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熱兵器指的是在十六世紀中期前的戰爭中,依靠熱量或火焰來殺傷敵方士兵、破壞要塞和居民區的武器設備。

Thumb
公元70年,遭到羅馬人攻擊而燃起大火的耶路撒冷,戴維·羅伯茨油畫作品

早期的戰爭,尤其是攻城戰海戰中,頻繁出現投擲可燃物體的情景,一些物體在燒熱後可讓敵軍因熱量或火焰而受到傷害;另一些種類則能靠化學反應造成灼傷或破壞。這些兵器有的可單人使用,有的必須藉助機械的力量。

其中最簡單也最常見的要數開水與灼熱的沙子,可用來向敵人傾倒,其他作用相似的物質還有燒熱的瀝青石油樹脂、動物油脂以及類似的混合物。燃燒產生的煙也可用來驅走敵軍,或引起對方的混亂。石灰硫磺等的煙塵具有性,還可讓人失明

火攻兵器可用來燒焦敵人的建築和土地,也可用於殺傷戰鬥人員,有時候能達到相當大的使用規模。城鎮村莊的大片土地常因為所謂的焦土戰略而被毀掉。可燃的液體混合物,如以石油為主要成分的希臘火,可用攻城機械來投擲,也能靠虹吸管噴射。有時浸過石油或硫磺水的東西也會在點燃後用於投擲敵人,還可以綁在長矛杆上靠人力或機械力投出。一些攻城戰術,如地道之類,經常都要靠可燃物和火焰來使城牆或建築物倒塌。

火藥發明之後,火攻武器開始變得複雜,最終出現了火炮和其他的火器。但一些早期熱兵器仍繼續發展,若干現代兵器,如凝固汽油彈火焰噴射器、還有其他一些爆炸物都與早期的熱兵器有着不淺的淵源。縱火之類的戰術在現代的戰略轟炸中仍有體現。

"火與劍"的戰略

「從你的城牆上看去,火與劍已讓這片土地成為了廢墟,財物被奪走,四面的房屋都被點火焚燒,濃煙滾滾。」

——李維羅馬史[1]

毀掉敵人的土地和財產是一個很基本的戰略,這有兩個目的,懲治敵人和掠奪資源。[2]在前五世紀之前,古希臘人對攻城戰一直很不在行,他們會去毀掉對方的莊稼、樹木和房屋,靠這種破壞的方法消耗敵人。幾百年後的拜占庭人也鍾情於這種辦法,儘管他們已掌握了攻城技術[3]

放火是襲擊並摧毀敵方佔領區最簡易的辦法,即使只有一小隊兵馬也能很輕易做到,也不花多少時間。[4]獨立戰爭中的蘇格蘭人精於此道,他們反覆侵襲北英格蘭,焚毀大部分鄉村地區直到整片土地易主。英王愛德華二世於1327年追擊一支蘇格蘭突襲部隊時就是把燃燒的村莊當做路標的。[4]

「打仗不放火,就像吃香腸卻沒有芥末」

——法國編年史家Jean II Jouvenel des Ursins法語Jean II Jouvenel des Ursins[5]

百年戰爭中英格蘭使用了相同的戰術,他們把火當成了首要的武器,發動迅速的突擊,摧毀法國的鄉村,在經濟上打擊對手。1339年的一次突擊估計毀掉了超過二千座村莊及堡壘[6]

除了燒毀土地、糧食和財物,放火還可以是一種娛樂。十三世紀的蒙古人不時會派出分遣部隊在草原上縱火,燒毀居民點,以此為樂。[7]

縱火戰術不僅僅用於攻擊,一些國家會在自己的領地上使用「焦土戰略」,使侵略者無法獲取糧食和草料。1322年,蘇格蘭的羅伯特一世抵抗英軍侵略時曾向西北英格蘭派出牽制性部隊實施報復,隨後撤到卡爾洛斯英語Culross,在返回時他將英軍追擊路線上所存在的一切都放火燒毀。英格蘭人在糧食耗盡後只得退兵。[8]南非基奇納與布爾人的三年戰爭陷入膠著時也用焦土戰術來壓制對手。

這種侵略性的戰術不止用於交戰的兩國之間,還會被用作鎮壓、懲治反叛者的手段。前335年,亞歷山大大帝鎮壓了希臘底比斯的起義者,隨後下令將城市燒為平地。[9]五年後在波斯波利斯,他命令(或者默許)部下對城市做了類似的行動[10]。這種策略在那時期反覆使用,十一世紀,威廉一世征服英格蘭時就是靠破壞性的軍事行動確立了對諾森布里亞的控制,同時代的史學家奧德里克·維塔利斯寫道:「他下令將所有的莊稼、牲畜、工具和食物都燒為灰燼,超過十萬人因飢餓而死[11]。」在此後一個世紀,馬蒂爾達皇后與繼位的史蒂芬爭奪王位,引發內戰,導致在史蒂芬治下類似情形不斷出現。《史蒂芬征戰記英語Deeds of King Stephen記載了史蒂芬一方的格羅斯特伯爵菲利普英語Robert, 1st Earl of Gloucester的豐功偉績,講他如何「靠着火、劍、暴力和搶劫縱橫四方」,將居民區摧毀成「無人煙的恐懼荒漠」[12]

相關戰術

Thumb
諾曼人用火炬焚毀一座木頭要塞

火本身就就一種最簡單的實施大規模破壞的武器,可用於對付敵軍據點和機械設備,常用來燒毀攻城裝備和木結構建築物[13] 。火攻兵器能用於對付城鎮和要塞,用於殺傷人員的熱兵器也多種多樣。一些軍隊裏有專門的「放火軍」編制。837年時,馬木留克的許多部隊都配有火弓手[14],馬木留克蘇丹組建的用於攻擊塞浦路斯的水軍中也配備有火攻部隊。[15]

簡單的放火

點燃敵軍據點和裝備並不總需要複雜的手段,許多情況下都靠人力用普通的材料放火。威廉一世在1063年圍攻美因時,讓部隊將火箭射入城中使守軍驚恐,同時還有兩名年輕人混入城堡,在裏面放火,最後守軍投降[16]

有時,被圍攻的部隊會設法出動突擊兵力燒毀攻方營地和輜重。于格·卡佩於986至987年圍攻拉昂,某天夜裏他的部隊正醉臥時,下洛林公爵查理派兵殺出,燒毀了他的營地,卡佩只得解圍撤退。[17]

會燒毀攻城裝備的不只是守城一方,紅鬍子腓特烈於1175年圍攻亞歷山德里亞失敗後,他燒掉了自己的營地和裝備。[18]

不過,就像使用其他任何武器一樣,放火也是有風險的事業。651年麥西亞王盆達試圖火攻班伯城堡,他在城堡基部用木板、屋樑、樹枝和茅草搭起一個柴堆,但點火後風向突變,燒向盆達的部隊,攻擊失敗。風向的變化後來被歸功於聖艾丹英語Aidan of Lindisfarne,據說他在法納群島英語Farne Islands看見了冒出的濃煙,隨即開始為防守一方祈禱。[19]

Thumb
1869年的版畫,展現一台十三世紀的投石機投擲燃燒物的情景

用機械投擲

中世紀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可以投射物體的機械,當時也稱為「砲」,絕大部分都可被攻守雙方用於投擲熱兵器[20]。投擲物可能是裝有瀝青、希臘火之類可燃混合物的桶、罐等易碎容器[21] 。還有一些設備可以發射帶火的箭矢,有的是靠點燃箭杆本身,也有的是把易燃物綁在箭上來發射[22]。從十二世紀起,敘利亞穆斯林還學會了用機械投擲粘土和玻璃製成的熱兵器彈丸[23]

這些投擲機械中最常見的包括弩炮、扭力投石機、重力投石機等等。弩炮類似而更大,利用弦力機械發射槽中的弩箭之類的東西[24]。當時還存在其他的巨型弩機,基於弩炮的「架子弩」發明於十三世紀,可發射大型弩箭[25] 。利用扭力放箭的機械在前四百年就有了,後來經改進能發射石塊[22]。扭力投石機擁有勺狀的木製長臂,內裝石塊或別的投擲物,靠一根絞繩的拉力來操作[26]。更先進的重力投石機出現於十二或十三世紀,使用配重物來平衡力臂,在火炮普及之前一直是最主要的攻城設備[26]

坑道作業

為了進攻城堡或其他的堅固要塞,軍隊有時會試圖挖掘地道直到城樓地基的下方。挖掘的設備會用一個「龜殼」(一些地區還稱之為「貓」、「鴞」或「母豬」),即帶輪子的小屋罩住,保護工兵不受遠程攻擊[27]

挖好的地道一般靠木製的樑柱支撐[28] 。地道完工後,內部會填滿可燃物,如草、木柴、松香或其他易燃物品,點燃後支撐的樑柱會被燒毀,使地道坍塌,地道上方的建築物也隨之倒塌[29]。從十五世紀起,火藥也用於這個方面,當然目的還是燒毀樑柱[30]

防守方有時也會向外挖掘直達對方的地道進行攻擊,熱兵器也常被用於驅逐地道中的攻擊部隊。[31]

有時候攻城部隊並不挖地道,而是用鑽孔設備在外城牆上鑽洞來實施破壞,對於磚牆來說這種戰術比用沖城錘更為有效(磚牆易於吸收沖城錘的力道)[32]。鑽孔設備的大小和原理各異,最常見的類型是用一根頂端包鐵的原木,靠絞盤或絞索為支架來驅動[32] 。在城牆被橫向鑽了多個孔後,孔中通常會被填滿浸泡過硫磺水或瀝青的乾柴棍,然後點燃。有時還會用上風箱來旺火[33]

Thumb
《武經總要》中出現的宋代火船

火船

古代世界上的很多場戰鬥都用到了火船。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向腓尼基人的海岸要塞推羅發動攻擊,為了讓他的攻城武器能夠進入射程,亞歷山大下令修築一條防波堤。推羅人用火船反擊,並毀掉了亞歷山大所築的第一道防波堤。他們使用的是一艘大型運馬船,滿載着雪松火把、乾柴捆和其他的易燃物,燃料的上方吊着許多裝滿硫磺、瀝青和「各種易燃及助燃材料[34]」的鍋子。腓尼基人將這艘船牽引到防波堤旁,點火之後就跳海離開[35]

886年的巴黎圍城戰中,維京人也將三艘滿載燃料的火船拉到上游,試圖摧毀法蘭克人重兵把守的橋樑,但遭遇失敗[36] 。中國人在1363年的鄱陽湖之戰中也使用了裝載稻草和火藥的火船[37]

其他

經常都會有人發明新的巧妙的火攻手段。據稱十世紀時基輔的奧麗加將點燃的火絨綁在鳥身上,再讓鳥飛回它們在敵城中的窩,引發火災[38]

攻城塔和雲梯頂部也可以安裝一根狹窄的帶槽長臂,以便在攀登的同時還能將沸油、沸水等潑向敵方守軍[39]。當然,在遭受攻擊時,守城方也會從城牆垛口、堞口、射擊孔等處將上述物質潑在攻擊者的頭上。印度方面的記錄提到,要塞在防禦時可用煙火使敵人迷失方向,封鎖過道時還可用上燒紅的鐵架[40]。夜戰中,守城方會向城牆外投擲燃燒的柴捆,以照亮敵人;中國和穆斯林方面的記載都提到將火把吊在城牆上進行照明[41]

對付石制城堡

石頭城堡的內部常有不少可燃物,因此很容易起火[42]。1139年,亨利·德·特拉希(Henry de Tracy)命令向多林頓城堡英語Castle Hill, Torrington的射擊孔投擲火把,這本是一個權宜之計,結果守軍被迫投降[43]

石牆也怕高熱,這可能導致石塊破裂,城樓坍塌。拜占庭的記錄稱,將城牆用尿弄濕,再把裝有燃燒木炭的粘土罐子放城牆根部烘烤,就能破壞石頭建築[38]。六世紀查士丁尼部隊中的工程師寫有一部專著,其中對攻城戰的講解里也提到在城牆下點火的手段[44]

有時候石頭城堡還能提供其他可供點火的東西。十字軍東征時,穆斯林守軍常常把大捆稻草吊在城牆前方,以緩衝投石器和沖城錘的力道,然而,這卻讓十字軍的弓箭手有使用火箭的機會[45]

對熱兵器的防禦

水,或其它液體,比如尿,常常用來防禦熱兵器和火攻。攻守雙方都會收羅裝有液體的罈罈罐罐備用。脆弱的木板和攻城機械上可以用浸濕的獸皮覆蓋,使之完全重疊在其表面,水就能完全遍及整個木質結構以澆熄火焰[46]。部分熱兵器(如石灰、油等)無法用水來熄滅或壓制,這時可以用沙子和泥土[47]。木製機械還可以用明礬水浸濕以增加防火能力[47]。羅馬人曾用包着浸醋海草或糠殼的粗糙獸皮蓋在他們的「龜殼」(移動攻城車)上,抵擋常規兵器的或是熱兵器的遠程攻擊[48]。當時,盛有浸過醋的糠殼、海草或濕青苔的麻袋與網兜也可能被掛在外面起類似用途[46]。十字軍的木製攻城器械很容易遭拜占庭和穆斯林的火攻而毀壞,因此處於攻城塔內部的部隊會一直帶着水和醋[49]

波蘭的城堡直到到中世紀中期仍是以木製的居多,他們會把粗糙的石塊置於前方用以防火[50]

不管是攻城方還是守城方都得小心對手的熱兵器和火攻,前416年,雅典人在攻打敘拉古時,許多攻城兵器都被對方燒掉了。敘拉古君主狄翁尼西烏斯一世顯然從這次勝仗中學到了不少經驗,前398年他圍攻莫特亞英語Motya時就組織了一支專門的「救火隊」,當對手試圖燒毀敘拉古的攻城兵器時,這支部隊成功的撲滅了火焰。

熱兵器種類

火矛和火箭

燃着的火把很可能是最古老的火攻兵器,緊隨其後出現的是火箭,一直到中世紀都有使用。最簡單的火箭只是在箭頭下方綁着浸了油或松香的麻線,對木製結構很有效[13]。前701年的萊基攻防戰中,亞述人和猶太人都使用了火箭[51]。羅馬人發明了較複雜的種類,是將裝有燃燒物的鐵匣或鐵管綁到箭或矛上,射箭時弓不能拉得太滿,因為飛得太快火就熄了,矛有的用人力投擲,也有的要用機械力[52]

火箭的使用一直延續下來。十五世紀的作家古鐵蘭·迪亞士·德·加梅斯(Gutierre Diaz de Gamez)目睹了西班牙人於1404年對摩爾人城鎮瓦赫蘭的攻擊,後來他寫道:「幾乎整個夜間,戰船都不停地向位於海邊的城鎮發射火弩箭和蘸了焦油的方鏃箭。由此引發的喧鬧聲和哭喊聲震天響。」[53]

在東俄羅斯弗拉基米爾的一座十三至十四世紀的城堡中曾出土一支二米長、很可能會攜帶一支火焰筒的鐵弩箭[54]。這種巨型弩箭是理想的火攻兵器。蒙古人有一種「牛軛弩」,能將蘸有燃燒瀝青的弩箭射出2500步[55]

安娜·科穆寧娜所述,在1091年的列文寧(Levunium)之戰中,有人把火把綁在長矛上使用[56]

中國人在宋朝時發明了新定義下的「火箭」——在箭杆上綁着火藥筒,可在平台上進行大批量發射。後來還出現了用於水戰的「火龍出水」多級火箭。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人已經使用竹子和皮革製造的原始火箭,但缺乏精度。法蒂瑪王朝從十一世紀起開始使用可能摻有硝石的「中國箭」[14]。馬木留克軍隊還試驗過一種火箭動力兵器,稱其像「自走自燃的雞蛋。」[57]

Thumb
十一世紀晚期對於希臘火的描繪

希臘火

希臘火曾是最高效的熱兵器之一,對使用者也相當危險。它是一種混合液體,能利用虹吸原理或投石機發射,受衝擊時就會爆炸,燃起大火。七世紀的拜占庭人最早發明了這種武器,後來突厥人也用它來對付十字軍。在西歐的首次使用可能是在十二世紀[58]。拜占庭人在六世紀所用的早期試驗品是硫磺和油的混合物,除了帶來傷害外還可以造成驚嚇[44]。希臘火的配方通常被視為機密,很可能存在多種類型,雖然部分配方已知,但當代的專家們對於它的確切組成仍沒能達成一致[59]。在不同地區成份可能並不相同,伊斯蘭地區稱其為「納夫特」,「納夫特」的主成分為石油,還有硫磺[60],而在波斯語中「石油」即是「納夫特」。

這種混合液體可用投石機拋出,受到衝擊就會爆炸起火[58]。拜占庭帝國利奧三世時代,拜占庭士兵扔擲裝有希臘火、鐵蒺藜的陶瓷容器以攻擊敵人,為世上最早的手榴彈。銅製虹吸管出現於十到十一世紀,這種虹吸管能噴射出熾熱的炎流,據兩河地區十世紀的文件記載,它可以一舉吞沒十二個人[60]。在十二世紀時,人工吹制的管子已用於礦業,當時馬迪·本·阿里·奧塔蘇西英語Mardi ibn Ali al-Tarsusi薩拉丁寫了一部作戰手冊,裏面談到「納夫特」可以裝到吹制的薄殼中,以從馬背上投擲[60]

希臘火發明前幾百年,類似的以石油和瀝青為基礎的可燃混合物已為人所知,但新發明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火焰極難撲滅[44]。 它在水中也能燃燒,在海戰中很有用處,不過它主要還是反步兵武器而非用於燒船[61]。十三世紀後,希臘火在陸戰中的使用減少,但仍能在海戰中發揮作用[60]

希臘火的配方在使用中也一直得到改進,中世紀中期的配方比早期的複雜得多[62]。 伊斯蘭世界的人還將硝石(他們稱為「中國鹽」)加入這個混合物中,中國人則發明了一種包含硝石的乾燥混合物配方,被稱為火藥

熱油

許多種油都可用來加熱到高溫,再潑到敵人頭上,不過由於價值昂貴,使用次數和用量都很有限。 而且,熱油的危險性也很高,易爆炸[21][63]。 由於油的發煙點低於沸點,使用時只是燒熱,並不會燒滾。

熱油戰術見於史上多場戰鬥中,約瑟夫斯記載它於公元67年用於約塔帕塔英語Yodfat,稱「油能輕易浸入他們的整套盔甲,流遍他們全身,像火焰一般吞噬他們的血肉。」[64]

油常用來製造一些火攻兵器。 六世紀的東羅馬帝國軍隊就使用基於油料的火攻兵器「火罐」,靠人力或弩炮投擲[65]。1174年的蒙特勒伊貝萊攻城戰使用了堅果油、印度大麻油、亞麻油的混合物,將這些置於鐵製容器中燒熱,再由扭力投石機發射出去,受撞擊後即會爆炸起火[66]。中國人還用浸過油的大麻和棉花制出早期的「手榴彈」,可在點燃後用投石機投擲[67]

在百年戰爭中的拉羅歇爾海戰中油也作為武器使用,當時卡斯蒂利亞人把油噴灑到英國船的甲板上,再居高臨下發射火箭將其引燃[68]

熱水與熱沙

比起熱油,廉價的熱水和熱沙要常見得多,也極其有效,甚至「街上掃來的灰塵」也能做類似的用途。它們能透過鎧甲,造成嚴重的燒傷[69]。 特別是沙子,足以穿過鎧甲上很細小的縫隙。 前332年,推羅的腓尼基守軍就曾將熾熱的沙子倒向進攻的希臘人,沙子透過他們的盔甲,直接灼燒他們的血肉[70]。這些灼熱的武器還能在地道戰中使用,一世紀的羅馬學者維特魯威記載,在阿波羅尼亞的圍城戰中,守軍在攻擊者挖的地道上方挖了一條反向地道。 他們在兩條地道之間打出孔洞,向敵人的頭上倒下沸水、熱沙和熱瀝青。 此外一些別出心裁的混合物也曾被用做武器,918年切斯特的守軍將水和啤酒的混合物裝在銅盆里煮沸,再倒向攻城的維京人,使後者皮膚因燙傷而脫落[71]

在十二世紀,紅鬍子腓特烈攻打意大利的克雷馬城時,守軍曾丟下燒紅的鐵器來招待他[71]

「他們把沙子放在銅鐵盾牌上,用火燒到熾熱。再利用某種機械將沙子拋向那些作戰最勇猛的對手,使對方遭到最大的痛苦。 沙子穿透他們的鎧甲,滲入內衣,灼燒他們的軀體,沒人救得了他們……有的死了,有的因為巨大的無法遏止的痛苦而成為悽慘的瘋子。」

——狄奧多羅斯·西庫魯斯,對前四世紀攻擊推羅的戰鬥的描寫[64]

瀝青、焦油和樹脂

有時候燃燒的瀝青也會用做武器,蒙古人在攻城戰中就曾用投石器拋擲裝有燃燒瀝青的容器[72]。十字軍時期的人們已廣泛應用在輪子上塗瀝青的技術,這可使車輪轉動更加輕便[73]。 前398年,莫特亞英語Motya迦太基守軍向狄翁尼西烏斯一世率領的敘拉古部隊擲下燃燒木炭和浸過樹脂的麻絮,引燃了他們的攻城機械;不過敘拉古人成功撲滅了火焰[74]

在古代,瀝青是多種火攻兵器的基本成分。 皮奧夏人製造過一種火攻機械,曾在前424年的德林畝之戰英語Battle of Delium中用來對付雅典人的木製要塞。 那是一口裝着燃燒的煤、瀝青和硫磺的大鍋,掛在一根挖空原木的一端,風箱則安在另一端[75] 。 九百年後,蘇格蘭人使用過類似的東西,1319年在特韋德河畔的伯立克,他們利用吊車將大包大包的木頭、焦油和硫磺丟向英格蘭人的「母豬」(一種帶大型護盾的攻城車)[42]

畜產品

在1215年攻擊羅切斯特城堡時,無地王約翰下令把四十頭豬的脂肪堆到要塞下方新挖好的地道中點燃,導致了要塞的倒塌,這個廉價又高效的技術比起一年前他在法蘭西用的要好得多,當時他用了複雜得多的硫磺、牛油、松香和瀝青的混合物[76]。十三世紀的法國突擊隊員經常會帶着動物油、稻草和亞麻油作為燃料去燒敵人的攻城機械[77]

下面是一些動物產品在戰鬥中的巧妙運用,886年的巴黎之戰中,法蘭克人將裝有燒熱的瀝青(或油)、蠟和魚肉混合物的大桶拋向攻城的維京人,這種混合物直接滲入鎧甲傷害他們的皮膚[78]孔拉德·基斯爾英語Konrad Kyeser著於1405年的《戰爭堡壘英語Bellifortis)》提到過由硫磺、焦油和馬蹄混合成的散發毒煙的材料[73]。 其他可用作火攻兵器的還包括蛋黃、鴿糞和羊糞[79]

前189年,羅馬人用挖地道的辦法攻打阿姆巴西亞英語Ambracia。 守軍將雞毛裝入一個陶罐中點燃,並利用風箱把刺激性的煙霧吹入地道中;由於有矛兵的保護,羅馬人無法打掉這個罐子,只得選擇放棄[80]

石灰、硫磺以及毒煙

十五世紀的工程師塔克科拉英語Taccola推薦在戰鬥中使用生石灰[69],不過在很古老的時候就已有人使用它了,而且很可能還是希臘火的組成成分之一[81]。 生石灰與水發生劇烈反應,足以造成失明和燒傷[81]。 雖然石灰曾用於一些海戰中[82],但因為有着被風吹回,燒傷自己人的危險性,並不曾成為船上的標準配備[83]

還有一些其他的更易於冒煙而非燃燒的物質。 要清理敵軍的地道,丟入裝有點燃的硫磺的麻袋是相當不錯的辦法,就是因為它能散發毒煙。 在狹窄的空間內,任何煙霧的效果都不差,希臘軍事學者埃尼斯·塔克提苦思就建議用木頭和稻草燃燒的煙霧驅逐敵方的地道兵[80]

火藥與火炮

Thumb
1428年的奧爾良之圍

火藥的發明可能是多個世紀以來持續不斷的煉丹術試驗的結果[84]。 中國人在一世紀中期就知道了硝石,有明顯的證據表明,硝石和硫磺曾出現在多個複雜的藥方中[85]。 中國邊境上諸部落的侵擾促進了火藥武器的發展。 在歐洲,羅吉爾·培根在十三世紀中期獨立提出了一份火藥配方,不過沒有什麼功效[86][87]。 這一時期的火藥配方多種多樣,直到十七世紀,硝石、硫磺和炭的配比才得以確定下來,不再發生變化[86]

現存最早的火藥配方出現在中國的一本書裏,大約出自九世紀[88]。 得到火藥的中國人馬上就將其用於戰爭,沒有浪費一點時間,在槍炮出現之前,他們造出了許多種火藥武器,包括火焰噴射器、火箭、炸彈和地雷[88]李約瑟認為,中國人最早使用火藥是在919年[89]

火槍(fire lance)是槍炮的前身,那是一根裝有火藥的管子,可向外噴火[90];有時候管子裏會裝入類似霰彈的材料,可在噴火的同時飛出傷人[91]。 適當的情況下,燃燒劑中硝石的配比會有所增加,以加強爆炸力[91]。 為了更好地承受爆炸力,早期用紙和竹木所做的火槍後來被金屬管子製的火銃所取代。 而為了使火藥的力道得到更好地利用,霰彈被大小形狀與管子結合得更緊密的彈丸所代替[91]。 到這裏,管形槍炮的三個基本要素都出現了:金屬管身;硝含量高的火藥;還有能完全封閉管口的彈丸,這樣火藥就能發揮最大的推進力[92]

在接下來多個世紀中,火藥仍然在中國發揮作用。 同時,火藥和槍炮也非常快地傳到了其他地方。 貌似到十三世紀,火藥已得到了廣泛的認識。 在十四世紀裏,歐洲人、阿拉伯人和朝鮮人都已擁有火藥武器[93] 。突厥人、伊朗人和印度人至遲到十五世紀也直接或間接地從歐洲人手中獲得了火器。 日本人得到槍炮則要等到十六世紀,而且是從葡萄牙人手中而非中國人[93]

1326年,已知歐洲最早的有關一門火炮的插圖出現在一部名為《關於君王們的威嚴、才智和審慎(Of the Majesty, Wisdom and Prudence of Kings)》的著作中[94]。 同年的2月11日,有記載說佛羅倫薩的市長派出兩名官員去找來槍炮和彈藥以加固城防。 在一份1331年的記載中也提到兩名日耳曼騎士曾用某種火藥武器攻擊弗留利地區奇維達萊。 穆斯林最早使用火炮要麼是在1331年的阿利坎特,要麼是在1343年的阿爾赫西拉斯。1338年劫掠並焚毀南安普頓的法國突擊隊帶有一杆風琴炮和四十八支弩箭(不過火藥只有三磅)。1346年的克雷西會戰也是歐洲最早使用火炮的戰鬥之一。

不過,早期的火炮殺傷力有限,主要作用是心理上的,能用於驚嚇人員和馬匹[95]。 炮身短,口徑粗的射石炮英語Bombard (weapon)在歐洲一直用到十五世紀後期,並且越做越大。 臼炮出現於十五世紀中期[96]。 同一時期還存在多種較小型的火器,如蛇管火繩槍(serpentine)、風琴炮和克羅堡丁槍(cropaudin)[97]。 當時的火藥質量差,用量也少——為了防止炸膛——因此火炮的有效射程頂多只能到200-250米[98]

當時火炮炮管有鍛造的和鑄造的,基本上每杆炮的口徑和長度都不相同[99]。 早期的火藥就像是漿糊,燃燒也較慢[100]。 不同地區火藥的成分也有區別,歐洲所用的火藥與伊斯蘭世界用的大不相同[101]。 射石炮和臼炮所發射的炮彈通常都是些圓石頭。 較小口徑的火炮能用上鍛造的鐵彈,彈丸外面包鉛以保證表面平滑。 鑄鐵彈丸出現在十五世紀,能造成很大的破壞。 鐵彈的密度比石頭大,就算體積小也很有殺傷力。 火炮的口徑從此可以做得更小,加長的炮管則增加了射程[101]

後期的發展

Thumb
1943年大轟炸過後的漢堡城區

火攻兵器的使用在十四世紀減少了,可能是由於戰爭越來越考慮實際經濟的效果,因此奪取城堡和市鎮而非將其摧毀就更為重要[21]。 而且,在十三世紀晚期及以後,為免受火攻,木製機械和設施出現在戰場上的情況也減少了[102]

在使用頻率下降的同時,中世紀末期開始火攻兵器變得更加複雜化,而「火與劍」的思想一直延續到近現代,新的技術發明也只是讓「燒」、「殺」的過程更加有效率。

在中世紀之後放火仍然是戰爭的組成部分,一個英國老兵回憶說,在伊比利亞半島戰爭中,法國兵「總會燒毀他們經過的所有地方,我們在追擊他們時發現每個村莊和城鎮都只剩下一堆冒煙的廢墟。」[103]比利時魯汶在一戰中「遭到像中世紀時一樣的劫掠和焚燒」[104],當時德國兵在城內多數地方放火,摧毀了圖書館和其他的人文建築,引起世界各國的公憤。而這個戰術並沒有被廢棄,二戰中德國襲擊不列顛,盟軍轟炸德國和日本時都使用了燃燒彈進行火攻。一九四五年三月,東京在遭遇一次沉重打擊後,接踵而至的火龍捲毀掉了主要由木建築構成的市區的四分之一[105]。這種破壞性的戰略,與以前古希臘人所做過的也沒有什麼分別。後來的戰爭中,火繼續被用作一種毀滅性的手段,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二年間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燒燃了科威特四分之三的油井[106]

Thumb
二戰中,在硫磺島上作戰的噴火坦克.

煙幕也仍被用來製造混亂、掩護自身的行動。十八十九世紀的海戰中,雙方戰船在接近前就會開火,以產生濃密的煙霧,使敵方無法瞄準[107]

古代的液體燃料兵器也有了現代化的改進版本。一戰中出現了用途與拜占庭的希臘火虹吸管相仿的火焰噴射器,能利用高壓氣體噴射易燃油料[108],凝固汽油彈則在二十世紀後半葉出現。

腳註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