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竹子湖map

25.16923°N 121.539012°E / 25.16923; 121.539012

事实速览 表记, 汉字 ...
竹子湖
Thumb
七星山下的竹子湖,上方火口为小油坑
表记
汉字竹仔湖
白话字Tek-á-ô͘
台语罗马字Tik-á-ôo
闽南拼音Dīk'ǎóo
闽南语中的“湖”具有泥泞地的意思
关闭

竹子湖,是台湾北部大屯山七星山之间的一个山谷,位于阳明山国家公园辖区内,行政区则属于台北市北投区湖田里。当地海拔约670米,气候凉爽多雨。由于土壤肥沃,又拥有丰沛洁净的山泉水源,为阳明山区少有的休闲农业区,也是大台北地区知名的旅游景点。竹子湖曾经系火山爆发后所形成的天然堰塞湖,如今湖水已然退去。过去曾栽植大片箭竹孟宗竹,风起时竹子随风起舞有如湖面波浪,因而得名[1]

地形

Thumb
西竹子湖的海芋田其中一角

竹子湖位于阳明山之腰部,面对台北盆地。全区因熔岩流分割为东、西两部分。西竹子湖系由大屯山小观音山熔岩流堰塞而成,今已成一稳定坡面。东竹子湖则由七星山、小观音山熔岩堰塞而成,形成时间较晚。[2]

气候

在气温方面,年均温约摄氏18.5至21.0度,夏季闷热可达30度,但因地势较高,仍较台北盆地凉爽;冬季则低于10度,温差显著。与阳明山其他地区相较,则一月略低、七月较高。

雨量方面,因位于西南气流迎风面,年均雨量可达4,500多毫米,是台北盆地的两倍有余。尤其在七到十二月间受到台风东北季风的双重影响,为降雨集中的时期。[3]

特殊人文景观

Thumb
竹子湖的观光农业之一,海芋田
  • 湖田国小
    前身为竹子湖书房,1934年5月28日成立竹子湖国语讲习所。[4][5]1952年,成立湖山国小湖田分班。1966年升格为湖山国民学校湖田分校。1969年,独立为阳明山管理局湖田国民学校。1974年改制为今名。目前有附设幼稚园。[6]
  • 竹子湖气象站
    1937年成立,原名“台湾总督府气象台竹子湖出张所”,几经更名与改制后,目前为中央气象局编制之四等气象站。[8]

历史

Thumb
在西竹子湖海芋田中的游客群之一

概述

竹子湖地区在史前时代就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但是由于出土文物相当零星,仅能推测这个地区只是从台北盆地通往北海岸之孔道,或是进行采集与狩猎的生活领域。[9]清代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汉人大量移垦,竹子湖地区聚落也在此一时期形成。[10]最早来此开垦的为泉州的高姓家族,其次为曹姓家族,再次才是林姓与其他家族。[3]

1895年清朝割让台湾给日本,阳明山地区有简大狮率领的抗日势力集结,在竹子湖地区也留下古战场遗迹。在日本控制全台之后,矶永吉博士因登七星山而发现此地特殊的地形,于1923年设立蓬莱米原种田事务所。随着农业的发展,温泉疗养所、登山住宿山庄、竹子湖书房、蔬菜试验所、堆肥试验场,以及灌溉所需的水利设施,也陆续建立起来。在此时期,陆续发展出蓬莱米与高丽菜的产业。[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民政府经费短缺,农业试验所遭到废除,再加上梨山当地高丽菜的竞争,竹子湖的农业日渐没落。后来随着海芋马蹄莲)的引进,产业逐渐转型为以花卉观光相关产业为主。[3]

竹子湖地区经由当地花农与北投区农会、台北市农会及台北市政府的共同努力,多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大台北地区居民的一处后花园。每年的二月五月左右的海芋开花期间,不分平日与假日,皆有大量游客前往观赏与采集。当地也与政府相关单位合作,于每年的海芋花季期间举办《竹子湖海芋季》。[11]

行政区划沿革

农业发展历史

Thumb
竹子湖的主要作物:海芋(马蹄莲)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