛用於造紙、紡織、有機合成、金屬冶煉等行業,也有作為化學武器的紀錄。

許多種的有機溴化物在工業上有其應用,其中一部份是由溴製備而來,另一部份則是由溴化氫製備而來。溴化合物在工業可用於阻燃劑汽油添加劑、鑽井液化工原料等,用途十分廣泛。

碘化物的主要用途包括做為催化劑、動物食物添加品、穩定劑、染劑、着色劑、顏料、藥品、清潔衛生(碘酒)、照片與鹵素燈泡等;其他小眾用途為除霧、種雲,和在分析化學中的多種用途。此外其放射同位素碘131可用於醫學造影放射治療

砹的同位素皆非常不穩定,但砹-211用於核醫學[21]剛製成的砹-211須馬上用,不然其總量在7.2小時之後就會減半。砹-211會釋放α粒子,或經電子捕獲衰變成釋放α粒子的-211,可用於α粒子靶向治療[21]

只能用粒子加速器人工合成,極難製備,單次造出的量極少(至多幾顆原子),生成後又會很快衰變,故沒有任何商業用途,僅用於學術研究。

生物學作用及防護

氟並非人類或者其它哺乳動物必須的元素。有人認為少量的氟可能對增加骨強度有益,但該理論尚未確立。日常環境有很多微量氟的來源,只有人工飲食能使人缺氟[22][23]。至於吸入大量氟氣對人體來說是劇毒,會刺激皮膚呼吸道粘膜

和氟相似,大量氯氣對人體來說也是劇毒,可損害人體全身器官神經系統,但氯離子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在人體中為代謝作用很重要的物質,中生成鹽酸和細胞泵的功能皆需要氯,飲食中主要的來源是餐桌上的氯化鈉,血液中過低或高濃度的氯為電解質失調的實例,在沒有其他異常的情況下很少發生低氯血症。

溴在人體中還未找到已知功能,但有機溴化合物的確自然存在。海中的有機物是有機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例如海藻骨螺等。溴會腐蝕及毒害人體,刺激皮膚呼吸道粘膜等,且傷害神經系統及胃道等。

碘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用以製造甲狀腺素以調控細胞代謝、神經性肌肉組織發展與成長(特別是在出生胎兒的腦部)[24]。缺碘症[25][26]是造成可避免性腦損害疾病最常見的因素,全世界估計有五千萬人深受影響。

砹和鿬沒有生物學功能。雖然依元素週期律,鹵素越往下越低毒,砹和鿬會比氟、氯、溴、碘低毒,但其極強放射可能引發輻射中毒,砹和鿬極可能有毒,但只會出現在受管制的輻射區域,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攝入砹和鿬(除非是在核電廠附近,某些同位素衰變會產生砹)。

註解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