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庄
臺灣日治時期1920至1945年之行政區劃,1940年前為新店庄,隸屬台北州七星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投庄(日语:北投庄/ほくとうしょう Hokutō shō)为台湾日治时期1920至1940年间存在之行政区,属台北州七星郡管辖,在1940年升格为“北投街”。约为现今台北市北投区。
行政区划
北投之地名首度出现于18世纪,为汉人开垦于台湾台北北部;今台北市北投地区的聚落,其中北投即为平埔族语女巫之意。北投地区在清治时期及日治时期初期属芝兰二堡的庄,在1895年6月隶属“台北县直辖”,在1897年7月1日隶属“士林辨务署”。1898年6月28日,士林辨务署被并为“台北辨务署士林支署”。1901年11月11日,台湾的行政区划改为二十厅,北投地区隶属“台北厅士林支厅”。1901年12月17日,台北厅划分为39个区,北投地区划为“第13区”[1]。1904年4月1日,芝兰二堡实施街庄整并[2]。1906年1月1日,台北厅改设置以地名称呼的28个区,北投地区划为“北投区”[3]。此时的街庄如下:
- 芝兰二堡:北投庄、唭里岸庄、石牌庄、嗄唠别庄、顶北投、竹仔湖庄[4]
1920年10月1日,原堡里之行政区废除,街庄改为大字;前述6庄合并为台北州七星郡“北投庄”,辖域内分为石牌、唭里岸、北投、顶北投、竹子湖、嗄唠别等6个大字。1940年6月17日,北投庄升格为“北投街”。
二战后,北投街在1946年1月16日改为“北投镇”,隶属台北县七星区,1947年1月改隶淡水区。1949年8月26日,划为阳明山管理局辖区,仍称台北县北投镇。1968年7月1日,成为台北市“北投区”[6]。1990年3月12日,原属士林区的洲尾改划入北投区。
街庄长
任数 | 姓名 | 肖像 | 出身 | 就任 | 离任 |
---|---|---|---|---|---|
1 | 室园武 | 福冈 | 1940年 | 1945年 |
北投庄协议会员
- 民选:吴著禄、李水土、陈进来、陈义楷、潘老终、魏秀钦、陈水池
- 官选:吉武才藏、鸟居嘉造、许绍勋、许德定、周碧、魏本镖、松田昌嘉
设施
- 北投街役场
- 北投邮便局
- 台北陆军病院北投分院
前日军卫戍医院北投分院 - 台北测候所大屯出张所、竹子湖事务所
- 鞍部测候所
- 北投寻常小学校→北投国民学校(今北投国中)
- 北投公学校→七星国民学校(今北投国小)
- 七星国民学校顶北投分教场(今湖山国小)
- 石牌公学校→石牌国民学校(今石牌国小)
- 关渡公学校→关渡国民学校(今关渡国小)
- 北投信用购买组合(今北投区农会)
- 台湾电力株式会社北投散宿所
- 北投窑业株式会社
- 台湾制莚株式会社
- 台湾运输株式会社台北支店
- 巴自动车商会北投出张所
- 北投普济寺
- 信州善光寺台湾别院(新北投善光寺)
- 长老教会北投教堂
长老教会北投教堂 - 北投真言宗石窟建筑群
- 北投慈后宫
- 北投社
- 日本赤十字社北投分区
- 爱国妇人会北投分区
交通
名胜旧迹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