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養心殿建於明朝嘉靖年間。[1]建成於嘉靖十六年以前,曾作為明神宗寢宮,[2]明朝崇禎年間,太監劉若愚所著《酌中志·卷十七 大內規制紀略》載:
過月華門之西,曰膳廚門,即遵義門。向南者曰養心殿。前東配殿曰履仁齋,前西配殿曰一德軒。後殿曰涵春室,東曰隆禧館,西曰臻祥館。殿門內向北者,則司禮監掌印秉筆之值房也。其後尚有大房一連,緊靠隆道閣後,祖制宮中膳房也。逆賢移膳房於怡神殿,而將此房改為秉筆值房。養心殿之西南,曰祥寧宮。宮前向北者,曰無梁殿,系世宗煉丹藥之處也。其制不用一木,皆磚石砌成者。月華門之西南巍然者,曰隆道閣……
由上文可知,明朝進遵義門之後,院內北側朝南者為養心殿,院內南側朝北者為「司禮監掌印秉筆之值房」;該秉筆值房的南側有「大房一連,緊靠隆道閣後」,原為膳房,後被魏忠賢也改為秉筆值房。養心殿西南有祥寧宮,祥寧宮前(祥寧宮南側)朝北者為無梁殿,是明世宗煉丹藥之處。月華門西南有隆道閣,隆道閣北側即上述「大房一連」。這個「大房一連」約為清朝遵義門內南側的膳房,而和祥寧宮無梁殿無關。
養心殿及其各配殿的得名,史籍無考。查「養心」二字,可見《孟子·盡心下》:「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荀子·修身》:「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養心殿前西配殿「一德軒」之名「一德」,可見《易·系辭下》:「恆以一德。」養心殿前東配殿「履仁齋」之名「履仁」,可見焦贛《易林·大畜之需》:「躬體履仁,尚德止訟,宗邑以安,三百無患。」但具體得名淵源,仍不可知。
清朝初年,清世祖(順治帝)病逝於養心殿。[1]康熙時期,「養心殿、武英殿等處管制造、帶西洋人事。」[3]康熙四十八年一月二十五日(1709年3月6日),清聖祖(康熙帝)發上諭,表揚西洋人南懷仁、安文思、徐日升、利類思等為清廷效力,且在皇帝御體欠安時跪奏「西洋上品葡萄酒乃大補之物,高年飲此,如嬰童服人乳之力。諄諄泣陳,求朕進此,必然有益。朕鑒其誠,即准所奏,每日進葡萄酒幾次,甚覺有益,飲膳亦加,每日竟進數次。朕體已經大安,伊等愛君之心,不可不曉諭朕意。今傳眾西洋人都在養心殿,叫他們知道。」[4][5]
康熙年間,養心殿曾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製作宮廷御用物品。雍正初年養心殿總監造趙昌、李英貴等人被清洗後,造辦處各作坊乃逐漸遷出內廷,養心殿便一直作為清朝皇帝冬天[6]的寢宮,乾隆年間又接受改造、添建,形成一組供皇帝召見群臣、理政、讀書、居住的多功能建築群。直到遜帝溥儀出宮,清朝共有八位皇帝(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遜帝溥儀)先後在養心殿居住。[1]世祖[1]、高宗[7]、穆宗[8]於養心殿內駕崩。
同治年間,兩宮皇太后在養心殿前殿東暖閣垂簾聽政,其間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也分別居住在養心殿的體順堂、燕禧堂。[1]宣統帝在位期間,因其年幼,其父載灃在養心殿代為攝政,處理政事。「平時朝見在養心殿,正中設御座,東倒設監國攝政王座,座前均設案。王公百官向皇帝請安、謝恩等均向御座(空座)進行。攝政王召見時,大臣先向御座行禮,然後到東暖閣,在面西的王座前對話,王座旁備有矮杌凳,如攝政王命召對之員坐,即坐凳上,不命坐則侍立啟對,命退即退。」[9]
隆裕太后從皇后升格為太后之後,從東六宮的鍾粹宮移居西六宮的長春宮和太極殿。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2月7日,總理公署秘書許寶蘅在日記中載,隆裕太后同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在養心殿內談話達一小時,隆裕太后稱:「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後專任於爾。」且任命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委託唐紹儀為議和代表,負責同南方各省和談。[10]
1912年2月2日,許寶蘅在日記中載,他當天至總理公署,見國務大臣赴養心殿內同隆裕太后商酌優禮皇室條件,「聞太后甚為滿意,親貴亦認可」。同年2月3日,袁世凱便將經隆裕太后認可的《關於大清皇帝優禮之條件》九款、《關於皇族待遇之條件》四款、《關於蒙滿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七款,分列為甲、乙、丙三項電告南方議和全權代表伍廷芳。[10]
1912年2月12日,6歲的宣統帝奉隆裕太后懿旨下詔遜位。遜位詔書頒佈十天後,上海的《申報》於1912年2月22日刊發了題為《清後頒詔遜位時之傷心語》的報道稱,2月12日,《清帝遜位詔書》由袁世凱在養心殿內呈給隆裕太后,隆裕太后未閱畢即已淚如雨下,隨後交給軍機大臣世續、軍諮大臣徐世昌蓋用御寶,這時,反對遜位的恭親王溥偉自請召見,隆裕太后稱:「彼親貴將國事辦得如此腐敗,猶欲阻撓共和詔旨,將置我母子於何地!」此時無論是何貴族均不准入內,乃蓋用御寶陳於黃案,「清后仍大哭。清帝時立清後懷中,見狀亦哭,袁世凱君及各國務大臣亦同聲一哭。」[10]
2015年12月,故宮博物院啟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養心殿開始閉門謝客。2018年9月3日下午,故宮養心殿正式啟動古建築修繕工程,預計在2020年故宮600歲「生日」時,以原狀陳列的方式重新開放[11]。
坐西朝東,進門為黃琉璃影壁一座,從南側繞過影壁即至養心門外的狹長院落的東端。
為養心殿前的正門,坐北朝南,廡殿式琉璃門樓。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陡匾懸掛在養心門前檐下。[12]門前有一對鎏金銅獅子。門外有一個東西長、南北窄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該院添建連房三座,房高不逾墻,進深不足4米,是宮中太監、侍衛、值班官員的值宿之所。[1]這三座值房中,一座位於遵義門內的黃琉璃影壁背後(影壁西側);一座位於該值房以南至遵義門內南側,呈曲尺形,處在院落東南角;一座位於院落西端,平面呈「匚」形,填充了院落的西側及西北、西南角。養心門外正南面有玉影壁一座,養心門內正北面有木照壁一座。養心門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小門,門內分別有一個曲尺形琉璃照壁,曲尺的角均朝向養心殿方向。
面闊三間(通面闊36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2米)。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西次間接有卷棚抱廈。前檐檐柱位,每間各加方柱兩根,所以外觀形似九間。[1]
皇帝寶座設在明間正中,上方懸掛雍正帝御書「中正仁和」匾。[1][12]寶座東側北面的小門上方懸掛「恬澈」匾(咸豐帝題,上鈐「咸豐宸翰」印),寶座西側北面的小門上方懸掛「安敦」匾(咸豐帝題,上鈐「咸豐宸翰」印)。前殿明間南側掛「日監在茲」匾(咸豐帝題,上鈐「咸豐宸翰」印)。木製楹聯為「化日宏開仁壽宇,慈雲長煥吉祥光」(朱汝珍書,落款「臣朱汝珍敬書」)。[12]明間東、西墻上開門,門上方有毗廬帽。明間北側有一東西向的夾道,恬澈、安敦二門開在該夾道南側,夾道內懸掛「咸宜」匾、「大有」匾,以及「登祥」匾、「薦祉」匾(四匾均為咸豐帝題,上鈐「咸豐宸翰」印)[12]前殿明間的寶座後屏正面兩側有對聯「保泰常欽若,調元益懋哉」(乾隆帝題),中間有乾隆帝題詩,原文為豎排自右至左書寫,無標點,以下將豎排改為橫排,格式不變,並添加標點:
西師歸振旅,東陸舒由庚。執徐奉執規,持躬凜
持盈。三白乵宿歲,萬機
簡新正。閒中足養心,而予
有所怦。懷安豈良圖,無
逸斯元亨。自強勵不息,
善長時偕行。
— 庚辰新正御題
東壁懸掛乾隆御筆《養心殿銘》,西壁懸掛董邦達畫《溪山清曉圖》。乾隆御題詩:天淡雲閒古今情,新圖即景益分明。爽澄蘭沼波吹細,風度松林籟泛輕。白帝精神昨夜入,虛堂颯杳此時生。四家六法何須論,領略堂前妙趣呈。
前殿明間西側的「西暖閣」分隔為數室:
是皇帝寢宮,共五間。東西稍間是寢室,分別設有床,皇帝可隨意居住。[1]後殿外東、西兩端的南側均有南北走向的墻,將後殿分別和體順堂、燕禧堂前的院子隔開,墻上開門。
養心殿後殿東耳房,面闊五間。明朝稱「隆禧館」,清朝咸豐年間更名為「綏履殿」,光緒年間更名為「體順堂」。皇帝居住養心殿時,此處是皇后隨居之處。清朝同治年間,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時,慈安太后住在東側的體順堂。[1]
養心殿後殿西耳房,面闊五間。明朝稱「臻祥館」,清朝咸豐年間更名為「平安室」,光緒年間更名為「燕禧堂」。皇帝居住養心殿時,此處是貴妃等人隨居之處。清朝同治年間,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時,慈禧太后住在西側的燕禧堂。[1]燕禧堂門上懸掛着「燕喜堂」匾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