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樣」(日語:禅宗様ぜんしゅうよう),日本佛教建築形制,原稱「唐樣[1],興起於12世紀晚期至13世紀早期。

Thumb
下關市功山寺佛殿,始建於1320年

禪宗樣借鑑中國宋代建築的形制,伽藍布局多為宋代更為流行的南北軸向布局,採用中式台基、門板隔扇、補間鋪作花頭窗日語火灯窓、木鼻、副階周匝等技法[2]。雖取法中國,但視乎設計偏好,禪宗樣建築仍會保留一些明顯的日本形制,例如可能採用日本傳統的杮葺日語杮葺檜皮葺作屋頂,而非中式筒瓦和板瓦;還可能採用「野屋根」技藝,即將殿身構造的屋頂隱藏在裝飾性的大屋頂內部[3]

由於和大佛樣多有共通之處,且借鑑宋朝建築風格,禪宗樣和大佛樣又有鎌倉新樣式宋樣式的別稱,相對於傳統的和樣。

歷史

Thumb
禪宗樣佛殿常見花頭窗日語火灯窓
Thumb
京都大德寺補間鋪作
Thumb
鎌倉光明寺補間鋪作,可見裝飾性的「木鼻」
Thumb
京都建仁寺的禪宗樣門板,稱「桟唐戸」

12世紀末,僧人榮西道元將中國禪宗臨濟宗曹洞宗引入日本。榮西在鎌倉傳法[3],並得到將軍源賴家支持,得以在鎌倉和京都設立禪宗道場。道元則在福井縣創立永平寺,提倡曹洞宗默照禪法。禪宗受到日本武家青睞[3],成為日本佛教的主要派別。禪宗僧人亦將中國宋朝的建築技藝引入日本,並且和日本本土建築技術及審美相結合,形成新的建築形制和風格,原稱「唐樣」。二戰戰後,日本建築學者太田博太郎日語太田博太郎提出「禪宗樣」的稱法[1]

特徵

禪宗樣如今是日本佛教寺院的常見風格,日本佛教各宗派都有模仿,並不局限於禪宗自家。禪宗樣的明顯特徵有裝飾性的外廊,即「裳階」,構成重檐樣貌[4]花頭窗日語火灯窓、中式門板、夯土台基[5][6][7]。整體設計顯得輕巧而有序[8]。其他特徵還包括:

  • 寺院的整體布局嚴整,講究對稱。各個建築的形制、布局、規模和用途都預先確定[3],類似於中式寺院的南北軸向布局:山門大殿、說法堂按南北軸線一字排開[2];相對少建佛塔。和禪宗相比更傳統的宗派,如天台宗真言宗,則不甚注重伽藍布局,更考慮適應地形特點。
  • 佛殿的平面偏向正方形,為整間殿堂,不設隔牆。
  • 屋頂有翹角設計。
  • 採用扇形椽(扇垂木[2]。裳階多用平行椽(平行垂木)。
  • 採用)來強化構造,殿身與橫架之間通過大量穿枋進行拉結。此前平安時代的建築多使用長押,現僅為裝飾性的構件[9][10][11]
  • 斗栱之間插入水平的「通肘木」[12]
  • 斗拱可採用三級出跳(三手先),在日本傳統的和樣已經很少見。第三級出跳採用尾垂木)作支撐[13]
  • 採用柱間斗栱(補間鋪作)構造(詰組)。日本傳統風格多用柱頭鋪作,禪宗樣引入中式補間鋪作[2]
  • 柱子上下兩端削出倒角和曲線,即卷殺()。
  • 柱下設柱礎礎盤)。
  • 柱頂穿枋(头貫)上方額外設一層板,稱「台輪」。
  • 枋、栱、梁的尖端(木鼻)有渦卷、若草等紋樣裝飾[3]
  • 大斗下採用瓶形的「大瓶束」構造,「大瓶束」下有「結綿」雕刻裝飾。
  • 欄間日語欄間為弓形波浪紋路,稱「弓欄間」。
  • 窗戶曲線為火焰或花苞形,稱為花頭窗日語火灯窓[14]
  • 板門的門框由縱橫的數根桟木支撐,桟木和門框之間鑲嵌小門板(入子板),藉鑒了中式建築門板的作法,稱爲「桟唐戸」[2]
  • 採用木製牆壁板,少用土牆。
  • 採用鋪磚土質地面,以四分法(四半敷)鋪設,即磚縫和水平線呈四十五度角。
  • 木材以原本的素木色(素木造)示人,但會在內部上色。

禪宗樣的一些特徵和大佛樣相通。

圖冊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