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国立公园
臺灣日治時期位於臺北州的國家公園,包含大屯火山群和觀音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屯国立公园,为日治时期成立于台湾的国家公园[2],为日本在战前面积最小的国立公园,范围约为今阳明山国家公园与北海岸及观音山国家风景区。
介绍
大屯国立公园的前身可视为在1928年计划的御大典纪念大屯山公园,大屯国立公园协会在1934年设置,并趁着1935年的始政四十周年记念台湾博览会广为介绍宣传仍为候补地的大屯国立公园,还在草山设置了草山观光馆作为台湾博览会的分馆。虽然大屯国立公园是当时面积最小的国立公园,但其具有台湾唯一的火山风景,以及多处温泉地、登山地和露营地,位置邻近台北市且交通便利,适合大众闲暇时前往[3]。
大屯国立公园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台北盆地北侧的大屯火山群,可见熔岩台地、硫气孔、爆裂火口等景观,另一部分位于淡水河对岸的观音山。大屯国立公园内的山包含了纱帽山、大屯山、菜公坑山、面天山和观音山。温泉资源则包含了北投温泉和草山温泉,皆已是当时著名的观光景点。在当时还规划了两条观光路线,第一条为“台北—草山—竹子湖—大屯鞍部—大屯山顶—火口原—面天平—新北投—台北”,从台北城乘坐公车至草山,然后徒步登山至大屯山顶后回到新北投,再坐公车回台北。第二条为“台北—福隆山—凌云禅寺—观音山顶—八里盆—淡水—台北”,从台北坐公车至福隆山后徒步登顶至观音山顶,下山至八里盆渡口坐船至淡水后乘坐巴士或汽车回台北[4]。
沿革
- 1929年:日本国立公园协会会长本多静六至大屯山调查、御大典纪念大屯山公园计划
- 1933年:国立公园调查会第一次会议
- 1934年:国立公园调查会第二次会议、大屯国立公园协会成立
- 1935年:田村刚至大屯山调查、台湾国立公园协会成立、国立公园法施行
- 1936年:决定国立公园候补地[5]
- 1937年:台湾总督府国立公园委员会指定大屯、观音两山一带为国立公园
-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台湾总督府废止“台湾国立公园委员会官制”[6]
- 1945年:日本战败,“大屯国立公园”废止
- 1985年:大屯山一带成立“阳明山国家公园”
- 2002年:观音山连同台北县滨海乡镇一带成立“北海岸及观音山国家风景区”
关联区域
大屯国立公园全境位于台北州内,面积8,265公顷。其含涵盖以下行政区: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