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人,朗陵侯相荀淑之孙。东汉末年的政治家、战略家,亦是曹操谋臣,官至侍中兼光禄大夫,被比喻为如同西汉的张良。曾表示反对曹操称魏公,不久后去世,谥曰敬侯,追赠为太尉。因其曾任尚书令数十年,被称为“荀令君”。
Quick Facts 荀彧, 光禄大夫 ...
Close
荀彧有容貌[1],少时被南阳名士何颙赞为“王佐才也”[2],始为颍川太守阴脩之主簿[3]。昭宁元年(公元189年),九月,司空董卓废汉少帝刘辩[4],立汉献帝刘协,改元为永汉[5]。当时用士人替补宦官的职位[6],荀彧被举为孝廉,得拜守宫令[7]。后其迁亢父令,弃官不就[8]。
董卓以颍川人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初平元年(190年),韩馥到官,起兵与袁绍等人讨伐董卓[9],并遣人迎接家乡人。荀彧认为颍川为四战之地,也劝乡人离开以避祸乱,但众人留恋故土,不愿搬走。荀彧便独自将宗族迁往冀州。后来颍川果然被李傕所掠 [10]。荀彧到冀州时,渤海太守袁绍已袭取韩馥之位[11]。虽然袁绍奉荀彧为上宾,但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于二年(191年),投奔东郡太守曹操。曹操大喜过望,盛赞其为:“吾之子房也。”遂任为奋武司马,时年廿九[12]。
兴平元年(194年),夏,兖州牧曹操征陶谦,荀彧与程昱守鄄城[13]。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背叛曹操,迎接吕布为兖州牧[14]。张邈遣刘翊向荀彧说,吕布是为援助曹操而来,并替吕布军求粮。荀彧不听,勒兵固守,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15]。当时只有鄄城、范县、东阿仍旧为曹操坚守[16]。豫州刺史郭贡率数万兵来到鄄城下,求见荀彧。夏侯惇劝阻,但荀彧认为,郭贡与吕布张邈等人交情不深,趁其计谋未定时说服他,至少可使他中立,但若先猜疑他,必激怒他定计。荀彧便亲身赴见,郭贡看到荀彧无惧意,也认为城池不容易攻取,便引兵离去。荀彧又让程昱去范县、东阿游说,以安其心。曹操从徐州返回,在濮阳击败了吕布,吕布东逃[17]。
二年(195年),夏,曹操击破吕布部将薛兰、李封[18]。当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彧劝阻说道:“现在的河、济,就是高祖的关中、光武的河内。薛兰、李封已被击败,应该收割熟麦,储存粮秣,一举歼灭吕布。如果攻打陶谦,吕布会乘虚而入。鉴于往年之败,徐州人相为表里,又必坚壁淸野。而且因为去年的徐州之战多有杀戮,今徐州人死战都不会投降,就算能破也不能得到其人。”曹操从其计,大败吕布,复得兖州[19]。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打算迎接汉献帝,将领们有疑虑[20]。荀彧劝以:“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21]九月,曹操移汉献帝到许昌[22][23]。荀彧任侍中,守尚书令。曹操虽在外,仍然询问荀彧军国大事[24],并多次称赞其能[25]。荀彧先后举荐了荀攸、锺繇、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戏志才、郭嘉、杜畿[26]、严象、韦康[27]、孙资[28]、仲长统[29]等大批人才,并协调有宦官背景的曹操与大族名士之间的关系[30]。
二年(197年),正月,曹操败于张绣[31]。大将军袁绍写书给曹操,言语悖慢,曹操问讨伐袁绍之计,荀彧指出可战胜袁绍的四点:任人以度胜、断事以谋胜、明法以武胜、谨俭以德胜[32]。三年(198年),七月,荀彧建议应先讨伐吕布,又推荐让锺繇统筹西边事务,曹操从计[33],十二月,杀吕布[34]。
四年(199年),十二月,曹操任命锺繇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自己率军与袁绍对峙。少府孔融担心袁绍势强,荀彧指出其谋士许攸贪婪,若犯法被治,必会生变。其将颜良、文丑更可一战而擒之[35]。事情发展如荀彧所料[36],或说此事为穿凿附会[37]。
五年(200年),曹操因缺粮而想撤退,荀彧劝说:“虽粮少,但未及楚、汉在荥阳、成皋的时候。当时刘邦和项羽不肯先退,先退的人必被动。主公仅对方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对方咽喉不能进已经半年了。见敌势的锐气力竭,必将有变化之数,不能失去机会。”曹操看后下定决心,果然敌军有变数,最终击败袁绍[38]。六年(201年),三月,曹操缺粮,打算舍弃袁绍,先攻击刘表。荀彧劝阻[39]。八月,荀彧与侍中郗虑、锺繇侍讲汉献帝[40]。
八年(203年),七月,曹操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41],食邑1千户[42]。荀彧辞以无野战之功,经曹操劝说后接受[43]。
九年(204年),八月,曹操平冀州,为冀州牧[44],为荀彧大起房屋于邺[45]。有人建议曹操复置九州,使冀州最大。荀彧反对,建议先定河北,修复洛阳,南讨荆州,待天下大定后再议古制。曹操听从[46]。十二年(207年),曹操表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2千户[47]。曹操又欲表荀彧为三公,荀彧使荀攸推辞[48]。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彧,荀彧说:“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曹操依计取荆州[49]。
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当进爵“魏公”,并秘密地征求荀彧的意见,然而荀彧反对,曹操听闻之后心头不忿[50]。十月,曹操南征孙权[51],向皇帝上表让荀彧到谯慰劳军队而将他留下,由此皇帝任命荀彧担任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52]。
曹操的军队前往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西晋陈寿《三国志》记载荀彧忧郁而死[53]。刘宋范晔《后汉书》、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孙盛《魏氏春秋》,均说曹操赠送食器给荀彧,荀彧打开见器中空无一物,服毒自尽[54][55]。北宋司马光认为曹操隐瞒此事,所以陈寿并不确定荀彧的死因[56]。裴松之注《三国志》引袁𬀩《献帝春秋》记载,荀彧看过皇后伏寿给父亲伏完的信,信中说汉献帝不满曹操。荀彧当时隐而不报,后又因惧怕事发而向曹操告密,但曹操之前已得知荀彧密而不报。荀彧犒军时又想单独解释自己反对曹操封公之事,曹操不许。荀彧死后,投奔孙权的人表示:曹操让荀彧杀伏寿,荀彧不从,故自杀[57]。裴松之认为此事荒诞不经[58]。
荀彧死前,烧毁自己所有的上书[59],终年50岁。汉献帝得知后,非常悲痛,在祭祖神之日停止䜩乐,谥荀彧为敬侯[60]。荀彧亦被名士们追悼,曹操之子曹植为其作诔[61],潘勖为其作碑[62],钟繇比其为颜回[63]。荀彧子荀恽继万岁亭侯[64]。荀彧死后,曹操进封魏公,其政策亦从征外转为安内[65]。
咸熙二年(265年),魏元帝曹奂禅位之年[66],荀彧被追赠为太尉[67]。
后人判断荀彧的立场,有汉臣、魏臣两种观点[68]。有人在荀彧为魏臣的基础上,认可曹操的正义性[69],或否定其助纣为虐[70]。也有人在荀彧为汉臣的基础上,肯定其杀身成仁[71][72][73],或否定其延续腐朽的政权。又或荀彧实为身处汉魏矛盾之间。
史书中对荀彧的评价或许经过两个转折,据官方态度所变化[74]。曹魏时期,诸书如鱼豢《魏略》、《典略》、王沈《魏书》,因为荀彧被“隐诛”,或皆未将荀彧列为魏臣。西晋时期,因为司马氏与荀氏的亲密关系[75][76],时讳淡化,陈寿《三国志》得以将荀彧列位魏文臣之首。由于荀彧反对曹操而死,这种列位又能为魏晋禅代提供依据。这种说法延续到东晋时[77],如袁宏《后汉纪》[78][79]、孙盛《魏氏春秋》等书。刘宋时期,晋宋禅代的依据部分来自刘裕延晋之论[80]。由此荀彧延汉之论,又成范晔《后汉书》[81][82]、裴松之《三国志》注中的观点[83],荀彧也被称为汉臣。
民国卢弼等认为《三国志》中“进彧为汉侍中”本应作“进彧为侍中”,陈寿特加“汉”是“特笔”,在暗示荀彧并非纯粹的魏臣[84]。或说此处只是纰误[85]。
荀彧有一个无甚德才的同族亲戚,请求荀彧任他为议郎。荀彧笑着回应:“官职是用来彰显才能的。如果我这么做,众人要怎么说我呢?”[86]
曹操为提倡节俭,仿照古皮弁冠发明了一种帛制便帽——帢[87]。据说起初帢是没有岐(分叉)的。有一次,荀彧走在路上,头戴的帢碰到树枝形成岐。时人仰慕荀彧,认为这样更美观,因此后来的帢上便有了岐[88]。
或说荀彧的祖父荀淑和陈群的祖父陈寔交好,当时荀彧和陈群年纪尚小,也被家人抱着参加会面[89]。有鉴于荀淑在荀彧出生时已死[90],由此推测此事可能是附会。而古人将两家会面与天上“德星聚”的现象联系起来[91],德星乡、德星亭等因此而得名[92]。朱熹据《续晋阳秋》为建阳考亭陈氏离榭命名“聚星亭”[93]。
另外据《裴子语林》记载,孔嵩与荀彧未冠时共游太学,后来荀彧出任荆州刺史而孔嵩因为却家贫只能受雇作新野县阿里的街卒。而后荀彧一日外出见到孔嵩时走下车抓住他的手说:“想当年跟你摇扇共游太学,但如今你居然只是小卒,真是令人感到痛惜啊!”于是荀彧令新野县阿里的街卒代替孔嵩,孔嵩拒绝。后孔嵩获得三府多次邀请,孔嵩都不去就任。[94]但根据《后汉书》所言,此事应当是范式而非荀彧所为,荀彧未曾当过荆州刺史。[95]应当是《裴子语林》记载错误。
荀彧将徐州的守城方式总结为“坚壁清野”[96],即增强防御,转移城外物资和设施,使敌军既无法攻克城池,又得不到补给。后“坚壁清野”成为这类防守策略的代名词。[来源请求]《晋书·石勒载记》:“勒所过路次,皆坚壁清野,采掠无所获,军中大饥,士众相食。[参 2]”秦观《鲜于子骏行状》:“远斥堠,谨烽火,坚壁清野,使寇无所获。”
- 荀绲,字仲慈,济南相,与荀爽等兄弟七人合称“八龙”
- 荀崧,字景猷,荀𫖳之子,荀灌之父,官至光禄大夫[129]
- 荀羡,字令则,荀崧之子。官至东晋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假节。时人称之为荀中郎。同时也娶公主,成为驸马。
- 荀伯子,荀羡之孙。刘宋时御史中丞,也是《荀氏家传》的作者。
- 何颙:“王佐才也。”“颍川荀彧,王佐之器[参 3]。”
- 曹操:“吾之子房也。”“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参 4]。”“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参 5]。”“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参 6][参 7]。”“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
- 曹操《请爵荀彧表》[参 8]:“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是故典阜之锡,不后营丘,萧何之土,先于平阳。珍策重计,古今所尚。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参 4]。”“守尚书令荀彧,自在臣营,参同计画,周旋征伐,每皆克捷。奇策密谋,悉皆共决。及彧在台,常私书往来,大小同策。《诗》美腹心,《传》贵庙胜,勋业之定,彧之功也。而臣前后独荷异宠,心所不安。彧与臣事通功并,宜进封赏,以劝后进者[参 9]。”(荀彧辞让后曹操曰:“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原君勿让[参 4]。”)
- 曹操《请增封荀彧表》:“昔袁绍侵入郊甸,战于官渡。时兵少粮尽,图欲还许,书与彧议,彧不听臣。建宜住之便,恢进讨之规,更起臣心,易其愚虑,遂摧大逆,覆取其众。此彧睹胜败之机,略不世出也。及绍破败,臣粮亦尽,以为河北未易图也,欲南讨刘表。彧复止臣,陈其得失,臣用反旆,遂吞凶族,克平四州。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后若南征,委弃兖、豫,利既难要,将失本据。彧之二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是以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古人尚帷幄之规,下攻拔之捷。前所赏录,未副彧巍巍之勋,乞重平议,畴其户邑。”(荀彧辞让后曹操曰:“君之策谋,非但所表二事。前后谦冲,欲慕鲁连先生乎?此圣人达节者所不贵也。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密谋安众,光显于孤者以百数乎!以二事相还而复辞之,何取谦亮之多邪!”)[参 4]
- 司马懿:“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参 4]
- 锺繇:“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参 4]
- 陈群:“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参 10]
- 祢衡:“文若可借面吊丧[参 11]。”“荀彧犹强可与语[参 14]。”
- 曹植:“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百寮士庶,唏嘘沾缨,机女投杼,农夫辍耕,轮给辄而不转,马悲鸣而倚衡。”[参 15]
- 潘勖:“夫其为德也,则主忠履信,孝友温惠,高亮以固其中,柔嘉以宣其外,廉慎以为己任,仁恕以察人物,践行则无辙迹,出言则无辞费,纳规无敬辱之心,机情有密静之性。若乃奉身蹈道,勤礼贲德,后之事间,匪云予克。然后教以黄中之睿,守以贞固之直。注焉若洪河之源,不可竭也;确焉若华岳之停,不可拔也。故能言之斯立,行之期成。身匪隆污,直哉惟情。紊纲用乱,废礼复经。于是百揆时序,王猷允塞,告厥成功,用俟万岁。”[参 16]
- 鱼豢:“彧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不以私欲挠意。”
- 王导:“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 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于数代。至于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 陈寿:“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 裴松之:“世之论者,多讥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虽晚节立异,无救运移;功既违义,识亦疚焉。陈氏此评,盖亦同乎世识。臣松之以为斯言之作,诚未得其远大者也。彧岂不知魏武之志气,非衰汉之贞臣哉?良以于时王道既微,横流已极,雄豪虎视,人怀异心,不有拨乱之资,仗顺之略,则汉室之亡忽诸,黔首之类殄矣。夫欲翼赞时英,一匡屯运,非斯人之与而谁与哉?是故经纶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动于崄中,至于大亨,苍生蒙舟航之接,刘宗延二纪之祚,岂非荀生之本图,仁恕之远致乎?及至霸业既隆,翦汉迹著,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于当年,布诚心于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谓之未充,其殆诬欤!”
- 范晔:“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筭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彊,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赞曰:“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偪,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迹疑心一。”
- 袁宏:“魏之平乱,资汉之义,功之克济,荀生之谋,谋适则勋隆,勋隆则移汉。刘氏之失天下,荀生为之也。若始图一匡,终与势乖,情见事屈,容身无所,则荀生之识为不智矣。若取济生民,振其涂炭,百姓安而君位危,中原定而社稷亡,于魏虽亲,于汉已疏,则荀生之功为不义也。夫假人之器,乘人之权,既而以为已有,不以仁义之心,终亦君子所耻也。一污犹有惭色,而况为之谋主,功奋于当年,迹闻于千载,异夫终身流涕,不敢谋燕之徒隶者,自已为之功而己死之,杀身犹有馀愧,焉足以成名也。惜哉!虽名盖天下而道不合顺,终以忧卒,不殒不与义。故曰:‘非智之难,处智之难;非死之难,处死之难。’呜呼,后之君子,默语行藏之际,可不慎哉[参 17]!”“文若怀独见之照,而有救世之心,论时则人方涂炭,计能则莫出魏武,故委图霸朝,豫谋世事。举才不以标鉴,故人亡而后显;筹画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后定。虽亡身明顺,识亦高矣[参 19]。”又诗赞:“英英文若,灵鉴洞照。应变知微,颐奇赏要。日月在躬,隐之弥曜。文明暎心,钻之愈妙。沧海横流,玉石俱碎。达人兼善,废己存爱。谋解时纷,功济宇内。始救生灵,终明风概[参 19]。”
- 傅玄:“荀令君之仁,荀军师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参 6]
- 刘穆之:“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参 20]
- 朱敬则:“神人无功,达人无迹。张子房元机孤映,清识独流。践若发机,应同急箭;优游澹泊,神交太虚,非诸人所及也。至若陈平、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于周隋。”
- 苏图元:“张宾崔浩,曾施神国之谋。荀彧田丰,亦运制胜之策。”
- 王通:“生以救时,死以明道,荀氏有二仁焉。”[参 21]
- 杜牧:“荀文若为操画策取兖州,比之高、光不弃关中、河内;官渡不令还许,比楚、汉成皋。凡为筹计比拟,无不以帝王许之,海内付之。事就功毕,欲邀名于汉代,委身之道,可以为忠乎?……教盗穴墙发柜,多得金玉,已复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何况非盗也。文若之死,宜然耶。”[参 22]
- 严从:“又文若清淑沈懿,有颜氏之德;灵鉴洞照,有子房之能;推功给下,有终始之勤;笃谊守节,有风云之概:叹王室之多故,怀黍离以永吟,遂委忠曹公,冀图匡复。而天命潜革,人心则殊,姑回备物之谟,卒抗非常之锡,虽欲匡上以德,翻乃杀身成仁。夫仁义岂有恒?在乎不舍道而已。是故比干湛身于殷后,微子抗迹于周邦:虽二美同归,而三仁齐致。”[参 23]
- 宋祁:“荀彧之于曹操,本许以天下,及议者欲加九锡,彧未之许,非不之许,欲出诸己耳。操不悟,遽杀之。然则天夺其爽以诛彧,宁不信乎?”[参 24]
- 苏轼:“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参 25]
- 苏辙:“荀文若之于曹公,则高帝之子房也。董昭建九锡之议,文若不欲,曹公心不能平,以致其死,君子惜之。或以为文若先识之未究,或以为文若欲终致节于汉氏。二者皆非文若之心也。文若始従曹公于东郡,致其算略,以摧灭群雄,固以帝王之业许之矣,岂其晚节复疑而不予哉!方是时,中原略定,中外之望属于曹公矣,虽不加九锡,天下不归曹氏而将安往?文若之意,以为劫而取之,则我有力争之嫌,人怀不忍之志,徐而俟之,我则无嫌而人亦无憾。要之必得而免争夺之累,此文若之本心也。惜乎曹公志于速得,不忍数年之顷,以致文若之死。九锡虽至,而禅代之事,至子乃遂。此则曹公之陋,而非文若之过也。”[参 26]
- 司马光:“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参 27]
- 唐庚:“董昭建议曹公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称曹公兴师,本为朝廷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公由是不平,彧以忧卒。论者曰:彧叶规曹氏,以倾汉祚,晚节立异,无救运移。昔管仲相桓公,伐山戎、伐陈蔡、伐楚、伐晋,其意欲尊周尔,而桓公遂有封禅之志。文若依曹公,平青徐、平许洛、平河朔、平汉南,其志欲尊汉耳,而曹公遂有九锡之议。管仲知封禅之不可许也,故设词以拒之;文若知九锡之不可长也,故逊词以却之。管仲幸,故桓公从其说,以全勤王之功;文若不幸,故曹公不用其语,以成窃国之祸。究其终始,幸与不幸异耳,用心岂不同耶!论者何得非之!”[参 28]
- 洪迈:“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 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
- 陈亮:“彼荀彧智谋百出,而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计,徒见荆州四达,英雄之所必争,而巴蜀险阻非图天下者之所急,及熙尚平,遂教之南征荆州,责贡之不入,而不知大略之士常留所必争者以饵敌,而从事乎不足急者,以蹙之也。”
- 陈普:“乱离拣得一枝栖,得路争知却是迷。 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
- 程颢/程颐:“在道为不忠,在彧为不智。如以为事固有轻重之权,吾方以天下为心,未暇恤人议已也,则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程颐:“彧才高识不足。”“不是王佐才。”[参 29]
- 李纲:“若彧之智略,岂不知操之奸雄,必至于篡汉而取之,九锡之议,终不可止乎!其意以谓阻而少缓之,操未必怒,足以取为汉之名;而不知操之以是为慊。史谓彧忠于汉而杀身成仁者,论其迹而不论其心之过也。”[参 30]
- 郝经:“曹操险谲无行,阴图篡窃,有识之士方遁逃避匿之不暇,安肯身事之而蹈其难哉。……荀彧之委质,已失其身矣。既运筹决策,相与取汉,则魏室佐命元臣。及其忤意不容,以汉尚书令自杀,则亦操之欲题其墓道为征西将军曹侯也。……或者与彧为管仲之仁,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彧以智计佐操,挟天子令诸侯,征伐四克,其名为汉,其实皆篡窃之私也。视其掠杨彪、诛孔融,弱寡王室,曾无一辞,十分天下而有其八。既已为丞相,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不在于九锡之受否也。故彧以为不必受,有其实不必有其名,以是忤操,饮药而卒尔。以死事魏,非死汉室也。……荀彧佐操篡汉篡械,既具知不免,而始自裁,则亦召忽之谅也,又焉得为管仲之仁乎。若彧者,特莽之孝元后之节也。……若彧者,则亦小人之仁也。其比曹操以高光,袁曹为楚汉,则固彧之志也。不得其说,从而为之辞,以为史氏之文,则史之所载,援引比拟者,皆非其人之言而不可信矣。怙彧一时之私,并误历代信史,又不可之甚也。钟繇称彧为颜子,操称攸为颜子。夫颜子与禹稷未易地尔,岂以谲计教人篡窃者邪?故二荀之颜子,曹操之周文,曹丕之舜禹,皆以盗贼自名圣贤,欺天下之甚者也。”“文若英英,龙孙凤雏。洞鉴知防,跃渊择梧。略包河山,几先神(阙)。仗义匡时,匪人自凂。帝师王佐,与盗共窃。偾掷失声,碎此明月。”
- 朱元璋:“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谋臣如攸、彧,猛将如辽、郃,予两人能高枕无忧乎。”
- 罗贯中《三国演义》:“颍上荀文若,人称王佐才。声名齐五岳,功业震三台。孟德无终始,留侯不再来。忠心怀恨死,天下尽悲哀!”
- 袁宏道:“投身刀戟之林,濒死不悔,不尽其用不止者,张子房、荀文若、贾诩之流是也。”
- 王夫之:“荀彧拒董昭九锡之议,为曹操所恨,饮药而卒,司马温公许之以忠,过矣。乃论者讥其为操谋篡,而以正论自诡,又岂持平之论哉?彧之智,算无遗策,而其知操也,尤习之已熟而深悉之;违其九锡之议,必为操所不容矣,姑托于正论以自解,冒虚名,蹈实祸,智者不为,愚者亦不为也,而彧何若是?夫九锡之议兴,而刘氏之宗社已沦。当斯时也,茍非良心之牿亡已尽者,未有不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耳,故虽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于此亦可以征人性之善,虽牿亡而不丧,如之何深求而重抑之!……彧之失,在委身于操而多为之谋耳。虽然,初起而即委身于操,与华歆、王朗之为汉臣而改面戴操者,抑有异矣。……且彧之为操谋也,莫著于灭袁绍。绍之为汉贼也,不下于操,为操谋绍,犹为绍而谋操也。汉之贼,灭其一而未尝不快,则彧为操谋,功与罪正相埒矣。若其称霸王之图以歆操,则怀才亟见,恐非是而不为操所用也,则彧之为操谋也,亦未可深罪也。试平情以论之,则彧者,操之谋臣也,操之谋臣,至于篡逆而心怵焉其不宁,左掣右曳以亡其身,其天良之不昧者也。并此而以为诡焉,则诬矣。”[参 31]
- 何焯:“彧以争九锡建国自杀,岂可挤之附曹之列?南宋人持论太峻,病在不详考本末耳。”[参 32]
- 李光地:“考彧本末,诚不宜深贬。由其前事,则管子之于桓公,推其晚节,则龚胜之于王莽也。当曹丕登坛之顷,王朗、华歆之徒如有能引义深规仰药不臣者,君子犹将许之,况睹逆节于未萌者乎?然则管宁、荀彧虽黾勉于乱世,其行必不绝于《春秋》也。”[参 32]
- 顾千里:“汉末崇尚志节,文若又名家之子,故虽委身曹氏,卒亦畏忌清议,欲稍示异同,以免世讥。度其隐情,谓君臣之契素厚,不至中否。及以忧殒命,则操之猜忍实甚,非所及料也。裴氏以为翼赞时英,以延刘祚,亡身殉节,以申素情,非其理矣。汉魏之交,名士如华子鱼辈,希操意旨,无所不为。文若犹为顾惜廉耻,君子盖重伤之。然其进退失据,实有如时人所讥者。裴氏乃以不情之论掩其实而张其美,亦何益矣!”[参 32]
- 孙奇逢:“如荀彧、刘穆之之徒,始从操裕,岂遂欲弑逆哉?惟其渐渍顺长而势卒至此耳。虽然自弑,逆以下苟一事不道,而苟从之,皆为失大臣事。”
- 赵翼:“论者或谓末路虽以失操意而死,而当其初去袁绍就操时,值吕布攻兖州,彧为操坚守鄄城及范、东阿以待操,谓‘昔汉高先定关中,光武先取河内以为基,此三城即操之关中、河内也。’后又劝操迎天子,谓‘晋文纳襄王而定霸,汉高发义帝丧而得诸侯。’是早以帝王创业之事劝操,何得谓之尽忠于汉?不知献帝遭董卓大乱之后,四海鼎沸,强藩悍镇,四分五裂。彧计诸臣中非操不能削群雄以匡汉室,则不得不归心于操而为之尽力,为操即所以为汉也。其初劝操迎天子,谓操曰‘将军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是可知彧欲藉操以匡汉之本怀矣。且是时,操亦未遽有觊觎神器之心也。及功绩日高,权势已极,董昭等欲加以上公九锡,则非复人臣之事。彧亦明知操之心已怀僭妄,而终不肯附和,姑以名义折之,卒之见忌于操,而饮药以殉。其为刘之心,亦可共白于天下矣。”[参 33]
- 独孤微生:“荀文若、周公瑾、陈元龙、贾文和之流皆一时之魁奇俊杰也。”
- 孙明君:“从理性出发,从现实出发,荀彧清醒地认识到汉不可为,于是他拥护曹操重造天下的大业,并建立了赫赫功绩。同时,他与旧王朝之间在情感上又有藕断丝连的联系,封建伦理纲常礼教的阴影亦笼罩在他的心头,让他难以挣脱。”
- 何兹全:“沮授、荀彧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智慧人物。”
据东晋习凿齿《襄阳记》,荀彧于别人府上作客时,身上的熏香或香囊会令其坐处散发香气,达三日之久[130],后世文人有依此作诗。《旧唐书》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献诗“熏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代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一诗中有“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珮,暗识令君香”。李商隐《牡丹》诗中曾道“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李颀诗作《寄綦毋三》中有“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李百药《安德山池宴集》诗则有“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
由于荀彧仪容俊美,又有留香之名,后世诗词中除直接用荀令香的典故外,也常常将荀彧的形象简化,作为指代名士、美男子、情郎的意象。[来源请求]如李商隐《韩翃舍人即事》:“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妓接谢公宴,诗陪荀令题。”吕渭老《品令》:“宝香玉佩,暗解付与,多情荀令。”周密《祝英台近》:“香减春衫,老却旧荀令。”
《三国演义》中,荀彧依然具有出色的谋略,但由于罗贯中的“尊刘抑曹”,荀彧更为阴险狡诈[131]。
- 荀彧初登场于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其时曹操在兖州招贤纳士,荀彧与其侄荀攸共往相投,成为曹操旗下的重要谋士。曹操初与荀彧交谈,便已惊叹荀彧是“吾之子房”。荀彧又向曹操举荐程昱及郭嘉。
- 荀彧深谋有智。
- 第十一回曹操兴兵讨陶谦于徐州,荀彧与程昱留守根据地兖州,遇上吕布偷袭,二人设计死守鄄城、东阿等三城,力保不失。
- 徐州之役后,荀彧献策吸纳汝南一带的黄巾势力,建立青州兵集团,令曹操得以滋养势力。
- 后来荀彧又劝曹操乘献帝出走的时候勤王迎帝,一方面让曹操得以挟君以令天下,另一方面也令汉室得以保存。
- 第十四回,荀彧晋升侍中尚书令。后献“二虎竞食之计”诱使刘备与吕布互相残杀,被刘备识破后又献“驱虎吞狼之计”,令袁术和刘备开战,吕布果然如荀彧所料乘机攻取徐州。
- 第二十三回曹操于祢衡前赞扬“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祢衡却反讽荀彧只能用来“吊丧问疾”。
- 荀彧多次为曹操留守许都,包括征张绣、官渡之战和南征荆州、江东等地时。
- 荀彧擅长评价人物,曾与孔融争辩,一席话将袁绍手下谋士将领的缺点一一道出;亦看出刘备英雄之才,建议曹操杀之以绝后患,但曹操没有听从。
- 荀彧亦善占卜术数,第二十四回曹操征刘备于小沛时,大风吹折军旗,荀彧便算出刘备军必定派人劫寨。在某些版本中,荀彧还凭借夜观天象预言汉朝气数将尽,接替汉的必定是曹魏。[132]
- 第六十一回,曹操野心渐露,与手下董昭等互谋自尊为魏公,加九锡。荀彧以大义劝谏,仍未能阻止董昭上表,更触动曹操的加害之心。后来曹操南征,令荀彧同行,荀彧知曹操意图加害,故托病止步于寿春。谁知曹操送来饮食一盒,内无一物,暗示要荀彧自行了断。荀彧理解其意,亦知在数难逃,决定服毒自杀,终年50岁。曹操甚为懊悔,命厚葬之。作者留诗叹道:“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后人漫把留侯比,临殁无颜见汉君。”后来荀攸劝阻曹操进位魏王,曹操骂他想效仿荀彧,荀攸也忧愤成疾而死,曹操因此厚葬荀攸,并停止进位。但史书并无记载荀攸有这样的经历。
- 《火凤燎原》中,荀彧是谋士学府“水镜府”的门生,是司马徽的弟子,更是名闻天下的军师集团“水镜八奇”中的“二奇”。其计谋风格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擅长内政及外交,走“养”之路及“光明”之路。荀彧与汉王室关系密切,深得献帝信赖,是为曹操建立地位的重要谋士。[133]
- 《苍天航路》中的荀彧看似天真诙谐、其貌不扬,却隐藏着深谋远虑。
- 《武灵士三国志》中,荀彧的转世武灵士任曹操所在公司的常务董事,因背负宿命而患不治之症,住在无菌室内疗养。
- 在SD敢达三国创杰传中,荀彧为曹操在创建"蓝翼"企业时新来的实习生。因其聪明才智而受到了曹操的重视。其原机型为旭日动漫«敢达Seed CE79 Starzager»里的《漆黑突击敢达》(Strike gundam noir)。
《彧别传》与《后汉纪》均记载建安八年曹操请封荀彧,而文字完全不同。
《抱朴子·弹祢》:衡……呼孔融为大儿,呼杨修为小儿。荀彧犹强可与语,过此以住,皆木梗泥偶,似人而无人气,皆酒瓮饭囊耳[参 12]。另见《金楼子·立言》[参 13]。
More information 曹操五谋臣 ...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