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形制规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朝王府為明朝親王、郡王理政及居住的府邸。依據《大明會典》,明代王府分為親王府、郡王府兩等。親王府制度擬於宮室,有王城、四門、前三殿、後兩宮、宗廟、山川社稷壇等建築;而郡王府則為四合院式建築。
明朝共實封親王六十三位,在陝西、山西、北平、山東、河南、湖廣、江西、四川、廣東九承宣布政使司、雲南以及北平、陝西行都指揮使司,萬全、遼東都指揮使司等地建造親王府四十六處,另在廣西有親王府規格的靖江王府一座。
明朝兩京十四布政使司中,福建、貴州、交趾,以及南京未設王府。浙江雖有親王分封,但並未營建王邸,旋改封別處。北平布政使司後升為京師,燕王府拆除後翻建為今日的故宮。
明朝滅亡後,各地明朝所建的親王府、郡王府多被焚毀或拆除。現僅存桂林靖江王府城門、殿陛,大同代王府九龍壁,襄陽襄王府綠琉璃影壁,鍾祥興王府鳳翔宮,開封周王府龍亭,南陽唐王府王府山、新鄉潞王府望京樓、安陽趙王府高閣寺、南昌寧王府「屏翰」儀門碑、青州衡王府石坊、蘭州肅王府大門遺址、成都蜀王府石柱、西安秦王府城牆等遺蹟。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更定王府官制,長官司左右長史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九品),審理所審理正一人(正六品)、審理副一人(正七品),典膳所典膳一人(正八品)、典膳副一人(從八品);奉祠所奉祠正一人(正八品)、奉祠副一人(從八品)、典樂一人(正九品),典寶所典寶正一人 (正八品)、典寶副一人(從八品);紀善所紀善二人 (正八品),良醫所良醫正一人(正八品)、良醫副一人 (從八品);典儀所典儀正一人(正九品)、典儀副一人 (從九品),引禮舍人三人(未入流),工正所工正一人(正八品)、工正副一人(從八品);伴讀四人、教授無定員(俱從九品),庫大使、副使各一人(未入流)。其護衛指揮使司官並屬官,隨軍多寡設置,不拘員數,品秩、俸祿並同在京衛分。儀衛司儀衛正(正五品)、儀衛副(從五品)、典仗六人(正六品)。
明朝親王府邸的規格布局與皇宮相似,中心為四面設有城門和城牆的府城,稱為王城。其正門(南門)為端禮門,東門為體仁門,西門為遵義門,北門為廣智門[1]。端禮門內有承運門,承運門內為承運殿、圜殿和存心殿前三殿。存心殿之後為宮門,前寢宮、穿堂、後寢宮及後宮門。出後宮門為王城北門廣智門。
除了中路宮殿外,王城內還設有東西三所、世子所、書堂、退殿,以及典膳所、典寶所、承奉司、六局、漿糨房、內使歇房等建築。王城內還設有宗廟、山川壇、社稷壇。王城外通常圍以蕭牆,南向正門稱櫺星門,其他三門名稱與王城城門名稱相同[2]。
除了王府外,明初禁止親王在封國所在之地另外興建離宮園林[3]。
明朝王府的規格下天子一等,低於南京及北京皇宮。按周禮「天子五門、諸侯三門」[4]之制,明朝南北兩京皇宮設大明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五門,而王府只設櫺星門、端禮門、承運門三門。明朝皇宮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面闊分別為九間、五間、九間,用黃色琉璃瓦、金龍藻井;而王府承運殿、存心殿各為七間(弘治年間所定規制),青色琉璃瓦、窠拱攢頂藻井,等級低於皇宮。
明朝時期,大明會典規定了親王府邸的規模,王府門、殿及各處建築尺度主要包括以下內容[5]:
由上述規制可見,明朝親王府面積約為20到30萬平方米,內有宮殿屋宇約八百間左右[13]。作為對比,紫禁城面積為72萬平方米,內有宮殿屋宇約八千三百多間[14]。
大明會典雖規定了王府制度,但因用地面積等原因可有權變或減殺。比如根據明朝正德《大同府志》附圖,大同代王府有裕門(相當於櫺星門)、端禮門、承運門、承運殿、崇信門、存心殿、長春宮、廣智門;東路依次為廣贍倉、長春(壽)宮、望親樓、清暑殿、宗廟、燕居之殿、後殿;西路為戟門、社稷壇和風雲雷雨山川壇、大成之殿、穿廊、謹德殿、後殿等。代王府平面圖中並無明顯的王城、蕭牆之分,端禮門並非城台殿座式建築,而是宮門式建築,後宮區域也無前寢宮、後寢宮之分,而是只有長春宮(左右另有二宮,或為宮門)。
天順四年規定郡王府規格為:每位蓋府屋共四十六間。前門樓三間五架。中門樓一間五架。前廳房五間七架,廂房十間五架。後廳房五間七架,廂房十間五架。廚房三間五架,庫房三間五架,米倉三間五架,馬房三間五架[15]。靖江王府為特例,王城、承運殿等比照親王府邸規制營建[16]。當年山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在代州、蒲州、霍州、忻州、絳州為代王府各郡王營建王府,工部具府第式樣以進,明英宗定王府基址「地東西二十丈,南北三十丈,俾勿過制」[17]。
成化十四年三月,重定郡王府規格,前門、中門各三間五架;前殿、後殿各七間七架;前後東西廂房各五間五架;典膳所、書堂各三間五架[18]
從2011年發掘濟南寧陽、寧海兩郡王府邸遺址的情況來看,寧陽王府占地約1.1萬平方米,有100多間房屋,主院多達五進,東跨院為三進,西跨院為兩進,還有迴廊、廂房等建築,超過了會典規定的規模。[19]2017年開封發現周藩永寧王府遺址,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有大門、影壁、儀門、前廳房、後廳房、花園等建築,南北進深122米,東西面闊約42米。[20]
《大明會典》規定,郡王、鎮國將軍至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至奉國中尉、郡主至鄉君府第,於出府之日奏請勘報,無房屋者由有司給價,自行起蓋。
郡王等府第給價則例[21]:
明代親王分封情況詳見明朝藩王列表。各府情況按照封藩先後順序排列。
明太祖在洪武三年封秦、晉、燕、周、楚、齊、趙、潭、魯、靖江十王,在南京建十王府,十王就封后,十王府供尚未之國、以及來京入朝的親王居住[98]。明成祖營建北京時,仿照南京之制,在皇城東安門外東南修建十王府,為屋八百餘間。十王府範圍大致在今王府井大街以東、帥府園胡同以北、校尉胡同以東、金魚胡同以南一帶[99]。明代皇帝之子未成婚前居住於宮中,成婚後方出宮,住於京師王邸中,等待就藩之國。各王邸的具體位置不詳,有可能利用十王府的空宅[100][101]。
明初郡王也有各自的封地,並在封地營建王府。如永樂十二年明成祖廢晉王朱濟熺,十年後封其子朱美圭為平陽王,在平陽府建王府。英宗即位後封朱美圭為晉王,方遷回太原。又如晉府慶成王朱濟炫,永樂元年遷潞州,永樂十年遷汾州居住[106],以汾州州治為王府,州治則遷往稅課局理事[107]。但這一制度在永樂時期之後逐漸廢棄,此後各府郡王改為依本支親王附城居住。比如太原城內建有慶成、寧化、臨泉、方山、廣昌等郡王府[33];濟南為德王封地,城內建有寧陽、寧海等八座郡王府;南陽為唐王封地,唐憲王、唐莊王在城內建郡王府九座,城中「邸第相望,將軍、中尉、宗室半居民」[108];寧夏鎮城西部建有壽陽王、鞏昌王、弘農王等郡王府邸[109]等等。
明英宗復辟後,郡王依城居住這一規定更為嚴格。但封國於大同的代王因子孫眾多,故仍陸續將分封郡王外遷。從代簡王至代懿王,代府共封二十三位郡王,而外遷者有十位,如山陰王、襄垣王居蒲州,靈丘王居絳州,宣寧王、隰川王居澤州,定安王、博野王居忻州,樂昌王居朔州等。郡王外封,也遵循「諸王就藩後,非請命不得歲時定省」之制度,例如襄垣王朱遜燂分封至蒲州,甚為思念大同,於是做《思親篇》,詞甚悲切[45]。蜀府宗室則多居住於灌縣。
據王世貞《弇山堂別集》統計,截至至隆慶、萬曆時期,各地郡王異封情況如下[110]:
明成祖永樂元年降封徐王朱允熙為甌寧王,建甌寧王邸於南京懿文太子陵園旁,永樂四年毀於火。永樂元年四月,命修汝南王府於雲南大理府太和縣[111]。南明隆武帝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在台灣台南建有延平郡王府。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