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語(英語:slurs)是語言中出於貶低、嘲諷、歧視或侮辱等目的(主要是「侮辱」),對具有某些特徵的人或人群(如民族、階級、國籍、體型、性別有差異者,殘障人士及某些特定疾病的罹患者,特定職業者等等)所使用的俚語、俗語和髒話。歧視語在某些情況下也會用於戲謔、自我解嘲等目的。
概述
歧視語根據程度不同,可分別與同漢語中「嘲諷」、「蔑稱」、「差別用語」、或「歧視性用語」相近似。由於這些用語大多只在特定的語境中(具個人主觀因素、受地域差異及時代差異影響)才會產生歧視性意義,所以並沒有明確的基準可以判定某一用語是否為歧視語。
具體來說,它是用於對具有特定屬性(國籍,種族,民族,血統,教育背景,性別,宗教,性取向,殘疾,病史,職業等)的人進行負面歧視的意圖。它指的是用於描述人的俚語和表達方式,包括旨在侮辱人的貶意詞。
即使未被正式認定為歧視用語,若以歧視性方式使用的表達方式也可能被視為「歧視性用語」或者「應避免使用的詞語」,並且有些詞語可能被標記為歧視性用語。有時也並非如此。然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和看法。此外,過度的蔑視也被認為是歧視性的。如果使用歧視字眼造成侮辱或傷害他人的歧視行為,在某些情況下,說話者可能需要在訴訟中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近代漢語的歧視語
一般歧視語所針對特徵可能源於信仰、宗教、意識形態、國籍、地域、人種、民族、階級、階層、經濟文化水準、性別、性取向、姓名、行為舉止、年齡、外貌特徵、口音、個人愛好、衛生習慣、職業、身份認同、疾病等方面的差異。
- 共匪、赤匪、毛匪、朱毛匪幫、邪黨、支共、黃俄:對共產黨的蔑稱。
- 毛臘肉:對支持毛澤東或其思想和馬列毛主義人士或毛澤東本人的蔑稱。
- 中共匪區、大陸匪區:對1931年後建立的中國共產黨軍根據地和中國大陸的蔑稱。參見:共匪。
- 總加速師、習皇帝、習包子、習維尼、大撒幣、袁二、清零宗、祈「翠」:源自於2018年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中共成功修改憲法並取得連任後,中國網絡上出現的關於辱罵習近平的詞語。2022年11月白紙革命中再次出現新的關於辱罵習近平的詞語-清零宗或清零帝。更多參見:對習近平的負面稱呼。
- 蔣匪、蔣匪軍、蔣幫、白匪、白軍、頑軍、國民黨軍、美蔣、國統區: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大陸對1927年之後的中華民國政府及其實際統治區、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國軍的蔑稱和矮化的稱謂[1]。
- 走資派: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簡稱。
- 帝國主義、資產階級:均是西方外來詞。由於晚清以來的眾多歷史因素,又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文革時期影響,對當時是具有負面的,便使用中性詞彙代稱。例如:「民族企業家」替代「資本家」;「民營企業」代替「私營企業」、「私有企業」;「社會階層」代替「社會階級」。
- 政治和尚:非正式用語,於20世紀初,被用以嘲諷、批評、譴責當代名人,牽涉對宗教或政治意識形態的信念歧視。
- 滿遺:對於為清朝大力辯護的人的稱呼。
- 理盲、濫情:對於意見和多數民眾類似但和專家意見不同的人,如反對廢除死刑的人的蔑稱。
- 藍蛆:對臺灣中國國民黨支持者的蔑稱
- 韓粉:對韓國瑜支持者的蔑稱
- 綠蛆:對臺灣民主進步黨支持者的蔑稱
- 法盲:對主張與想法看似違背法學知識或法律的人的蔑稱
不同族群之間常常因為信仰、文化、生活方式等原因,產生排外心理,通常排外越嚴重的族群,其語言中對其他族群的歧視語越多。不同族群之間的歧視語,根據使用目的不同通常可以分為:憎稱、蔑稱、戲稱等。產生原因常為自我優越感、歷史因素等。
由於各地漢語差異不大,僅有的差別用語常常出現在生活習慣、經濟文化水平與周邊迥異的部分地方,或因為政治、歷史因素與周邊產生隔閡感的地方。由於互聯網日漸普及,很多僅限某一地區(特別是上海、廣東、港澳台等語言強勢地區)使用的差別用語也可能會漸漸被華人網民使用。
- 官話
- 吳語
- 江北人:上海人和江南地區居民對長江以北人群的蔑稱(主要是蘇北皖北河南地區)
- 鄉下人:上海人對外地非城市居民的蔑稱,也用於嘲笑沒見過世面的人。
- 白完:上海人對安徽人的蔑稱。
- 紅白藍:江浙人對周邊省份(安徽、湖北、河南、江西)的蔑稱。紅白藍三色是裝垃圾的編織袋的構成顏色。
- 蘇北狗:吳語區人對講蘇北話(即使來自長江以北)的移民(江北人)的蔑稱。
- 硬盤人:意旨外地人,流行於上海人較多之網絡,是上海網民對外地人的蔑稱,起源於漢語拼音:Wai Di Ren,縮寫為WD人,後因網絡關鍵字過濾,改為硬盤人(因WD為硬盤廠商西部數據的縮寫)。
- 藍光人:由「硬盤人」衍生,指「本地人」,對上海人的蔑稱。起源於漢語拼音:Ben Di Ren,縮寫為BD人,BD亦為藍光光盤(Blue-ray Disc)的縮寫,故有此稱呼。
- 台巴子:台巴子是對台灣人的蔑稱。吳語地區使用較為普遍,涉及兩岸的網絡論壇亦有使用,台灣亦不乏使用者。而「巴子」源自於吳語,意為「來自鄉下的粗人」。
- 國語跟台灣閩南語
- 鬼島:對臺灣的蔑稱,此處用法通常帶有戲謔意味。
- 阿山仔:中國大陸人(唐山人),戲謔意義重,較無貶意。
- 半山仔:指日治時代前往中國大陸旅居或發展、戰後返台從政的台灣籍人士,由於不少半山仔人士加入了國民黨,在台灣的政治與經濟領域可能有一定特權或特定關係門路等等,導致許多人對其非議。
- 阿陸仔:諧音阿六仔,中國大陸人,戲謔意義重,較無貶意。
- 三腳仔:三腳仔(閩南語:三跤仔 / Saⁿ-kha-á)是臺灣人在日治時代對親日本的台籍人士的蔑稱。用法引申自對當時殖民者日本人的蔑稱四腳仔,影射為四腿牲畜之意;而服侍日本人欺侮同胞的親日者,則稱其為三腳仔,有似人非人、但又少條腿的跛腳畜生之意。
- 支那、支那人:支那一詞源於印度,原為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於9世紀初通過佛教交流傳入日本,並在明治維新之後傳回中國,使用範圍很廣,初無貶意,孫文、黃興、章太炎、宋教仁等革命黨支持者,都時常使用此詞,但此詞隨着中日關係惡化而逐漸變質,中華民國政府曾要求日本政府停用,日本不理會。日本二戰投降後,駐日盟軍司令部認為「支那」稱謂含有貶意,於是下令日本政府不得使用,當今大部分中國人對被稱為支那或支那人會感覺受到冒犯。
- 大陸妹:對中國大陸年輕女子的稱呼,理論上並無貶意,但受到媒體或兩岸關係不佳影響,有些人會認為有貶意。
- 番仔:指台灣原住民,其中「紅番」又被戲稱為荷蘭殖民者。
- 粵語
- 撈佬:原為廣東(不包括香港)等地以粵語為母語的廣府人對母語為北方官話的北方人的蔑稱。有時亦稱「北佬」、「撈鬆(老兄)」。改革開放後因推廣普通話運動,一些南方省份的居民到廣東經商期間,基本上也使用普通話和廣東本地人交流,也被如此稱呼。
- 阿燦:是1970至1990年代香港人對來自中國大陸移民的俗稱,帶有歧視意味。
- 港燦:起源於阿燦一詞,香港人對自己的自貶,其它香港人對自己的自嘲包括「港女」、「港男」等等,大陸人有時也用該詞稱呼香港人,多為貶義。
- 北佬:對中國北方人的貶稱。
- 北姑:本來泛指中國北方女性,後來多指中國大陸妓女。
- 大陸喱、大陸佬:對中國大陸人的貶稱。
- 蝗蟲:指新來港而且以騙取或依賴福利為生的中國人,或來港大批購買日用品的中國遊客。
- 廿二萬:在澳門形容一些亂過馬路或在馬路中央「打卡」的無視交通安全行人。
- 其他
- 鄉巴佬(粵語:鄉下佬):笨拙、遲鈍又粗俗的鄉下人。一般指見識短淺的從鄉下進城的人,是城鎮區域居住民對非城鎮區域居住民的一種統稱,有強烈貶義色彩。城市居民對鄉村居民的貶稱,大都市居民對小城居民的貶稱。不過在許多地區這詞的原始貶低鄉下人的意思已經消失或非常淡化,現在這詞在這些地方主要指見識不多的人,跟你出身或居住在城市或鄉村並無關係。
- 土包子、鄉下仔:指沒有見過大世面的人。如果是說別人,為輕蔑;但如果說自己,為自謙詞。
- 胡扎[3](蒙古族對漢族的蔑稱)
- 掌櫃(짱개)(朝鮮族對漢族的蔑稱)
- 紅毛屎:在馬來西亞或新加坡,當地華人一般上會譏笑不懂漢字的華人為紅毛屎或香蕉人,其意旨某華人「食洋人大便」。[1] 這種蔑稱既敏感又充滿爭議,部分華人因為環境限制或家庭因素而無法接觸漢字,非其所願。
- 大中華膠:指新馬地區舔中的華人,也是對親中的華人一種的歧視語。後期也繁衍出相對的詞語「慕洋犬」,意思為「親外國人的新馬華人」。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後,針對「支持俄羅斯入侵的華人」再衍生新的詞語「黃俄膠」。
中文語言中仍存在對外國及外族人、外國人的蔑稱,且一般承繼自對曾經的侵略者及其附庸的蔑稱。這些用語也常常會成為戲謔語。甚至有時會成為中國人之間戲謔的稱謂。
- 老毛子:對俄國人的蔑稱,其歧視意味並不濃,很多情況下是一種調侃的稱呼。
- 二毛子,對烏克蘭人的一種蔑稱,很多情況下是一種調侃的稱呼。
- 三毛子,對白羅斯人的一種蔑稱,極少使用,僅在網絡中被用於區別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
- 帝俄:當時對俄羅斯帝國的蔑稱。
- 鬼子:對侵略中國的外國人(尤其日本侵略者)的憎稱,表深惡痛絕之意,亦是一種蔑稱。常常成為國人間的戲稱。同源的還有:小鬼子、日本鬼子(日本人)、洋鬼子(西洋人)及某國鬼子(常用的有日本鬼子、美國鬼子等國名兩個字的舊時侵略者)。
- 鬼佬/鬼妹/鬼婆:西洋男人/女人,粵語使用者的用法。
- 黑鬼:對黑人的蔑稱。
- 尼哥:對黑人的貶稱,來源於英語"Nigger"的音譯。
- 白皮豬:對白種人的蔑稱。
- 洋垃圾:對品行不端的在華外國人或外籍非法移民的蔑稱。
- 西人:西洋人,粵語使用者的用法。
- 阿差:印度人,源於香港。
- 小日本:對日本人的蔑稱。
- 蘿蔔頭:對日本人的蔑稱,源自粵語。
- 㗎仔:日本人,源自香港日治時期香港人對日語的語感。
- 倭寇:對日本人的蔑稱,源自13至16世紀期間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沿岸的日本海盜。
- 高麗棒子/南棒子/北棒子:對韓國人/朝鮮人的蔑稱(大多針對韓國人)。主要使用於台灣,中國大陸(考慮中共統治下中國大陸早期媒體的制式跟封閉,高麗棒子或棒子這詞在媒體上應該最早在台灣普及),後亦流傳於港澳網民之間。該用法主要針對大韓民國之人士。
- 鮮族:日據朝鮮時期,日本為抹去朝鮮半島國族認同,而創造該詞,用於稱呼該時期的半島朝鮮人。該詞如今不僅容易引發朝韓兩國的不滿,亦會引發中國朝鮮族民眾的不滿。
- 二鬼子:對韓國人/朝鮮人的蔑稱,但不如高麗棒子常用;後泛指出賣中國利益的人。
- 韓狗/棒子:對韓國人/朝鮮人的蔑稱,但甚至不如二鬼子常用。
- 泡菜國:對大韓民國的蔑稱。因韓國人喜食泡菜而得名。
- 南泡:指韓國。
- 北泡:指朝鮮。
- 南朝鮮:該詞本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對大韓民國的官方稱呼,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與大韓民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之前對後者的官方稱呼。後來被中國網民作為對大韓民國的蔑稱或戲稱而使用。
- 東南亞猴子:中國大陸網民對越南人及東南亞國家的蔑稱。
- 賓賓、賓妹:對菲律賓女傭的蔑稱,主要用於南方人和香港社群。
- 韃子:指北方遊牧民族,如「蒙古韃子」、「滿洲韃子」。
- 包頭佬/包頭族:馬來西亞華裔藉以當地巫裔女性或錫克人裹頭巾文化作為對該族的蔑稱。
- 馬來國寶,對馬來西亞巫裔的諷刺,指對方在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下享有特別優待。後來在馬哈迪·穆罕默德針對依賴該政策下巫裔的批評,衍生新的詞語「拐杖族」[4]。
- 紅頭阿三/印度阿三:對印度人的蔑稱,最早是對上海當年的英租界中經常會有從印度調來的「公務員」的稱呼,他們負責一些雜事,作為英國人的忠實「爪牙」整天警棍亂舞,因此上海人便蔑稱其為「阿三」。
- 吉靈人:表記為Keling或Kling,被認為起源自歷史中印度的「羯陵伽國」,是馬來西亞人對印度人的蔑稱。
- 東洋鬼子:1940年代日本佔領馬來亞時期,馬來亞華人對日本人的蔑稱。與其類似的則有日本狗(蔑稱)。其來源主要是由於早期的電視廣播還未有現今的普及,造成大部分人誤以為日本就是一片「汪洋」。故因此稱日本為「東洋」。再加上日本佔領馬來亞之後馬來亞華人對日本人的憎恨,故因此稱呼日本人為「東洋鬼子」。或直接「東洋鬼」。
- 巴基躝癱:對巴基斯坦人的貶稱。
- 花花公子:嘲諷穿金戴銀,吃喝嫖賭,遊手好閒和有錢有勢力的富家子弟。尤指丈勢欺人的男女,源於中國古代清朝章回小說——《何典》第六回:「活死人便知他是個依託官勢的花花公子」。
- 巫婆、老姑婆:用來嘲諷未出嫁的年長女性,或是寡居的老婦人,尤指性格怪異的老年婦女,帶有歧視意味。源於中世紀基督教傳說,創造女巫形象,甚至獵殺「女巫」,使「巫婆」一詞成為貶義詞。
- 婊子、蕩婦:指稱那些參與淫亂的女性。在台灣稱為「破麻」。
- 太平公主、飛機場、洗衫板:胸部扁平的女性。
- 肥婆、坦克:身材較胖的女性。
- 娘娘腔、娘炮、乸型:指性格或外在氣息上不符合男性氣質,較為女性化的男性。
- 男人婆:指性格或外在氣息上不符合女性氣質,比較男性化的女性。
- 人妖:可指變性人、易服者、跨性別、網絡上的男扮女、女扮男。
- 假女、第三性:指稱跨性別女性。
- 假男:指稱跨性別男性。
- 基佬:源自粵語對單字「gay」的發音,是對男同性戀的蔑稱。
- 甲甲(戲謔意義重,較無貶意):由來可能是男同性戀的英文gay,其語音與台灣閩南語的「假」同音,最後"假"又變化成"甲"。該用詞的明確起源不詳,但在網絡用名以及PTT上還有各大討論版已經普遍使用,在相關語境下可以作爲對男同性戀者的蔑稱。也可作爲自嘲或暱稱
- 搞基:指男同性戀間的愛慕及性行為。
- 玻璃:用於指代男同性戀。「搞玻璃」即「搞基」。
- 拉拉:指女同性戀,中國大陸用語。台灣稱為「拉子」,香港稱為「豆腐婆」。
- 油腐:指腐女。
- 男qiang:指同性戀
- 普信男:指某種特殊男性,代指某些互聯網上普通且自信,無一技之長但隨意評論/貶低他人的男性
- 下頭女:指某種特殊女性,代指某些互聯網及生活中用死纏爛打或一些抽象的方式和行為來追求男生。
- 老妖婆:指性格怪異的老年婦女。
- 涌腦伯:涌是用的同音,是指只會想第一秒湧上來的思想,並不會做過多思想的男人
- 熊孩子:喜好在做客時破壞他人物品的年少者,父母沒有阻止規勸的話會被稱作熊父母。
- 小屁孩、小P孩:幼稚的年少者。
- 老不死:泛稱或者不考慮禮節的場合下的老年人。
- 老不修:形容好色的老年人。
對障礙者使用歧視語是極其不禮貌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提到身體有缺陷的人一般會使用「……不方便的人」等。 而像殘障、瘸子、聾子、啞巴、瞎子、殘廢、智障、啟智等在特定語境下會被認為屬歧視語。
對於與特定個人或組織相關的歧視語,很難判斷那些具有歧視性意味,所要表達的情感完全在於說話者所要表達的是什麼,與聽話者所理解的是什麼。
一般來說,針對個人的蔑稱是基於大眾對某個名人(政界、娛樂圈等)在其特徵、愛好或者影響力下逐漸形成的一種稱呼。這些稱呼並不一定帶有蔑視的意味,但卻不約而同地被廣泛的使用。
古代漢語的歧視語
其他語言的歧視語
由於各自文化、歷史的不同,世界上的各個民族、族群都會形成一套自己的歧視語系統。
- Cheese-eating surrender monkeys:意譯「吃芝士的投降猴子」,指法國人(法國人愛吃芝士,又在二戰時投降)。
- Ching chong:起源於英語母語者模仿粵語,但由於無法辨別中華文化及其他亞洲文化的差異性,後演變為對所有亞裔族群的種族主義玩笑,具有侮辱性。
- Chink:漢語中通常將該詞翻譯成中國佬。
- Chinky:對東亞裔的侮辱語。
- Twit:源於日本,直譯「笨蛋、傻笑」,現今多為親華人士對台獨分子的蔑稱[來源請求]。
- Brazil Monkey:對巴西人的侮辱語。
- Chow:源於澳洲,原意為一種產自中國的黑鼻狗,後演變成澳洲人對中國人的蔑稱。
- Panface:直譯「平鍋臉」,對華裔的蔑稱。同義的還有table face(平板臉)、panhead(大扁頭),pancake(煎餅)等。
- Fob:美國俗語Fresh Off the Boat(直譯「剛上岸新鮮的漁獲」)的簡稱,美國對於新移民的侮辱語。
- gook:最初為對韓裔族群的貶稱,但由於難以分辨亞裔族群及韓裔的差異性,演變為對所有亞裔種族的侮辱語。
- 東亞病夫(sick man of East Asia):為清朝末年中國知識分子自鑄、自稱、自辱的貶抑詞,從「亞洲病夫」演變過來。
- Jap(日本人):源於《馬可·波羅遊記》記載的「Zippangu」,泛指日本人,本無貶義。在當今美國,該詞被認為帶有貶義,梅里亞姆-韋伯斯特詞典將之定義為「普遍地帶有貶意」的用詞[6][7]。一家位於芝加哥的食品公司原名為Japps Foods,在珍珠港事件後不久就將名字和同名薯片品牌改稱為Jays Foods,以避免任何負面聯想[8]。德克薩斯州傑佛遜郡的博德克斯路(Boondocks Road)原命為「Jap路」,它建成於1905年,以紀念一個當地的著名日本米農[9]。
- wetback:原為靠近墨西哥邊境之美國居民對大量從墨西哥過來的拉美偷渡客的稱呼。拉美偷渡客常游泳或涉水而至,後背濕透,因此有wetback之戲稱,後來泛指拉美裔。[來源請求]
- 南蠻子(Wop):美國對南歐移民(尤其是意大利裔美國人)的蔑稱。[來源請求]
- 黑鬼(Nigger):北美對非裔的蔑稱。
- Paki,巴基斯坦(Pakistan)的簡稱,外國人恐懼症者對於巴基斯坦裔或南亞裔的蔑稱。
- 白色垃圾(White Trash):對美國南部一部分貧窮高加索裔人種的貶稱,暗示較低的社會階層和不體面的生活方式。類似詞彙還有white cracker(喬治亞州和弗羅里達州的貧窮高加索裔人種)、hillbilly(阿巴拉契亞的貧窮高加索裔人種)、Okie(俄克拉何馬州的貧窮高加索裔人種)、Peckerwood(泛指居住於美國南方鄉村地帶的貧窮高加索裔人種)和「紅脖子」(redneck)。
- Faggot:對同性戀者的歧視語。
- Yellow Monkey:意譯「黃色猴子」,北美對黃種人的蔑稱。
- 鬼利死丹、切死丹(キリシタン):為中世日本對吉利支丹(基督教、天主教等)的蔑稱。
- 清國奴(ちゃんころ):始於清朝末年,原因是認為清國不配稱作為中華或嘲諷漢族人淪為滿族人的奴僕。台灣日據時期日本人會用這詞蔑稱台灣人。
- 支那、支那人(しなじん):始於中日戰爭之後,原因是放棄清國的稱呼而轉為稱呼支那。後演變為現今社會網絡右派(ネトウヨ)對中國的蔑稱。
- 鬼畜米英:亦作鬼畜美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中央和軍方對同盟國的蔑稱。
- 毛唐、毛唐人(けとう):戰前對高加索民族的蔑稱。唐人在此作為「遠方來的外國人」,再加上當時對高加索民族的濃密的毛髮有強烈的印象,嘲諷高加索民族為「毛むくじゃらな唐人(體毛濃密的外國人)」。
- 下朝鮮(しもちょうせん):對韓國的侮辱語。時常略稱為下鮮(しもせん)。後演變為現今社會網絡右派(ネトウヨ)對韓裔的蔑稱。
- 三國人(第三囯人):用以稱呼其前殖民地的居民,台灣人(本島人)、朝鮮半島人。這個詞語最開始是為前殖民地居民製造一種隔離的種族和政治身份,特別是為了朝鮮人(韓國人)。
- ニダー:為諷刺性顏文字創作中有「ニダー」的語癖(音譯「思密達」)的韓裔角色,網絡右派利用該角色發表對韓裔族群有攻擊性的種族主義創作。特別在2ちゃんねる可看到利用該角色所創作的歧視性言論。
- アル:為諷刺性顏文字創作中有「アル」的華裔角色,有人會利用該角色發表對中國人有攻擊性的種族主義創作。特別在2ch上可看到利用該角色所創作的歧視性言論。
- 法國人愛取別人外號,比如叫英國高加索裔Rose Boeuf(玫瑰牛肉),取笑他們不能曬太陽,有點陽光那白膚色就成紅肉狀;又叫意大利人Spaghetti(一條麵腦袋)。當然遭到歐洲別國的報復也是顯而易見的,他們[誰?]也不客氣地稱法國人GRENOUILLE(青蛙),字面上罵人青蛙,實際暗指法國人什麼都往嘴裏塞。
- franchute:意譯「法國佬」,與英語中的「frogs」為同義詞。
- gachupín:墨西哥佬
- catalufo:加泰羅尼亞佬
- moromierda:阿拉伯佬
- Tàu khựa:直譯為「船佬」,意為「中國鬼子」,為越南人對中國人的蔑稱。
另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