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普濟寺
位於臺灣臺北市北投區的佛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位於臺灣臺北市北投區的佛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投普濟寺,全名靈泉山普濟寺,舊名鐵真院,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北投區林泉里的佛寺,由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員工捐款建立,大正五年(1916年)1月落成。此寺創始時屬於禪宗臨濟宗妙心寺派,後歷經宗派更迭,今列為直轄市定古蹟。
臨濟宗妙心寺派在新北投的活動可追溯至日治初期。明治三十二年(1898年)[1]:138時細野南嶽[註 1]、河尻宗現、足利天應[註 2]三位法師受北投信徒松本龜太郎[註 3]之邀,駐錫於北投山上虞兆庵。虞兆庵倒塌後三人曾暫住松本氏居處,後因認為長住民家不合戒律而回歸劍潭寺,過著在臺北、北投間往返的生活[5]:7-11。
此佛寺是鐵道部員工集資建立[6][註 4]。大正五年(1916年)1月,員工村上彰一[註 5]過世,當時寺院尚未完工即緊急設立祭壇,舉辦追悼法會,松本龜太郎與信眾商討,決定以村上彰一之戒名「鐵真院釋淨彰居士」中的院號「鐵真院」作為寺名[11]。大正四年(1915年)員工開始捐款,並迅速於同年(1915年)12月至次年1月間建造完成[6],建成後經參與建寺的比丘則竹玄敬[註 6]向臨濟護國禪寺請求,由鈴木雪應擔任住持[13],是臨濟宗妙心寺派布教所[14][13][11],也是昔日北投鐵道部員工祭祀與休憩聚集場所[15]。
大正七年(1918年)1月18日農曆新年期間,鐵真院為祝福民眾今年能夠開運、進步向上,因而舉辦抽籤活動。院內提供大、中、小三種尺寸的數百尊達摩像供參拜者抽籤,每人均可抽中。院方也在《臺灣日日新報》刊登活動消息,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此外,該院也曾在五月中旬舉行湯守觀音例祭,例祭當天會舉辦藝技表演、相撲、花火等餘興節目[16]。
昭和九年(1934年)鈴木雪應對鐵真院進行大規模擴建[11][16][18]並建立「村上彰一翁碑」[19],同年3月6日由鈴木雪應主持上棟式[11],7月28日獲認可升格為正式寺院[1]:148。
「湯守觀音」是一尊雕刻於日治時期的觀音石像,「湯」有溫泉之意,「守」有保佑之意[20],因此「湯守觀音」直譯即為「守護溫泉的觀音」[16]。佛像是按照妙心寺派據點臺北新起町大悲閣[12]的西國三十三番觀音圖之一所設計[21],造型為觀音立於龜甲之上、手持寶瓶撒下靈水,烏龜仰頭接飲[11][18]。根據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的《北投溫泉誌》,該像高二日尺(60公分),重三百斤(180公斤)[22],是北投溫泉業者為求保佑,由鐵道部員工村上彰一贈送[10]。觀音像開眼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10月17日[21],當天前來參拜的日本人有一千餘人,臺灣人有五百餘人[16],此外也有招待咖啡、相撲、藝妓、戲劇等餘興節目,火車票亦有打折,吸引不少人前來[18]。
觀音像開眼後即供奉於臺北堀內商會會長桂光風[註 9]捐建的「湯守觀音堂」內,該堂位於平田源吾的溫泉旅館「天狗庵」下方[21]、共同入浴場[註 10]上方,其後曾遷移數次。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左右的老照片顯示觀音堂位於北投公園水池旁;大正六年(1917年)由於北投公園擴建而遷移到普濟寺旁樹林,此地點為村上彰一在世時提議,部分由陸軍提供[18]。
關於觀音像遷入普濟寺供奉的年份並無明確資料[16],目前只知當普濟寺前管理人楊吳滿在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來到該寺時,湯守觀音已經供奉在寺內[11][註 11]。對此北投文史工作者楊燁推測觀音像於昭和九年(1934年)普濟寺擴建時被嵌於該寺牆壁上[18]。楊燁也表示網路流傳北投普濟寺的建立時間為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但該年其實是湯守觀音堂的建立年份,因湯守觀音像後來移入了普濟寺內,讓普濟寺誤得了「溫泉守護寺」的美名[15]。
民國一百零九年(2020年)寺方複製原有的湯守觀音像,新打造湯守觀音的複製石像[11]。
戰後此寺改名為「鐵真寺」[24]。民國35年(1946年)3月10日智性法師[註 12]受安田文秀委託,擔任鐵真院代理人,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格魯派第17世甘珠活佛[註 13]駐錫此寺為止[11]。甘珠活佛駐錫時此寺二度更名[14],全稱為「靈泉山普濟寺」[21][27]。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甘珠活佛以整修此寺為由,向臺灣省政府主席黃杰陳情,希望能請陽明山管理局命令占用住持寮房的住戶遷居,但陽明山警察多次前往驅逐未果,導至住持寮房遭長期侵占[24],慧明法師擔任此寺住持時才購回寮房產權[11]。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註 14]由性如法師[註 15]接任住持[28][16],同年普濟寺加入中國佛教會臺北市分會[16]。性如法師在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過世,其在遺囑中將普濟寺交由楊吳滿管理[11]。民國八十年(1991年)楊吳滿邀請蓮航法師[註 16]續任住持[11]。
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前,臺北市政府擬將普濟寺作為中華漢藏文化協會會址,擔任理事長的星雲法師不忍讓原住持遷出,便與悟一法師[註 17]前往,當面將政府公文撕掉以表示讓原住持續住。[33]
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時,一位在寺內幫忙的張姓女子表示,該寺性如法師、蓮航法師兩位師父都從小出家,並在中國大陸大型寺院修行,養成佛僧應自給自足的理念與習慣,因此普濟寺內的功德箱都放在不顯眼處,也未設任何販賣佛教文物、禮品櫃台,多年來寺中經費僅夠維持日常開銷;又由於該佛寺屋頂過高、保養不易,過去常發生屋頂漏水現象,住持性如法師很早即決定僱工翻修,但奈何經費不足。[27]
民國八十年代(1990年代)中期,許陽明開始致力於重建北投溫泉鄉,曾推崇此寺證明了臺灣文化的包容[34]。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9月,許陽明向臺北市政府提出古蹟陳請書,同年10月23日進行會勘,後在11月27日通過審查[35],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3月10日,許陽明同時申請的九處古蹟,臺北市政府將北投普濟寺、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長老教會北投教堂..等等公告列為市定古蹟,而北投公園石拱橋則被登錄為紀念性建物[36]。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爆發,可能普濟寺屋頂遭受波及,2000年2月連日大雨,22日傍晚普濟寺大店主樑突然斷裂,屋頂中脊熨斗瓦突然破一個約屋頂四分之一寬的大洞,雨水大量注入室內。隔日清晨普濟寺當時管理人吳滿居士到寺,看到災情嚴重,立刻電請許陽明幫忙處理,許陽明團隊陳林頌等立即到場,先用塑膠布覆蓋破洞之處,以防止雨水繼續注入室內,並說明協助寺方古蹟破損之處理程序,並說明如何向文化局申請補助修理古蹟。[37]。
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3月7日,臺北市文化局因接獲住持蓮航法師反映,表示佛寺屋脊及屋簷已剝離、塌陷,於是文化局副局長黃才郎與國有財產局相關官員前往會勘[38]。同年11月5日由文化局長龍應台與寺方舉行修繕開工典禮[39][40],文化局撥款新臺幣六百八十餘萬元[41],為文化局成立後首宗補助整修私人寺廟的案例[39][42]。負責工程的是之前曾修復新莊武聖廟的慶霖營造公司[40],修護的日式黑瓦來自蘇州瓦廠[42]。
民國九十年(2001年)3月13日,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辰上梁[42]。同年(2001年)9月15日舉行修復完工典禮,由文化局龍局長主持剪綵,台北市佛教會淨良、清霖、宋誠、法航等多位法師,及臺北市議會副議長費鴻泰、市議員魏憶龍均到場致賀,來自社區的大屯吟社、復興高中也以音樂讚頌這棟百年古蹟重生[41]。
民國九十年(2001年)左右,有一位臺灣鐵路管理局員工至此寺登山時,發現該寺是由日治時期鐵道部員工集資建立,遂追查此寺是否屬於臺鐵資產,後來發現不是。又由於臺鐵員工訓練中心位於北投,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左右中心主任陳瑞良就開始安排課程,讓受訓員工知道此寺與臺鐵的淵源,傳出「鐵路廟」之稱號。[43]
此寺第8、9任住持分別是禪宗百丈山力行禪寺的慧明法師、如目法師[44][45][註 18],曾於民國一百零六年(2017年)1月時舉辦湯守觀音見面會,為戰後首次公開。同年(2017年)5月時如目法師經由日本溫泉協會理事、作家西村理惠的聯繫,前往妙心寺派大本山妙心寺靈雲院[註 19]進行溯源之旅,獲得該院方丈則竹秀南禪師[註 20]接見,12月秀南禪師率團來臺參訪,並與普濟寺締結為友好寺院,以掛牌、植樹等方式紀念[13],此後妙心寺以及普濟寺每年皆會互相參訪[11]。民國一百一十年(2020年)如廣法師擔任住持[11]。
從北投中山路步行而下,可望見北投普濟寺聳立在左側對面山坡上[48],門牌是北投區溫泉路112號[15][49]。通往此寺的石板梯是由唭哩岸石所造[24],約八十階[27],一路為樟樹和相思樹所擁罩[34],寺院裡則種滿七里香、秋蘭、山茶花、杜鵑花和仙丹樹[27][19]。依當地林泉里里長張聿文的話,拐上石階梯後,就感覺到了日本[9]。
大殿面寬三開間,進深亦是三間,近正方形[48]。
屋頂屬入母屋造[9],屋脊平直[50]。寺廟外牆為白色,室內用木頭造成的屋樑為原色,正面左右側各有二座窗戶,其中最外側的窗戶製成鐘狀[50][48],稱為「花頭窗」[9]。屋瓦是以黑瓦作為材料,鋪瓦片形式為「筒瓦」、「板瓦」[51]。木造屋身飾有五圓圈造型的鬼瓦與懸魚[15]。屋簷下方木條排列整齊,是處理出簷及裝飾簷下的構造物,稱作「垂木」[9]。
寺前方突出供放置香爐處,日語稱「向拜」,門額向前伸出兩根弧形的海老虹樑與主結構部分相連[註 24],中央屋簷亦向前伸出,形成一處玄關,在臺灣寺院少有[50][9]。這種形式,乃江戶時代的建築風格[48]。寫有「普濟寺」的廟匾則為民國38年(1949年)更名時,由于右任所題[14]。地面鋪有龜甲造型之地基、屋頂橫梁亦有烏龜裝飾,象徵長壽、吉祥[7]。
從正面進入大殿後首先會見到供奉彌勒菩薩的供桌,供桌後是地面抬高[52],鋪設塌塌米的佛堂[19],此設計方便跪坐禮佛,為日本佛寺常見的工法[52]。主要供奉千手觀音[9][27],湯守觀音像則鑲嵌在千手觀音像後方牆上[18][16],殿內另有擺設大藏經、寫著「萬德莊嚴」的布幕[19],懸樑上有紅色花瓶狀裝飾[6]。
該寺在戰後長年由被當地人尊稱為「楊師姊」的楊吳滿管理,據說在她照顧下,寺內物品器皿幾乎無太大變動。[9]民國一百零五年(2016年)楊吳滿身體不適,因此由時任住持如目法師接任打掃工作[11]。
根據調查,全臺灣除北投普濟寺外,僅花蓮吉安慶修院同屬類似的寺廟[39]。其建築風格折衷了和樣、禪宗樣,與觀心寺相若[6]。
住持寮房是昭和九年(1934年)擴建時所建,同年三月二十六日舉行上棟式[24]。面寬七點五開間,進深六開間,占地四十五坪[24]。以磚造、木構為基礎,建材為臺灣杉木及檜木,牆體構造為竹編灰泥壁,外牆鋪設雨淋板,內牆敷以白灰壁面,屋頂鋪設文化黑瓦,並以鬼瓦為飾[24]。
庭院一隅有日本前鐵道部長下村宏撰文、題額紀念村上彰一的「村上彰一翁碑」[9],此碑是由鐵道部工務課職員江原節郎[註 25]所建[18]。
庭院中的子安地藏像是住持鈴木雪應向日本訂製[11],於昭和六年(1931年)4月24日舉行開眼供養儀式[53],當時是臺灣最大尊之石雕王地藏菩薩[16]。活動參與者包含信徒、小學校學生、詠歌講成員、佛教婦人會會員等[53]。民國79年-109年(1990年-2020年)時此地藏像安奉於藝人張琴興建[54]的涼亭中,亭上懸掛「慈航普渡」四字匾額,落款為「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十月四日吉旦,葉公超,信女張愛琴敬獻」[18][19],亭左右各有一根高及人肩的石柱,上方鐫刻「獻納」、「昭和六年」等字樣[19]。此佛像曾被誤會是送子觀音或失蹤已久的湯守觀音像[10]。
屋頂中的棟札是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進行重修時所發現,該棟札是昭和九年(1934年)擴建時所立,上面寫有「請負江原節郎」字樣。棟札上方使用大字書寫「奉真讀大般若理趣分經」,右側使用小字書寫「佛運延洪 皇基鞏固 萬民和樂」,左側書寫「法輪常轉 仁澤普霑 國土昭平」。棟札下方書寫「寶牘 惟時 昭和九甲戊彌生下浣悃修上棟式主任比丘雪應」,右側書寫「謮負 江原節郎」、「大工 菅定義 同 須川久吉」,左側書寫「建築委員」四字[11]。
建築委員的名單總共有四排,第一排為「桐村純一[註 26]、江原節郎、鳥居嘉藏[註 27]、戶水昇」,其中桐村純一有「長」字,表示其為建築委員長。第二排為「小川嘉一、吉武才藏、寺西仙次郎[註 28]、鈴木倉吉[註 29]」,第三排為「池田永、木曾留吉[註 30]、松本安藏、塚口重次」,第四排為「大角馬之助、陳清地、周碧[註 31]、許德定[註 32]」[11]。
大殿內的千手觀音像平時位於湯守觀音像前方。民國一百零六年(2017年)寺方舉辦湯守觀音見面會,為讓公眾看到湯守觀音像,因此將千手觀音像請出,意外發現千手觀音像背後寫有「為寺西氏先祖代代菩提,施主寺西仙次郎」的字樣[11]。
之後整修住持寮房時,發現寮房地下埋藏著一尊安置於廚子的觀世音菩薩像,初步判定疑似是江戶時代的造像[11]。
民國一百零六年(2017年)1月時該寺開始舉辦湯守觀音見面會,為戰後首次公開[13]。民國109年(2020年)時湯守觀音見面會一年舉辦一次,時間為春節寺方打掃之後,亦為茶花季節[18]。
民國一百零九年(2020年)10-11月時北投也舉辦「愛您愛鄰『祐現』北投湯守觀音祭」系列活動,內容包含發表《探索北投普濟寺‧湯守觀音》一書、復刻湯守觀音像與社區創意隊伍一同踩街遊行、擲筊求湯守觀音等身石福袋[註 33]、在溫泉博物館大草皮和北投公園溜冰場舉辦市集[註 34]、電動車遊北投等,兼具為2019冠狀病毒病祈福、推動地方創生之目的[55][5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