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台湾新北市的区,位于淡水河出海口北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淡水区,旧称“沪尾”,后称“淡水”,得名自淡水河[2],前身“淡水镇”,位于台湾新北市西北部,淡水河下游北岸,北与东北邻三芝区,西北滨台湾海峡,西南隔淡水河与八里区为界,东南邻台北市北投区。在历史上曾为西班牙登陆台湾,并在台湾北部建立海上贸易中继基地的起点。
淡水区 Tamsui District 旧称:淡水[1]、澹水、沪尾 | |
---|---|
市辖区 | |
坐标:25°10′N 121°26′E | |
国家 | 中华民国 |
上级区划 | 新北市 |
下级区划 | 42里692邻 |
政府 | |
• 区长 | 陈炳仲(淡水区区长列表) |
面积 | |
• 总计 | 70.6565 平方公里(27.2806 平方英里) |
海拔 | 139 米(456 英尺) |
人口(2024年11月)(96,355户) | |
• 总计 | 200,207人 |
• 排名 | 台湾的第29位/新北市的第9位 |
• 密度 | 2,834人/平方公里(7,339人/平方英里) |
时区 | 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
邮递区号 | 251 |
户政资料代码 | 65000100 |
毗邻 | 三芝区、八里区;台北市北投区 |
网站 | https://www.tamsui.ntpc.gov.tw/ |
淡水 | |||||||||||||||||||||||||||||||
汉语 | 淡水 | ||||||||||||||||||||||||||||||
---|---|---|---|---|---|---|---|---|---|---|---|---|---|---|---|---|---|---|---|---|---|---|---|---|---|---|---|---|---|---|---|
邮政式拼音 | Tamsui | ||||||||||||||||||||||||||||||
| |||||||||||||||||||||||||||||||
Hobe | |||||||||||||||||||||||||||||||
繁体字 | 滬尾 | ||||||||||||||||||||||||||||||
|
早期淡水区因港口而发展兴盛,市街区一带设有许多具有历史文化意义之庙宇。清末淡水商港开港后,成为台湾的重要国际港口,吸引大量外籍商行、传教士进入淡水区开发,并且设有不少西洋建筑,形成特殊异国风情的文化景观[3]。日治时期后因自来水设施的建置,淡水线的开通及各项公共建设的推动,呈现异于以往的现代化景观[4]。而在1990年代以后,随着淡海新市镇的开发,各项交通建设逐步推动,使其成为台北都会区外围的新兴人口成长地区[5]。
“淡水”和“鸡笼”曾为整北台湾的泛称,前指淡水河流域和河口一带地区。西班牙统治时期,将淡水河流域之地理区称为淡水省区(Tamchui)。清治时期,1723年,设台湾府淡水海防厅,由彰化县管理行政事务,并置淡水捕盗同知兼北路防务;1731年,分设淡水厅,开启了行政区划的始端。因天津条约,于沪尾开港设海关,开放对外贸易之后,人口逐渐往淡水河河岸的艋舺、大稻埕、沪尾等开埠、集市与居住。其中“沪尾”是在淡水河口东北侧河岸的聚落名,也就是今日淡水的重要市街之一。
“沪尾”(台湾话:Hóo-bué/Hōo-bé)之名可能为凯达格兰语转译而来,《台湾附澎湖群岛图》(1723年-1728年)有“扈尾社”,语源为“Hoba”,是河口的意思[来源请求]。《台海使槎录》(1722年-1736年)中称“虎尾”,《重修福建台湾府志》(1741年)中称“沪尾”(沪尾庄),淡水福佑宫“望高楼碑志”(1796年)中称“户尾”。
另有说法指出,“沪”是指渔民捕鱼之设施,“尾”则是指河流出海口。另有一说则是指由闽南语“雨尾”谐音演化,因为观音山、淡水河一带下雨,到此地后雨即停止,故名“雨尾”。 另一说法是“石沪”是早期海边捕鱼的设施,涨潮时,海水将鱼群带进石沪内,退潮时海水从石缝中流出,鱼群便留在石沪内供渔夫捕捉,早期台湾北海岸有20~30个石沪群,淡水在石沪群最尾端,故称“沪尾”。也有说是源自此地在清治中期,即和简称为“沪”的上海通商频繁,犹如是接续于上海后尾的城镇,乃逐渐产生沪尾之名。
自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淡水”与“沪尾”并用,都指称淡水河河口及五虎岗一带地区。于1909年,台北厅沪尾支厅淡水区设立沪尾公学校、沪尾寻常高等小学校、沪尾区、沪尾街,以及以“淡水”为名的淡水税关、淡水邮便局。1912年1月22日,台北厅厅长井村大吉呈报总督府,希望解决此种名称混乱的局面,改而统一使用“淡水”之名。经总督府批准后,于1912年9月21日正式将沪尾街改称“淡水街”(府令第22号),沪尾支厅与沪尾区改称“淡水支厅”与“淡水区”(告示第24号)、沪尾公学校改名“淡水公学校”(指令第521号)、以及沪尾寻常高等小学校改名“淡水寻常高等小学校”(告示第25号)[6]。
“淡水”的罗马字母拼写译作Tamsui,公开出版品可追溯至于1858年出版由英国律师和历史学家George Wingrove Cooke写的书“中国:1857-58年在中国身为泰晤士报特派记者”(China: Being "The Times" Special Correspondence from China in the Years 1857-58)[7],和同于1858年出版的英文刊物“上海文理学会会刊 第一刊”(Journal of the Shanghai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Society v. 1)[8]。民间和官府部门随之。在2003年地名译写原则颁布后,改采通用拼音译作Danshuei,2009年依照汉语拼音再更改为Danshui,但上述两次更改改变了长久使用的译名,而被认为有违“名从主人”的译名惯例。
新北市政府则用有百年历史的Tamsui,且于2011年5月24日函报教育部及内政部,以此做为淡水唯一的英文译名。在新北市交通局建议之下,台北捷运公司从2011年7月起,将淡水英译更名为“Tamsui”。稍后经内政部于同年6月16日核定,淡水区(Tamsui)与彰化县鹿港镇(Lukang)为全国首二例恢复历史惯用译名的乡镇市区级地名[9]。
淡水河口一带之海岸是东南亚海路的中途站,大屯山又是极好的航途指标,因此自古来淡水山坡、丘陵及河岸一直有人类居住与活动。此地早期人类以部落形式过着渔猎、放耕的生活。据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此原住民族为凯达格兰族,经常与来自东南亚、东亚、日本群岛及琉球群岛等停泊的船只,在淡水河河岸边进行以物易物的活动。
公元16世纪起,西方的海权强国开始逐鹿亚洲。台湾优越的地理位置,更是引起他们的注意。西班牙人为了确保菲律宾的经营,并为了和荷、英、葡对抗,最先占领鸡笼基隆,并在1628年建造“圣多明哥城”(San Domingo)。1642年,大员的荷兰人北上,驱逐西班牙人并重新筑城,名为安东尼堡(Fort Antonio,今红毛城)。除了凯达格兰族货物交易,也招聚汉人来此拓垦,并致力于硫磺、鹿皮及土产的运销,更利用淡水做为港口码头,和来自东南亚、东亚及日本群岛的商人进行贸易。
1661年,郑成功渡海入大员,驱逐热兰遮城的荷兰人,建立“东宁”。此时“沪尾”已渐渐由小渔村,转变成繁荣的街庄,及较具规模的贸易通商港口。
于公元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淡水正式开港。所有外国船只来台湾后只能限定到通商口岸进行贸易,在其他口岸交易者一律视为走私。1862年,淡水正式开始征收关税。1863年,英国为了避免原本已经在鸡笼今基隆)活动的商船被视为走私,便要求另开鸡笼为淡水的外口,清朝政府也认为在鸡笼增设海关有助于税收,从此以后,淡水和鸡笼便成为外国商人云集之地。
茶、樟脑、硫磺、煤、染料等输出和鸦片、日常用品的进口,不但使淡水成为全台湾最大的贸易港,也让淡水跃升国际舞台。不仅英国人在圣多明哥城附近设立领事馆办事,各国洋行也都到淡水街设行贸易,因此进入黄金时代。淡水不但在贸易上独占鳌头,也成为西方文化的登陆台湾的门户。
日治时期,因淡水河河道日渐淤浅、大型船舶出入不便,乃积极建设基隆港及台北与基隆之铁路运输,渐渐取代淡水成为重要贸易港地位。
1945年11月,改制为“淡水镇”,隶属台北县淡水区管辖。
1945年12月,成立海关台北总关淡水支关。
1947年1月,淡水区管辖增北投镇、士林镇、南港镇、汐止镇及内湖乡。
1950年4月,台湾省政府颁布“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
1950年9月,淡水区撤销,改制为“台北县淡水镇”。
1953年,文化里分出新生里。
1955年,淡水渔港竣工启用。
1957年,开辟县道101公路,淡水至三芝北新庄等8条产业道路。
1959年5月,兴建沙仑第二海水浴场。
1970年,邓公里分出中兴里。
1976年6月,开辟学府路,台铁淡水站至淡江文理学院。
1978年,光明里并入水源里。淡水第二渔港,动工兴建。1987年,竣工启用。
1980年4月,位于淡水区福德里及八里区龙源里之跨河桥梁,关渡大桥动工兴建。1983年10月,竣工通车,为来往淡水河两岸重要交通建设。
1982年,水碓里分出新兴里。洲子湾海水浴场开幕。
1988年7月,台北捷运淡水线动工,1997年3月起,陆续竣工通车营运,为台北至淡水之间的大众捷运系统。
1987年,竹围里分出民生里、福德里。
1993年,八里区顶罟里、讯塘里及下罟里之沿岸海埔新生地,辟建台北港,1998年启用,定位为基隆港辅助港。目前位列世界第100大港,全台湾第3大港。
1994年4月,位于崁顶里,淡海新市镇动土开工,迎来郊区土地开发、住宅兴建、人口迁入及经济发展契机。
2003年,渔人码头跨港大桥竣工,取名为情人桥。
2009年,33里调整为41里。水碓里分出正德里、北新里。新兴里分出新义里、新民里、新春里。邓公里分出学府里、幸福里。竹围里分出民权里。
2010年12月,台北县改制为“新北市”,遂称为“淡水区”。
2014年9月,新北捷运淡海轻轨绿山线及蓝海线二期,动工兴建。2018年12月,通车营运,为淡海新市镇对外的大众捷运系统。
2014年10 月,位于淡水区沙仑里及八里区顶罟里之跨河桥梁,淡江大桥动工兴建。预定2025年9月竣工,为来往淡水河两岸重要交通建设。
2015年11月,淡水区公所迁入“淡水区联合服务中心”办公。
2019年,沙仑里分出大庄里。
2024年2月,位于北起淡水区淡金路、中正东路一段与坪顶路口,采高架与箱涵双引道,汇合于红树林捷运站河岸侧,通过淡水河北侧河岸地区,南至北投区大度路,并以高架桥跨越立德路之平面道路,淡北道路动工兴建,预定2029年6月竣工,为连通台北与淡水之间的重要道路。[10]
起讫年份 | 行政区 |
1723~1731年 | 台湾府淡水海防厅 |
1731~1875年 | 台湾府淡水厅淡水堡沪尾庄、大屯庄、竿蓁林庄 |
1875~1895年 | 台北府淡水县芝兰三堡 |
1895~1897年 | 台北县淡水支厅 |
1897~1901年 | 台北县沪尾辨务署 |
1901~1906年 | 台北厅沪尾支厅第24~28区 |
1906~1909年 | 台北厅沪尾支厅沪尾区、兴化店区、水枧头区 |
1909~1920年 | 台北厅淡水支厅淡水区、兴化店区、水枧头区 |
1920~1945年 | 台北州淡水郡淡水街 |
1945~1950年 | 台北县淡水区淡水镇 |
1950~2010年 | 台北县淡水镇 |
2010年至今 | 新北市淡水区 |
淡水区位于新北市西北端,淡水河北岸,北毗三芝区,西北临台湾海峡,西南隔淡水河与八里区相望,东南接台北市北投区[11]:122。
淡水区境内,地势倾斜较缓,有50米及100~150米之海滨阶地及丘陵。山峰有大屯山西峰(海拔985米)、面天山(海拔977米)、二子山(东、西峰,海拔895、881米)、小坪顶山(海拔386米)、树林口(兴华坑山,海拔294米)、东小坪顶山(海拔258米)、虎头山(海拔137米)、仑顶(海拔136米)、淡水庄仔内(海拔133米)、番社角山(海拔112米)、下圭柔山(海拔87米)、淡海(海拔36米)、后洲子山(兴化店,海拔23米)等。
淡水5虎岗,也称“五条仑”,为大屯山火山喷发熔岩,径流至虎头山分成鸟啾埔、炮台埔(埔顶)、崎仔顶、大田寮、鼻头仑等丘陵,是淡水街重要的人文荟萃发展之地区。
淡水区境内,有源自大屯火山群之诸溪流,河川有树梅坑溪、高厝溪、八势溪、竿蓁林溪、黄高溪、鼻头溪、淡水溪及米粉寮溪等溪流向南注入淡水河;而公司田溪、圭柔山溪、兴化店溪、洲子溪、灰磘溪及大屯溪等溪流向西直接注入台湾海峡。
其中以大屯溪(长度14.50公里,流域面积15.68平方公里),干流长度为最长。公司田溪(林子溪,长度13.50公里,流域面积24.3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为最广。
淡水区地处台湾北端,气候变化受季风的影响甚大[12]。1月至3月,天气阴多晴少,至4月起,天气逐渐暖和,5月气温逐渐上升,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多有午后雷阵雨,8月多为晴天,且为最容易受台风影响的月份,9月至10月气温逐渐下降,至11月、12月时东北季风强劲[11]:135-136。根据1981年至2010年淡水汽候站的气候资料显示,淡水区的年平均温度约为摄氏22.2度,月均温最高为7月的28.8度,最低为1月的15.2度[11]:136-137。年平均降雨量约为2,155.4毫米,各月雨量最多为9月的299.1毫米,最少为12月的97.6毫米[11]:136。
淡水(平均数据1991~2020年,极端数据1942~2021年更新中)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28.4 (83.1) |
29 (84) |
31.9 (89.4) |
33.6 (92.5) |
35.8 (96.4) |
37.3 (99.1) |
38.8 (101.8) |
38.5 (101.3) |
37.4 (99.3) |
35.8 (96.4) |
32.8 (91.0) |
30.5 (86.9) |
38.8 (101.8) |
平均高温 °C(°F) | 18.8 (65.8) |
19.3 (66.7) |
21.6 (70.9) |
25.4 (77.7) |
28.8 (83.8) |
31.3 (88.3) |
33.3 (91.9) |
33.1 (91.6) |
30.9 (87.6) |
27.1 (80.8) |
24.4 (75.9) |
20.6 (69.1) |
26.2 (79.2) |
日均气温 °C(°F) | 15.4 (59.7) |
15.7 (60.3) |
17.7 (63.9) |
21.4 (70.5) |
24.7 (76.5) |
27.3 (81.1) |
29.0 (84.2) |
28.7 (83.7) |
26.9 (80.4) |
23.6 (74.5) |
21.0 (69.8) |
17.3 (63.1) |
22.4 (72.3) |
平均低温 °C(°F) | 12.7 (54.9) |
13.0 (55.4) |
14.7 (58.5) |
18.3 (64.9) |
21.6 (70.9) |
24.2 (75.6) |
25.7 (78.3) |
25.5 (77.9) |
23.8 (74.8) |
20.9 (69.6) |
18.3 (64.9) |
14.6 (58.3) |
19.4 (66.9) |
历史最低温 °C(°F) | 2.3 (36.1) |
3.2 (37.8) |
3.1 (37.6) |
6.7 (44.1) |
13.4 (56.1) |
15.4 (59.7) |
20.4 (68.7) |
19.6 (67.3) |
15.5 (59.9) |
10.6 (51.1) |
7.6 (45.7) |
4.2 (39.6) |
2.3 (36.1)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105.9 (4.17) |
148 (5.8) |
153.4 (6.04) |
157.6 (6.20) |
239.8 (9.44) |
257.4 (10.13) |
119.8 (4.72) |
218.3 (8.59) |
290.1 (11.42) |
165.8 (6.53) |
104.2 (4.10) |
112.4 (4.43) |
2,072.7 (81.57) |
平均降雨天数(≥ 0.1 mm) | 13.9 | 13.8 | 15.2 | 13.6 | 12.6 | 12.2 | 8.3 | 10.9 | 11.8 | 12.3 | 12.4 | 12.5 | 149.5 |
平均相对湿度(%) | 80.8 | 82.4 | 81 | 79.9 | 79.2 | 79.9 | 75 | 76 | 76.1 | 77.8 | 78.5 | 79 | 78.8 |
月均日照时数 | 83.1 | 80.4 | 92.7 | 105.9 | 135.6 | 155.9 | 226.9 | 208.6 | 171.7 | 127.5 | 101.9 | 84.1 | 1,574.3 |
数据来源:中央气象局 |
年份 | 人口 | ±% |
---|---|---|
1951 | 32,653 | — |
1956 | 36,092 | +10.5% |
1961 | 40,044 | +10.9% |
1966 | 45,621 | +13.9% |
1971 | 50,262 | +10.2% |
1976 | 57,060 | +13.5% |
1981 | 66,589 | +16.7% |
1986 | 74,249 | +11.5% |
1991 | 85,980 | +15.8% |
1996 | 101,199 | +17.7% |
2001 | 119,533 | +18.1% |
2006 | 129,898 | +8.7% |
2011 | 146,756 | +13.0% |
2016 | 165,765 | +13.0% |
2021 | 185,197 | +11.7% |
来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内政部. [2018-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
根据新北市政府民政局统计,2023年底淡水区户数约9.1万户,人口约19.4万人[13]。由于区内拥有数所大专院校,且随着淡海新市镇兴建大量住宅,淡海轻轨的通车促进交通,大型商场的进驻提高生活便利,平日夜间吸引大量人口流入[14],在2020年人口普查中,淡水区的平日夜间人口计有213,430人,较户籍人口多出30,450人,即多出约16.64%[15]。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位于淡海新市镇内的崁顶里与陆地面积较小的新生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26,579人与421人,其中崁顶里也是新北市人口第三大里[13]。
由于已知的技术原因,图表暂时不可用。带来不便,我们深表歉意。 |
届次 | 姓名 | 上任日期 | 卸任日期 | 备注 |
---|---|---|---|---|
1 | 杜丽水 | 1946年1月 | 1946年11月26日 | 县政府派任 |
1 | 杜丽水 | 1946年11月25日 | 1948年5月31日 | 镇民代表间接选举 |
2 | 李永熏 | 1948年6月1日 | 1948年12月31日 | 同上 |
3 | 李永熏 | 1949年1月11日 | 1949年6月30日 | 同上 |
4 | 杜家齐 | 1949年7月1日 | 1951年2月28日 | 同上 |
5 | 李木荣 | 1951年3月1日 | 1951年6月31日 | 同上,代理镇长 |
1 | 王庆贤 | 1951年7月1日 | 1953年7月30日 | 镇民直接选举 |
2 | 郑永富 | 1953年8月1日 | 1956年8月15日 | 同上 |
3 | 郑永富 | 1956年8月16日 | 1960年1月15日 | 同上 |
4 | 陈根旺 | 1960年1月16日 | 1964年1月10日 | 同上 |
4 | 盛衡槴 | 1964年1月10日 | 1964年2月29日 | 县政府派代理镇长 |
5 | 郑永富 | 1964年3月1日 | 1968年2月29日 | 同上上 |
6 | 郑永富 | 1968年3月1日 | 1973年3月31日 | 同上 |
7 | 陈根旺 | 1973年3月1日 | 1977年12月30日 | 同上 |
8 | 陈根旺 | 1977年12月31日 | 1982年2月28日 | 同上 |
9 | 李文德 | 1982年3月1日 | 1986年2月28日 | 同上 |
10 | 李文德 | 1986年3月1日 | 1990年2月28日 | 同上 |
11 | 陈俊哲 | 1990年3月1日 | 1994年2月28日 | 同上 |
12 | 陈俊哲 | 1994年3月1日 | 1996年7月27日 | 同上 |
12 | 卢庆忠 | 1996年7月27日 | 1998年2月28日 | 县政府派代理镇长 |
13 | 郭哲道 | 1998年3月1日 | 2002年2月28日 | 同上 |
14 | 郭哲道 | 2002年3月1日 | 2006年2月28日 | 同上 |
15 | 蔡叶伟 | 2006年3月1日 | 2010年12月24日 | 同上 |
届次 | 姓名 | 上任日期 | 卸任日期 | 备注 |
---|---|---|---|---|
1 | 蔡叶伟 | 2010年12月25日 | 2014年12月24日 | 市政府派任 |
2 | 巫宗仁 | 2014年12月25日 | 2024年7月16日 | 同上 |
3 | 陈炳仲 | 2024年7月16日 | 现任 | 同上 |
淡水区公所是新北市政府在淡水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新北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17]。
现今淡水区行政范围的确立,来自于1920年10月1日,日本将台湾十二厅改为五州二厅,设淡水街属台北州淡水郡[18]:23。淡水街辖竿蓁林、庄子内、淡水、油车口、沙仑子、大庄埔、水碓子、北投子、林子、下圭柔山、顶圭柔山、蕃薯寮、草埔尾、兴化店、灰磘子、大屯、草埔尾、水枧头、树林口、兴福寮、中田寮、三空泉、小坪顶、小八里坌子等24个大字[19]。1946年1月,改为“淡水镇”,属台北县淡水区[18]:36-37。1950年9月,裁撤区署,淡水镇改直隶于台北县[18]:37。2010年,台北县改制为直辖市,淡水镇改组为市辖区“淡水区”,隶属新北市。
淡水区下辖共42里,如以下所列。依传统聚落发展与行政区划演变,可分为淡水、竹围、兴仁、水源等次分区 。[20][21]
公私立合计共5所(不含兴建中)
公私立合计共3所
公私立合计共4所
公私立合计共16所
公私立合计共53所
淡水水上机场(已废止)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