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七大洲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欧洲

歐羅巴洲古希臘語Εὐρώπη羅馬化:Eurṓpē),簡稱歐洲,是位於歐亞大陸西北部的一個,其北臨北冰洋,西界大西洋,南接地中海,東側則與亞洲相鄰,並與後者共同構成歐亞大陸。歐洲的總面積約為10,186,000平方公里,占地球陸地面積的6.8%,在七大洲劃分模式中為第二小的大洲。總人口約7.45億[2],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亞洲非洲,共有5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歐洲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冬夏溫差較小;然而,距海較遠的地區則呈現較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屬於大陸性氣候

事实速览 面積, 人口 ...
歐洲
Thumb
Thumb
面積10,180,000 km2(3,930,000 sq mi)[1]第6[a]
人口745,173,774(2021年;第3英語List of continents and continental subregions by population[2][3]
人口密度72.9每平方公里(189每平方英里)(第2)
GDP購買力平價$33.62萬億(2022年;第2英語List of continents by GDP[4]
GDP(國際匯率)$24.02萬億(2022年;第3英語List of continents by GDP[5]
人均GDP$34,230(2022年;第3英語List of continents by GDP[c][6]
HDI 0.845[7]
宗教信仰
區域居民稱謂詞歐洲人
國家主權國家44–50
有限承認2–5
屬地或特區海外5–6
內陸英語Lis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by country3
語言常用語言:
時區UTC−1UTC+5
頂級域名.eu歐盟
最大城市最大城市英語List of urban areas in Europe
UN M49代碼150 – Europe
001World
  • a. ^ 只包括跨大陸國家的歐洲部分。[n]
  • b. ^ 伊斯坦布爾橫跨歐亞大陸,經濟和歷史中心位於歐洲一側,有三分之二人口居住在歐洲,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於亞洲。數據只統計歐洲一側。
  • c. ^ 「Europe」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定義。
关闭

歐洲文化涵蓋多元的民族文化與區域文化,並構成西方文明的核心基礎。其文化傳統常被追溯至古希臘古羅馬基督教則被視為歐洲文化發展的關鍵與共同根源。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經歷民族大遷徙時期,並標誌著中世紀的開始。之後歐洲逐漸出現多次人文運動,最終文藝復興在14、15世紀的意大利半島發源,推動了對人文藝術與科學的興趣,並引領歐洲進入近代時期。自地理大發現以來,歐洲逐漸全球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進行多次探險與殖民擴張。自16世紀至20世紀,歐洲各國先後建立美洲、非洲、大洋洲幾乎所有地區及亞洲大部分地區的殖民帝國。

17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的啟蒙運動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深刻影響歐洲的文化、政治與經濟。20世紀,歐洲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西歐國際地位下降,被美國蘇聯取代。隨之而來的冷戰使歐洲形成東西對立,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公約組織為代表,並以鐵幕為分界。此種對峙在東歐劇變柏林牆倒塌蘇聯解體後終結,為歐洲一體化的發展提供契機。現今歐洲聯盟多數成員國採用歐元作為共同貨幣,並參與歐洲單一市場與關稅同盟。

名稱

Thumb
阿那克西曼德(前6世紀)繪製的一張早期世界地圖

古希臘神話中,歐羅巴古希臘語Εὐρώπη羅馬化:Eurṓpē)是一位腓尼基公主,她受到變成公牛的宙斯的引誘[10]。一種說法認為她的名稱來自古希臘語語素「εὐρύς」(eurús直譯:「寬的」)與「ὤψ」(ōps屬格ὠπόςōpós直譯:「眼睛」或「臉」或「面孔」),因此其複合形式「Εὐρώπη」(Eurṓpē)可能有「寬廣的視野」或「遼闊的方位」之意[11][12][13][14]

世界上大多數語言使用「Eurṓpē」 或「Europa」的音譯詞指代該大陸。在中文中,「歐洲」是「歐羅巴洲」一詞的縮寫,後者是由利瑪竇於自己翻譯的《坤輿萬國全圖》中率先使用的[15]。儘管在日語中片假名ヨーロッパ」(Yōroppa)正逐漸常用,在歐洲聯盟的「欧州連合」(Ōshū Rengō)等詞彙中也保留了來自漢字的「欧州」(Ōshū)用法。在一些突厥語系語言中,除了「Avrupa」或「Evropa」,原先的波斯語名稱「Frangistan」(法蘭吉斯坦直譯:法蘭克人的領地」)也會用來指代歐洲的大部分地區[16]

定義

歷史

遠古歷史

Thumb
英國倫敦西南部的巨石陣

根據這兩、三百年的考古發掘,證實歐洲(包括英國等地)在舊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活動。

公元前4000年-前26世紀,西歐凱爾特人就出現巨石文化,現在還留有歐洲巨石建築遺蹟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被認為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臘人的祖先就定居在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它也成為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地,並且逐漸發展出城邦文化。

公元前5世紀,伯羅奔尼撒戰爭過後,古希臘本土逐漸走向衰落,但是其文化影響力繼續擴大,

公元前3世紀,希臘邊境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和波斯,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將希臘文化傳播到亞洲和非洲地區,史稱希臘化時代,給人類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

Thumb
屋大維羅馬帝國的建立者

公元前27年,古羅馬興起,成立羅馬帝國,成為一個統治歐洲、西亞北非的大帝國,地中海成為其內海。亞平寧半島是當時歐洲政治和經濟的中心地區。

公元1世紀後,基督教逐漸在羅馬境內傳播開來。

313年,基督教被定為羅馬國教,取得在歐洲的統治地位。 3世紀後期,羅馬帝國逐漸衰弱。 376年,匈人擊敗東哥德王國,哥德人被迫渡過多瑙河進入西羅馬帝國。 395年,分裂成為東、西兩個帝國。北歐日爾曼人東歐斯拉夫人相繼興起。

4世紀,來自東方的匈人迫使東歐各族不斷向西遷移。 476年,東哥德人滅亡西羅馬帝國,西歐進入中世紀。 帝國的東半部(東羅馬帝國)則持續發展至1453年,最後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所滅。

中世紀

Thumb
法蘭克王國於鼎盛時期

西羅馬帝國末期,軍事衰退,內部動亂,異族入侵。476年,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蠻族軍閥奧多亞塞廢黜,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領土被各大勢力佔據,而東羅馬帝國仍存,其國力繼續優於其他國家。五世紀初,法蘭克人克洛維統一法蘭克人諸部,皈依基督教後定都巴黎,建立法蘭克王國。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也銳意圖治,派兵收復義大利北非等失土,並創建查士丁尼法典。克洛維後代墨洛溫王朝先後對外用兵,勢力擴張到當代法國大部分地區,而東羅馬帝國則在與薩珊間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其領土逐漸被阿拉伯帝國蠶食。然而阿拉伯軍於718年敗於君士坦丁堡城下,後於732年在圖爾戰役被法蘭克宮相查理·馬特擊敗,不再有大幅吞併領土之舉。751年,法蘭克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被查理·馬特之子矮子丕平廢黜,加洛林王朝取代墨洛溫王朝[17]。之後,丕平之子查理曼對外征伐,控制今法德義地區,在800年於羅馬被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帝[18]。843年,查理曼的三位孫子洛泰爾路易查理簽署《凡爾登條約》,將帝國分為西、中、東法蘭克。當時西法蘭克諸侯林立,政局不穩,且王族迅速絕嗣。885年,東法蘭克國王胖子查理被推舉為西法蘭克國王,但由於施政不佳,其子未能繼承王位,巴黎圍城戰有功的厄德成為新國王。之後,西法蘭克在不同家族之間統治,直到法蘭克公爵于格·卡佩稱王,建立卡佩王朝為止[19],而東法蘭克自奧托一世 稱帝後,轉變為神聖羅馬帝國。與此同時,東歐各斯拉夫國家深受東羅馬影響,如基輔羅斯等國均皈依東正教

于格·卡佩稱王被後世史學家視為法蘭西王國的開端,但直到腓力二世統治以前,卡佩王朝的統治者都仍以「法蘭克國王」自居。卡佩王朝建立之初,面臨到加洛林王朝後期相同的困境,其治下的貴族越發獨立,王權衰微[19][20],而神聖羅馬帝國則較為集權,並儼然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國,逐步向東擴張。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跨海征服英格蘭,法國文化開始影響不列顛群島。之後在11到13世紀,法國貴族十字軍東征運動中扮演主力角色,以致阿拉伯人將十字軍稱為「法蘭克人」[21],法語也成為黎凡特地區十字軍國家通用語[21]。同時德意志人的東向移民運動與西班牙人的收復失地運動也頗有進展,使西歐國家的領地逐步擴張。1180年,法王腓力二世登基。在他為時43年左右的統治期間,法國王室不僅取得諾曼底公國佛蘭德的統治權,還在布汶戰役擊潰了神聖羅馬帝國安茹帝國組成的聯軍。腓力二世使法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22],並自稱「法蘭西國王」,而非先王們自稱的「法蘭克國王」。法國接下來在數位卡佩王朝君主的統治下愈發強大,此時期也成為法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之一,而神聖羅馬帝國則在大空位時代愈發衰弱,其集權逐漸崩塌。同時,東羅馬帝國的領土逐漸被興起的塞爾柱帝國吞併,基輔羅斯也在長子西征後滅亡,改為欽察汗國統治。

Thumb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328年2月1日,法國國王查理四世去世[23],其堂兄腓力六世依據男性子嗣的繼承慣例於不久後繼承王位,此舉雖引起查理四世的外甥英王愛德華三世的不滿,但後者仍向前者稱臣,直到1330年代雙方因蘇格蘭問題與領土爭議發生齟齬,腓力六世沒收吉耶訥,愛德華三世才再次聲索法國王位,雙方爆發百年戰爭[24][25]。戰爭前期英軍攻勢凌厲,占領廣闊的法蘭西領土。但在第二階段,法軍在歷精圖治的查理五世和優秀將領蓋克蘭的指揮下收復故土,雙方進入停戰狀態。與此同時,黑死病也在此時肆虐歐洲,造成歐洲各國損失慘重、人口大減。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率軍再次入侵,其子在之後被立為法王,但之後聖女貞德等人指揮法軍將英軍逐步趕出法國,最後在福爾米尼戰役卡斯蒂永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而東方的東羅馬帝國則被奧斯曼帝國擊敗,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陷落,帝國滅亡。

近世

Thumb
哥倫布的航行

15世紀,歐洲開始向大洲外擴張,西班牙葡萄牙作為當時最強大的海上強權,率先展開全球探索[26][27]。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開闢通往東方的海上航線,連接大西洋與印度洋。斐迪南·麥哲倫在西班牙的資助下,自大西洋與太平洋向西航行至亞洲,其船隊最終完成人類首次環球航行。隨後,西班牙與葡萄牙在美洲、亞洲、非洲與大洋洲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法國、荷蘭與英國亦隨之發展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在非洲、美洲與亞洲建立廣大領地。與此同時,法國與西班牙等國也在歐洲大陸爆發了意大利戰爭,並捲入其他歐洲大國。哈布斯堡王朝也在此時達到鼎盛,聯統了西班牙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部分意大利邦國等地。

此前起源於佛羅倫薩文藝復興在14世紀至16世紀間傳播至整個歐洲,藝術、哲學、音樂與科學領域蓬勃發展,並受到王室、貴族、天主教會以及新興商人階層的共同贊助[28][29][30]。在義大利,贊助人包括佛羅倫斯的銀行世家美第奇家族,以及羅馬的教宗,都資助了大量十五世紀與十六世紀的藝術家,如拉斐爾米開朗基羅達·芬奇[31][32]。而在1517年,德意志神學家馬丁·路德在教堂門口張貼《九十五條論綱》,抨擊贖罪券的販售。他隨後於1520年被教宗逐出教會,其追隨者亦在1521年沃爾姆斯議會上被定罪,致德意志諸侯分裂為新教天主教陣營。隨著新教的傳播,宗教衝突與戰爭席捲歐洲,如神聖羅馬帝國宮廷對抗施馬爾卡爾登聯盟的戰爭及法國胡格諾戰爭陸續爆發。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及宗教改革後,歐洲的科技發展迅速,並有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家出世[33][34]

Thumb
凡爾賽宮是鼎盛時期法國的象徵

17世紀上半業,神聖羅馬帝國因新舊教之爭爆發了三十年戰爭,其戰爭規模隨時間擴大,並捲入歐洲各大強國,導致神聖羅馬帝國領地的碎片化,瑞典帝國的崛起,以及荷蘭從西班牙帝國獨立。而在隨後的法西戰爭中,法蘭西王國戰勝了逐漸衰弱的西班牙帝國,成為新的歐洲霸主。1667年,法國入侵西屬尼德蘭,但其擴張行徑引起各國的不滿,最終只得佔領部分敵境。1672年,法國入侵荷蘭,極大地打擊了荷蘭軍事與民生,荷蘭黃金時代終結。然而法軍的勝利也引發其他國家的恐懼,迫使各國組成反法同盟,但法國最終仍贏得戰爭。而在東歐,衰弱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在先前的大洪水時代被新興的瑞典帝國俄羅斯沙皇國重創,衰弱為二流國家,而奧斯曼帝國推進至歐洲腹地的攻勢在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被聯軍挫敗。1680年代,鼎盛時期的法國坐擁歐洲最強陸軍與海軍,其戰兵數量遠超任一歐洲國家。1689年,路易十四入侵萊茵地區,大同盟戰爭爆發,荷蘭執政威廉光榮革命成為英格蘭國王,並組織多國聯軍對抗法軍。1701年,雙方又就西班牙王位繼承爆發戰爭,最終法國波旁王朝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法西兩國不得合併。與此同時,彼得大帝俄羅斯沙皇國大北方戰爭擊敗瑞典,然後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35]

18世紀至今

18世紀上半葉,歐洲各國因繼承問題爆發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哈布斯堡王朝在兩場戰爭中喪失部分領土,普魯士王國成為新進列強,而法國則恢復其歐洲霸主的聲譽。1754年,法國與英國在北美爆發戰爭,並在兩年後擴大至歐洲及其他大洲,史稱七年戰爭。這場戰爭導致法國喪失其廣大的海外殖民地,將世界最強國的地位拱手讓給英國,而普魯士王國則因爲其強大的軍隊贏得讚譽。與此同時,俄羅斯帝國加速對西伯利亞及中亞的擴張,迅速成為歐洲領土最大的國家。之後,英國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就經濟與政治問題與本土產生矛盾,從而決定以武裝革命尋求獨立,而後來法國等國也加入對英戰爭,幫助美國獨立。然而法國對美國的軍事協助使其經濟加速惡化,最終於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

18世紀,英國開始工業革命,隨即影響歐洲大陸。而啟蒙時代也促進了民族國家的興起。義大利德國在19世紀完成統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對外界的不斷探索及進化論的提出,歐洲成為帝國主義的搖籃,掠奪全世界的資源。

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極度擴張終於導致歐洲變為戰爭策源地,發生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遭受很大的創傷並喪失世界霸權。歐洲國家陸續喪失其殖民地統治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二戰後,在蘇聯的影響下,又出現一批社會主義國家。1950年代開始,出現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及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締約國兩個集團對峙的局面。歐洲被劃分為兩個主要的政治經濟陣營:東歐共產主義西歐資本主義。到1990年,隨着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重新回歸資本主義。現在,「歐洲」這個詞被更廣泛的用來作為歐洲聯盟的代名詞。現在歐盟有29個成員國,更多的一些成員身份談判正在或即將進行。所有歐盟成員國都是歐洲委員會的成員國。

地理

地形

Thumb
這張歐洲地理環境的衛星照片很詳細的顯示了山脈、半島、島嶼以及乾旱與寒冷的地區

歐洲的地形樣貌頗為豐富。

東歐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地形,歐洲東南界為高加索山脈,其主峰厄爾布魯士峰海拔5642米,是歐洲最高峰。其餘歐洲地區除法國荷蘭比利時等沿海地區有大片的平原外,其餘多為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地交錯分佈的地形,阿爾卑斯山山脈橫亙歐洲中部,法國西班牙安道爾庇里牛斯山山脈為界,北歐則多冰河地形,有許多冰河切割消溶入海後所造成的峽灣地形,冰島則除了冰河地形以外有很多火山地形。

水文

Thumb
萊因河,歐洲重要的河流之一

歐洲流經數國的大河有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奧得河等。此外主要河流還有法國境內的塞納河盧瓦爾河加隆河等、俄國境內的伏爾加河第聶伯河烏拉爾河、英國境內的泰晤士河、意大利境內的波河等。

除了河流,歐洲有許多湖泊。其中冰河所遺留下的冰蝕湖使芬蘭被稱為千湖之國。

Thumb
斯德丁的春天

氣候

歐洲緯度是在北緯35度以北,大部分屬溫帶氣候,並向北延伸至北極圈,故北歐西部及南部屬溫帶氣候。整個歐洲不存在最熱月平均氣溫高於30攝氏度的酷暑區,亦不存在最冷月平均氣溫低於零下20攝氏度的酷寒區,災害性天氣亦較其他各洲少。

在西風的吹拂及洋流的調節之下,西歐北歐西部沿海的氣候是全球正偏差最大的區域,因沿海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經,故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宜人居住,多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

東歐則屬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年溫差較西歐大,但仍較同緯度的東亞大陸小。南歐緊鄰地中海,夏乾冬雨,因為夏天副熱帶高壓壟罩,冬天西風吹拂。而北冰洋沿岸地區屬苔原氣候

地區

(須注意的是,此分區方法並非唯一,根據地理、政治、文化等考量,可能會有不同的分區方式)

Thumb
  北歐
  東歐
  中歐
  西歐
  南歐
  東南歐

有限承認的國家

更多信息 國旗, 地理位置 [41] ...
國旗 國家和地區
[36][37][38]
首都
[38][39][40]
地理位置
[41]
貨幣[42] 語言[43] 面積(平方公里)
[44]
人口
[45]
GDP(美元)
[46][47]
人均GDP(美元)
[46][47]
地圖
科索沃 科索沃 普里什蒂納 南歐 歐元、塞爾維亞第納爾北科索沃使用) 阿爾巴尼亞語 10,887 1,733,842 64.52億 3,534 Thumb
南奧塞梯 南奧塞梯[註 1] 茨欣瓦利 東歐 俄羅斯盧布(RUB) 奧塞梯語俄語 3,900 56,520 1億 2,000 Thumb
阿布哈茲 阿布哈茲[註 2] 蘇呼米 東歐 俄羅斯盧布(RUB) 阿布哈茲語俄語 8,600 242,862 5億 2,059 Thumb
德涅斯特河沿岸 德涅斯特河沿岸[註 3] 蒂拉斯波爾 東歐 德涅斯特河沿岸盧布(PRB) 摩爾多瓦語俄語烏克蘭語 4,163 517,963 7.99億 1,500 Thumb
北賽普勒斯[註 4] 北尼科西亞 南歐 新土耳其里拉(TRY) 土耳其語 3,355 294,906 39億 16,158 Thumb
关闭

其他地區

更多信息 國旗, 地理位置 [41] ...
國旗 國家和地區
[36][37][38]
首都
[38][39][40]
地理位置
[41]
貨幣[42] 語言[43] 面積(平方公里)
[44]
人口
[45]
GDP(美元)
[46][47]
人均GDP(美元)
[46][47]
地圖
奧蘭 奧蘭芬蘭自治區) 瑪麗港 北歐 歐元(€,EUR) 瑞典語 6,784 29,489 16億 55,829 Thumb
挪威 斯瓦爾巴挪威屬地 隆雅市 北歐 挪威克朗 挪威語 61,022 2,700 - - Thumb
法羅群島 法羅群島丹麥構成國 托爾斯港 北歐 法羅克朗(DKK) 法羅語、丹麥語 1,399 49,709 24.5億 50,300 Thumb
英國 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英屬基地區英國海外領土 埃皮斯科皮兵營 南歐 歐元(EUR,€) 英語希臘語 254 24,500 - - Thumb
直布羅陀 直布羅陀英國海外領土 直布羅陀 南歐 直布羅陀鎊 英語 6.5 29,752 14.9億 40,878 Thumb
根西 根西英國皇家屬地 聖彼得港 西歐 英鎊 英語、法語 78 65,345 31.3億 49,294 Thumb
曼島 曼島英國皇家屬地 道格拉斯 西歐 英鎊、曼島鎊 英語、曼島語 572 84,655 21.13億 35,000 Thumb
澤西 澤西英國皇家屬地 聖赫利爾 西歐 英鎊、澤西島鎊 英語、法語 116 97,857 51億 57,000 Thumb
关闭

聯合國的分區方法

Thumb
根據聯合國分區將歐洲分為
  西歐
  東歐
  北歐
  南歐
Thumb
歐洲全圖

政治

Thumb
歐盟的旗幟
Thumb
歐盟成員國的政治制度

歐洲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主要發源地。在政治制度方面,無論是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憲制內閣制)、雙首長制等均源自於歐洲,世界各國普受影響。

在政治色彩上,歐洲政治思潮從左到右,一列俱全,諸如無政府主義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保守主義君主主義、乃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均在歐洲政治史上扮演一定角色,此較諸其他各大洲,是為歐洲獨特之處。現在歐洲某些國家左派右派輪流執政,形成鐘擺效應也為頗值關注。

歐洲一體化越來越成為歐洲發展的趨勢。歐洲許多國家的政黨之間組成各自的聯盟,例如歐洲人民黨歐洲綠黨歐洲自由民主改革黨歐洲左派黨歐洲民主黨歐洲自由聯盟等。除美國以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會員國主要是由歐洲各國所組成。目前歐洲在聯合國共有44個會員國,其中英、法、俄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

現在的歐洲是世界最為關注的戰略重點,歐盟的發展加強歐洲一體化,現時歐盟更為一個超國家組織,是影響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冷戰結束後,美歐爭奪歐洲主導權的鬥爭開始浮現出來。

歐洲對於同性戀人士的政策在世界上也是最為寬容的。在全球二十多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中,歐洲就有十六個,分別是荷蘭、比利時、西班牙、挪威、瑞典、葡萄牙、冰島、丹麥、法國、盧森堡、愛爾蘭、芬蘭、英國、馬耳他、德國及奧地利。另外歐洲還有十多個國家承認同性伴侶民事結合,他們是安道爾、捷克、斯洛文尼亞、瑞士、匈牙利、列支敦士登、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愛沙尼亞、希臘、意大利、聖馬力諾。歐洲有37個國家立法禁止在就業、醫療等社會日常生活中基於對性傾向的歧視行為。此外,歐洲所有的國家規定兩個成年人之間自願的同性戀行為合法。

經濟

資本主義最早從歐洲發展起來,其工業農業的機械化水平也是各洲中最高的。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屬發達國家,其中以北歐、西歐和中歐一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最高。

隨着歐盟的發展,歐洲經濟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1979年3月13日開始在歐洲共同體內部使用歐洲貨幣單位作為計價結算的一種貨幣單位。現在歐元 ISO 4217EUR)是目前歐盟28個會員國中的18國(也有這18國以外的國家,已經是31個國家和地區的官方貨幣)所使用的貨幣。歐盟各國對於是否加入歐元區皆有自身利益的考量,目前有一半以上的歐盟會員國仍發行自己國家的貨幣,並未加入歐元區的行列,例如:丹麥克朗等。歐元區是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之一,歐元區經濟的榮枯深深地影響著全世界的景氣。

在歐洲一些傳統產業中,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很高。全洲耕地總面積約2.9億公頃,農業人口比重為15%。但是由於人口稠密,消費高,大多數國家糧食不能自給。歐洲的工業產值是各洲中最高的,交通運輸業極其發達,全洲有35萬千米鐵路公路總長420萬千米;海運總噸位約占世界的45%,具有很強的外貿經濟的特點。此外,歐洲航空業旅遊業也很發達。

人口

Thumb
歐洲各國的人口數

歐洲的人口約有7.28億人(2005年數據),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1%。其平均人口密度居各大洲的第一位。目前歐洲各國多面臨生育率下降及人口老化的問題,而推行各種政策以使人口正常成長。

更多信息 年份, 人口(單位:萬人) ...
年份 人口(單位:萬人)
1950 5 4740.5
1960 6 0440.6
1970 6 5586.2
1980 6 9243.5
1990 7 2139.0
2000 7 2846.3
2005 7 2838.9
关闭

來源:UNPP

民族及語言

歐洲各民族主要是屬於印歐語系語言的民族(超過90%的歐洲居民),最為廣泛使用的有波羅的語族、羅曼語族、日爾曼語族、斯拉夫語族、凱爾特語族以及阿爾巴尼亞語、希臘語,也有從東方遷徙過去的使用烏拉爾語系語言的各民族和古老的巴斯克民族,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尚有一部分使用阿爾泰語系的民族。基本是以民族國家劃分,有的生活在不同國家的操同一語言的人群承認屬於同一民族,但有的不願意承認,只強調自己是那一國家的人。

歐洲人分屬多個不同的語族,其中有:

關於歐盟成員國的語言使用,參見歐洲聯盟的語言

教育與文化

Thumb
比利時的一個巴洛克建築裝潢

所有歐洲國家的公民都要接受義務教育,或者至少是接受某種教育培訓。歐洲的義務教育大概從6、7歲開始,一直持續到15、16歲。在大多數歐洲國家,基礎教育的時間大概只持續四到五年,而在少數國家,卻需要七八年。基礎教育完成之後,學生所繼續接受教育的高一級的學校就有多種類型了,有繼續為高等學校預先培養人才的文理中學,還有一些技工學校。與此同時,在許多國家還有許多很有名望的高等專科學校綜合性大學,接納那些已經完成初中等教育的學生。在這種教育體制的促進下,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文盲率都很低。

雕刻藝術建築美術文學以及音樂都是在歐洲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事物。許多城市,比如倫敦巴黎維也納羅馬柏林以及莫斯科等,今天都是在作為首都的同時,也被視作該國的文化中心。此外,在許多城市還有很多重要的劇院、博物館、交響樂團以及其他很重要的文化設施。

古代文化

歐洲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歐洲史前美術體現了歐洲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建築雕刻繪畫和工藝的成就,其中歐洲舊石器時代藝術是迄今所知人類最早的真正的藝術品。此外歐洲史前器具藝術具有很強的表現力,被學者們稱之為活動藝術。

11~17世紀,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奠定了現代高等教育的模式。

科學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歐洲各國在科學、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也很緊密。

在文化方面,1950年創立以西歐和地中海沿岸國家廣播電視機構為主的歐洲廣播聯盟。1957年8月21日創立的歐洲新聞社聯盟增進各國新聞社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在科學技術方面,由法國德國比利時瑞典荷蘭丹麥意大利瑞士8個國家共同經營的歐洲南天天文台是位於南半球的大型綜合性天文台,其研究課題幾乎涉及天文學的各個領域。1973年由30多個國家建立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促進歐洲各國在分子生物學領域的迅速發展。1975年5月30日由歐洲多個國家組成的歐洲太空總署在航天領域很有競爭力。

宗教

根據2016年皮尤研究中心全球宗教分佈民調的歐洲宗教人口[8]

  基督教(76.2%)
  無宗教(18.3%)
  伊斯蘭教(4.9%)
  佛教(0.2%)
  印度教(0.2%)
  民間信仰(0.1%)
  其他宗教(0.1%)
Thumb
梵蒂岡內的聖彼得大教堂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教堂

歐洲的宗教中,72%主要是信仰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以及東正教)。

8%是伊斯蘭教,其中大多數在俄羅斯生活(兩千五百萬),除此之外,在土耳其(590萬)、法國(550萬)、德國(320萬)、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阿爾巴尼亞(140-250萬)以及意大利(110萬)等歐洲廣大地區都有穆斯林分布,西歐的穆斯林主要為移民。

僅有少於1%的歐洲居民信仰猶太教(將近200萬人)。其他的宗教(如印度教佛教等)也都僅有低於1%的信徒。

部分歐洲國家無宗教人口的比例相對較高。根據歐洲聯盟2005年公布的調查結果,無宗教信仰人口比例,超過60%的有英國法國荷蘭瑞典等國,超過50%的有德國比利時瑞士挪威等國,而低於10%的有羅馬尼亞土耳其等國,低於20%的有葡萄牙希臘波蘭等國。

國際關係

歐洲與亞太

歐洲部分國家在亞太各地曾建立廣大的殖民地,例如:英國擁有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香港等;法國擁有印度支那,即今日中南半島東部地區;葡萄牙曾管治澳門果阿邦東帝汶西班牙曾管治菲律賓荷蘭曾擁有東印度群島,亦即今日的印尼。也因此東南亞國家與歐洲國家的關係非常深厚,由於這般深厚的關係,今日國際關係中,歐洲對於東南亞仍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在曾受西班牙統治,以天主教為國教的菲律賓教宗所指派的樞機主教亦有政治及社會上的影響力。東北亞日本曾與德國、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組成軸心國,現在日本、韓國與歐洲各國主要是以經濟關係為主,政治上的結盟已漸次減少。

歐洲與中亞

從17世紀開始到20世紀,中亞大部分地區成了俄羅斯帝國以及隨後的蘇聯的領土,大量東歐的斯拉夫人開始遷移到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蘇聯解體後,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斯拉夫人開始大規模遷移回俄羅斯,導致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俄羅斯族人口比例大大下滑。蘇聯對中亞地區的統治,帶來了工業化和大量基礎設施的建設,但也伴隨著對地方文化的壓制,集體化項目的失敗導致很多人死亡,長期以來,該地區的民族關係都很緊張,也出現了一些環境問題。

歐洲與中東(西亞)

地理上,歐洲與中東(西亞)是近鄰,歷史上,歐洲與中東的關係一向緊張,基本上是由於兩者在宗教理念上的根本不同:歐洲大部份國家以基督宗教為主要信仰,而伊朗阿拉伯國家多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中東多個地區曾經在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英國法國殖民地

橫跨歐洲與小亞細亞的伊斯蘭教國家土耳其本身與傳統歐洲各國的關係就非常微妙,它地處亞歐交界處,且它曾經既滅亡拜占庭帝國,現在又極渴望加入歐盟

歐美

歐洲與美國雖然在文化、民風等各方面,有著濃厚的歷史淵源和聯繫,但大致上於二十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和歐洲有一種較緊密的盟友關係。在此之前,由於美洲在17世紀時期,曾是歐洲國家流放異見人士和囚犯的地方,所以,在美國開國1786年的初期,與歐洲殖民主義者,尤其是曾經統治過美國的英國,有著對立的關係。其後由於美國和歐洲長時期實施政治互不干預的政策,兩者在18至19世紀各自發展。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令歐洲元氣大傷,但美國經濟卻有高度增長,西歐諸國均需要美國的經濟援助,自然靠近美國。再加上東歐諸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因而與美國關係降落冰點。冷戰時期,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威脅加強除東歐外其他歐洲國家與美國的親密度。但是在冷戰結束後,威脅消失,歐洲(主要是歐盟成員國)與美國的關係發生一些變化,歐洲更需要有自己的聲音,因此某些歐洲國家在九一一事件伊拉克問題、以巴衝突等方面與美國產生不同意見,甚至有較大的分歧,但是其根深柢固的盟友關係還將保持不變。英國卻在上述事件中更加靠攏美國,與美國結成極為堅定的同盟關係,但也遭人取笑這個美國原屬的殖民主幾乎反倒成了美國的附庸。西班牙、波蘭等在美伊第二次戰爭時對美國的強力支持,使得美國稱讚這些國家為新歐洲,但隨著恐怖份子對西班牙發動攻擊,西班牙已退出與美國間的盟約,自伊拉克撤軍。

歐非

歐洲和北非的關係,跟其與中東的關係差不多,因為北非與歐洲隔地中海相望,而北非亦是伊斯蘭教國家地區。歷史上,只有中世紀時期,阿拉伯帝國曾經統治過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南部。自歐洲殖民主義興起,非洲各地成為歐洲的殖民地,法國在中非西非和北非建立的法屬西非洲殖民地,是非洲大陸當時最大的殖民地。歐洲殖民主義者在非洲爭奪自然資源,情況直至1950年代開始非洲國家各民族的獨立運動浪潮,多個國家紛紛獨立,才有所改進。歐洲和非洲亦循著經貿的方向發展。

歐澳

跟美國一樣,歐洲開發澳大利亞的初期亦以流放囚犯的作用。但由於歐洲和澳大利亞在地理上相距甚遠,令到兩者有著各位發展的空間,但在經濟、文化和宗親的聯繫上,澳大利亞和歐洲仍然有著很緊密的聯繫。澳大利亞及新西蘭的主要移民群種均來源於歐洲,與當地土著民族及其他移民發展大洋洲。

內部政策差異

雖然不少世界各國各項數據排名(如GDP、進出口總額、奧運會獎牌等)都將歐盟作為一個類似於主權國家的整體來看待,歐洲一體化的程度確實領先全球,但不同的歐洲國家在某些領域的內部政策方面仍然存在着明顯的差異。

宗教政策

歐洲是除東亞以外全球世俗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歐洲大部分國家皆已不設國教,但挪威、冰島、芬蘭的憲法仍規定基督新教路德宗為國教或唯一享受國家補貼的宗教,希臘憲法仍規定東正教為國教。

貨幣政策

丹麥瑞典波蘭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歐盟成員國至今未加入歐元區

刑罰政策

歐洲大部分國家不設死刑但保留無期徒刑西班牙葡萄牙塞爾維亞克羅地亞不設無期徒刑,但罪行特別嚴重的犯罪分子可能會被累計判處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超長刑期。

擁有死刑法律的只有白俄羅斯

毒品政策

荷蘭是唯一一個明文規定吸食和買賣大麻合法的歐洲國家。法國、希臘、瑞典、挪威、芬蘭等國對大麻實行嚴厲的管制,無論是吸食還是買賣皆為違法,也不允許將大麻作為處方藥使用。其他歐洲國家大都禁止私人種植和買賣大麻,但英國、德國、西班牙、比利時和捷克允許使用從大麻中提煉出的某些成分製造處方藥

性交易政策

俄羅斯、瑞典、挪威、冰島及東歐部分國家禁止一切形式的性交易,德國、荷蘭、瑞士、奧地利、匈牙利、希臘、土耳其允許開設妓院賣淫,其餘的歐洲國家允許性交易但禁止有組織地賣淫。

同性戀政策

西歐大部分國家允許進行同性婚姻登記,義大利、捷克等國家則允許同性之間建立同居民事關係但不提供同性婚姻的註冊登記,波蘭、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等大部分東歐國家明文規定婚姻只能是異性之間的民事關係。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