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又稱弩弓,現亦稱十字弓(英語:crossbow),是一種從演化而成的射擊兵器。相對於弓,因不需要在拉弦時同時瞄準,所以對使用者的體能和技術要求都比較低。一般來說裝填時間比弓長很多,但它比弓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而且命中率更高,在中國古代中世紀歐洲是一種大威力的遠距離殺傷武器,通常可能夠穿透盔甲。最早已證實的弩早在西元前七世紀在中國古代發現。弩在戰國時期中世紀時期已經大量生產。弩的結構主要由弩臂/弩身、弩弓/弩翼、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按張弦的方法不同,可分為臂張弩蹶張弩腹張弩腰張弩等,或使用各種張弦器來上弦。

Thumb
21世紀狩獵用滑輪弩。

弩的結構

傳統的中國弩所用的弓一般使用多層片膠製的複合弓,稱作「弩翼」或「弩擔」。「弩身」因為形狀與人手臂相似,因此也稱「弩臂」。弩臂的前部有一橫貫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會左右移動。弩身上面正中有一條放置箭簇的溝形矢道,使發射的箭能直線前進。木臂的後部嵌有一個裝有機械構件,稱為「弩機」;弩機主要由三塊部件構成,第一塊有掛弓弦的「牙」與瞄準用的「望山」,第二塊用於上弦後鎖住整個機構,第三塊則是有扳機功能的「懸刀」,第一塊與第三塊共用一個轉軸,第二塊則獨自一個轉軸。弩發射時,先將弓弦向後拉,掛在鈎上,把弩箭放在矢道上,瞄準目標後,扣壓懸刀,牙就縮下,鈎住的弓弦被釋放,箭矢疾射彈出。中國弩通常配有垂直的握把,使用時和現代槍械人機性相似。歷史上一些弩還配有肩托來輔助瞄準穩定。

希臘腹弩(Gastraphetes)的弩臂結構較為不同,在弩臂上有一滑塊,滑塊前端抵住地面,弩臂後端抵住腹部,弩手可用體重將腹弩上弦。

歐洲弩的弩機結構相對則相對比較簡單,通常用一個可轉動的弩牙(nut)去鈎住弓弦,然後用一個橫向的扳杆卡住。在射擊時,扳杆被向上抬起,解放弦枕可以自由向前旋轉,鈎住的弓弦也被釋放。因為歐洲弩的弩機設計,使用者的手需要橫握,因此弩身後方通常很細以便於夾在腋下或搭在腰間。由於歐洲弩的扳機在水平方向較長,因此歐洲弩箭的加速行程長度只有中國弩箭的三分之一,這會限制歐洲弩的威力。

歐洲弩弓的材質在10至12世紀是單體弓,通常是白臘樹或紫杉,到了13世紀開始使用複合弓,14世紀開始使用鋼製弓。

現代弩的外形與步槍十分相像,通常使用較為複雜的扳機設計。除了傳統形式的弩弓以外,也出現了弓身使用滑輪弓的滑輪弩。

Remove ads

上弦機制

中國人在戰國時期使用絞車來幫大型弩上弦,在漢代時絞車可能也用於手持弩上。

在中世紀,中國與歐洲的弩都使用腳蹬與腰帶鈎繩上弦。13世紀歐洲弩開始使用絞車上弦,14世紀後開始使用各種絞車、滑輪、槓桿、齒輪的組合來上弦。

弩的歷史

中國

中國弩的起源可能在原始社會晚期,考古證據顯示,在中國發現了由鑄青銅製成的弩鎖,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50年左右。[1]在山東曲阜魯國3號和12號墓中的發掘中也有出土,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2][3]

弩在春秋晚期開始用於軍事,可能是楚國最先使用。戰國時期已經是成熟的實戰兵器。戰國時期的弩機由青銅製作,具有瞄準用的望山,弩弓則為複合弓,戰國單兵弩分兩種強度,以手臂上弦的臂張弩,另一種是用足踏上弦的蹶張弩,後者射程可比弓更遠。[4]最早的連弩文獻與實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是有滑塊的後拉式,結構與明朝文獻中提到的連弩不同。最早的床弩亦起源於戰國時代。

戰國及西漢的文獻或人物,如莊子京房提及中國弩以球形的彈丸作為投射物。

東漢吳越春秋》中,弩傳說由戰國時代楚國楚琴氏發明,楚琴氏在戰爭中感到弓箭的威力還不夠,便在上裝,創造了第一把弩[5]

前342年,齊國魏國馬陵交戰,齊國軍師孫臏馬陵道兩側埋伏了一萬多名弩手,當魏軍經過時,萬弩齊發,大敗魏軍[6]秦朝時期弩在軍事上的應用極爲普遍,依照對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發掘,不僅是步兵,當時的騎兵也將弩作爲首要作戰兵器。由於弩重新上箭的時間非常長,故在戰術上多以弓箭作其掩護武器。

漢代在弩機外部增加了銅製的「郭」,使弩機可以承受更大的張力。漢代弩的望山上增加了刻度,弩手瞄準時可依距離的不同,在望山上選擇適合的刻度。漢代弩的強度有1、3、4、5、6、7、8、12石等八種,其中以6石最為常用,6石的弩射程大約260公尺。[7]亦有6石弩射程300公尺,12石弩射程600公尺的說法。1石約30公斤重。[8]上弦方式有臂張弩、蹶張弩、腰引弩,後兩者需用全身力氣才能拉開,多裝備於步兵,臂張弩較輕便,多裝備於騎兵。[9]

漢朝時期,弩已趨成熟。晁錯於西元前169年寫了一篇奏章上呈漢文帝,該奏章中涵蓋了他認為漢弩優於匈奴弓的主張[10]。是文字上「弩」與「弓」明顯分家的開始。

傳說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發明了可以用拉桿快速上連弩,後人曾嘗試複製,但證實射力在戰術上非常微弱,不能作實際軍事用途。

晉朝將領馬隆憑藉腰張弩擊潰禿髮樹機能的鮮卑胡亂[11]

明朝的蹶張弩的力可達二、三,而腰張弩的話可達十石[11]。明朝又有人將半自動弩改良命名為諸葛弩,由於諸葛弩上有矢彈匣,加快上矢速度,但添加矢至矢彈匣仍需弓手掩護。而諸葛亮發明的連弩與諸葛弩是不一樣的兵器,連弩發射範圍大、殺傷力大,故一弩十矢齊發,所至當時魏張郃擊斃在戰場上,對於衝鋒陷陣的軍事將領威脅極大,也稱為「元戎弩」,「元」為輪子、「戎」兵器,故稱為元戎弩,可以連續發射,一次可十矢齊發,推應該諸葛亮發明的連弩也有大型矢彈匣,其缺點拉弦需弩士七、八人。春秋曰:「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為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八寸如釘約二十四公分(現代建築用)《天工開物》一書則敘述諸葛弩是「機巧雖工,然其力綿甚,所及二十餘步而已,此民家防竊具,非軍國器。」《武備誌》也提到:「東南人喜用之,然力輕而不能傷人。」[11]、「此弩懦夫閨婦皆可執以環守其城,一弩連發十矢,鐵簇塗以射虎毒藥,發矢一中人馬見血立斃,便捷輕巧即付騎兵亦可執以衝突,但矢力輕必藉藥耳。」

隨着火器的應用弩漸漸衰落,從明代開始,軍隊已經漸漸不使用弩作為戰鬥武器了。

Remove ads

日本

弩在日本曾於平安時代作為王朝軍團的裝備出現,但平安時代以因流行弓騎兵戰法,後逐漸被遺忘。歐洲弩在明治維新傳入日本後被稱為「洋弓銃」、「クロスボウ」(Crossbow的音譯)、「ボウガン」(洋弓銃的意譯),在把日文ボウガン翻譯成英文時寫作「BOWGUN」(和制英語),有些中文書會採用弓槍之名意譯。

西方

古希臘公元前5世紀就有弩[12],為腹弩(Gastraphetes),曾給步兵使用過。亦有大型化的銳箭弩(Oxybeles)。腹弩後來演變出了扭力投射機(Ballista)。

古羅馬的浮雕顯示羅馬人的狩獵用弩,但不清楚弩機結構。

由於使用弩不需要太多的訓練和技巧,卻擁有極大的殺傷力,使得很多新兵就能輕易地殺死一個花費了一生時間進行訓練的騎士。從西元十二世紀弩開始歐洲得以普及,還發明了各種拉弦的工具,初期弩前方的弓部是以紫杉木楡木製成,到了十四世紀出現了以鋼鐵製造的弓部,但在嚴寒地區弓身容易折斷,多半加上鯨鬚木材補強。著名的獅心王理查一世就曾兩次為弩箭所傷,並在第二次不治。很多人(特別是那些騎士)仍然認為弩是不公平且不人道的。西元1139年的拉特朗宗教會議中,教廷嚴禁基督教徒彼此在武裝衝突時使用這項武器,但沒有人遵守。

Remove ads

弩的現代應用

Thumb
裝有瞄準器的現代複合弩。

軍事

一度銷聲匿跡之後,在當今熱兵器已得到廣泛運用的現代戰爭環境中,弩再次獲得世界部分國家軍警部隊的重視。由於弩在發射時無聲無光無高熱,既可隱蔽射殺目標(相對於無消音熱兵器),又能避免引爆周圍易燃易爆物品,這些特性使弩在現代反恐特種作戰場合得以發揮一定作用。

其他

Thumb
體育競賽用的弩。

在一些地方,射弩是一項現代競技體育運動項目。射弩目前並不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之一。在北美亞洲澳洲非洲的一些地區,弩仍被原住民用作狩獵工具。一些戶外運動愛好者也喜歡選擇弩作為狩獵工具。在對類的科研活動中,弩被用來作為一種取樣工具。它能夠安全地從鯨魚身上取得鯨脂活體樣本而同時只對鯨魚造成最小限度的傷害。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